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點評作文集合五篇

作文 閱讀(6.46K)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點評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點評作文集合五篇

點評作文 篇1

幾片翠綠的茶葉,靜靜地躺在紫砂壺底,這時,沸水來了,它們開始輕輕舞動。於是,水變翠綠了,升起的繚繞水霧也變翠綠了。忽然驚醒,原來又是那個美麗的夢。

這個夢總在我腦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出現,但每次當我正要端起那杯茶時,卻又忽然醒來。在夢中,茶的清香,這般的清閒、安逸,與現實顯得那麼格格不入。白天,我沒有時間泡茶,更沒有心思品茶;於是,在夢中享受那份閒適與快樂。然而近在咫尺的杯子卻怎麼也觸控不到,那是因為我的理智不允許我放鬆一分一秒,即使是在夢中。

這究竟是因為繁忙的我對清閒如飢似渴,還是因為經歷了繁忙的我,懂得了清閒的快樂,我自己並不清楚。我只知道,夢醒後,還有的事要做。

點評作文 篇2

本次考試作文命題是關於學校學生會暑假招募志願者的通知,屬於應用文的型別,應該是近幾年來最簡單的一次命題,想必是最後一次老四級了,給大家留個好映像吧。本次題目是新航道的四級寫作課堂重點關注的題型領域之一。我在新航道的課堂上反覆強調重視有關校園生活的話題,今天看來是有依據的。這次的四級作文作為老四級的最後一次出題,由於四級作文是本次四、六級改革中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的一塊內容,故而對它的進一步分析和評點依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對任何一門考試而言,最有效的高分方法就是直接針對該考試內容的評分標準要求,完成其所要考核的任務。四級作文更是如此。在新航道的四級作文課上,緊扣評分標準的標準化寫作程式也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分析大綱就不難發現,新老四級對寫作部分最大的要求就是兩個字:表達,意即是否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和字數內把命題的內容說清楚,把邏輯整明白。

四級作文的文章表達邏輯主要有原因論證、敘述、描述、例證、闡述解決方法和影響等型別,不同的型別有不同的解題思路,具體到這道題而言,文章的思路已經提示得很明確了,就是首先在開頭部分簡要而又清晰的說明是什麼事情。一定不能夠圖簡便而丟失需要你表達的資訊。作為文章主題的第二段需要說明本次活動的具體情況,而且順序也很清楚,同學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設計一個活動,可以是任何型別的,但必須是體現志願精神的公益活動,如果說成打工實踐,就偏題了。然後按照段落思路要求,把活動的目的、具體內容和安排分別用一到兩句話說明就完成了任務。需要稍加註意的就是對安排的描述,應當以邏輯關係副片語成有順序的句子。具體的安排,最好用將來進行時態。最後一段是更加模式化的,如果經常關注英文的招聘資訊,應該相當熟悉這樣的表達,比如使用專門的詞彙qualifications,contact 等。

在文章整個構架基本清晰以後,基本就能達到評分標準的8分水平了,那麼制約8分到14分的因素就是文字上的功夫了。具體而言關於句子的構造水平和用詞的功夫。本次作文可能出現的用詞,比如關於目的的表達,(goal, aim),關於安排(arrangements, schedule, process),條件(qualification)關於招募(recruit)等是否能夠準確使用書面語表達出來,將成為影響高分的關鍵。新航道祝各位考生取得好成績。

點評作文 篇3

隨著語文教育改革討論的逐步深入,人們逐漸形成一個共識:大學聯考語文標準化考試是產生當前語文教育諸多弊端的癥結所在。它捆住了廣大語文教師的手腳,窒息了語文教學的生機,也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使語文教學越來越走入死衚衕。

不久前,《中國青年報》將1998年大學聯考語文試卷分別寄給了國內幾位知名教授,其中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教授在研究了這份試卷後,寫下了這篇感想。

思維被納入固定模式我們的根本教育觀念已到了該反省的時候給我的任務是評論大學聯考試卷。

我讀了,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題目要求就費了極大的勁,有的至今也沒有弄得太清楚。這兩大部分、六大項、三十五小題、十大頁,據說有一萬二千字的標準化的考題,形成一種無法抗拒的力,要把我的思維強行納入某一種固定的、不可置疑的、剛性的模式中,進而控制我的心靈:我感到生命的窒息,陷入了莫名的恐怕與痛苦之中。

而且我知道這種"考試"的威力:你(或許還有你的家庭)未來的命運都掌握在它的手中,你必須臣服。記得魯迅曾提到有一種"山羊",它能夠"率領羊群,悉依它的進止";在我的感覺中,這種"考試"其實就是更為高明的"帶頭羊"。於是,眼前幻化出一幅"漫畫":"山羊"在前面走著,"胡羊們(千百萬的學生,連同他們的老師、家長),就像魯迅所描寫的,"成了一長串,挨挨擠擠,浩浩蕩蕩,凝著柔順有餘的顏色,跟定他匆匆地競奔它們的前程"。魯迅說:"我看見這種認真的忙迫的情形時,心裡總想開口向它們發一句愚不可及的疑問--‘往哪裡去?!"(《華蓋集續編·一點比喻》)這才是要害所在:"往哪裡去?!"客觀地說,考試本身就是帶有一定的引導性的,並且也總是要遵循一定的規範的,由此造成的某些弊端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從根本上取消考試--"文革"中也真的這麼做了,其理由之一就是要根除考試的弊端,其結果是造成了更大的危害。這一段歷史,是我們今天重新審視考試之弊時所不能忽視的,那是一條線,我們的反省不能走向那樣的極端。因此,所要討論與質疑的不是考試本身,而是考試所要引導的方向,也就是魯迅所說的"往哪裡去"的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要追問考題的背後,所暗含的預設的課程標準、培養目標,而這又必然追問到根本的教育觀念上去。人們對目前語文大學聯考的種種不滿,包括本文開頭所描述的考題給我帶來的恐懼和痛苦,說到底,就是因為在這些"教育的原點"上出了問題。我們的反省,應該深入到這些根本問題的冷靜的思考與討論上。這樣的討論必須是民主的,應該讓不同的意見充分發表,並展開充分而平等的討論。

作文大量出現"父母雙亡"沒有個人意志想象創造空間迫使考生瞎編我注意的是考題的.兩個特點。先看第一部分題目,要求考生判斷拼音、寫字、詞語(包括成語)運用的正確與否,判斷句意明確與否,判斷文章的排列、表述恰當與否,判斷對文章的理解正確、準確與否……等等。這裡,可注意之點有二:一是偏向於對考生(教育物件)的判斷力、理解力的要求,而要求考生理解判斷的主要是報刊上的文章與科技文章;二是對考生思維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思維的正確、明確、準確、恰當與精密,而對正確性、準確性……的理解又是十分機械而刻板的,實際上是按照"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去要求考生。孤立地看,要求本身似乎並無問題,但如果聯絡著想象力、情感力、感悟力、形象思維的能力,以及思維的創造性、批判性(逆向思維)……等等,就不得不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此片面的考試標準,究竟預設著怎樣一個語文教育與人才培養目標?這就要說到考題中的作文部分。本來這部分是可以讓考生髮揮他(她)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的。但我們所看到的題目卻是:"現今中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差異較大,有的像雞蛋殼那樣脆弱,有的卻很堅韌。那麼你是怎樣的呢?……寫一篇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很容易就注意到,題目的前提--對現今中學生心理素質的評價是成年人作出的,或者說是社會流行的一種看法,而且也是社會所關注的;卻並非考生(教育物件)的自我評價,也未必是他們所關注,感興趣,真正有話要說、可說的。而且題目本身:《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就已經規定了寫作的內容、價值取向。這實際上就是要把考生的思維與寫作,納入到一個早已預設好的,符合社會公共意志與規範的,幾乎沒有個人意志、想象、創造空間的模式之中,而且是強制性的。

寫到這裡,我才明白,我面對考卷所產生的壓抑感,以至於恐懼與痛苦,就是這樣產生的。考生是年輕人,當然不會有我這樣複雜的,並且是無可奈何的反應,他們有自己的應付辦法,就是瞎編--於是這屆考試中就出現了大量的"父母雙亡"的"考驗"下"戰勝脆弱"的"假話"。我從這孩子們的扭曲的"反抗"中看到了心靈的可怕的扭曲--想想看,隨意拿父母的死亡"做"文章,這意味著什麼?!"標準化"造成人格缺陷忽略獨立自由精神的培育可能使受教育者走向反面於是,我終於明白,這樣的"標準化"的試題,實際上已經規定了一種所要培養的"人才標準"。這將是怎樣的一種"人才"呢?他們有一種很強的能力,能夠正確(無誤)、準確(無偏差)地理解"他者"(這"他者"在學校裡是老師、校長,在考試中是考官,以後在社會上就是上級、長官)的意圖、要求;然後把它化作自己的意圖與要求,如果做不到,也能自覺地壓抑自己不同於"他者"要求的一切想法;然後正確、準確、周密地,甚至是不無機械死板地貫徹執行,所謂一切"照章(規定,社會規範)辦事",做到恰當而有效率,並且能夠以明確、準確,邏輯性極強而又簡潔的語言文字,做出總結,並及時向"他者"彙報。這樣的人才,正是循規蹈矩的標準化、規範化的官員、技術人員與職員。他們能夠提供現代國家與公司所要求的效率,其優越性是明顯的;但其人格缺陷也同樣明顯:一無思想,二無個人的創造性,不過是能幹的奴隸與機械的工具,在這個意義上,他們也是"齒輪與螺絲釘",而且是國家機器與商業機器上的雙重的"齒輪與螺絲釘"。

這裡,我們所面對的,正是現代教育的一個悖論:一方面,它確實需要培養有能力有效率的專門科學技術人才(包括技術官員),但同時它又存在著使人工具化、奴隸化的陷阱與危險。我們今天大學聯考的弊端與暴露的教育危機,並不在於對知識、能力的訓練本身,而是我們走向了"科學主義"的極端,一方面知識、能力的訓練陷入了繁瑣哲學,一方面又忽略、排除了作為教育的根本對人的心靈、智慧的開發,對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與個性的教育,獨立、自由精神的養成,甚至有可能走向窒息與控制受教育者的心靈的反面--我們之所以如此尖銳地提出"向哪裡去?!"的問題,正是出於這樣的危機意識。因此,我們有必要提出呼籲:請解放我們的孩子,連同他們的老師與家長,甚至包括考官們(作為個人,他們十分辛苦,也並無責任),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讓我們的教育從科學主義與繁瑣哲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失去了靈魂的教育功能觀念與相應體制中解放出來。

點評作文 篇4

今天,才到家,就接到她的電話,真是幸運,表姐啊真是幾年沒打電話來過了。

我一聽見是表姐的聲音,激動了起來,這一接電話不要緊,沒完沒了的和她嘩啦嘩啦說了起來。直到媽 媽強烈地攻勢下才放下電話,只見我把電話放下,媽 媽卻拿了上來,接著聊了起來,大概的內容是:這幾天表姐來我們這兒做生意了,她還會把她的女兒帶過來。如果她來了先得在我們家住下。這下太好了,有人陪我玩了。

表姐的店開業了,我們去她店裡玩,我看中了一包小食品,我吃過,很好吃,我幾次去我買過的那個店裡問,都沒有。媽 媽要付錢,只見表姐說:&ldqu;不用了,拿去吃吧!賣幾包也是賺一兩角,而且這幾天我還借宿在你們家。她笑著看了看我。據媽 媽說表姐以前學習成績好,可就是有一段時間,班裡的一些人總是帶一些小玩具送給表姐,讓表姐每天去約她們,然後她們玩著不想去上學了,到現在她才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

我們走出一半了,只見一個穿花衣裳的孩子正在買東西,表姐又微笑著做她的生意了。

點評作文 篇5

“空氣中的溫暖不會很遙遠,冬天也彷彿不再留戀,那個被風吹過的夏天……”

——題記

一個蟬鳴稀薄的夏日,窗外陽光正好,從指縫間看去依舊燦爛如昔。遠處街道上空飄來的細塵氣息,記錄著這個小鎮特有的味道。

我隨手關掉音響,剛才還飄蕩在房內的歌聲頓時消散。正準備出門,卻遇上行色匆匆的父親。讓我詫異的是,他並沒有繫鞋帶,顯然是忘了。

母親迎面走來,攔住了他。

俯身、彎腰,母親開始為父親系鞋帶,纖細卻不白皙的手在鞋帶間飛快地穿梭。母親脣角微抿,一縷長髮調皮地從耳際落下。她眼神專注,彷彿在編制心愛的絲織品。驀的一陣微風吹來,空氣中便迴旋著淡淡的香樟樹的味道。我的心底也驀然一動,彷彿有什麼要破土而出。

平日裡一向威嚴的父親在此時微低著頭,像一個犯錯的孩子,午後的陽光掃過他的臉龐,在臉側投映出一個光影明滅的圓圈。他的目光帶著深邃的微陽,彷彿跨過千年,亙古不變地穿過空氣中氤氳著的陽光和浮塵,溫柔地凝望著母親。四目相對的一刻,沒有任何的文字和語言,只有燦若夏花的笑容。

我倚在門邊,噙笑望著眼前的一幕,一首熟悉的歌從心底唱起:愛不一定要轟轟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

眼前,父親抬手,將母親耳旁的一縷髮絲歸到耳後。一縷紅暈泛上母親的臉龐,宛如初戀中的少女。

此時,夕陽如酡紅微醉的芳顏,點點暈染,隨之散開,兩人並肩離去,逐漸消失在夕陽深處。

我仍佇立在原處,心底的歌兒越唱越響,一直以為父親是個內斂的男人,不善表達。可剛才他的一舉一動都顯出對母親熾熱的愛意。是啊,愛不一定要說出來,不一定要轟轟烈烈,心底的愛最感人,平淡的生活更能給人安全感,發出心底的歌聲才最美。

學會生活,學會感受,學會愛,讓歌從心底唱起,讓愛從歌中飄揚!

評卷老師點評:

這篇文章亮點有三。一是以小見大。本文的選材角度很特別,可以說沒有多少“故事情節”,只有細節。寫父母親臨出門的一個細節:母親為父親系鞋帶,父親給母親理頭髮。表現父母之間的愛情。從心底唱出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愛情之歌。看來,寫作文,不一定要什麼大事件,其實小細節一樣可以表現深刻主題。

二是善於調動各種寫作手法。例如人物的描寫,神態、動作,細膩而傳神。又如景物的描寫,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形象,“午後的陽光掃過他的臉龐,在臉側投映出一個光影明滅的圓圈,他的目光帶著深邃的微陽,彷彿跨過千年,亙古不變地穿過空氣中氤氳著的陽光和浮塵”。還有聯想、想象等手法,也是俯拾皆是,運用自如。

三是語言表達功力深厚。文章寫父母親臨出門的細節,作者把這一細節演繹得搖曳生姿,讀來令人愛不釋手,暗暗叫絕。語言表達功不可沒。文章的語言細膩、優美,表現力強。可以說,小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都用文字恰當地表現出來。看來,錘鍊語言,是寫好作文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