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設計>環境設計>

淺談生態意識指導建築設計

環境設計 閱讀(2.15W)

當今世界環境惡化,生態問題嚴重,它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生態建築學認為:人們關注人居環境的城市與建築的建設方式,與生俱來的生態存在於所有的建築之中,建築設計和建設會對生態平衡產生持續而強烈的影響,自然與人類資源和生態意識必須作為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未來的所有建築必須承認這種制約。生態建築是人們尋求的城市與建築可持續發展,尋求用生態學的方法解決環境與生態問題的結果。

淺談生態意識指導建築設計

生態意識是根據社會和自然的具體情況,最優地解決人、社會和自然關係的觀點、理論和感情的總和。建立生態建築意識,就是要以複合生態學的思想,認識人、建築、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絡與相互關係,樹立一種新的建築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以生態意識指導建築設計,具有價值判斷的意義,包括自然生態價值、人類經濟價值、道德價值與審美價值等的判斷,具有生態思維的意義。

  1.人與自然親和的自然生態觀

建立生態意識的首要問題是確立自然生態觀,自然生態觀基於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認識,既包括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人類明智地利用自然的觀念,也包括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自然整體選擇的概念。人與自然的關係,本質上是人應該適應自然,而且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認識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創造適於人居住的環境。

以自然生態觀為基礎建立的生態建築學是研究人類棲息的建築與建築所處的環境(生物及景觀、氣候、水文、大氣、土地、水體等物理環境)的演變過程及其對人類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乃至生物圈的影響。尊重自然的建築設計,就是具有環境意識的設計。

將建築融於自然,使其與自然有機結合,保持地方和區域的生態環境,保持自然環境要素不被破壞,因為自然景觀和大自然的環境質量,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計結合自然的觀點應該說更符合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認為人與自然、建築與自然應取得一種和諧的關係。

在建築實踐中,以中國的風水理論為代表,風水理論對選址模式的論述,其實質是審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環境,順應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這種環境觀是人們認識自然的基礎。西方現代工業的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因而人們看到了改造自然的力量,西方一些建築師認為建築物與自然景觀的結合,應表現建築與自然形成的反差才是完美的。

自然生態觀的另一種體現是處理好建築與環境的關係,將建築融於自然和在建築中再現自然。設計自然環境中的建築尊重自然,要最小地改變自然景觀,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要素,使建築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在城市的建築環境中,人們為了建設人工自然環境來再現自然,產生了許多創造自然的設計手法,設計中強調自然要素,通過增加自然要素的利用,使人感受到自然的親近。再現自然的另一種設計表現是抽象與模擬自然,即通過人工秩序,使人工環境抽象化,並以此來構築建築的自然性。

  2.建築與經濟協同的經濟生態觀

建築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物質產品,建築業的發展對社會進步起著積極作用,但同時對自然生態環境,對能源、資源的利用有直接影響。在建築的發展中要處理好建築與人類、自然和環境保護的關係,保證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良性迴圈,以求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建築作為人工生態系統,其生命的全過程中有大量的能流、物流,並通過它們維持其正常的功能及新陳代謝。生態原則通過對建築的物質代謝、能量轉換、迴圈再生等問題的研究,探討建築的生態功能原理、生態經濟效益及生態設計方法,以尋求合理地利用能源和資源的方式,避免由於輸入的物質和能量比例不恰當而使系統的平衡受到破壞。從對人類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負責的高度來認識這種經濟建設活動,就應該選擇生態設計方式並遵循生態經濟規律。

生態經濟學用可更新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的效率概念發展了傳統經濟學。以生態經濟學規律指導的建築設計不能侷限於投資與效益,而要提高建築的生態經濟效益,發揮能量的效益,對有限的能源進行保護和有效利用。要選用合理的建築材料、建造方式及合理利用有限的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能、動熱能、水能等。合理而有效地利用能源就要採用生態節能技術,推廣、使用節能裝置。節省能源的另一方法是結合氣候條件進行建築設計。這種建築設計是使建築與它周圍的環境和氣候相一致,使建築不依賴能源或少用能源而使使用者感到舒適。傳統的獲得建築舒適微氣候的方法是利用能源,也正是現代技術給建築師的設計帶來方便的同時,使他們丟棄了利用自然通風、自然採光等調節微氣候的方法。現在不少人在建築設計中很少審慎考慮開窗對自然通風與採光的影響。

當今各國倡導地方建築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及多樣性,其重要原因是由於這些建築與當地氣候間存在著一種理性及感性的聯絡,它們是在結合當地的氣候並長期與自然相適應的平衡中發展起來的,注重吸取地方建築結合氣候的設計精華,不僅可以創造地方建築風格,更能發展建築的環境功能。我國的生土建築,如陝西的窯洞、福建的土樓、新疆的土坯房等均是結合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達到節能效果的。

自然資源的保護和資源的再利用是促進社會經濟長期發展的可持續性思想。建築的誕生就意味著對建築資源消耗的開始,建築首先要佔用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其次建築材料大部分源於不可再生的礦石,如水泥、鋼鐵等,即使使用可再生的木材,當今需求量也足已使森林生態破壞和退化,另外在建築材料的'生產與建築的建造過程中還需要大量的水。

所以,不能再單一地擴大資源的利用來加快建築業的發展,相反,必須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節約使用資源,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自然資源的保護不是隻保護不利用,而是使自然資源的利用降低到最低,並利用再生迴圈過程中產生的材料。

  3.人與社會共處的社會生態觀

研究建築的社會性時,必須研究人、建築與社會的整體關係。人們可以借鑑社會生態學的研究成果,研究社會和作為社會現象的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及人的活動所引起的周圍環境中社會意義的變化。

建築是人類勞動的成果,是人類生活的物質基礎,與其他要素構成了社會有機體,人對建築的建造與使用方式會影響社會。建築的社會性反映在人們的消費觀,對公眾利益、對人的健康的關心,以及對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變化的關注。

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使得社會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發生了變化。建築師應在追求建築風格的同時,正確表現“真、善、美”,把自己的作品按業主的實際需要確定在合適的消費位置上,要提倡節儉的生活方式,建立生態化消費觀念。不適當的消費和大量使用新型材料也造成了新的建築汙染。

現在許多建築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致病因素,引起人體病變,這種引起建築綜合症的建築也稱病態建築。美國環境保護協會指出,美國每年有超過6億美元的醫療費用於由室內環境質量差而引起的疾病。造成建築室內汙染的原因歸結為室內空氣質量及微氣候問題,這與室內汙染物(生態汙染物與化學汙染物)和室內溫度、溫度及氣流等有關。

室內空氣質量與建築的結構、材料和空間組織有關,有害氣體源於材料散發的化學汙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揮發性有機物質、顆粒狀有機物質、氡氣等。解決的辦法是加強通風與控制汙染源,生態建築強調室內外的自然通風,特別注重外牆具有生命的呼吸功能,使室內與室外空間能連續地交換。

另外,還要注重建築的結構、顏色、氣味以及建築內的輔助裝置對人的心理影響,使其與使用者以及環境相協調。實現建築的生態化,即建立生態意識,樹立生態建築設計觀,並建立相應的設計理論,採用相應的生態技術來指導建築設計。具有生態意識的建築設計並不是將某一單體建築設計成完全的生態式建築,而是使生態思想貫穿於設計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