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建築工程>一級建造師>

中國未來城市規劃方向

一級建造師 閱讀(1.92W)

“討論城市問題,就是批評城市規劃,這已經成為最簡單、最容易得到公眾認同的論調。”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在2015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表示,城市問題的背後,確有城市規劃不科學的原因。

中國未來城市規劃方向

一個小區每天早上有14萬人出行,以一輛大巴車一次運送70人計算,需要2000車次才能運完;某西部省會城市提出要建3個新區、5個新城,總面積是現有建成區面積的7.8倍;全國新城新區規劃人口達34億人……

這些人口超大社群以及城市規模失控等情況,直指城市規劃不科學的弊病。城市規模盲目擴張、城市建築千篇一律、“馬路拉鍊”隨處可見、汙染嚴重導致生活環境差等“城市病”也與城市規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當前,很多城市規劃確實有失科學,城市規劃彷彿就是一張‘稿紙’,被人隨意塗畫。”郭仁忠對此表示遺憾。

201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課題組對全國12個省、自治區調查發現,12個省會城市全部提出要推進新城新區建設,共規劃建設了55個新城新區,有的城市甚至要建設13個新城新區。

目前,我國人口為13.6782億人,況且,很大一部分人口已在現有的城市或者農村定居,不可能進入規劃中的新城新區。郭仁忠直言:“這些熱衷於‘攤大餅’的新城規劃者,要麼忽視了人口常識,要麼是不負責任地隨意規劃。”

“新形勢下的城市規模必須適應城市發展模式的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祕書長劉守英說,我國正在告別以土地為“發動機”的傳統城市發展模式,這就需要改變那些過於追求經濟發展、急功近利的城市規劃思路,要強化規劃對地方政府行為的規範與約束,引導地方政府從經濟增長競爭轉為提供公共服務的競爭。

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4.77%。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勢必帶來城市治理、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以及文化形態的根本變化,也給城市規劃帶來更多挑戰。

未來城市規劃應該怎麼變?業內專家紛紛建言獻策。

專家們認為,人選擇留在城市,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他們呼籲,城市規劃要尊重自然,拒絕“千城一面”,體現地方特色與傳統文化。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石楠說,城市是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今後10到20年,我國仍將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城鎮的新建量與更新建設量巨大,城市規劃必須迴歸“天人合一”,在城市規模和開發程度上都要調整,尊重自然規律,減少人為對自然環境的衝擊和破壞。同時,新時期的城市規劃必須凸顯以人為本,要從百姓的需求出發,讓城市被每個市民所認同,成為每個市民的精神歸屬。

對於新時期的城市規劃,中山大學中國城市與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豔玲提出,城市應迴歸社會,如教育、住房、養老、醫療政策必須迴歸到公共服務的本位,生活與閒暇必須成為城市重大公共議題併成為城市決策和城市規劃的重要理念。

因地制宜是城市規劃的靈魂,城市建設要從崇尚“大洋怪”轉向突顯地域文化特色。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強調,城市規劃的核心價值是如何使城市成為市民生活的幸福家園,成為人類文明的.恆久載體,成為創新驅動的強大引擎。

此外,“十三五”期間,除了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協調性,還應加強對規劃落實的監督檢查,做好不同規劃間的統籌協調工作,確保依照一張規劃藍圖幹到底,確保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誠然,很多城市問題的背後都有城市規劃不科學的問題,但郭仁忠指出,其中也有地方政府不尊重城市規劃或城市規劃缺位的問題。雖然每個城市都有相關規劃部門,但真正決定城市規劃的人還是城市“一把手”。城市規劃關係到“一把手”的政績,包括“形象政績”與“數字政績”。由於對城市“一把手”的權力缺少制約,城市規劃圖紙往往就變成個人隨意塗抹的“稿紙”。

同時,相關的審查審批機構也負有很大責任。如果每個審查審批環節都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與民主決策,城市規劃將會迴歸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