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升學>大學聯考>

大學聯考作文素材大全:肖邦的遺願

大學聯考 閱讀(1.16W)

導讀:大學聯考即將開始了,而在大學聯考中作文往往決定著語文的成績,算是成也作文敗也作文。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2017大學聯考作文素材大全:肖邦的遺願,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同學們的作文寫作有所幫助!

大學聯考作文素材大全:肖邦的遺願

1830年11月,費列德利克·肖邦(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決定到外國深造,為祖國爭光。出發前,朋友們為他舉行了一個送別晚會。肖邦滿懷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們贈送的裝滿祖國泥土的銀盃,表示永遠不會忘記可愛的祖國。

肖邦輾轉於維也納、倫敦、巴黎等地,通過他的藝術活動,增進西歐人民對當時正在受難的波蘭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輾轉流離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臨終時告訴從華沙趕來的姐姐,波蘭反動政府是不會允許把他的遺體運回華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臟帶回去。

肖邦的心臟,按照他的遺願被送到華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分析:葉落歸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對祖國的眷念,是每一個愛國者的共同期望。

話題:“遺願”“愛國——永恆的話題”

  【拓展閱讀】

肖邦——鋼琴的靈魂

肖邦用他的旋律給那些厭倦了世間仇恨與動亂的靈魂以安慰,彌合那海洋般無盡的苦難帶給人們的傷痛,他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美妙的新宇宙,在那裡,沒有死亡,只有愛統治著一切。

肖邦,這個身形瘦小的年輕人,在鋼琴上奏出自己的靈魂、祖國的靈魂與時代的靈魂,他是最有能力讓我們每個人看到自己的夢想的作曲家。他有比所有作曲家都更猛烈、更來勢洶洶卻又更難於捕捉的無常力量,他用聲音記載著自己的時代,又塑造自己的世界。

肖邦,這位“擁有敏感心靈的心理學家”,作為藝術家比作為思想家更為偉大。他像濟慈一樣,美就是他的全部哲學。儘管肖邦也常常徘徊在河邊捕捉蘆葦的歌唱,但他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遼遠的行星上。他就是造化最精美的發聲板,與大自然一同活潑地歡唱,歌聲中那強烈的`激情與斑斕的色彩都舉世無雙。肖邦的歡欣總是染著一絲憂鬱情調,完全不同於那些身體強健的人沉湎於其中的純感官快樂。不過,肖邦表面的溫柔下掩藏著潛在的力量,他的痛哭始終處於雅典式的良好比例感的節制下。

肖邦是在琴鍵上揮灑色彩的大師,他的眼睛能分辨出最細小微妙的色調差別,他還能編織出如彩虹般奇幻詭異的旋律,神祕空曠,似乎是來自於另一個奇妙的世界。

肖邦用他的旋律給那些厭倦了世間仇恨與動亂的靈魂以安慰,彌合那海洋般無盡的苦難帶給人們的傷痛,他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美妙的新宇宙,在那裡,沒有死亡,只有愛統治著一切。

在肖邦的音樂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代代人苦苦追求的最高尚最精緻的情感,可以找到那交織著審判之日的神祕感的我們靈魂中最後的東西。

——奧斯卡比埃

肖邦是鋼琴界的行吟詩人與狂想者,鋼琴是他的頭腦,也是他的靈魂……爛漫的、抒情的、英雄的、戲劇性的、奇妙的、深情的、甜蜜的、迷離的、輝煌的、燦爛的、簡潔的、有悲劇感的……所有這些詞彙都可以被用來形容他的作品,也都在他本人的演奏當中展露無疑。

——魯賓斯坦

每一個聽過肖邦演奏的人都說,類似這樣的演奏是從來沒有聽過的。他的演奏和他的音樂一樣。這種流暢和這種力量,真的,這種力量!可是隻持續了很少的幾小節……他的整個身軀在顫動。從鋼琴中出現了一個有靈魂的、活生生的東西。當肖邦演奏時,這活生生的有靈魂的東西不是從樂器中產生,而是從他的手指下誕生出來……

——肖邦的學生 喬治馬提亞

與其說這個光輝的天才是音樂家,倒不如說是一個情感的精靈。

——巴爾扎克

肖邦的夜曲,是一張溫柔的網,打撈上來明靜的夜色,也打撈上來你逝去的歲月,和自己快要磨成老繭的心,和已經風乾成瘦筋筋臘肉一樣的情感。

——肖復興

肖邦出生在波蘭華沙近郊的熱里亞佐瓦沃利亞。他從小就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能,不僅能彈鋼琴,並能作曲。8歲時,肖邦就以鋼琴演奏“神童”的身份,經常被華沙的貴族邀請去演奏,一時成為貴族沙龍中的寵兒。

肖邦在少年時代,與不少思想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裡,肖邦經常去鄉間度假。他欣賞祖國的自然風光,傾聽農民歌唱、奏樂,參加鄉村的舞會和婚禮。祖國的文化、民族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裡。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的波蘭,處在異族的奴役下,好像一座封閉的不透氣的大監獄。人民沒有民主、自由,更沒有天才發展的廣闊天地。可是,正如一首波蘭愛國歌曲所唱的:“波蘭不會滅亡!”波蘭人民始終堅持著不屈不撓的愛國鬥爭。這時,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並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為此,肖邦處於激烈的思想鬥爭之中,愛國心使他想留下;事業心又使他想離去。他寫到:“我還在這裡,我不能決定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麼可悲的事!”離別的痛苦、永別的預感折磨著他,但是,親友們的勉勵、囑咐和期望又鼓舞著他,使他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去國外用藝術來歌頌自己的祖國和民族,為此他又感到激動。他寫到:“我願意唱出一切為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發的聲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為約翰(指17世紀的波蘭國王約翰三世索比埃斯基)的部隊所唱的戰歌。戰歌已絕響,但它們的回聲仍將盪漾在多瑙河兩岸。”

1830年11月2日,蕭瑟的寒風增添了華沙的秋意,更增添了離別時的痛苦。送別的友人以這樣的話語叮嚀著即將離去的肖邦:“不論你在哪裡逗留、流浪,願你永不將祖國遺忘,絕不停止對祖國的熱愛,以一顆溫暖、忠誠的心臟。”

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隻滿盛祖國泥土的銀盃,它象徵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送別的場面激動人心,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當時他創作的抒情歌曲《戰士》可以表現出他對祖國的崇高的情感和別離她的心情:

“時間已到,戰馬嘶鳴,馬蹄忙不停;再見,母親、父親、姐妹,我告別遠行。乘風飛馳,撲向敵人,浴血去鬥爭,我的戰馬快似旋風,一定能得勝。我的馬兒英勇戰鬥,如果我犧牲,你就獨自掉轉頭來向故鄉飛奔。……”

肖邦剛到維也納不久,還沒有趕到巴黎,就得到了波蘭11月29日武裝起義的訊息。他願像《戰士》歌詞裡寫的那樣“乘風飛馳,撲向敵人,浴血去鬥爭”,他願和所有的愛國志士一樣,把自己的熱血灑在波蘭的國土上。遺憾的是他最終還是沮喪地回到維也納。

不久,肖邦得到訊息,起義以失敗告終,華沙陷落了。肖邦感到這是他的民族的悲劇,他為祖國,為親人擔憂。這種不安一直攫取著他的心。他痛苦到極點,他憤怒地高喊:“上帝,你還在嗎?你活著卻不去報仇雪恨!俄國人的罪行,你認為還不夠嗎?——或者,或者你自己也是一個俄國人!?”肖邦熾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燃燒到頂點,他對侵略者進行了無情的譴責。

在獻身祖國、拯救祖國的神聖事業中,肖邦和密茨凱維奇走到一起,音樂家和詩人結成了戰鬥的友誼。詩人於德累斯頓創作了長詩《葬禮》,肖邦創作了感人肺腑的不朽作品《葬禮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