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關於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

作文 閱讀(1.57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徵文的經歷,對徵文很是熟悉吧,徵文的主要目的是宣傳與教育,內容選擇主要是頌揚和體會。為了讓您在寫徵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

關於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1

翻開相簿中的一張張照片,春節的記憶又再次在我眼前浮現。從小到大,我已經經歷了12個春節,回顧往昔,不禁感慨時光竟流逝的如此悄無聲息。

我的腦海中好似放起了一部電影,“電影”講述我去年春節的記憶,感興趣的話就隨我一起來看看吧!

那天是大年三十,我。弟弟。還有爸爸媽媽,一起踏上了去奶奶家的旅程。去幹什麼?當然是到奶奶家去過年啦!一路上,我的腦子就沒停過,一直在“算計”著怎麼也得多賺點壓歲錢,可誰知,後面的問題更麻煩了……

一下車,我便如一隻歡快的小兔一溜煙兒跑進了奶奶家,奶奶見我來了,趕忙掏出壓歲錢塞到我手裡,我一看,呀,有200元呢!我眼巴巴的看著爺爺,本以為他也會興奮地拿出壓歲錢來,可誰知,他卻坐在椅子上喝茶,神情安詳,邊喝還邊說:“好茶,好茶。”根本沒有一點兒拿壓歲錢的動機。這下,我可急了,想給他點暗示。但還沒等我開口,爺爺便發話了:“這樣吧,想拿壓歲錢可以,但要答題,一道50元!”

我先是一愣,心想:爺爺真小氣,連拿壓歲錢都要答題。但經過一番思索,我還是答應了他的挑戰。

比賽開始了,我們倆互不相讓,你追我趕,我一路過關斬將,終於艱難的熬到了第五題:一杯糖水400克,其中糖佔水的二十四分之一,如再放入8克糖,這時糖與糖水的比是多少?聽完題目,我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低下頭開始苦做,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了,草稿紙已被密密麻麻的字寫滿了,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做出來了!

我欣喜若狂,拿著我的“戰利品”——250元壓歲錢又蹦又跳。爺爺更是輸得心服口服,對我大加讚揚。

晚上,我們進行了春節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放煙花。

一走出家門,只見樹上一盞盞大紅燈籠高高掛,樹枝上纏著各種各樣的氣球,五顏六色的氣球隨風搖曳,好似一個個美麗的姑娘在翩翩起舞。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開始放煙花了,“彭~”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五彩繽紛的煙花猶如流星劃過天際,繼而又如天女散花般嫋嫋擴散開來,夜空立即被點綴的光彩奪目,讓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也許許多人忙忙碌碌了大半生,也只是為了像它那樣絢麗光彩的綻放吧!

當煙花“飛舞”的那一刻,我感覺整個世界都沸騰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令人欣喜的歡呼聲,如銀鈴般清脆的歡笑聲……全部匯聚升騰,共同來告訴人們:新的一年來到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每吟誦起王安石的《元日》,去年春節的記憶便會清晰地浮現在我眼前。

“電影”結束了,可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

這就是我的節日記憶——春節!

關於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2

有人總喜歡回憶曾經的點滴,有人卻想盡量擦除走過的痕跡,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是生活的一種態度,沒有對錯之分。而我顯然是前者,明知道過去的已成煙雲,還是喜歡回憶,喜歡用笨拙的文字記下一些心情,一些經歷,想給自己留下更多記憶。

春節在家住了二十來天,時常下雨,除了走幾家親戚,幾乎都宅在家裡,卻不會覺得厭倦或者無聊,畢竟家裡可以體會到溫馨的感覺。

住在家裡重新看了《十八歲的天空》,這是一部我看過很多遍的連續劇,裡面的故事雖然與自己的高中生活有差距,但劇中體現的學生氣息,總能聯想起當時的成長歲月,追憶遠去的青春,想起至今還沒有實現的夢想。

許多劇中的演員那時候剛出道,演技不是很好,因為劇中主題好,學生的懵懂愛情,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對大學聯考的無奈,看得時候可以看到當時自己的影子,從而很受觀眾的喜愛。

許多80後看了《十八歲的天空》,看到古越濤和裴佩老師的愛情而選擇當老師,這部電視劇還是對人們有些影響力。裡面的許多臺詞,也讓我深有感觸,比如說“人生是一定要選擇的,你不可能什麼都抓在手上,如果這樣,你什麼都會失去”,人其實很怕面對選擇,有選擇則一定會失去一些,錯過一些,同時又擔心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但如果一直在猶豫,不去選擇,又會蹉跎歲月,錯過機會。

人有時強迫自己記憶,是怕有一天發現自己很重視的卻突然間忘記了,也是怕發現自己不放棄地去珍惜的是那段曾有過的感覺,而不是那個人。我很習慣地去想起一個人,每逢過年整理書籍時,都會安靜地閱讀那堆她曾經寫給我的信件,然後陷入回憶,年少的純真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從當初的文字中尋找那種感覺。

《十八歲的天空》也有關於安全感的解讀,“所謂愛的安全感是來自於怎麼去愛別人,而不是等著被人愛。”安全感是戀愛力經常提到的詞彙,女生都需要安全感,所以更願意選擇比自己大,足夠成熟的男生。我也曾經被人說沒有安全感,至今估計自己也沒多少安全感,我想安全感也包含物質生活的充裕,可以給對方想要的生活。如果自己足夠堅強,而不是脆弱,大概也會對安全感的渴望會少些。

昨天是元宵節,元宵節過後,新年20xx的喜慶散去,工作進入新的軌道,不管有沒許下新年要去實現的願望,都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付出,付出才有收穫,才能生存。

4號是立春,春天也已經悄悄來了,我對季節的變化也是很有感觸,春天應該是充滿希望的,可是我不知道該期待什麼,該來的沒有期待也會來,比如春天的花開,燕子的歸來。對於生活或者人生理想,不敢去期待,害怕美好結局美好到來而失望。

我很少說豪言壯語,也不習慣去空談未來,規劃的太完美,如果沒有付出實踐,想要的美好終是泡影。只有當自己實現了,然後再說自己的當初的夢想,才不是大言不慚。

季節的變化中,生活儘管平凡,還是選擇去記錄。希望每次回首的時候,年輪留下斑駁的印記,可以讀出曾經的感動和欣喜,就算曾經的苦澀,經過時間的釀造也會變得甜蜜。

關於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3

除夕總是在爆竹聲中開始,在圓桌旁發展,在春晚與土湯圓的熱氣中達到高潮,最後在爆竹聲中結束。

土湯圓是必出現在每年除夕夜的身影。祖母是個勤快能幹的農村女人,一雙手上廚藝出神入化,非常人所能及。在除夕的第一聲爆竹聲裡,我們這些孩子聚集到那張圓桌旁,桌上早已準備好了醒好的麵糰和各式餡料,在頭頂那盞老白熾燈昏黃的光影下散發著溫暖的顏色。

祖母照例先包上一兩個作為示範:先揪下嬰兒拳頭大小的一塊,用擀麵杖擀得薄而均勻,挖一勺餡料置於中央,再整個包起來點上芝麻。這過程寫在紙上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是異乎尋常的繁瑣:不是這個皮擀得太厚就是那個餡料填得過多,導致湯圓被開膛破肚,一副悽慘的重傷員形象。說來也怪,祖母年年教,我們的手藝卻絲毫不見長進,幾番密集培訓下來仍是老樣子。祖母只得繞著圓桌轉圈,看到哪個有問題就停下來救急。最後時間不夠了,祖母就親自上陣。

此時我們就會彼此心照不宣地擠眉弄眼做些小動作,於是你就能看到正方形的湯圓、長條狀的.湯圓以及環形的湯圓等等。想不被祖母看到是不可能的,但祖母總是睜隻眼閉隻眼,默許我們的行徑。大家用完所有的麵糰之後,祖母把它們丟進開水裡。爐灶快樂地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柴火噼裡啪啦地燃燒著,白色的蒸汽不急不緩地氤氳著,一切都那麼井井有條。火光給祖母古銅色的面板染上紅紅的光暈,像是有青春的熱血在蒼老的血管裡流淌。

當春節晚會開始的時候,湯圓也差不多煮好了。我們三三兩兩地拿著碗向廚房走去,盛上六七隻湯圓再擠到祖父祖母的老屋裡,整齊地坐在老舊的床沿上,腳下是溫暖的火熜,舒適得像天堂。湯圓的味道極好,手擀的麵皮有一種天然去雕飾的粗糙,與味蕾接觸時,像大風吹過草原,像情人親密無間的華爾茲,芝麻的香揉碎了散在血液裡,味道久久地在舌尖上徘徊。

雖然在包的時候我們起勁地創造奇形怪狀,但湯圓成品出來以後卻幾乎沒有什麼人動筷子。那些稀奇古怪的湯圓最後都被祖母一個人承包了,她笑眯眯地夾起它們放入嘴裡,眼裡臉上都是心滿意足。

這就是我記憶中的美食,一個虛擬的座標,指向故園的方向;一條無形的紐帶,連線我與祖母;一種冥冥中的緣分,把我和那段時光牢牢地綁在一起,永不分離。

爆竹聲中的除夕、美味的土湯圓、慈愛勤勞的祖母,這些元素和氛圍構成了作者記憶中最溫馨最美好的畫面,也蘊含了作者對祖母、對故鄉永遠牽繫心中的脈脈深情。作者是一個情感深厚卻用詞至簡的人,但是我們仍能從他細緻的描述中感受到祖孫間的其樂融融——祖母教孫子們擀皮、包餡,默許著孩子們搗蛋做出的奇形怪狀的湯圓,笑眯眯地承包下備受冷落的的惡作劇湯圓。作者是一個很善於用筆表達的人,無論是動作的描繪還是場景的烘托都簡而不繁、恰到好處,幾個比喻用得別緻而妥帖。文章的構思非常值得稱道,把美食——土湯圓,作為連線作者與故園、連線祖孫深情的媒介,表達了作者對祖母以及故園、童年時光的無限眷戀之情。

關於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4

現在過春節,覺得沒有一點意思。

而兒時的春節留在記憶裡卻永遠忘不了的。

我對過春節有印象大概是六、七歲時吧,記得過了臘八,媽媽就開始忙活了,先要蒸很多的饅頭,當然和現在城裡買的或圓或方的饅頭不一樣了。家鄉的饅頭其實不叫饅頭,而且平時是不這樣做的,只有在重大節日和走親戚的時候才會這樣做。媽媽蒸的叫棗花,另一種叫糕。每到蒸糕的時候,媽媽早早就忙起來了,先天晚上發上面,第二天起的很早,還要和幾個關係好的鄰居一起蒸。在鄰居家被灶火薰的黢黑的灶間裡,男人們壓面,女人們捏棗花,我和一幫年齡差不多的孩子一會到屋裡看看,一會又跑的沒有了蹤影,總之這一天家長是不管孩子的,也許是顧不上管吧。媽媽蒸的糕主要是用來祭祖的,記得我小的時候,每逢遇到重大的升學考試,媽媽都要蒸個糕祭奠一下,而且故意不把糕蒸熟了,媽媽說是為了讓兒子“高升”啊。

棗花和糕,媽媽現在還是年年蒸,但是有一種東西現在已經沒有了,家鄉人叫“黃蒸”,具體是哪兩個字我也說不準,姑且就用這兩個字吧。它其實就是用玉米麵做的,只是在裡面包了點陷,有白菜,也有白蘿蔔什麼的,但是我小時候特別不喜歡吃,在我離開家到縣城上學以前,我們家平時的主食就是玉米麵窩頭和玉米麵粥,吃的我經常胃酸。在天津工作的那些年,有時候和朋友一起到飯店吃飯,有人特別愛點貼餑餑熬小魚,我看著玉米麵做的餑餑從來也不吃一口。天津的楊村鎮有一家貼餑餑熬小魚特別有名,市裡有人開車跑到那兒去吃,有一年我和朋友從承德迴天津,他們要去吃楊村的貼餑餑熬小魚,那個餑餑貼的真好,但是我也沒有吃一口。童年的記憶裡對玉米麵特別的牴觸,這種牴觸持續了很多年。

到了大年三十是孩子們最興奮的時候,我小的時候沒有電視看,更沒有春節晚會了,只是等著三十晚上的餃子熟了,就該我放炮了。但是頭鍋煮熟的餃子是不,讓吃的,要先祭奠神仙和祖先,媽媽在每個碗裡盛兩個餃子和一點湯,我和弟弟妹妹端著放在媽媽燒香的地方,有的在門口,有的在院子裡,也有的在堂屋的正中,然後就該放炮了,我是家裡的老大,又是男孩,放炮的事當然由我來,小我七歲的弟弟一直想接替我放炮重擔,但是我從來沒有讓過,直到我對放炮沒有了興趣。小時候祭奠的事情我一直記得,但又不知道祭奠的是誰,很多年以後我問媽媽,她笑笑說,其實她也不清楚祭奠的都是誰,只是從老人哪兒學來的,為了祈求來年一家人平安幸福才這樣做的。只到現在媽媽每年還在重複著這樣的活動,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覺得心理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