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技能>小吃>

潮汕冬至圓怎樣做

小吃 閱讀(1.13W)

冬至又稱為冬節,南北方的習俗不一,北方通常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然而在潮汕,冬至要吃冬至丸,現在為大家介紹潮汕冬至丸的製作方法:

潮汕冬至圓怎樣做

冬節丸有白色和紅色兩種,白色是用糯米粉,紅色和白色一樣,再加上少量食用色素(知道紅桃粿嗎?就是那個顏色)加開水調節而成,與湯丸外皮用料相同,把它搓成圓圓的,吃的時候要用開水煮熟丸子再用白糖調味即可!

  “梭”丸為你

潮汕冬至丸,屬於潮式飽粿類,實質也是一種湯圓,只不過是沒有餡料的。潮汕話裡“丸”和“圓”同音,所以又叫湯丸,主要材料都是糯米。

“在冬至節前數天,家便準備舂糯為粉。先用糯米浸於水中,隔天淘汰使幹,傾在石臼裡,以硾舂之。再用汰鬥分出細粉,殘屑下臼重舂,以至全部糯米,多成細粉而止。”《潮州年節風俗談》一書記載了將糯米舂成粉的過程。

現代的潮汕家庭,更多是直接去買糯米粉來製作冬至丸。用熱開水將糯米粉和成粉團,最後製作出來的冬至丸是白色的。此外,潮汕家庭還會製作“紅丸”,其中材料加上紅糖和紅色素。

冬至前夜,潮汕家裡便開始“梭丸”,也就是“搓丸”。全家老幼都聚在一起,用之前和好的`粉團來搓丸,由於小孩手掌小,所搓的丸比大人的要小些,所以最後的丸都大小不齊,潮汕人又把這叫做“父子公孫丸”,象徵歲暮之際,一家人圓圓滿滿。

  丸後趣事

搓丸是在冬至前夜,而煮丸則要等到冬至日的清晨。“湯丸不吃天不光”,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而夜晚最長的時間,前夜睡覺,到了凌晨,小孩越想著冬至丸越睡不著覺,天又老是不亮。而當母親叫去吃冬至丸時,也就意味著吃了冬至丸天就亮了。不過現在潮汕人也會在前夜煮丸來吃了,大概因為忍不住嘴了。

潮汕人非常重視冬至,都說“冬節過,大一歲”。乾隆時期編纂的《南澳縣誌》裡提到:“冬至……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民間也把冬至視作僅次於年節的節日,“冬至節,亦謂之‘亞節’。俗粉糯米為丸湯薦祖先,長幼食,謂之‘添歲’”。以往,潮汕人在冬至這天起床之後,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至丸子。小時候,為了不“添歲”長大,潮汕小孩子會和父母較真鬧彆扭,十分逗趣。

《潮州年節風俗談》中寫到:“家裡有人旅居外洋的,還須留些糯粉以備將來回家時做丸之用。” 如果家裡有人出遠門,冬至趕不回家,也會為其準備,讓在外奔波勞累的親人在回家能吃到冬至丸。

除了作為冬至節日小吃,冬至丸還會被用來作祭品。冬至祭祖也包括祠祭和家祭,除了常規祭品,冬至丸是必須有的。早在順治《潮州府志》就有記載:“冬至,祭用米圓。”裡面的米圓便是指糯米丸子,也就是冬至丸。

古時,冬至丸還會被用來喂牛,用以答謝牛的辛勤勞作。相傳木匠墨斗公的徒弟因為懶散而闖下大禍,墨斗公施法將其變為一頭牛,但是這頭牛懶性不改不願耕田,反而要求主人餵它吃湯丸。如來佛祖知道後,便在它下巴打釘子,使它不能開口抱怨。不過從此,後人就將冬至日作為牛的生日,在這一天讓它休息,並喂以湯丸,以答謝它一年來的辛勞。

潮汕農村還有“貼丸”的有趣習俗。拜神後,家中的門環、牛棚、水缸、灶頭等都會用冬至丸貼上,喂完的牛,兩角也免不了各貼一粒丸。“三日後方把丸收回,是保各物平安的意思”,《潮州年節風俗談》提到,城市傢俱貼丸的風俗仍存,但不及鄉村家戶之注重與周到。不過,現在在潮汕地區這種做法比較少見了,除了不衛生,還有損美觀和造成浪費。

潮汕地區的冬至丸,除了最常見的無餡湯圓外,還有許多奇特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