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關於家鄉小吃作文錦集十篇

作文 閱讀(1.96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小吃作文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家鄉小吃作文錦集十篇

家鄉小吃作文 篇1

房山有許許多多的美食,有鴨血粉絲湯,天津狗不理包子,週記啤酒烤鴨,蘭州拉麵,涼皮涼麵……其中,我最喜歡吃的是小籠包。

小籠包不但味道好,它的外形也是比較有特色的,小籠包的頂端有20條折紋,看上去像一個花苞。它的皮很薄,再經一蒸,看上去皮是半透明的,彷彿穿上了一套輕浮的外套,客人見了就想吃掉它。

吃小籠包可不同於普通的包子,往嘴裡塞就可以大快朵頤。熱氣騰騰的小籠包,吃法還有點特殊的講究。美味的湯汁是小籠包的精髓,一是不要浪費,二是小心噴濺燙嘴。通常可以先蘸點醋,再小心地在透明皮嫩的皮邊上咬破一個小口,輕輕地吮吸兩口美味的湯汁後,再將小籠包入口咀嚼品味,風味絕佳。

在吃的時候,我總喜歡倒點醋在碟子中間,然後夾起一個小籠包在裡面翻滾後再吃,一次,我在慢慢品嚐小籠包時,裡面的油不小心噴到了弟弟的臉上,於是我幫小籠包取了個別名“炸滿臉”。

我的家鄉房山有許多的小吃,如:蘭州拉麵、週記啤酒烤鴨、金陵老雞湯、淮南牛肉湯、瓦香雞煲……其中,我最喜歡吃的就是瓦香雞煲了!

家鄉小吃作文 篇2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認為,中間的“食”字指的是“美食”。我吃過各種各樣的美食,但最讓我回味的是我家鄉小吃——粉皮。

粉皮是河南汝州市的保守特產,以其色嫩白如玉,質薄如紙,韌強味鮮,營養豐富,利口消膩,使用方便而頗負盛名。

粉皮一直是汝州的保守食品,公元1840年年間,當時汝州城內西街水坑沿有一個商販叫田家有,去南陽的社旗販鹽,見那裡有人用雜豆製作“粉皮”,每斤八到九張,計斤稱賣,使用時需要用沸水煮制,很不方便,不能現時食用。田家有回來後改用綠豆澱粉試製,苦心探求,反覆實驗。他涮出的粉皮越來越薄。經過四代傳人研製,到每斤五十多張。這時的“汝州粉皮”已遠近聞名,形成了市場名牌,陝州、三門峽、西安的商販趕牲口前來汝州馱購粉皮。解放後,該工藝經田新光(田家有的後代)之手又進一步得到了提高,達到了每斤六十張的水平。一張張粉皮不大不小、重量相等、厚薄一致。

汝州粉皮以優質的綠豆為原料,純手工藝水磨綠豆澱粉精製而成,其中製作工藝考究,它薄薄的如蟬翼,明若窗綾,潔白如玉。粉皮可長期存放,而且,不易蛻變,關鍵是使用方便,可立煮立食。事前先將乾粉皮放入溫水中浸泡2到3分鐘後,待到變柔軟時,再撕成碎片,用牛、羊、豬、雞、鴨、鵝等肉絲、肉片,可搭配拌和,做成葷菜,味美可口。並且它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酸等多種元素,具有清熱毒、清肝明目、益氣潤肺之功效。因此,一百多年來,汝州粉皮作為汝州保守特產的“新三寶”(粉皮、粉條、粉絲)而名聞遐邇,並且飄洋過海,登上了異國他鄉的宴席。

現在,為了求學,離開了家鄉已經好幾年了,許多事情在我心中漸漸模糊起來,但是我永遠忘記不了家鄉的粉皮。

在學校裡,有時候午餐是家鄉的飯,粉皮。吃起那熟悉的粉皮,就想起了我美麗的家鄉,盛滿記憶的老屋,陪伴生長的家人。那熟悉的味道溫暖了我的心房,沸騰了我的血液……

我愛我的家鄉,更愛家鄉的特產——粉皮!

家鄉小吃作文 篇3

記憶裡家鄉製作紅薯粉絲的場面很是壯觀。秋冬之際的田野裡,晚上時分,當中臨時搭起一座大灶,灶上架一口大鍋,灶下的火呼呼的燃著,鍋裡的水嘩嘩的冒著,灶旁擺張大木桌,桌子上站著一個人,手裡拿著一塊特製的瓢,瓢底已事先鑽好許多小孔,瓢裡盛滿拌足水的紅薯澱粉糊糊,於是那人左手持瓢,右手握成拳頭,輕輕捶擊瓢裡的澱粉糊糊,那糊糊便從小孔裡濾出,拉成長長的線條落進滾燙的開水裡,在開水裡煮過幾滾後,立刻有人撈出掛在早就備好的竹竿木杆上,讓它自然冷卻。經過當晚的寒霜打過,那粉絲才能質量上剩——所以做粉絲得選好天氣,要保證接連有幾天大晴天。想一想,有廣闊的田野做背景,有熊熊的火焰,有來來往往、吵吵嚷嚷的人流,那場面真是壯觀!

經過幾天曝晒後,幹好的粉絲被一捆捆收起,顏色黑不溜秋的,一點也不逗人喜歡。純煮粉絲味道也不好,同樣不逗人喜歡。但如果在煮魚、煮排骨時放進粉絲同煮,那味道就截然不同了。魚肉的味道大都跑進粉絲裡了,再加上它本身就有的粉甜,長長的一段粉絲梭溜梭溜的梭進肚子裡,讓人吃得痛快,吃得樂呵。現在又有了米粉做的粉絲,和紅薯粉絲比,顏色是白了很多,可是味道卻要差得遠。

家鄉小吃作文 篇4

我的家鄉是安陽。位於河南省北端,地處晉冀魯豫四省交匯處,是豫北重要的中心城市。

安陽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名城,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是甲骨文的故鄉又是《周易》的發源地。安陽的歷史是一部微縮的中華人民的發展史。安陽有著悠久絢麗的歷史文化。因此當地有許多的特色小吃。較具名氣的有——血糕、皮渣和粉漿飯。我最喜歡粉漿飯了。關於粉漿飯還有一段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年,古都安陽大旱,百姓無水可吃。當時,城西門口有家粉房,因店後有口小井,粉房店才得以營業。附近百姓渴得難耐,就把粉房生產倒掉的廢料——粉漿提回家解渴。由於粉漿味酸,難以下嚥,有聰明的安陽人便在粉漿中放入小米、食鹽、野菜等物熬成飯,用來充飢解渴,味竟奇佳,街坊四鄰競相仿效。旱年過後,人們喝粉漿飯以成習慣,又經過歷年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安陽獨具特色的風味名吃——粉漿飯。

看,這就是我最喜歡的粉漿飯,我的家鄉安陽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文化燦爛。閒暇時你可以在路上走一走,看一看,嘗一嘗安陽的美味小吃。

家鄉小吃作文 篇5

在福州,人們通常把餅面沒有芝麻的叫"光餅",有芝麻的叫"福清餅".但d在福清市,人們則把餅面有芝麻的叫"光餅".要論"津津有味",比較起來,還是福清人做的光餅略勝一籌。 福州人做光餅,從前一向用木炭烘爐,現在為圖省事,多半改用電烘箱烤了。而福清人做光餅,至今還保留著自己的一套,不但新鮮,而且有趣,誇張點說,簡直可稱之為融音樂舞蹈為一體的勞動藝術。

在福清烤光餅用的是一口高近兩米、直徑約有一米的外裹黃泥的大缸。先用成捆的松枝在缸內點起沖天大火把缸壁燒"白",缸底只剩餘燼,然後把做好的餅胚,由兩人合作,伸手入缸,飛快準確地貼在缸壁之上,若是遲緩一點,就怕那光著的手臂要烤出泡來。由於烤光餅時面對著的是一隻大火缸,所以不分冬夏,兩人都打著赤膊。他們一個遞胚,一個接胚往缸裡貼,身子一伸一欠,一俯一仰,動作敏捷,配合默契,再加噼噼啪啪的貼餅聲,彷彿音樂伴奏,節奏感十分強烈。不消十分鐘,幾百只光餅便全部貼完,然後再用炭火慢慢把餅烤熟,真是叫人大開眼界。在這種大缸裡烤出的光餅,只只金黃,十分香脆。

福州市區賣光餅的小店,都是門市和作坊混在一起。福清的光餅卻是由作坊做好分發給小販去賣。所以,在福清,沿街到處都可見賣光餅的小攤。那小攤上的光餅堆如小山,成了福清的街頭一景。 從前,光餅都是百姓吃用,登不得大雅之堂。可能是風水輪流轉吧,如今有的大酒樓、大酒店,也把光餅切個蛤口,夾上糟肉、粉蒸肉、雪裡紅、苔菜,澆點醋蒜汁,當作酒席上的一道特色點心待客。

家鄉小吃作文 篇6

朋友,歡迎你來我家鄉做客,一品我家鄉的風味小吃。我的家鄉樂清,風味小吃眾多,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番薯黃夾和白象香糕。

番薯黃夾

今天放學,媽媽帶我去柳市買有名的翁洋小吃——番薯黃夾。

哇,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番薯黃夾,正穿著半透明的黃綠色的外衣,在陽光下金燦燦,好討人喜歡。我發現它有著餃子一樣的形狀,小拳頭那麼大的個頭。站在那裡,一陣陣香氣撲鼻而來,饞得我垂涎三尺。我連忙叫媽媽快點買幾個,呀,怎麼那麼便宜,2個只要1、5元錢,我咬了一口,有點辣又有點甜,黃澄澄的番薯皮入口即化,裡面的餡肉香嫩可口,我仔細一看,裡面夾著五花肉丁、酸鹹菜、五香豆腐乾、蝦皮和蔥花,真是好味道!

聽媽媽說,番薯黃夾雖然便宜,但是做起來可麻煩了,要先炒餡料,再將紅心番薯去皮,切塊,燒熟,又不能煮的太爛,然後將番薯撈出來,用勺子搗成泥,再加入番薯粉,這糊狀的番薯粉揉多揉少可是大有講究的,多了吧,沒韌性包不住餡料,而少了呢,又會甜味不足,而且要讓番薯黃夾吃起來有韌性又不失風味,還得用力地揉,直到兩者的混合物沒有了白的粉粒、紅薯不再結塊才算合格,然後用手捏出乒乓球大小的一塊,放在掌心揉成比較規則的圓形,壓扁,包入內餡,捏好邊緣,放入蒸籠裡面,蒸十五分鐘後才可以吃到又爽口又美味的番薯黃夾。

吃著這麼滑嫩的`翁垟小吃——番薯黃夾,我不禁為樂清人民的心靈手巧而自豪。

白象香糕

白象香糕,原名白象公記牌香糕,是樂清市北白象鎮公記南北貨商號所創,迄今已有50多年曆史。它以糯米粉為主料,芝麻、棉白糖、桂花作輔料,經蒸制而成,其特點是色白味甜、柔酥軟。

它用一張正方形的紙包裹著,開啟一看,裡面平躺著五條長方體的香糕。下面我給大家講講它的加工過程,只要先把糯米碾成粉,用水和好,不軟不硬。然後在揉好的糯米粉裡摻入芝麻,接著,把特製的平底大砂鍋用水蘸均勻。不看不知道,裡面竟佈滿了一個個“方窩”。最後,把糯米粉鋪上鍋,嵌上桂花,整個過程需要花上一個多小時,也可算是一項繁瑣的工程了。

蒸好後,稍稍晾會兒,把砂鍋倒扣在案板上,底上稍灑些水,一點點把砂鍋拿起來。眼看大功告成,在香糕表面抹一層香油封住,這樣,吃的時候裡面還是熱的。

白象香糕的味道是極香甜的,只覺得那糯米粉要把嘴粘住,那香甜可口之氣沁人心脾。

朋友,歡迎你來我家鄉做客,一品我家鄉的風味小吃。

家鄉小吃作文 篇7

在福州美食網上,被稱之為"世界上最好吃的扁肉".

事實上,扁肉屬於福州地區的小吃,並非福清獨有,但蓋邑扁肉只有福清有,雖然店家是福州人。

去吃過的人都說店家很牛,他們從來不招呼顧客。

店很小,生意很好,於是來的人大多經歷過在門口排隊。或者直接站在快吃完的人邊上等座,當然也同樣經歷過吃的時候邊上有人"虎視眈眈".

聽起來似乎很恐怖。但那種感覺很特別。大家都相安無事,吃的人照樣津津有味地吃,等的人照樣心平氣和。煮的人也不會看著人多就端上沒熟的扁肉。包扁肉的兄弟也照樣熟稔地掐著皮和餡整出一個下方形的扁肉。

有外地的朋友來,我第一站帶去的一定是蓋邑。

老公每次從外邊回來,問他最想吃的是什麼,也一定是蓋邑,且每回他要的一定是五元大碗的。我只能吃一碗三塊半小碗的。

福清人吃扁肉一定會配光餅,這不光是在蓋邑,我從小都這麼吃的。蓋邑店裡賣的光餅比街上賣的稍貴一些,三毛一塊,前幾年兩毛一塊。

蓋邑的滷蛋特別夠味,一元一個。我喜歡把滷蛋夾在光餅裡吃,不是隻有我一個人吃法這麼怪,在福清,光餅本來都是"來者不拒"什麼都可以往裡夾。

平時如果不是特別趕,一般要錯開吃飯時間和晚上八九點高峰期,才能不用排隊。

店裡可以打包,但打包的待遇不如在店裡吃的,一般要多等一會兒。當然平時拿著自己家的罐罐去店裡打包的常客可以"享受"與平常食客一樣的待遇。

店家的成員有母子三人(兄弟倆),兒媳二人,母親是掌勺的,兄弟二人包扁肉,另一男子可能是表弟,他乾的活看似簡單,但在我看來極其複雜。他一般站在店與廚房之間(其實店與廚房乃是在同一個不到十五平的房間內),來的人跟他報上要吃的東西,大碗還是小碗,要不要滷蛋。他呢就傳達給掌勺的。之後,為了公平,他得記住誰要的是大碗誰要的是小碗,更得記住誰早來誰晚來。我很納悶,從不記錄的他是怎麼記住這些重要資訊的。至今我還沒見過他在店裡吆喝:"誰要的是大碗(或小碗)?"之類。也沒見食客們因為被弄錯了而責怪店家。

家鄉小吃作文 篇8

我的家鄉臨澧縣有許多風味小吃:皮薄肉嫩的餛飩,爆辣綿柔的麻辣藕,香甜酥脆的米泡兒糖……今天我要向大家隆重介紹歷史悠久、白嫩甜軟的娃兒糕。

早在清朝初期,臨澧縣城就有了娃兒糕的家庭製造坊和專賣店。到現在為止,它大約有兩百年的歷史了。縣城盛產稻米,人們就地取材,做成娃兒糕,替代包子和饅頭,成了家鄉人喜愛的食品。

娃兒糕一般現做現賣,方法簡單。先把大米加水,細磨成米漿,再把水瀝乾,加入紅糖或者白糖,舀到蒸籠的半扁圓型模子裡,蓋上蓋兒,放在灶上蒸熟即成。娃兒糕的整個製作過程中,沒有輔以任何食品新增劑,是最綠色、最天然的糕點。

娃兒糕倍受青睞,與它獨特的外形和味道是密不可分的。扁圓形的娃兒糕有點兒像放大鏡,中間厚四周薄。加白糖的潔白如雪,晶瑩剔透;加紅糖的則像巧克力,厚重質樸。正面光滑柔軟,好似嬰兒的面板。薄薄的表皮下隱隱約約有許多氣泡和小孔。湊到鼻子下嗅一嗅,一股米漿輕微發酵、淡淡的酸味撲鼻而來。一口咬下去,感覺嘴巴都快被它粘住了,口感鬆軟、甜糯,滿口留香,令人回味無窮。當然,娃兒糕也不能多吃,不然會作嘔,胃裡反酸。

“娃兒糕,又大又泡,娃兒吃了長高!”這陣陣叫賣聲中蘊藏著娃兒糕名字的來歷和絕佳的作用。的確,娃兒糕食用方便,隨買隨吃,冷熱皆宜。十來歲左右的小娃兒,不管是缺牙佬還是牙齒長全了的,都因為娃兒糕好吃不貴,把它當成主食或零食來吃。特別是孕婦缺奶時,娃兒糕就成了嬰兒最好的食品,入口即化。老人牙齒鬆動、咬不動硬東西時,更是把它當作正餐享用。尤其是在今天這個食品新增劑氾濫的年代,傳統的自然風味讓人吃得放心,真可謂老少的最愛!

聽了介紹,你也想吃我們臨澧縣的娃兒糕了吧?那就來嚐嚐吧,我請客!

家鄉小吃作文 篇9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要說我的家鄉——獨山的特色小吃,一道普普通通的蒿子粑粑就會讓你回味無窮。

相傳這蒿子粑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間,就已成為農民的佐餐食品,它是獨山縣的風味食點。

蒿子粑粑的製作方法非常講究,初春時節,小草剛剛露頭,便可上山去摘一點蒿子草,去其根。接著給蒿草搓洗按摩——涮、搓、揉。涮,將蒿草放入開水中,抓住其一端在水裡左右擺動,目的是讓它變軟,並涮掉附在葉片上的髒東西;搓,把蒿草夾在手掌來回的搓,如搓衣服一般,讓其苦汁去掉;揉,把蒿草放在案板上像揉麵團一樣揉,揉碎後用清水淘淨。經過此番加工後,蒿草變得軟綿綿的、熱乎乎的,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再是,將其切碎,加入鹽、蒜末、薑末、臘肉丁放入大鍋裡翻炒,待其佐料溢位香味後把白花花的米麵灑入鍋,用手把它們揉搓在一起。頓時,白花花的米麵因吸收了蒿子草的湯汁,變成了翠綠色,如果不仔細看的話還以為是一塊帶有雜色的大翡翠原石呢!最後把面捏成麵餅放入鍋裡煎。

煎好後的蒿子粑粑個個圓滾滾的,像個圓形的綠月餅。蒿子的清香,臘肉的臘香摻雜在一起,一股股的直鑽你的鼻子,讓你垂涎三尺,欲罷不能。當你一口咬下去時先是酥脆的外殼,再是軟嫩的內瓤,其味妙不可言,要是有幸再咬到個大大的臘肉丁,更是平添了一份驚喜與樂趣。

我愛家鄉的小吃——蒿子粑粑!雖然它比不上那些山珍海味名貴,但它樸實、地道,顯現了家鄉人民的品質,也牽連著無數離鄉人的思鄉之情。

家鄉小吃作文 篇10

“真好吃啊!”我一邊埋頭吃著“臭豆腐”,一邊連聲讚歎道。

這不,今天從這家“臭豆腐”的攤前走過,聞著那熟悉的“臭味”,我又忍不住買了一盒,看著老闆把八塊切得方方正正、白嫩嫩的豆腐放進熱油中,只見豆腐在油中翻滾著,跳躍著,瞬間,“滋滋啦啦”的聲音就像餐前音樂一樣地響起,三兩分鐘的時間,八塊金燦燦的豆腐就從鍋中蹦跳而出。老闆將豆腐“攔腰截斷”,放入一個一次性的小碗中,然後掀開另一個擦得錚亮的不鏽鋼的鐵桶,舀出一些淡咖啡色的濃濃的湯汁,這時我才明白,將炸好的豆腐剪開是為了更能入味啊!最後老闆熟練地撒進去一些香菜、榨菜等佐料,那一碗美味的“臭豆腐”就完成了!那豆腐的白白嫩嫩、那香菜的青青翠翠、那湯汁的濃濃郁鬱,嘴裡的口水就像是泉眼一樣地湧進口腔,我閉上眼睛猛地吸了一口香味,毅然決然地剋制著自己想把它們“就地正法”的念頭,就這樣我一邊聞著“臭味”,一邊壓著饞蟲,向家中走去。

回到家裡,我聞著那“臭味”,拿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豆腐已經被湯汁浸泡得香味十足,嫩得入口即化,鹹鹹的,香香的,還略微有一絲辣辣的味道,我一邊吃一邊讚歎道:“媽呀!太好吃了!”

吃完“臭豆腐”,我還在一直回味著那香中有臭,臭中有香的味道!

“臭豆腐”真好吃,讓我一吃忘不了;“臭豆腐”真好吃,讓我吃了還想吃;“臭豆腐”真好吃,讓我不吃忍不住!“哼!”咱不算“千古流芳”,好歹也是個“遺臭萬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