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留學>留學荷蘭>

荷蘭留學消費水平大解析

留學荷蘭 閱讀(1.66W)

很多人來歐洲之前都肯定聽說過這裡的東西如何地貴:剪頭髮一次100人民幣;一杯小咖啡20人民幣;號稱為學生服務的學校飯堂,一個套餐快50人民幣。同時很多人都知道歐洲人的收入如何地多,簡單來說就是最低都有過萬人民幣工資。這種消費習慣對於來歐洲之前的中國人都是不可想像的,特別是對於花50元吃個3人套餐都會心痛的中國學生來說,在荷蘭的飯堂花50元吃一根香腸+一小碗米飯+一些沙拉簡直是罪過啊。

荷蘭留學消費水平大解析

不過如果換個角度來看,來適應,來思考呢? 從最廉價的貨幣——硬幣,開始研究。

  消費

  銅板篇

首先,來到歐洲後有一箇中國人需要馬上適應的地方,那就是實體錢的使用習慣。在中國,硬幣除了拿來卡著洗衣機的出水孔以外幾乎沒多大用處,畢竟連1毛錢都用紙幣了。但在歐洲,由於這裡的物價特色——咖啡、食物、各種雜貨都是1、2、4歐的樣子,銅板變的極為有用。喝杯咖啡,就給店員一個2歐的銅板;去公共廁所,塞個50分錢的銅板;去買個小吃,給3、4個加起來4歐的銅板……

這和在國內,去士多花一塊錢買一瓶可樂,去付費廁所支付個1塊錢,去早餐店花2元買個肉包,操作差不多,是吧?

那麼,在國內,有沒有可能用銅板買半隻雞,或者半斤豬肉,或者一塊仕力架加一瓶佳得樂呢?可以,但你得用好多個銅板。

然而,在歐洲,一整隻冰鮮雞,也就是3個2歐的銅板(還有零錢找),半斤豬肉也是1、2個銅板的事情,喝的東西,從可樂到國人會覺得稍貴的紅牛都是1個銅板。之前說的飯堂套餐,還有1瓶波爾多的紅酒,或者一斤鮮魚,全都是4個1歐銅板的價格。

就是說,在歐洲,隨身帶著一堆硬幣,就能應付幾天的衣食住行了。PS,習慣了不用錢包的人在這裡一定要準備個袋子來處理硬幣,或者刷卡,不然面對一堆5分、10分、20分的硬幣會好頭痛。別看小他們,5個20分的硬幣就是一個美味的烤雞腿啊。

上面這個“銅板文化”意味著什麼呢?很簡單,1~3枚國內1元人民幣的硬幣,你可以拿來買一包紙巾、坐半~一次公交車(北上廣都是2元一次了吧)、買2/3~1罐可樂(我以前家樓下的可樂在我出國前漲價到2.5一罐了)。在國外,地位幾乎相等的1~3枚硬幣,除了可以做上述事情外,還可以拿來買份量充足的豬牛雞肉,去漢堡王麥當勞之類快餐店吃一整個套餐,去星巴克喝一杯大拿鐵。

我幾乎沒怎麼在中國市場買過肉,所以不知道豬牛雞肉現在在國內的價格,但我知道去麥當勞吃個套餐並不是什麼便宜的事情,而不少人去星巴克喝咖啡就是為了證明(或者裝)自己是個高富帥或白富美。

  紙幣篇

荷蘭的紙幣最低面值是5歐,然後是10歐、20歐、50歐、100、200、500。很多人出國前都聽說過歐洲的一般商店幾乎都不接受100~500歐的紙幣,有些人則表示不能理解。那麼,看完上面的內容就知道,用紙幣去買吃的幾乎都沒什麼必要了,相信能有所理解為什麼紙幣不(那麼)受歡迎。那麼吃以外的東西呢?例如衣服。

很多人出國前都認為必須在國內買全部衣服等耐用品,因為都聽說(或者覺得)歐洲的耐用品好貴。於是各種羽絨服、外衣、拉桿箱,統統在國內解決。一件質量好點的羽絨服,人民幣400~500,質量好點的拉桿箱淘寶價200~300左右,質量好點的皮鞋200~300左右。當然你可以買更便宜的東西,但很多有能力出國的人都自然是想買好一點的東西。

來到這裡以後呢?果然,這裡的衣服比食品貴多了。羽絨服50歐,拉桿箱30歐,皮鞋25歐。等等,折算成人民幣呢?400,250,200。款式新舊好看不姑且不說(這裡的款式肯定沒國內的來的眼花繚亂),但質量是不錯的。歐洲商店都不敢賣次品。

順帶一提,如果你有10~20個銅板,就可以拿來買一雙鞋子或一個拉桿箱了。

那麼紙幣可以拿來幹啥呢?買3、4件衣服,2雙鞋子,一條皮帶,就可以掏出那一張200歐的紙幣去用了。如果是國內,那估計就得掏10到20張紅色毛爺爺。

說到中高消費,讓我們回到吃的方面。其實歐洲吃東西貴是真的,前提是你要在外面吃。因為如上文所說,如果是自己買菜煮飯的話,並不怎麼貴。外面吃就不同了,一份德國鹹豬手套餐(鹹豬手+沙拉+土豆泥)是10~15歐不等。再加一杯2歐的德國大黑啤(我這個城市去德國也就1小時巴士),那就是13~18歐。換算成人民幣,那就是100~140不等。這比起在綠茵閣等環境好一點的西餐廳的人均消費60~80還是高出不少。但有一點關鍵:人家掏一張20歐去埋單,心理壓力可能只相等於我們掏2張20元。而同樣的飯我們要掏5張20元才夠用。

也可能是因為吃東西貴,飲食業利潤高,所以歐洲好多好多好多的餐廳和酒吧。那麼少的人口配以那麼多的餐廳,感覺有點不成正比。

日常生活無人問津500歐的一個妙用就是拿來買奢侈品或者手機。一張500歐買一部iPad還有一個銅板可以找回(這個銅板可以拿來買一塊炸雞腿)。在國內,想買蘋果產品,如果不是網購或者刷卡,就得掏一大疊的紙幣。

  收入篇

一切都沒有任何探討和比較的價值,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歐元”的價值,不知道這裡的人收入的情況。

國內收入的分級還是比較清晰的。以北京的到手工資為參考,工廠工人2000不到不過起碼包住宿。小私企裡面,工作了3、4年的“經理”只有2500元到手也很常見。國企,進去後到手3000~4000,3、4年後破5000~7000。做銷售的破萬很多。做老闆的,“暴發戶”一詞就不用解釋了。外企,特別是四大、美孚、微軟之類就不評論,資料不夠,但據我所知可觀很多。如果是上海公司的話會更高點。

歐洲呢?歐洲人真的*那麼*有錢麼?收入真的很高麼?給一個典型例子:最低工資。

荷蘭為例,2012年7月起最低工資是1456歐/月。扣除收入稅後是974歐。再扣除保險後(具體多少不清楚,大概是100歐的樣子),大概是到手800~850歐。換算成人民幣就是6500~7000的樣子。

當然這800~850歐並不一定就是完全“可支配”。正如同國內很多人千辛萬苦都要去北上廣發展一樣,收入有相當一部分必須用到交房租上。這一點,荷蘭和中國是相對持平的,那就是房租價格相當貴,而且價值相等:荷蘭一間普通的房間,要用公共的廚房和衛生間的,要250~400歐。如果是獨立廚衛的要600~800歐不等。

顯然,拿著荷蘭最低工資的話是不可能住獨立廚衛的房子了,但住最便宜的單間的話,每個月還是會有400~500餘下,這些錢裡面扣除衣食住行的錢(假設一個人天天買菜自己做飯的話,那就是每個月大概150~250歐),餘下的大概100~200歐就可以拿來娛樂、購物、儲蓄了。100歐其實並不多,但買3件新衣服不成問題的。

如果是本地的荷蘭人,不租房子,而是跟父母一起住的話,那就意味著可以省下那250~400歐。就是說,一個做著最底層工作,拿著最低工資,跟父母同住,每個月只用交自己的伙食費的.宅男/宅女,每個月按道理可以有600歐多出來(約合5000人民幣)。又或者說,就算是當一個跟父母住的家裡蹲,只要能有一份工作,每個月也可以買一臺iPhone。

不過以最低工資來比較沒什麼意思,而且外國人是不允許拿著最低工資在荷蘭工作的,所以讓我們來換個階層做比較:外國人可以以“技術移民”身份在荷蘭工作,唯一要求是稅前工資達到一定標準。其中以在荷蘭高等學校畢業的外國人要求最低,2013年起是最低?27.336/年。扣除稅和保險後大概是每個月1360歐元——注意,雖然掛名是“高等學校畢業”的“技術移民”,這個月到手1360歐元其實算比較低。荷蘭的中等收入官方資料是到手2100左右。1360歐元,扣除600元房租,還有300元衣食住行,還有大概450歐元多出來可以自己花。

如果是以2100歐元到手這個“中等”收入來算,住好點的獨立廚衛的房子,自己煮飯為主,每個月還應該有600~700歐左右可以省下來。

  消費篇

光有數字似乎並不能完全體現這些收入的“價值”。而且,將歐元換算成人民幣沒太大意義,畢竟哪裡賺的錢主要還得在哪裡花。讓我們結合當地收入與當地消費,來對比一下國內的收入vs消費。就以2000歐元這個中等(偏低一點點)收入與北京的5000人民幣收入(屬於有多高請自行感覺)做對比。

荷蘭:到手2000歐,住鹿特丹的800歐的獨立廚衛的房子,主要的衣食住行是400歐,那麼實際可任意支配收入是800歐。

北京:到手5000人民幣,住1600人民幣的房子,主要的衣食住行是800人民幣,那麼實際可任意支配收入是2600人民幣。

荷蘭:800歐可以喝300多杯咖啡,或去西餐廳吃50頓牛排,或吃200頓麥當勞,或買16件羽絨服,或買30多雙皮鞋。

北京:2600人民幣可以喝100杯星巴克咖啡, 或吃30頓西餐,或吃100頓麥當勞,或買5件羽絨服,或買10多雙皮鞋。

咋看之下雖有差距,但並非特別要命(誰真的有興趣喝400杯咖啡?)。在北京能吃30頓西餐的話,意味著能夠真的“天天吃”了,但代價就是沒錢剩。但如果是在荷蘭的話,你即使天天吃西餐,餘下的錢還足夠喝100杯咖啡,再餘下的錢還足夠買1雙皮鞋。

當然人生不是隻有吃喝穿而已。

  醫療保險:

這點我不能隨便進行比較,因為我不清楚國內到底報銷如何(慶幸沒大病)。但荷蘭的醫療是公認最好的之一,看病費很貴,但保險公司基本全報銷。

  旅行:

800歐可以花35歐(4%)來買來回義大利的機票並且住不錯的青年旅舍10天(每天25歐),餘下500歐可以平攤在10天內每天吃一頓15歐大餐,10歐午飯,5歐早餐,還有30歐剩下去喝酒(2~4歐一杯)、亂逛、參觀。

2600人民幣可以花1300(50%)人民幣來回上海的機票並且住5天7天連鎖酒店(每天150人民幣),餘下550人民幣可以平攤在5天內每天吃一頓60元大餐,30元午飯,10元宵夜,10元早餐。如果想喝酒之類的話,據說上海酒吧一杯酒要30以上。

其實這些對比的結果很明顯一點就是,同樣的“中等”收入,歐洲人可以做的事情會多很多。如果中國用相同的消費觀念去多方面花錢,要麼會沒錢剩,要麼必須降低生活質量。這個問題的惡化之處在於現在國內的一些必須品——食物、房子等——的價格要麼在“步步高昇”,要麼就是本來遠超國外(特別是房價)。

上述的對比有一點很關鍵,就是我這個2000歐的“官方中位數”以及5000人民幣的“平均白領收入”並非完全符合現實,特別是後者。中國的貧富懸殊收入太大,月到手5000人民幣的其實佔不了多數,可以想象很多普通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更低。說到高收入人士,做銷售的雖然收入高但開銷也大(因為必須花錢花時間維繫各種關係)。真正的高收入人士可能屬於外資企業高管、具有灰色收入的公務員、能力或關係強大的私企老闆等,他們這些收入即使是歐洲人也無法相比,因為歐洲的收入稅很高,並且歐洲的創業氛圍比中國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