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技能>服裝設計>

設計入門必讀資料

服裝設計 閱讀(2.67W)

引導語:關於設計入門必須知道的事,你都知道有什麼嗎?下面就來跟著小編一起看看設計入門必讀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設計入門必讀資料

  設計不是藝術

學設計第一要認識到的就是設計不是藝術。我就是一開始沒有分清這個概念,在第一次上設計課時可苦大了。

設計是溝通,是傳達,而藝術是表現,是創作。這並不是說設計裡沒有表現的成份,更不是說藝術是不在乎溝通的。但是兩者在這兩項上的側重是有很大差別的。設計是不能憑感覺做的,要考慮各種因素,要尋找最隹的表達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覺翻譯成大眾能夠理解的有效視覺語言。

  注意細節

決定一個設計作品的質量的往往是它的細節,例如字型的選擇,圖形的構造,顏色的差異等等。這些細微的差別 (nuance) 在體現作品整體上起著相當大的作用。無論一個設計的想法有多好,如果製作粗糙,便會失去魅力。另外,如果我們要求自己注意這些細節和它們的影響,就可能會從中發現一些新的靈感和方向。

 變化與替

從一開始學設計時,老師就不斷地強調變化 (variation) 的重要性。做一項作業時,我們從來不會去專門尋找它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試著把自己的各種想法整理出來,儘量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從中再探索,不斷地讓一個想法把自己帶到另一個想法。這樣可以擴大我們的想像力,看到不同的可能性。雖然最後的成果很重要,但是過程更重要。這個探索的過程是無法用任何東西取代的。 今天老師提到 variation (變化) 和 alternative (替換) 的區別,我覺得挺重要的。

變化是尋找同一種表達方式的各種表現方法,而替換則是尋找另一種表達方式。有時如果一個想法總是做不好,也許該尋找一個替換的想法,而如果找到了合適的想法的話,便應該看看它都可以有什麼變化的表現方式,以得出最隹的設計方案。變化和替換的界限往往不很清楚,但是如果有個大的概念的話,還是會有些幫助的。

  多領域的修養

我覺得學設計與做設計最大的好處就是會接觸到許多不同的領域。我們的作業題目曾經包括汙染,城市變化,爵士樂宣傳,未來建築的趨勢,水的問題等等。通常都是讓我們自己在題目裡選擇一個角度,然後做出有說服力的視覺作品。要想表達好自己的觀點,必須先蒐集很多的相關資料,對題目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完成品可以是抽象的表現,但是想法必須是有形的,有根據的。

很多人認為設計就是在電腦上做出漂亮的東西,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我們學設計的一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到處尋找資料,研究以及消化它們,然後再試著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自己想表達的概念。沒有完全理解某個問題時,是不可能有效地表達它的。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說什麼,不管完成品有多好看,也是白紙一張,因為它沒有清楚的內容。通過最近這幾個學期,我的研究能力提高了,也重新認識了設計的含義。

  計算機不是你唯一的工具

你知道設計師最好的朋友是誰嗎?是照相機和影印機。它們是做設計必不可少的工具與玩具。相簿的影象畢竟有限。最怕的就是由於相簿裡沒有完全合適的影象,所以只好妥協一張一般的,這樣本來很好的想法也就無法發揮到最隹。只要有機會,最好都用自己拍攝的影象。常出去拍照也是一大娛樂呢。那影印機呢?太多人低估它的價值了。死死板板地影印檔案只是影印機的最基本功能。我們可以影印平面的東西,立體的東西,拼湊的東西。可以放大,縮小。可以重疊反覆地在同一張紙上印。可以邊影印邊挪動裡面的物件,會得出很多獨特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喔。

影印機裡出來的東西通常都有一種它特殊的質量,利用好了,可以使設計作品增添光彩。電腦當然也是我們的朋友了。但是你稍不留意,它可能就會變成壞朋友。我們太依賴電腦了。有時候連想都不想就會按鍵做個效果,因為實在是太方便了。但是這些自動化的功能經常會讓我們錯過一些探索的機會,也常得出被科技所驅使而缺乏特性的作品。電腦不應該是答案,它與照相機,影印機同樣的只是一個工具。它能夠幫助我們省掉很多麻煩,做出別的工具做不出來的效果,但是電腦做出來的東西未必就都是好的。開啟photoshop的工具選單前,一定要想一想,這是我唯一的選擇嗎?

 花哨的東西要少

那天在電視裡看到一個偶像歌手在臺上唱歌,一會兒朝下面招手,一會兒跑來跑去,歌詞空閒的地方還忙著跟大家打招呼,一點也沒有認真唱歌。突然覺得他和實力歌手的區別就跟一個自以為是設計師的人與專業設計師一樣。前者只注意著表現自己,而後者卻是在專心表達某些事物。有時候,把一個普通的東西,例如地鐵時間表,或者雜誌文章分頁,設計的太漂亮,太突出,太與眾不同反而會失去它的基本功能。那些多餘的花哨的東西影響人們去讀真正的內容,就跟我從來都記不住偶像歌曲一樣。

 作品必須讓思想優先

有一次,一個老師對我說的話讓我一下子對設計明白了很多。他指出我當時做的東西是受影象驅使 (image driven),而不是思想驅使 (idea driven) 的。那時我很喜歡在photoshop裡隋便拼湊一些影象,自己覺得看起來很酷,以為加上個標題就成了一個作品。但是老師看了說這些只是一些拼湊的影象,你並沒有給它們輸入任何意義,所以對別人也不會有意義。要想超越這個層次,作品必須讓思想優先,影象應該服從與支援你的想法,而不只是獨立的裝飾品。

 好的想法與好的製作

那天翻出最初學設計時的作品草稿,覺得那時候真的是什麼也不懂。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年來學到的最重要的有兩點。

一。 每個設計構思都有適合它自己的.語言。風格不應該只是一種死板而美觀的外表,而應該利用來表現思想。有的人偏愛“數字化”的風格,所以什麼東西都做成那種樣子,這種習慣性的東西使本來的特點麻木,喪失代表性與意義,成為純裝飾的玩意兒。我以前一直以為好的設計都有一個特定的所謂的“樣子”,比如很酷,很細的線條,模糊的文字等,其實如果這些東西沒有任何實際用途的話,濫用它們只不過會使你的作品降質。

二。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擅長,這才使設計的作品豐富多彩。面對一個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尋找最能發揮自己的解決方法。而且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能馬虎。有時候,有的想法最適合用影像合成來表現,但是如果自己沒有信心與能力做得好,做得有說服力的話,不如另找自己可以表現的想法。作為學生,我們經常以為把自己想要做的告訴老師就可以了,初學設計的學生經常會拿著一張潦草的手稿說到,雖然你們看不太出來,但是我想的是這兒有一個跑步的人,後面有旋風,還有特別酷的色彩效果…… 老師只好說,你說的很好,為什麼不做出來? 然後他才發現原來他沒有能力做出他想像的東西。設計並不只是一個想法的問題,也是一個製作的問題。有效的結合兩者,才能得出好作品。

  過程相當重要

做設計時,他人往往只能看到完成品,但是作品一般都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這中間有許多不同的過程,大部分在完成品上是看不到的。這些過程相當的重要,因為就連想法也是逐漸成熟的。

  學習如何“學習”

最近真忙啊。這學期我一共拿了三節課,一節是網路設計,一節是形象設計,還有一節是一個特殊的與清華大學設計系交流文化的設計活動,主題是“水意識”。形象設計的課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嘗試和挑戰。

過去這節課的內容是研究各類企業形象,然後摹擬一套視覺系統。但是今年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狀況,正好我們大學裡的綜合學院需要一個新的形象,而老師想,拿來做設計的再好不過的人選就是我們這些設計系的本科學生啦!同學們都為此感到很興奮,因為這不但相當於一項真實的設計工作,而且如果成功的話,我們一起努力的成果將會出現在學校的信箋上,網站上,宣傳單上,紀念品上.... 真正的設計“形象”前,我們要做很多調查和研究,蒐集各類相關資料,再仔細分析它們。不但要準確理解這個新形象的需要,還要確定它所代表與能夠代表的特徵。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請來綜合學院的系主任,訪問他對這個新形象的期待與要求。我們當時問的主要問題包括:這個綜合學院是什麼?與其他學院或其他學校的綜合學院有什麼不同?如果它是一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它的觀眾都是誰?等等。(在這裡,暫時脫離一下設計,講一下當時系主任對我們學院的教育方針的形容,因為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價值。他說我們學院是“學習”學院,不是“教學”學院。所謂的教學學院就是老師主要負責傳授已有知識,而在學習學院裡,學生來學習如何學習,是一種積極探索的環境

在這種學習學院裡,很多課程的基礎是研究和試驗,沒有固定的課程內容,因為新的理論和知識不斷地在被發現。據他說,學問也分兩種,一種是基本學問,還一種是應用學問。

我們學校大部分的分學院都是應用學問的學院,是相對更有目標的學習,比如醫學院是為了醫治疾病,建築學院是為了完善建築結構等。而綜合學院包涵很多以基本學問為主的子學院,例如天文學院,美術學院,音樂學院。知道地球如何在宇宙裡運轉轉,並不會對我們有什麼直接的影響,做出各種獨特的藝術品也不會改變世界和人們的生活習慣。但是這種對基本知識的渴望來自於我們人類的好奇心本性,而我們的綜合學院非常鼓勵這種天生的好奇心,以及對學習和表達的熱愛。)系主任最後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他說:如果你們畢業時發覺自己懂得更少了,對知識的渴望更強了,那我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