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技能>數控機床>

“逆襲”的中國數控機床

數控機床 閱讀(9.65K)

1986年,同濟大學從德國INDEX購買了一臺配有西門子數控系統的車銑複合機床,是當時全中國境內最先進的,而這臺機床的對接人正是還在讀本科的朱志浩。

“逆襲”的中國數控機床

在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重大轉折或調整的關頭,能不能對產業升級的重要性形成共識,關係到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向和途徑的選擇。但是迄今為止,對於產業升級的內容和途徑存在許多模糊的認識。

從經濟政策的角度看,目前有兩種關於產業升級的視角居於主導地位。

第一種視角是從巨集觀經濟政策的視角看待產業升級。由於這種視角關切的重點是巨集觀經濟平衡和長期經濟增長的條件,所以傾向於把產業升級看作是某種巨集觀經濟條件下的自然結果。例如從巨集觀經濟平衡的角度出發,認為只要市場出清,化解掉過剩產能並淘汰掉“殭屍企業”,產業升級就會自動發生。而且,還產生了“以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這種從未得到實證的論斷。

第二種是傳統的產業政策視角。這種視角往往提出具體的目標,如“製造強國”、“中國製造2025”等;具體的做法,如推廣“網際網路+”、“智慧製造”、機器人等及其相應的國家專案和政策。從這個視角出發,中國產業升級的任務被定義為在若干工業領域的技術突破,然後通過政府專案的形式對這些領域的技術研發予以資助,最後由政府組織的專家評審並“驗收”成果。這種方式特別強調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或“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事實上把產業升級等同於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而這些角度,或多或少都沒能真正觸及中國產業升級的三大硬核:如何從工業發展本身去討論和理解產業升級的動力、過程和機制?中國產業升級的內容或範圍是什麼?產業升級的途徑是什麼?

作為我國東北地區重工業和裝備工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過去三十多年來,瀋陽機床集團從瀕臨絕境到砥礪求生再到奮力創新,在當前國際市場競爭空前激烈的後危機時期,以“抗兵相加、哀者必勝”的勇氣,開發出了全球第一個使機床成為智慧、互聯產品的數控系統——“i5”數控系統,甚至走在了德國工業 4.0的前面。

一個老牌國企,而且身處所謂的“東北塌陷”核心區,瀋陽機床集團卻演繹了一場璀璨奪目的中國工業技術創新事件,嶄新而銳利地揭示和回答了中國產業升級應該做出怎樣的道路抉擇。LW

近年來,東北經濟不振一直是社會議論熱點,然而老牌東北國企——瀋陽機床集團(以下簡稱沈機)卻展現出一派紅火的景象。今年一季度,沈機完全自主研發的i5智慧數控機床出貨近3000臺,同時新增訂單12000臺,加上去年結轉的3000臺訂單,現在手握訂單即達到15000臺,而這還不包括今年1月份與兩家深圳企業分別簽訂的各自5000臺i5機床的合作框架協議……當國內許多工業企業為訂單發愁時,沈機上上下下卻在為“爆炸性的市場需求”提升產能而奮鬥。“i5”,是沈機對其開發的數控系統的命名,其字義來自5個英文單詞——Industry(工業),Information(資訊),Internet(網際網路),Intelligence(智慧)和Integration(整合)的第一個字母。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智慧、互聯數控系統,也是中國產業升級巨集大背景下,中國工業正在發生的具有時代啟示意義的革命性創新事件。

i5數控系統的獨特效能是“智慧、互聯”,它使機床在加工產品的同時也生產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實時傳送的資料。於是,i5機床就成為一個智慧終端,通過可以儲存和分析大資料的雲平臺,就能夠解決成本核算、遠端操控等問題,而且能夠提供生產任務調配、遠端工藝支援、產品定製和機床租賃等一系列服務。這些功能恰恰可以支援亟待升級的中國製造業。

今年,沈機將聯手神州數碼在全國建30個“i5”智慧工廠。它們所有的機床將接入iSESOL雲平臺,形成一個完整的網路,成為“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頭雁”。

然而,誰能想到,僅僅4年前的2012年,沈機董事長關錫友曾在一家德國賓館樓頂站了一夜,感覺自己就要撐不下去了,“i5成熟技術還沒搞出來,研發資金卻已花光企業的全部家底。與德國合作的專案也沒啥進展,市場銷售又下滑……5年砸進去11億多元,根本不知道能不能成。一旦失敗,錢就算打了水漂,作為國企負責人,我難以交代。”

 一次領導人視察

關錫友記得很清楚,2006年7月,一位國家領導人到沈機視察。這位領導人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工程系,曾擔任過瀋陽機電工業局副局長,瞭解機床工業,也瞭解沈機。在視察現場看到沈機所有的數控系統都依賴進口後,他把沈機的領導一通“訓”:“我在瀋陽機械局的時候就做這個破鐵塊子,現在還這麼做,這不是未來,沒有前途。”

關錫友還記得,這位領導人給他們歷數了世界資訊科技的潮流,比如Photoshop幾代、蘋果系統什麼的,“當時把我整得直懵,我悄悄問領導你咋比我們還懂。他悄悄說這是他個人的愛好。”然後,這位領導人對關錫友說:“小關,你小子跑不了,你必須開發數控系統。”

沈機另一位負責人追問,這事不應該由科研單位來做嗎?領導人卻說出了意味深長的四句話:他們以領導為觀眾,以獲獎為目的,以論文為手段,以倉庫為最終歸宿……這事兒要幹就企業自己幹,最好以市場機制幹。

關錫友認為這位領導人撂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最狠的:“我經過全面的調研和思考,這件事如果瀋陽機床不做,數控系統在中國就做不成。”

這次視察有著重要的歷史背景。2006年1月,中央提出自主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方針。這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領導層第一次在中國的技術進步上提倡自主創新,從而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

不管沈機的管理者們當時怎麼想,領導人在視察時下的“命令”引起了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隨後,省市的一把手輪番到沈機調研,還專門為此召開了全國專家座談會,目的就想弄明白一件事,如果開發數控系統,到底還缺什麼?但實際情況不是沈機還缺什麼,而是什麼都沒有,沒核心技術、沒開發經驗、沒研發團隊、沒研發資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