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設計>環境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人性空間

環境設計 閱讀(8.19K)

21世紀,環境不僅僅是為人類行為和文明的承載之洲而存在的,它與我們呼吸與共,與我們的命運緊密的連在一起。對於環境,我們既要理智又要熱忱,既要浪漫,又要嚴謹,既要索取,又要關愛。這是我們對環境的應有的態度,也是每個環境藝術的參與者應該持有的專業精神。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人性空間

1環境藝術中的空間

眾所周知,我們每一位生活在地球的人們都存在在人類為之建造的環境空間之中,或大或小。老子就曾在他的《道德經》裡說到過,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說明了空間的含義。《現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的”。空間是有限的,但也是無限的,我們就在這種虛實的環境中,組合了生活空間。空間的存在是必然的,當人們在不斷的發展的同時,我們的生活水平也會跟著社會一步步的貼近,這就對我們現有的環境提出更加高的要求。各種建築拔地而起,例如我們居住的住宅,工作的寫字樓。街道,廣場,庭院,一切能為人們提供方便舒適生活的內部空間,外部空間。當然空間是建築與環境所研究的主要物件,我們大體的可分為兩種空間,一種是剛才說的,適宜人類居住的“人為空間”,還有一種就是由自然山水植物構成的自然空間。

2 “以人為本”的環境空間

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是建立在人類文明發展基礎上的。原始社會中,人類所需要的空間也許只是一處能遮風擋雨,避免猛獸襲擊的安全洞穴。他們對空間的概念是朦朧的。隨著勞動工具的改善,人類技術的進步,生活變的也越來越豐富多彩,他們也開始慢慢的對自己現有的生活空間產生不滿,並利用最先進的科技手段建造能滿足他們的生活環境。人類空間概念一點一點變得精確,講求準確的距離和尺寸,進而發展到進入抽象思維的階段。空間除了滿足基本的使用需求,又具備了更多的精神方面的內涵。今天的空間概念是以人為本的觀念,即強調物質功能又看重精神屬性,強調的是以普通人的需求為中心價值觀和設計觀。這就要求環境空間設計要盡一切可能研究人的需求,多方面和多層次的考慮人與環境的互相關係,在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人類對環境空間的'需求。

3 空間與行為、心理

“人為空間”是人創造,併為人們的生活而服務的。但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特徵,我們無法控制每個人的行為,這就要從我們的環境會考慮了。因此,我們在設定一些環境空間時,就要從它的尺度、空間隔離、傢俱的佈置上等等的行為裡選擇改變人的行為方式。1959年霍爾在美國中產階級白人人群中進行了調查,得出人在社會交往中的四種距離為: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人們在潛意識裡往往傾向於隱蔽自己,是自己能在這個社會裡找到比較安全的地位,而安全感也是人類基礎的本能的需要。例如,我們在公園、廣場能憩息的地方,往往人們不願站在廣場中間而是喜歡選擇靠樹有有臺階的能有所依託的地方。這樣的做法都體現了人們對於安全和依靠感的需求。這所有的例據,無不說明了環境空間對人們的生活起到了決定的作用。

環境空間的藝術,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時代進步的產物,是人類為之而獲得舒適,溫馨的生存空間,既改善了環境藝術空間,也保證了人們健康、安全的生活,使這個社會看起來既和諧,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