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關於國小作文的訓練方法

作文 閱讀(2.5W)

為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可以採用以下訓練方式:

關於國小作文的訓練方法

一是在學習課文時總結。

對於作文中常用到的表達方式,其實在我們的課文中運用得相當普遍,如果我們在課文教學中能夠引起重視,在引導學生學習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目的之後,引導學生總結一下寫作方面的技巧,同時利用一點時間,讓學生進行一些有目的的訓練,遠比在作文教學中單獨講解作文方法要強。比如教學《三峽之秋》(西師版小語第九冊),其中對於寫作順序的處理,就應該值得我們借鑑,本文所採用的順序是:“早晨——中午——下午——夜,終於來了。”再看看同一冊書一個積累運用中的《自主學習園地》中《那傾斜著的傘》裡的一段對話描寫:

……

“外公。你肩膀都被淋溼了,快擦乾啊!”

“你有沒有被淋到啊?”外公問。

“沒有啊,那把大傘把我整個兒都包住了。”

外公笑而不語……

在教學時,這些內容可能並沒有引起教師的重視,往往都是把內容一上完就大功告成,萬事大吉了。這時如果我們注意一下學生的作文情況,將學生作文與這裡的描寫進行對比,就不難知道:學生中的“你說”、“我說”、“他說”等等寫作方式與之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呀!相反如果我們在這時讓學生體會一下,再讓學生寫寫、練練,人家的寫作方法不就變成自己的東西了嗎?

二是在業餘讀書活動中總結。

教學生學習語文,任務之一是引導學生掌握比較系統的語文基礎知識,任務之二就是教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廣大語文教師一定有所發現:現在的學生,由於所接觸的事物遠比我們這一代人在小時候所接觸的知識多,那主要應該得益於現在眾多的資訊渠道,比如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也許在課堂上,學生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時,一些答案會讓教師感到啼笑皆非:他們回答的內容常自於這些媒介。只可惜的是在這個時候,學生的表現沒能引起我們的重視,可能只是一笑了之,不以為然。其實這是一個大好的作文輔導時機,引導一下:“這些內容你是從哪裡得來的?你是怎麼得來的?你能嘗試用一下嗎?”再作一些總結方法的引導:“找一個小本子,將見到的優美句子記下來,將好的寫作方法記錄下來,那不是善莫大焉嗎?”如果學生養成了習慣,見一處佳句就記一處佳句,見一種寫作方法就記錄一種寫作方法。長此以往,還愁學生的寫作方法不能適應作文的需要嗎?

三是通過教師或者同學的介紹積累,再在作文中運用。

人們常說:“同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這裡所強調的是什麼呢?那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個人,不管他的學歷高低如何,年齡大小如何,就職經歷如何,他都會有一定的長處,他都有值得學習和研究的地方。如果在與別人的交往中將作文與之聯絡起來,可能對於作文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好處。就成年人而言,別看一些人學歷不高,但是談吐卻不會輸與別人,他們常常是出口成章,什麼名言警句,什麼邏輯順序,簡直就是頭頭是道。此時此刻,學生如果說能將其長處銘記於心,在作文中再靈活運用,說不定其作文質量還真能身價倍增呢!更何況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做法:在作文講評時將好作文念一念,讓學生聽一聽。其目的也在這裡:通過這樣的途徑讓學生學習學習,應該說這種做法確實是成功之舉!只不過這種做法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很多教師的側重點不在學生的寫作技巧上,不在如何取長補短上,教師的用意其實很簡單:比著箍箍畫葫蘆。以致於學生作文千篇一律,同出一轍。這確實讓教師大為惱火,但認真分析起來,問題也不是全出在學生身上,而是教師的引導不恰當所致。所以運用這種方法時,一方面在把握好尺度的.問題,一方面要處理好重點的問題,避免出現偏頗。

四是通過說話訓練,慢慢積累,在寫作中運用。

在語文教學中,我有一個習慣的做法,那就是在進行課文教學以後,用上那麼幾分鐘的時間,進行寫作方法的說話訓練:“大家將書翻到剛才學過的課文,思考一下:課文的開頭方法是什麼?結尾方法是什麼?課文使用的是什麼順序?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得詳細?哪些地方寫得簡略?課文中使用了哪些成語?運用了哪些歇後語?哪些名言?課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之後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討論一下,認真總結一下。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練習練習,在接下來的作文實踐中學習運用。這個做法其實在教學中並不會佔用太多的教學時間,但是“磨刀不負砍柴功。”它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它讓學生積累了課文的寫作技巧。試想: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先進行課文內容的教學,再進行作文寫作方法的教學,引導學生***拼濫打,學生能打拼出一條成功之路嗎?

1.作文修改與講評

就目前的實際而言,對於作文的批改,不少教師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有的教師習慣發揚人民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埋頭苦幹。的的確確,這樣改出來的作文非常好看:在學生的作文本里邊,這裡有教師畫的圈,那裡有教學的評語。教育主管部門來檢查也會給出很高的評價,可就是費力不討好,本子發給學生,學生就是不屑一瞥,即便是在考試卷上也不會寫出教師滿意的作文來。還有的教師也想搞搞教學改革,讓學生去修改,可是學生將作文改出來以後教師又發現原本好好的作文被改得面目全非,更何況要是教育主管部門知道了還會說教師工作不負責任,馬馬虎虎。由些而來,教師就難免有些進退兩難了:教師改也不是,學生改出不是,出路究竟在何方呢?

在這裡,我們認為,作文教學的改革的確是勢在必行,但絕不是草率行事!應該弄明白幾個問題:對於作文批改,其指導思想是什麼?改革作文批改的方法改革有什麼意義?在作文批改中教師應該有什麼作為?學生在進行作文互改時用什麼方法?應該注意些什麼?作文批改結束以後應處理好哪些問題?

改革作文批改方法的指導思想

“對了,作文批改方法一改革,我們就輕鬆多啦!不用再那麼勞神費氣啦!”這是教師的一種反映。“我習慣了原來的批改方法,這樣一改,我的陣腳全被打亂了,看來批改作文只好從頭再來啦!”這是教師的另一種反映。“把改作文的任務交給學生,教師還幹什麼呢?這不是亂了分寸嗎?”這是有關部門的一種反映。看來,真要進行作文批改方法的改革,於上於下於左於右還果真難於接受呢?其實不然,這裡所反映的不是作批改方法改革的問題,而是一個思想觀念問題,一個實際操作中的尺度問題,一個是否走向極端的問題。談到這裡,對於作文批改的指導思想,其實已經是十分明確了,那就是:通過教師的不斷學習,努力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培養學生創作作文的能力,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培養學生處事的能力。因為教師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沒有一定的寫作能力,沒有引導學生學習的成功方法,就不能很好地進行作文教學,更不能進行作文教學方法的改革,如果不進行作文教學法的改革,就不能使我們的作文教學事半功倍。攬得太死,固步自封只能禁錮教師思維,阻礙教育事業的發展。極端化的理解,飄浮不定的工作作風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有一個比較形象的比方:教師應該是一種防毒軟體,應該經常性的進行升級,否則是奈何不了病毒的,就用原來的版本,最終會讓自己的電腦毀於一旦。教育形勢在飛速變化,而教師在靜觀其變,難道還有立足之地不成?

修改作文有幾個方面的好處:

一是培養學生作文的能力。我們從大量的作文實踐看出:學生完成的作文初稿是不具體的,初稿中的很多地方需要修改,如果學生養成了經常修改作文的習慣,他們的作文能力就會逐步提高,畢竟是“精品來自精雕細啄”。

二是促進學生嚴謹學習風氣的形成。修改作文,需要心平氣和、需要耐心、需要精力集中。難怪很多教師都說:“在學校我是不改作文的,我的作文通常都是在家裡批改。”只要學生作文稿子完成了就按照要求認真修改,時間一長就養成了認真辦事的習慣。絕大多數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完成作業認真的同學在其它方面的表現也會突出。這豈不是一理同然嗎?

三是可以明顯提高作文質量。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反覆修改作文,必定會使文章逐步變好,質量會逐步提高。

四是可以促進學生的合作意識。修改一篇作文,難免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有了問題,就可能要與人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同學之間或者師生之間的合作。

對於作文內容的修改,我們認為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題目的確定。

現在的學生作文,對於題目,編者比較注重教材和學生實際,在教材中通常給出一些人性人化的提示,表現為一個寫作材料,讓學生根據寫作材料的提示去分析,去理解,去作文。據此,我們在批改作文或引導學生修改作文時應該將題目的擬定作為修改的內容來進行。具體地說我們應該注意,作文的題目是否對全文起到引領的作用,題目是不是文章的眼睛?題目是不是太大?是不是太繁?當然在指導時或修改時應該教給學生擬定題目的方法,讓學生擬定題目有目標,有方法,否則學生就會瞎拼亂闖,無所事事。實際操作中,我們應該告訴學生:擬定題目,首先考慮的是要切合實際,尤其是本次作文材料的要求,就其語句而言,題目應該是精闢的句子,而不應該拖泥帶水,含糊其辭。其次應該考慮所擬題目儘量小,因為題目越小就越貼近所選事例,題目大了就會給人一種“空”而“飄”的感覺。比如作文材料:“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關心你的人,一定有愛護你的人。請選擇其中的一兩個事例寫一篇作文,來表達你對他(她)的某種思想感情。”在擬題目時,如果擬成“一個讓我敬佩的人”、“一個讓我不服的人”,就會讓人覺得這些題目有些偏大。反之,倘若寫成“我的老師”,“同學某某”,就會給人一種題目與事例呼應的感覺。

2.材料的選擇。

有的老師認為:在目前的教育形勢下,我們應該相信學生,學生選擇的應該就是好的,應該就是對的。不是主張讓學生自主學習嗎?不是主張將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嗎?還有的老師認為:學生,雖然是學習的主體,但他們的學習不可能有預見性,他們在作文中的材料選擇一定具有盲目性,在選擇作文材料時,很多時候的考慮是不成熟的,所以為了作文的有效性,在作文指導時,老師應該給學生指明事例,指明讓學生寫什麼,應該告訴學生怎麼寫。老師們的這些做法,有沒有道理呢?我們說,這不能全盤否定,同時也不能輕易恭維。因為學生在具體的作文實踐中,確實因為寫作經驗的限制,生活閱歷的侷限,出現選擇材料的一些問題,也是很正常的事,同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什麼都不管,讓學生去寫,那是不負責任的做法,相反,如果什麼都管,包辦代替,對學生的發展是沒有好處的,因為學生能活動的不能活動了,能思考的不能思考了,能自主發揮的不能自主權發揮了。在作文修改中,首先應該讓學生自己明白:所選的材料是不是新鮮的材料?所選的材料能不能為本文的中心服務?所選的材料是不是有些牽強附會?就是在老師批改學生的作文時也應該注意這些問題。

3.開頭和結尾的處理。

前面談過,作文的開頭,結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於學生的作文來說,儘管老師在學生寫作前已經進行了輔導,學生也進行了訓練,但是學生也只是學習到了這些方法,至於在作文中的表現是不是能達到作文材料的要求,那還是另外一個問題,也就是說,學生在作文中仍然可能出現一些問題,這就要求老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進行認真的修改,同時在老師的批改中仍然要注意這些問題,老師不能袖手旁觀,等閒視之。

4.段落之間的過渡。

有寫作經驗的老師都知道:在一篇作文中,如果所選的事例往往不是一件,那麼在第一件事寫完以後,就應用一個句子將第一個事例過渡到第二件事,這個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常說的過渡句。對於學生而言,他們在具體的寫作實踐中往往能較好地寫一件事,能較好地寫第二件事,但是對於這兩件事如何進行過渡,他們不一定有經驗,不一定知道該如何進行過渡。此時此刻,老師應該讓學生知道:對於過渡句,通常的寫法是能表明上一段話的意思,又能引出下面一件事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