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家鄉的美食作文(通用15篇)

作文 閱讀(3.19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美食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的美食作文(通用15篇)

家鄉的美食作文1

說到美食,世界各地都有。中國,更是數不勝數,似:北京烤鴨、天津包子、陝西泡饃、四川火鍋……,個個堪稱人間美食,個個都被世人讚賞。可最令我流口水,還是我家鄉特產——燈影牛肉。

首先,我來解釋一下,什麼叫做燈影牛肉。“牛肉”,大家肯定知道,說明這個美食是用牛肉做。但“燈影”,可就不一般了。因為,燈影牛肉很薄,厚度還不及一張紙,只要你拿下一片牛肉對準燈光,就會折射出黃色燈影,所以,“燈影”二字,由此而來。

接下來,就讓我來給你們講講燈影牛肉名字由來吧:“相傳,燈影牛肉是由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命名。當年元稹在通州(今四川達州市一帶)任司馬。一天,他到一家酒肆小酌。下酒菜中有一種牛肉片,色澤油潤(鮮)紅燈影牛肉亮(去掉),味道麻辣鮮香,使元稹讚歎不已。更使他驚奇是,這牛肉片肉質特薄,呈半透明狀,用筷子挾起來,在燈光下,紅色牛肉片上絲絲紋理會在牆壁上反映出清晰紅色影似來,極為有趣,元稹當即喚之為‘燈影牛肉’”。於是達州市這種牛肉片就以“燈影牛肉”之名盛傳開來,成為四川一道名菜。

燈影牛肉外形獨特,味道自然誘人。燈影牛肉入口即化,麻辣鮮脆,細嚼之,回味無窮。不少品嚐過這道美食人,都對它讚不絕口。而且經過近幾年來革新,燈影牛肉徹底“脫胎換骨”,味道越來越棒,僅以(令)無數遊客盡“折腰”。而且牛肉富含肌氨酸:牛肉中肌氨酸含量比任何其它食品都高,這使它對增長肌肉、增強力量特別有效。

燈影牛肉非常美味,但製作過程極其複雜:一頭牛被宰殺後,只能取其腿鍵肉、裡脊肉十幾塊,共才十幾公斤。用長片刀切成十分薄肉片,配上注草、丁香草果及其它十多種香料,拌勻後將肉片鋪在竹筲箕上,經曝晒去除水分,放進特製烤爐中,控制溼度烘烤至熟,裝入用油紙襯裡竹筒或紙罐裡,摻滿純香麻油,撒上少許花椒粉,密封而成。

有人說:燈影牛肉繼承了達州人所有氣質,這話真不假,那牛肉麻辣,就是達州人火辣、那精巧做工,就是達州人一絲不苟、那比紙薄厚度,就是達州人豪爽。這才是一個真正可以代表一個地方人美食,不,應該是藝術品。

家鄉的美食作文2

我的老家在重慶。一提到重慶,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火鍋。重慶火鍋店之多是令人咋舌的。大街小巷,衚衕里弄,賓館酒店到處都是。不管在什麼地方,只要不出門,一出門你必然聞到火鍋香。如果不是這樣那就不是重慶了。

重慶火鍋的特色歸納起來就三個字,麻,辣,燙。這三個字在不同人眼裡有不同的反應。愛刺激的南方人則“喜”;愛清淡的北方人則“懼”。慢,這個結論只是在沒到重慶之前可以這樣說,一旦到過重慶,別說外地人,就是外國人外星人也會九九歸一,熱愛火鍋。你看,火鍋館裡,不論男女老少,國人洋人,一個個吃得汗流浹背,淚流滿面,嘴裡還歇斯底里的喊著爽,爽,爽!

重慶火鍋非常講究制湯底料。主要原料有牛油,麻油,菜油,豬油,辣椒,花椒,老薑,豆瓣,醪糟等三十多種調料。製作很講究火候時段。哪些先放,哪些後放,哪些先要油煎,哪些先要水煮等等都有嚴格的程式。湯料則是用牛骨或豬骨或土雞事先慢火熬製,到時再摻入底料中混合熬製。吃的時候每人還要配上一個油碟。油碟是用麻油,蒜泥,芝麻,味精,小蔥伴成。需把燙好的菜放入碟中浸泡一下然後放入口。至於所用之主菜則更豐富了,可以說千奇百怪,葷素不論,包羅永珍。一句話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土裡長的,什麼都有。但最突出的則是毛肚鴨腸。離了這兩樣不叫重慶火鍋。毛肚是黃牛犛牛的內臟,鴨腸是本地土麻鴨內臟。燙這兩樣菜很講究火候。時間短了不熟,時間長了不脆,二分鐘起筷則恰到好處。好的標誌是毛肚片上佈滿一個個小油泡,像在油鍋裡撈出的,鴨腸則捲曲成團,又紅又亮,放進嘴裡又香又脆。頓時你會驚歎普天之下竟有如此美味。正所謂“世有佳餚,不食不知其旨也”!重慶火鍋象徵著重慶人的性格,熱情,豪爽,陽光,大度。有人說是重慶火鍋陶冶了重慶人的性情,還是重慶人的性情賦予了重慶火鍋無窮的魅力。我想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重慶火鍋是令人叫絕的,重慶人的人格是令人敬佩的。

家鄉的美食作文3

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各個不同,也有著各個不同的俗意,但是在我們的老家那最常見的習俗便是打麻餈。

一到過年,就家家動手,熱熱鬧鬧地打起來。“年三十打麻餈”成為不成文的鄉規,似乎不打麻餈就不像過年,鄉里人家裡有專打麻餈的石卯和粗大的麻餈棒槌。於是,奶奶便帶著我一起去老家參加了打麻餈的佇列。

剛一到那,外婆便把那在水中泡了足足兩天的糯米拿了出來,在給它洗了個“冷水澡”之後,便又將它放入蒸籠裡給它做了個“桑拿”後,它便已全新的面容出現在了我的眼前,此時的糯米已經沒有了之前那硬邦邦的樣子了,那軟耷耷的樣子彷彿就是做過桑拿後的人舒服的樣子,一粒粒糯米也因為吸收了水份而變得飽滿,聞起來還有一陣淡淡的米香。之後便到最重要的步驟,也是做麻餈的高潮——打麻餈,先將全部的糯米都倒進石卯中,之後,便由兩位強壯的青年來打麻餈,一個打一個翻,輪流交換,“砰,砰,砰”堅定有力的打米聲傳入了耳略,人們也隨著打米聲點燃了那顆對新年家人團聚的欣喜和激動。但你別看那青年這麼有力氣的樣子就小看了這個環節,其實單單是那個麻餈棒槌就有好幾十斤的重量呢!更別說糯米黏乎乎的,這無疑又是雪上加霜,難上加難,很快當敲的人累了的時候,便跟翻的人交換,使得不會那麼勞累。漸漸的那一顆顆的糯米在麻餈棒槌的“關照”下漸漸又變了樣子,很快一個純白色的大面團便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如果不是親眼見,我絕對不會相信,這竟是由眾多顆糯米組合而成的。終於,到了最後的一個環節了,眾多的婦女一齊圍繞在麵糰前,輕輕扯出一小塊來,放入自己所喜愛的料漿之後,再將小團對摺,輕輕扯下,揉成一個圓球樣而壓成圓瓶形,麻餈的樣子就做好了,而圓圓的樣子就象徵了那團團圓圓的俗意,在蒸籠底部撒上一層面粉,防止麻餈黏牢後,再將其蒸好,便分發給每一個婦女,她們便將其帶回家中,一齊與家人分享新年團圓的喜悅歡樂氣氛。

麻餈不僅香脆美味,使人留連忘返,而更無法讓人忘記的便是與家人一起吃時團圓那溫馨與美好。

家鄉的美食作文4

我的家鄉位於徽州區的一個古鎮——巖寺鎮。鎮上有一條老街,石板路、木板門、雕花木格牆,充滿徽風古韻。

春天,萬物復甦、春暖花開,老街彷彿從沉睡中甦醒。他的報春者——燕子又回來了,它們為老街銜來了春天的陽光,給老街拾起了描繪春色的畫筆,為老街增添了生機。當春天的陽光照進老街時,那幾位來沐浴陽光的客人——小狗早已找好位置,懶洋洋地睡下了。街邊,有很多賣各種水果的攤子,不時地響起孩子們互換水果、嬉戲打鬧的聲音。

夏天,枝繁葉茂、烈日當空,而老街卻是一片幽靜涼爽。走在涼涼的石板路上,不用擔心太陽會晒到你,因為有高高的馬頭牆。漫步在街上,時不時的,微風裡還夾雜著一股臭豆腐的誘人香味。這時,你也差不多走到店門口了,你可以買一份,吃進嘴裡香噴噴、軟軟的。吃完後,你也差不多口渴了,你會聽到賣冰棍的聲音,你只要追上他,買下一根,放進嘴巴,嗯,甜甜的汁水流進喉嚨,舒服。如果你留心觀察,還可以發現,有些老人找一個沒有太陽的地方,搖著扇子,躺在椅子上,很是愜意。

秋天,五穀豐登、秋風習習,如果你這時去,那你可該帶個袋子啦。秋姑娘不知為什麼,總喜歡把各種各樣的落葉帶到老街來。如果你想做植物標本,來這兒可算是來對嘍。如果你這時餓了的話,這裡的美食可就太多啦。清明粿,外面吃起來糯糯的,有股草藥香,裡面有肉、筍,別提有多香啦。如果你覺得還不夠,老街還有梅乾菜肉餅,酥脆可口。街上也不會很安靜,看呀,孩子們正圍著老人們聽他們講故事,如果你看到了,不妨也去聽一聽,我猜那一定很有趣。

冬天,樹木凋零,可老街卻仍保持著那份熱鬧。街上又多了叫賣糖葫蘆的,這時你可以去買上一根,酸酸甜甜,吃完了甜的,你還可以去包子店裡買一個熱乎乎的肉包子。早晨,來到老街,你可以選擇一碗可口的粥或餃子,或者來一份網紅靈山酒釀煮湯圓,再上一籠小籠包和豆漿便可滿足。

我愛老街,愛它的樸實,愛它的純真,更愛它的無私。

家鄉的美食作文5

淳樸的家鄉菜,是家鄉獨特的標籤。一個人無論在哪兒,只要看看他碗裡吃的菜,大抵能猜出他是哪裡人。

我的家鄉在江南水鄉,正如江南淡淡的風情一樣,家鄉的菜也是以清淡著稱。每當暮色四合,每戶人家都會擺出一個小桌子,一家人就圍坐在那張桌子上吃飯。此時,到處飄散著氤氳熱氣,彌散著撲鼻清香。那清香,如春風送來的田野的味道,沁人心脾。

我愛吃家鄉菜,尤其是我奶奶做的炸響鈴。這道菜的製作過程並不複雜,只要準備好油豆皮、肉末和一個雞蛋就好了。肉餡兒用的不是很多,把雞蛋打在肉餡兒裡,放鹽、胡椒粉、雞粉,充分攪拌;再把一張油豆皮鋪開,在一頭碼放肉餡兒;然後把這一大張豆皮直接捲過去,在豆皮的盡頭抹上一點麵糊;切成段,下油鍋炸,不一會,一道香脆焦黃的炸響鈴就製作完成。這道菜為什麼叫炸響鈴呢?奶奶告訴我,因為入口咀嚼的一剎那,發出嘎吱的聲音,如同清脆的鈴聲,炸響鈴因此得名。

江南水鄉曾是古代遊子常常光顧的所在,“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那些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的遊子,他們可曾習慣吃我們的家鄉菜?他們是否也吃過我愛吃的炸響鈴?他們吃不慣江南菜的時候,是否也在思念著可口香甜的他們自己的家鄉菜?十年或者二十年後的某一天,如果我在異地他鄉的一處小店吃上了一道家鄉菜,我會不會如蘇童一樣“錯把異鄉當家鄉”?我會不會在品味家鄉菜的過程中消解鄉愁呢?

光陰飛逝,我離開家鄉來到深圳已多年,兒時的情景現在變成了模糊的鏡頭,家鄉的那些美味菜餚也成了朦朧的影子。年少輕狂的我似乎很少體會思念家鄉的感覺,也無法體會古人遠在他鄉時對家鄉深沉的遙想。可每當吃著清淡的家鄉菜,我就會告訴自己,我不是愛吃“辣椒魚頭”的湖南人,不是愛吃“小雞飩粉條”的東北人,也不是愛吃“生猛海鮮”的廣東人,我是個愛吃清淡菜的江南人。我對江南水鄉的萬般情結就浸沒在家鄉菜淡淡的清香裡。

家鄉菜,在我記憶裡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家鄉的美食作文6

南通山水富饒,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在南通這個蝦肥魚美的地方,有一道與眾不同的特色名吃,叫作“番茄松鼠魚”。?

第一次見到這道菜時,那誘人的摸樣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兩條香溢四方,肥美多汁的魚上滿滿的澆著紅潤欲滴,酸香撲鼻的番茄醬汁。那金燦燦的鯉魚在燈光的映照下格外讓人慾罷不能,它像一塊黃金一樣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吞著口水問服務員:“這道菜叫什麼,怎麼製作?”服務員說:“這道菜叫番茄松鼠魚。做法嘛,比較複雜。先把鯉魚(做松鼠魚一般都用鯉魚)剖乾洗淨,在鍋中與番茄沙司烹炒至金黃,起鍋撒些調料就可以了。不過火候比較難控制。”我一聽,迫不及待的夾起一塊,仔細端詳了一下:鬆脆的魚皮金光生熠,色澤豐美。魚肉細嫩的如同嬰兒的面板一樣,潤澤細膩,入口即化。我嚥了口口水,小心翼翼的咬了一口,酥香多汁,鹹淡適中的魚塊加上細化柔嫩的番茄醬,天啊!簡直是絕配!油而不膩,鬆而不爛,似乎在我舌尖上跳著舞,挑逗著我早已蠢蠢欲動的味蕾。我接連幾口下去,吃的我手舞足蹈,連句話也顧不上說,就像幾百年沒吃過飯一樣,風捲殘雲地啃了半條。沒過一會兒,我又盯上了一個魚尾巴。我把魚尾巴扯了下來,咬了一口,真勁道!QQ滑滑,彈力十足,就連剩餘的幾根小骨頭都被我啃了又啃。這時,服務員又端上來一碟醋和一碟辣醬,我夾起一大塊往辣醬裡塞,然後一拎,原本的番茄松鼠魚立馬變成了辣芝麻番茄辣醬松鼠魚。我狠狠的咬了一口。嗯!這味道甜蜜而又刺激,像有一群小人在我舌尖上跳舞一般,引的我撓舌頭,狂倒水,成了大家的笑柄。

據說松鼠魚之所以叫松鼠魚,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來的。從前有一個年青英俊的漁夫在出海打漁時,遇見了一條長相像松鼠的魚,他放了那條魚。有一天,他出海遇到了大風浪,那隻神奇的魚救了他,但從此後,他再也沒見過那隻魚。此後,漁夫為了紀念那隻魚,就用麵糰做成了那隻魚,撒上醬,供在香案上。而人們仿照他的做飯買了魚回來,以此方法燒魚做成吃的。如此一來二去,就保留下了今天這套燒魚法。魚也叫做松鼠魚了。?

每次去飯店,我必點番茄松鼠魚。一來因為它的美味,二來因為它是家鄉的名吃,風味獨特,三來也為了那表達人們嚮往善良的美麗傳說,寄託在這一道“番茄松鼠魚”上……

家鄉的美食作文7

在婆婆家那兒,你隨便問一個人這裡的名菜是什麼,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這兒的名菜當然是肉餅了!肉餅可是我們當地招待遠方來的客人必上的一道菜呢!”

中午,來的婆婆家吃中午飯。最先端上來的就是熱騰騰的肉餅了,肉餅上飄著一個個晶瑩的小點,褐色的肉餅下面墊了幾片綠盈盈的青菜葉,就像翡翠一樣。聞著這誘人的肉餅味,我終於像餓狼看見那久違的食物一樣向肉餅“撲”去。我大口地咬下一大塊肉餅,可是因為我的嘴太小肉汁順著我的嘴角淌了下來。

可能是我吃的太快了,竟沒有吃出什麼味道來。這次我輕輕地咬下一小塊放在嘴裡慢慢地品嚐,肉餅的香軟,滑而不膩真得讓人覺得打個嘴巴都不丟下的感覺!

當然,下面我就成了全家吃飯最慢的那一個了,因為我吃肉餅都是先咬一口肉,然後用小勺子搞一點肉汁遞進嘴裡靜靜地感受著肉餅的味道在我的舌尖上奔跑著、舞蹈著。總覺得這肉餅是最好吃的,怎麼吃也吃不夠,就像是對肉餅上了癮一樣,離不開它了。

這麼可口的肉餅是怎麼做成的呢?我“灰”常想知道,就去問婆婆,婆婆說:肉餅是怎麼做的呀?我眨巴著那雙小眼睛,露出像小狗一樣惹人憐愛的表情。婆婆一臉微笑地看著我:既然你想知道,那明天早晨來看吧。不過明天早晨我不會叫你的,嗯….. 嗯 …. 嗯….!我使勁點頭,很開心可以親眼看見做肉餅的過程,嘴角的角度越來越大。

第二天早上,我破天荒頭一回起的這麼早,六點鐘就起床了,衣服都來不及換就直接跑進了廚房。

“終於起來了”!婆婆笑著看著我“快點開始吧”,我很興奮,婆婆從桌子上拿過裝著剁好的肥肉和瘦肉的大碗,洗洗手往碗裡灑了一點水、鹽、醬油、味精還有蔥姜,然後用手使勁的向一個方向劃,婆婆一邊劃一邊教我,婆婆說:“肉餡一定要向一個方向劃,而且要劃到肉很黏才可以,肉餅的選材要求也很講究的,首先肉一定要很新鮮,要七分瘦肉三分肥肉,肥肉要切成向黃豆大小的丁丁才行”。聽了婆婆這麼一說更加讓我像學這道菜了………..。

婆婆在鍋裡的倒了一點菜籽油,把和好的餡炸成一塊一塊的圓形,然後再放進鍋裡面慢慢的小火燉上,很快肉餅的香味飄滿整個廚房,很快我又可以再次品嚐了!

婆婆家的肉餅,真的讓我回味無窮!

家鄉的美食作文8

冬至快到了,每到這時,我們總會聚在外婆家,一起做麻餈,那香甜的味道總是令人難忘。

燈光下,我們都加入了做麻餈的行列,我的任務是把上好的糯米洗淨後放在一個特大的蒸籠中蒸熟。不出二十分鐘,屋裡就充滿了糯米的淡淡香氣。

糯米被端了出來,熱氣直往上鑽,它們被倒在了石臼中,一顆顆,一粒粒,雪白飽滿,令人饞誕欲滴。外公移出了一個特大木槌,足有十斤重。只見他把木槌放進石臼,握住手柄不停地轉動,這是在將糯米飯搗碎,加些水後繼續碾,直到米粒凝成一團,但依稀可見上面星星點點的顆粒。

接下來,就要最重要的一步了——搡麻餈,這個步驟非常考驗人的體力和速度,需要三個人合作完成。舅舅力氣大,擔任了砸米團的任務,爸爸則協助舅舅拎起木槌,而媽媽負責在這間隙中給糯米糰“翻身”,舅舅大吼一聲:“哈!”木槌就被高高舉起,重重地落在臼中,發出清脆的“砰”一聲,爸爸立刻伸手把木槌扶起,媽媽就在這時把雙手往水中一浸,飛速地把米團翻轉過來,媽媽剛把手伸出石巢,木槌就又一次重重地砸在了米團裡,真是有驚無險啊!這樣的動作重複了大約二三十次,糯米糰就打糊了,變得非常光滑,上面的米粒都消失了,水嫩嫩的,又白又胖,像剛出生的嬰兒,令人喜愛,用手一摸,還挺燙手呢!真想捧起來咬上一口啊!但現在麻餈還沒有完成,還有最後一步,上餡!

我們把這個白白胖胖的米團放在一個盆子裡,在一旁涼一會兒,接著把黃 豆 粉 或 玉 米 粉摻上白糖上來,一家人齊心,均勻地撒在竹匾上,用沾了水的手,把米團往外拉,抹成一個大餅,最後把一些拉破的地方補好,一張圓餅製成了。白白嫩嫩的圓餅上又撒上了紅糖或芝麻,切成一塊一塊的,對摺,香噴噴的麻餈出爐了!全家人圍在一起品嚐這人間美味,咬一口,又軟又嫩也不沾牙,甜甜的滋味久久的洋溢在口中,個個都拍手叫好呢!

據傳說,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冬至吃麻餈也是人們對來年甜蜜生活的一種企盼吧!

家鄉的美食作文9

我的家鄉是四川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鎮,它雖然毫不起眼,但是卻有著自己獨特的韻味。

我最喜歡吃酸辣粉和麻辣燙了,將光滑、雪白的粉條倒進沸騰的開水中煮一會兒,待粉條煮熟了以後,就被倒進乾淨的瓷碗中,在上面撒上蔥呀、蒜泥呀、胡椒粉等作料,再將鮮紅的湯汁倒進半碗進去,就這樣,一碗美葉的酸辣粉就做好了。麻辣燙的做法更簡單,將粉紅的火腿呀什麼的串在乾淨的竹籤上,放進鍋裡鍋邊用夾子把竹籤夾著,防止它整個兒都進了鍋裡,鍋內鮮紅的湯汁翻滾著,湯麵上密密麻麻地漂浮著花椒、辣椒,以及一些我叫不出名的作料,過了一會兒,麻辣燙煮熟了,將它從鍋裡撈出來就可以吃了。

小孩子特別愛吃麻辣燙,不管是上學還是放學,他們都要買上一串在路上吃。大人們比起麻辣燙來,似乎更愛吃酸辣粉一些。難道不是嗎?不論是下雨還是別的什麼壞天氣,小店裡的人總是滿滿的。而且坐在桌旁埋頭吃酸辣粉的總是大人們,在熱氣騰騰的鍋旁等候的除了幾位給孩子買麻辣燙的大人和幾名中學生外,大多數是活潑的孩子。

我和媽媽也很愛吃酸辣粉和麻辣燙。如果一個星期沒有吃到一碗香噴噴的酸辣粉和幾串美味的麻辣燙,我心裡就不踏實,怪難受的。每個星期日我都會拖著媽媽一起去吃酸辣粉。也許是國為大家心靈相通吧!小店裡總是擠滿了人:有工人,有學生,還有教師……

遇到人滿的時候,我總是把嘴一噘,站在一旁,責怪媽媽誤了時間。這時,和藹可親的老闆娘總會過來打圓場:“小姑娘,別生氣了,是我的錯,是因為我這店太小了!”那幽默風趣的話逗得我導火線涕為笑。

人少下來的時候,我和媽媽就坐在位子上,津津有味地吃著。酸辣粉的味道好極了,酸酸辣辣的,讓人忍不住吃了還想吃。吃完粉後,我總會多要幾串麻辣燙在回家的路上細細品嚐,可最後的一串我絕對會風捲殘雲般地把它吃得乾乾淨淨。

啊!家鄉的美食!

家鄉的美食作文10

湯圓,我非常喜歡。雖然不是常吃,但我的味蕾時常懷念起它的滋味。

又逢冬至,迫不及待一解味蕾相思。一碗浮著水汽的湯圓來了,刻著青花的瓷碗裡,四個白花花的湯圓靜靜地躺在裡面,奶白色的米湯環繞於四周,一種奇異熟悉的感覺頓時在心口迴盪起來,好久沒吃了。

我輕輕提起勺子,盛了一勺熱騰騰的米湯潤潤嘴,然後挑了一隻兩角尖尖的豆沙湯圓舀在勺子中。白嫩嫩的、柔軟的湯圓在勺子裡,誘人!我先將湯圓身上兩個尖角啃掉,然後將湯圓慢慢放入口中,細膩柔滑的豆沙伴著可口的湯圓皮,混合入了喉中,紅豆甜滋滋的味道沁心潤肺,我不由自主的微笑起來,真好吃!再看那勺子裡剩下的半隻,白色的湯圓皮裹著豆沙彷彿雪地中央的篝火,緩緩流淌的紅色帶來心中溫暖,我慢慢地品味著……

那橢圓形的是菜豬油味,一口咬下,濃濃的菜和油夾著甜甜蔥香在齒隙之間來回穿梭,春天的顏色春天般的感覺,真美!

碗裡還剩下兩個湯圓了:一個頂著尖尖角的芝麻湯圓,一個圓鼓鼓的肉餡湯圓,媽媽說最有寧波特色的就是芝麻湯圓了。我雖然不是專業的美食家,但也深有體會,黑芝麻特有濃香配上清爽柔滑的湯圓皮應該是寧波一絕吧,不多想了,實在忍不住一口咬了下去,哇!又甜又香!無與倫比!此時的湯圓有著尖尖的兩頭,像一輪彎月,凹進去部分正吐露著無盡的黑夜,無數顆亮閃閃的星星不停地從裡向外湧現……太美了,我帶著幸福品嚐完了我的黑夜之星。米湯裡只剩下肉餡味的孤零零地躺在裡面了,還有一個了,我輕輕將它夾起,圓鼓鼓的身體不見變形,我放在嘴邊吹了吹,對準它的中間部位一口咬了下去,細細品嚐,肉香四溢,棒極了……

一碗湯圓不貴,卻是老少皆宜人間一美味。它的樸實純真,它填飽肚子的美好感覺讓我回味。

家鄉的美食作文11

豆腐,是一種極為普通的食物,但在客家人的手裡卻搖身一變,變成了中國著名的美食了。我出生在珠海,卻是一個地道的客家人,也因為如此,才讓我更好地體會到客家美食的美味。

客家美食中的釀豆腐、梅菜扣肉和鹽焗雞是“統領”客家美食的“三大王者”,只要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會有這三樣菜。對於客家人來說,它們既是小吃又是在宴席上用來招待客人的佳餚。我最喜歡的是釀豆腐。

千年古城梅州,有“客都”之稱,中原人“衣冠南遷”到這裡,不但帶來了讀書皆上品的風氣,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黃色,把豬肉、魚肉做成的'餡“釀”入其中,放進蔥花、香油,盛在雞湯瓦煲內燜著,直到香氣四溢。這是來到了梅州的客家人一時無麥面可包餃子,才創出如此美味。

豆腐必須得內軟外脆,在人的味覺上給予人享受;而餡,則必須香甜美味,柔滑不膩才好吃。我認為不僅僅要給予人視覺、味覺上的享受,更要給人一種幸福的感覺,一種只有吃的時候才有的幸福。才能成為一道成功的料理。

釀豆腐所屬菜系是粵菜,基本材料有豆腐、瘦肉、魚肉、蝦米、白菜、蔥、姜、麻油、胡椒粉等。釀豆腐不僅好吃,而且容易做,只有四個步驟。

先瘦肉、魚肉分別剁爛,蝦米浸軟切幼,鹹魚切幼,蔥切粒。將各材料放大碗中,加入調味料攪至起膠待用;然後把白菜摘好洗淨,放入油、鹽、滾水中灼熟盛起;再把豆腐沖洗 滴乾,一開四件,用匙羹挖去少量豆腐,灑上少許生粉,釀入魚肉,放入油鑊中煎至微黃色盛起;最後燒熱瓦鍋,下油爆香薑片,加入上湯煮滾,放入白菜、豆腐滾片刻,下汁炒煮,煮滾了便可原煲上桌。

很簡單吧!可正是這簡單的菜色,吸引了千千萬萬的外國友人前來品嚐。

這是我始終都忘不了的美食——釀豆腐

家鄉的美食作文12

我的家鄉是美麗的分宜,我愛我的家鄉,更愛家鄉的美食。

我們分宜的美食可多了,最佳代表就是分宜炒粉了。把泡好的扎粉放進熱鍋裡爆炒,加上點青菜、辣椒等各種調料,沒多久,香味四溢,臨出鍋時再撒上點蔥花,美味的分宜炒粉就可以出鍋了。有些大廚炒扎粉時還會炒出火來呢!炒粉一上桌,香味直往鼻子裡鑽,嘗一口,簡直太美味了,我個人喜歡加個蛋一起炒。炒扎粉可以作早餐,也可以作晚餐,還可以當宵夜。許多在外地工作的分宜人,回到家鄉都會迫不及待地來碗分宜炒粉。

“電廠螺螄”,我們分宜人都不會陌生,街上開了好多家,新餘也有,成了遠近聞名的招牌小吃。把漂洗乾淨的螺螄尾部斬去,大火爆炒,加上各種香料調料。我們家也會炒螺螄,爸爸炒的時候會加上點香菇和姜蒜,而且要煮好長一段時間,爸爸說螺螄一定要煮透,否則吃了對身體不好。出鍋了加點蔥花一拌,滿屋子的香味,夾起一顆放進嘴裡一吸,美味立刻在嘴巴里漫開,去掉內臟,把螺螄肉挑出來,放進嘴裡,嚼勁十足。特別是那香菇的味道,香菇帽很嫩,香柄又很有嚼勁,而且都吸足了湯汁,真是天下的美味呀!

黴豆腐,顧名思義,就是發黴了的豆腐,卻是分宜的特產,遠銷全國各地。外婆告訴我其實不是豆腐發黴了,是豆腐經過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低溫發酵,表面上看起來像發了黴而已。我最愛吃外婆做的黴豆腐,外婆告訴我她有“祕方”——桔子皮打成的粉拌辣椒粉裡一起,讓黴豆腐別有一番風味。媽媽告訴我黴豆腐別看它樣子不是那麼好看,但它含有好多對我們身體有益的益生菌呢!我最喜歡的是喝粥的時候就著黴豆腐,味道真的很不錯的哦,你也試試吧。

再來說說媽媽老家的特色——南鄉臘肉。每年冬天,外婆都會精心挑選些五花肉,撒上鹽醃漬一段時間,再用繩子掛起來用柴火的煙去薰上一些日子,香噴噴的臘肉就做好了。吃的時候先把臘肉洗乾淨,再切成小塊放入蒸鍋裡去蒸,媽媽說這個也要掌握時間的,水開後蒸十五分鐘肉的口感最好,肥肉的油都蒸出來了,咬上一口細細咀嚼,滿口的香味;瘦肉是紅色的,肥肉是透明的,豬皮是黑色的,色澤好看而有層次。

聽我說完,你是不是已經流口水了呢?我的家鄉還有很多美味呢,如果你想品嚐這些美食,請到我的家鄉分宜來吧!

家鄉的美食作文13

那是個美食之鄉,溫州,也就是我的家鄉。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美食。有香噴噴的豬油糕;有香甜可口的雙炊糕;有長人餛飩;有楠溪麥餅;有縣前湯圓;有色香味俱全的燈盞糕……但我最最喜愛的美食就要數燈盞糕了。

在我家附近,就有一家“大王”燈盞糕的店,每天,當我路過那時,總會看見,一條長龍在店前晃啊晃,哦,原來是一群人正在排隊買燈盞糕啊!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攙著媽媽要買一個燈盞糕,可媽媽總是不同意,一會兒說太貴,一會兒說排隊的人太多,反正不給我買燈盞糕的理由有千百條。

但我從來沒有甘心過,這次,我不跟媽媽說,自己湊好了錢,獨自跑到家樓下的“大王”燈盞糕店,準備買一個嚐嚐。排隊的人依舊是那麼多,我站到最後一個人後面,邊排隊邊想著燈盞糕有多麼的好吃,眼看著排隊的人買到一個又一個燈盞糕,我的心情也越來越激動。終於,輪到我了,我對師傅說:“我想要一個豬肉加蛋的燈盞糕。”師傅說了聲“好的”,就開始做了起來。只見師傅先在一個大湯勺裡塗上一層面漿,放進一些蘿蔔絲,抓了一把豬肉條,打了一個雞蛋,然後再塗上一層面漿,接著,就把它放進沸油底下,只聽“茲啦”一聲,香味就冒出來了,然後,師傅把勺子一抖,燈盞糕就在半空中跳了個舞,又安然無恙地落到了湯勺裡,我被師傅精湛嫻熟的技術驚呆了!這樣高超的水平做出的燈盞糕能不好吃嗎?一會兒,色香味俱全的燈盞糕就做好了,我不顧燙不燙,就咬了一口,嗯,這味道好極了!外皮酥鬆脆甜,裡面的豬肉則更是爽口!沒過多久,一個燈盞糕便被我解決了。

我心滿意足地跑回了家,一回家,媽媽就問我:“你個調皮鬼,跑到哪去了?”我毫不猶豫地回答:“跑去吃燈盞糕了唄,可好吃了!”媽媽笑著說:“你小子,可真是個貪吃鬼啊!”我和媽媽都開心地笑了。

燈盞糕可真是好吃透了,你不信,那就請你到溫州來,我帶你吃遍溫州的美食,讓你吃三天三夜也吃不完,保證讓你大飽口福!

家鄉的美食作文14

我的家鄉在建南,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自然也少不了各種各樣的美食。我最喜歡吃的還是我們建南的鹹菜。

記得有一次,我感冒了,什麼也不想吃。這可急壞了父親母親,他們給我買來了許許多多好吃的東西,我卻吃不下。恰好,姥姥從老家帶回一些鹹菜。母親問我:“想吃嗎?”我說,“試試吧!”我夾了一小撮,就著一些白米飯。剛進口,感覺脆脆的,緊接著就有種鹹鹹的、酸酸的、辣辣的味道。這種滋味實在是太美了!不知不覺間,一碗米飯不見了,盤子裡的鹹菜也都吃光了。我胃口大開,不到兩天,我的病全好了。就這樣,我愛上了我們建南的鹹菜。

從那以後,不論走到哪裡,我都忘不了建南鹹菜。漸漸地,我對鹹菜的做法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有了想自己親手做鹹菜的慾望。於是,我便跑去問姥姥,姥姥告訴我:“首先要在大晴天砍下整棵青菜,上杆晾乾後,裝進大盆用溫水泡洗,用竹刷刷淨葉縫土泥垢。晾乾後,把菜剖開分為若干等份,將花椒、辣椒、食鹽、薑末等佐料包進半剖開的菜莖中,放入土陶壇中密封,三月後就能吃了。”

我又問姥姥,“那吃法呢?”姥姥說,“吃法很多啊,可以做鹹菜湯,鹹菜麵條,鹹菜炒臘肉——吃起來美味可口。”我又問:“為什麼都是鹹菜,一樣的做法,一樣的吃法,不同時候卻有不同的味道呢?”姥姥不厭其煩地說:“乖孫子,你不知道吧!鹹菜不與其他菜相同,其他菜講究新鮮。鹹菜就是放上一至三年的時間也好吃。三到五月的新鮮鹹菜看起來黃金亮色,味道鮮美。一至三年的鹹菜看起來不好看,但絕不會腐爛變質,而且吃起來美味絕倫!做酸菜魚、洋芋鹹菜湯就離不開這陳鹹菜。等你們放星期的時候,我們一起來做吧!保證你吃了還想吃!”姥姥的一席話,讓我直咂口水。

朋友,如果你來建南,我一定讓你品嚐鹹菜,我會親自下廚,給你做一頓鹹菜大餐:煮一缽洋芋鹹菜湯,炒一盤鹹菜臘肉丁,再加上一盤鹹菜筍絲,最後再端上一鍋熱氣騰騰的鹹菜魚。讓你一頓吃個夠,讓你吃了還想吃。

想嚐嚐我們家鄉的美食——鹹菜嗎?那就快來我們利川建南吧!

家鄉的美食作文15

今天我就要好好地介紹介紹我們這的美食!

首先,我要說的“第一俠”是咱們夏天必不可少的一樣——涼皮。涼皮在我們這兒給稱“米豆腐”和“涼粉”,當然了,名字不一樣,吃法也不一樣。“米豆腐”呢就是把整塊的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形狀像是縮小了十倍的豆腐,手感和口感都是相當的好,這米豆腐摸上去彈彈的,滑滑的,摸著可舒服了,而這口感呢,也是相當的好,只要配上我們這精心調製的“酸湯”,那味道可謂是頂呱呱!再說說,第二個名字吧!——“涼粉”。之所以叫“涼粉”,肯定是與粉有關的了。母親會用特殊的器具,把涼皮刮成一條一條的粉狀,夏天咱們這兒最喜歡吃這玩意兒了,他是冰的,兒酸湯也是用冰水製成,比那些牛肉粉,辣雞粉吃了還爽!

然後,我就來給大家介紹“第二俠”了,這“第二俠”則和清明節有關。清明節的前幾日,大人都會上山去,採摘一些“清明菜”“火草”,“清明菜”的花為黃色,葉子則為灰色,“火草”就如其名,只是一棵草,也是灰色的。可就是這兩株平凡的植物,構成了餐桌上的一樣美味。在回來的清明菜經過反覆沖洗之後,汙垢已經全部消失,然後再用水來和麵粉,加上乾淨的清明菜繼續攪拌,和好了面之後就可以捏清明市的美食——清明粑。捏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清明粑的形狀之後,剩下的就了烙粑粑了。其實是可以烙的,首先就是需要一個烙鍋,用溫火慢慢地烙。在烙制的期間要經常翻一翻清明粑,否則會出現烙糊還有包在清明粑裡的糖會露出來的現象。烙好的清明粑軟軟的,一吸裡面的糖便會噴湧而出,和清明菜淡淡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堪稱“世間美味”,說到這兒你的口水是不是也溢位來啦?別急,還有“最後一俠”呢!

最後一俠是過年的必需品,過年時要殺雞,是用來做“雞辣子”。用東婦的雞剔除雞腳和雞翅,把身體部分的雞肉切成一塊一塊的,大小隨意,然後需要的就是辣子了,在過年之前每家每戶都會把回家種的辣子採摘回來,只要紅的,然後把他們放在桶裡,用大刀切啊切啊,切到他們“率”為止,然後放進罐子裡醃製,到了過年那天便會把他們取出來。雞肉和辣子放在一起,再加上水。用溫火慢慢熬製,這“熬製”這一過程是最為重要的,少則需要五六天,多則需要十幾天都不為過。

可是熬製過程複雜歸複雜,可這口感可是相當的好啊!過年的餐桌上一定都一個位置是他雞辣子的。熬製過的辣子已不再辣,而雞肉也因為辣子的加入而變得十分美味,聽到我的這一番解說,你是不是也想要嚐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