當前位置:才華齋>升學>小升中>

2017小升中簡歷該如何投遞-2017小升中簡歷投遞技巧

小升中 閱讀(1.64W)

小升中簡歷製作的技巧掌握了,但是投遞簡歷也是一件很講究技巧的工作,下面yjbys小編就是根據家長們的親身經歷總結的小升中簡歷的投遞技巧,希望對廣大小升中家長幫助孩子投遞簡歷有幫助!

2017小升中簡歷該如何投遞-2017小升中簡歷投遞技巧

儘量要將孩子的簡歷投到學校的招生辦,因為有些學校只讓家長們將簡歷放在門衛處,這樣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簡歷的丟失,我們家長精心製作的簡歷還沒經過招生辦老師的手就沒了,這樣很可惜。另外,投簡歷時要找對人,如果有熟人更好,沒有的話一定要將簡歷遞到招生辦老師手中。

  根據校方的意見,一份完整的“小升中”簡歷應包含以下幾個要素:

1、學生的基本資訊,包括:學生姓名、畢業國小、是否擔任過班幹部、興趣愛好和父母的聯絡方式等。

2、學生四、五年級成長手冊中相關的內容,包括:主要學科的成績(包括體育成績)和能反映學生品行的教師評語等。(不要將孩子國小階段的成長手冊全部影印)

3、戶口本,說明孩子的戶籍所在地。

4、能反映學生學科、才藝特長的相關材料、獲獎證書。

5、除了各種競賽獲獎證書外,不少名校在小升中時也會著重瞭解學生在國小五年的表現,許多國中名校都需要學生提供“國小生綜合素質測評報告”。

  校方如何讀簡歷?

小升中的博弈猶如戰場,這既是孩子的戰場,更是家長的戰場,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既然簡歷是給國中看的,那麼國中校方是如何讀簡歷的,顯得至為關鍵。家長不禁要問:名校國中的老師究竟是如何通過這份薄薄的簡歷來“讀懂”學生的呢?

經過詢問部分國中名校的招生老師,基本上老師會關注以下幾個方面:學生是從哪個國小畢業的;在校時是否擔任過小幹部或社會工作;各大比賽的獲獎成績;是否獲得過市級區級以上的榮譽。所以,建議,家長和學生在製作簡歷時,要著重寫出自己的閃光點和特別之處,讓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在簡歷中,精簡地介紹清楚需要呈現的資訊即可,比如學生的情況、在校表現、獲獎情況以及相關的聯絡方式等,切勿將家長的感情色彩加在簡歷裡,因為中學有他們自己的判斷標準,家長的主觀情緒往往會適得其反。
  相關連結:

  寫出一份好簡歷的糾結

  班主任:家長會上親自指導

杭城一所往年民辦國中升學率較高的國小裡,聽幾位準備報考民辦中學的.六年級學生說,一個月前,學校各班班主任就召開了畢業生家長會,在家長會上班主任就特別強調了製作“小升中”簡歷的祕訣。

其中一名六年級男生拿出了當時家長會上爸爸記的筆記。筆記上這樣寫道:“小升中”簡歷最多不超過20頁,封面精美,簡歷頁面需要彩色列印,獎狀需要用電腦掃描件;其中自薦信2-3頁,獎狀最好是區級以上的獎狀,五、六年級各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單影印件。

班主任說,在家長會上把怎麼做簡歷的事跟大家說清楚,主要是為了減輕自己的工作負擔。不然,時常會有家長來問怎麼寫,有的家長還說要老師代寫,可是,班主任的工作太忙,實在顧不過來。只能先把要求告訴家長,家長寫好後,再拿過來由老師檢視一遍。哪怕是老師給學生的推薦信,一般也由家長來寫,若情況都屬實,老師簽上名即可。

  學生:自我介紹改了不下10遍

小蔡在下城區某國小讀六年級,成績在班裡數一數二,可小蔡的媽媽還是不滿足。“媽媽已經下了最後通牒說,‘小升中’簡歷裡成績單還是最重要的。”

“做簡歷實在太麻煩了!光簡歷裡的自薦信我就寫了10遍,怎麼寫媽媽都覺得不夠好。幾乎字字斟酌。比如說,開頭語要寫‘尊敬的××老師,您好,我是××,來自於下城區××國小。我性格開朗,喜歡參加課外活動……’這句話,媽媽就叫我改了9遍,說開頭語一定要抓人眼球,我這樣寫太普通了。”

對於小蔡的“投訴”,小蔡媽媽也很無奈,聽說其他家長都很重視這件事,她也只能嚴格要求兒子。至於怎麼樣寫得好,她心裡也沒底。至少,從目前來看,兒子寫的內容太普通,“我怕吸引不了老師,最後被其他人的簡歷‘淹沒’。”

  家長:逼孩子去參加更多培訓

一做簡歷,不少家長開始著急了,自己的孩子所獲的獎狀太少了,擺在簡歷上很難看,可能會因此影響到民辦國中對孩子的印象。

為此,這段時間,不少六年級孩子所上的培訓班數量直線上升。

小石氣呼呼地說,媽媽給他新補了2個奧數培訓班。這樣一來,他每週得上4個培訓班。“媽媽說,我獲過的獎狀大多數都是校級的,拿過最有分量的獎項只是2012年希望杯三等獎和區‘三好學生’,不怎麼拿得出手。這個星期天,我要去參加第五屆杭州市國小生數學‘挑戰杯’賽。3月,還要去參加第11屆國小‘希望杯’全國數學邀請賽,這可以說是背水一戰,最後的機會了。”

不僅如此,隨著期末考試的臨近,畢業班家長還叮囑孩子,抓緊複習,爭取這次期末考試考第一名。為此,《衝刺一百分》、《15天巧奪100分》等課外練習冊成為了畢業班想讀民辦中學孩子的附加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