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作文

作文 閱讀(5.81K)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作文1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臺對正處於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作文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描寫,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永珍,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迴應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動人,而且滌盪人的胸懷啊!

現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麼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裡,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而龍應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物件,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闢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為了傳遞這一資訊,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對於龍應臺關於“讀書”的精闢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好本領。為了將來的快樂,今天必須用功讀書。看來“用功讀書”並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作文2

這本書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書櫃裡看到的,姐夫是一個高中的語文老師,極力推薦這本書,說他的學生看了都很有感觸。拿回來看了之後還真有不少收穫。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返回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龍應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訊。龍應臺“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w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後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開啟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現,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作文3

“媽媽,你和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啊。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著走自己的路,選擇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遊戲,並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理解,我們要自己出去探索。”這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己也說不清楚。或許是我產生“這麼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著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己當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後,家裡沒人知道,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者之一”而得知。“什麼?你?!你申請了?怎麼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著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湧起一種快感,這是這麼多年來我第一次自己做決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於是每每當我想起這一經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我讀到書裡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檯面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封存。

從未想到原來作為母親的她們,面對這樣的言語與場面是這般“無法應付”。那一刻,我首次於她們的角度開始試想。一開始的自己,只是個柔軟地躺在母親懷裡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著口水親切地叫著媽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悄然成長,一點點地變得成熟,一點點地追求獨立,然後毅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這一切都在母親的眼裡,而她只能遠遠地站在身後,惆悵地望著我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或許,在她心裡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己懷裡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彷彿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說話乾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並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說。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己,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著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後,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子。驀然發現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面對學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努力地去適應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己一樣血液的優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作文4

陸陸續續的終於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裡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