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關於故鄉的作文4篇

作文 閱讀(7.02K)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故鄉的作文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故鄉的作文4篇

故鄉的作文 篇1

“賣紅薯啦,賣紅薯啦!又香又甜的烤紅薯啊!”每當我聽到這樣的叫賣聲,我就嚷嚷著要去外婆家玩。因為外婆是個地地道道的勞動人民,在外婆家我可以吃到地地道道的烤紅薯。

每逢臘月,我便和兩個哥哥開始“行竊”,我偷偷地掀開麻布,從菜藍子裡拿出三個中等大小的紅薯,放到懷裡,撒腿就跑。而我的兩個哥哥,小心翼翼地走到倉庫,拿出鑰匙和火柴,我們兄弟三人悄悄地打開了後門,走進了後院。

首先,我們在冰涼的土上鋪一點乾草,讓紅薯寶寶睡在上面,再在床的周圍疊兩層高的煤炭,然後在中間放上一些沾了一點酒精的紙,再劃上六根火柴放在周圍,使煤炭受熱,引燃中間的紙和乾草。過了一會兒,我將四周的煤炭進行保溫,接著,就可以享用美食了。雖然烤得黑不溜秋,剝開皮,就是黃黃的肉,咬一口,味道槓槓的!

這就是外婆家的'紅薯,我故鄉的紅薯。生吃脆,烤吃香,煮吃甜,晒乾有嚼勁,怎麼吃都有一股地地道道的農家味兒。我吃過許次紅薯,但最讓我回味的總是那故鄉的紅薯,因為那裡邊裝載了滿滿的童年味、故鄉味!

故鄉的作文 篇2

我踏上回故鄉的歸途,路途遙遠,急不可耐,因為我已經太久沒見到我的故鄉了。

印象中的故鄉,有一排大大的白楊樹,有阿黃陪我作伴,有外婆給我講述老故事。

印象中的故鄉,有甜甜的西瓜,清涼的井水,和怎麼也追不完分蜻蜓。

印象中的故鄉,有純白的雪花,憨態可掬的雪人,和怎麼都打不破回憶的雪球。

我一邊回憶著印象中的故鄉,一邊倒數著回到記憶中故鄉的距離。

五百公里,四百公里,三百,二百,一百……

隨著一遍遍的倒數,終於到了故鄉。可是我卻發現,這不是我印象中故鄉!原來我離我印象中的故鄉不是幾百幾十公里!是數不盡的距離……因為它已經不是我印象中的故鄉了!

一排排孤苦無依的白楊樹,葉子一片一片的掉落著,小溪邊的渾濁,混著數不盡的垃圾,散發著臭味,各種伐木工伐著樹數著錢包裡的錢,遠處一座工廠不斷的排氣,人們只盯著手機,不再熱情友善……

這不是我的`故鄉!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的故鄉啊……你在哪呢?

我清楚的知道,這既是我的故鄉,也不是我的故鄉啊!我只希望別再傷害了!

我的故鄉啊,我想你了!

故鄉的作文 篇3

我的家鄉在潮陽,我愛故鄉的柑。

春雨綿綿,一棵棵柑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橢圓形的葉子在雨露中歡笑著。

金秋十月,柑樹上掛滿了甜甜的柑。柑是扁圓形的,遍身長著小疙瘩。剛開始它只有小指頭大小,等它漸漸長熟,柑就有網球那麼大了,等到柑完全熟後,柑就有蘋果那麼大了。

柑先是青綠色的,隨後變成了綠中帶黃的,最後變成了金黃金黃的。掰開皮,聞起來有一股清香撲鼻而來,還可以看見一條條柑絡,像少女穿著輕紗一樣,柑絡下是金黃色的果肉。有十來片,像一群圍在一起竊竊私語的小孩子。剝皮一片片後,又像彎彎的月牙,只要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許多小果粒,猶如一粒粒珍珠。拿一片放進嘴裡,嘴脣上,舌頭上溢滿了橙紅的汁水。沒有熟透的柑很酸,半成熟的是又酸又甜,熟透了是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喜歡,美滋滋的!

柑全身是寶,不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柑皮和柑絡還能入藥,而且還是過節時的送禮佳品。

我愛故鄉的柑,更愛我的故鄉。

故鄉的作文 篇4

金秋十月,是農村一年當中最為繁忙的季節,也是最為熱鬧的季節。鄉下人就喜歡這份熱鬧,更喜歡場院裡老老少少忙忙碌碌那歡快的場面。

過了中秋節,天氣就開始變涼了,起初是漸變的,但不知哪一天,彷彿一夜之間,西伯利亞吹來一股冷空氣,於是太陽公公就吝嗇地藏起了暖氣,讓早起的人們看到房屋的茅草上,大地的植被上都披上一層潔白的霜花。於是人們不得不在瑟縮中添衣加褲,於是黃綠相間的景色了又添了一道景緻,一個一個的人們變得臃腫起來。

這樣的時候,大田裡的莊稼大多已經被割倒或收進場院,偶有一些玉米的秸稈雖然三五成捆的堆在地裡,但上面的玉米棒子早已被掰下來運走,間或還有一小片一小片的綠色在那裡倔強地與冷空氣抗衡,那大多就是大蘿蔔、胡蘿蔔和秋白菜,蒼黃和悽白已經成了大地的主宰。

這樣的時候,學校就會放農忙假,讓孩子和大人們一道去收秋,於是我們在和大人們並肩勞動中收穫快樂收穫成熟。

這時候多數勞力都集中在生產隊的場院裡,我們這些半大孩子也不例外。男勞力們大多忙著給穀子脫粒,在機器的`轟鳴聲中,在穀糠和塵土的飛揚中,人們穿梭忙碌著,機器不停,人們的手腳也不停,好像誰也不知疲倦似的。一垛垛小山一樣的谷個子眨眼之間在變小,穀粒從穀穗上一一分離,瞬間由穀粒堆積而成的金黃色的小山就聳立起來,並不斷加大加高。望著那不斷增高增大的金色小山,人們由裡到外露出的都是豐收的喜悅。在脫穀機稍遠一點的地方,一部分大人在揚場。這大概是秋收中技術含量最高的活計了,一般都是由年歲稍大一些的老把式充當。你看他們用一塊布口袋將頭和脖子罩住,以防穀糠和塵土的侵襲,特別是穀糠,鑽進人的衣服裡會讓人發癢。罩住頭和脖子,紮好褲腳,揚場就開始了。老把式手持一把木杴,彎腰剷起一杴穀子,迎著風向上一揚,那些穀粒很聽話地撒開,裡面的秕穀、糠皮和灰塵隨風向下邊飄去,成熟的穀粒乖乖的落在老把式的腳下。這一套動作基本上就分三個節拍,第一是彎腰、第二是鏟穀粒,第三就是頂風向上揚,步驟不多也不復雜,但是非熟練工是難以把成熟的穀粒分離出來的。搞不好一杴上去,下來仍然是一堆,穀粒和秕穀穀糠還是分不開,有時候揚上去時雖然散開了,穀粒落地時卻四面八方都有,很不集中,最好的把式楊出去時是天女散花,落地時穀粒集中在一起,秕穀和穀糠集中在一起。還有一部分大人在給豆類植物脫粒,那種方式比較原始,是一些老農們高舉著木製連枷,一下接一下地想豆類秸稈拍去,隨即爆出啪啪的聲音,豆莢便張開嘴,藏在裡面的豆子便一粒粒的跳了出來。還有一撥人比他們略顯得先進一些,是用一匹馬或騾子拉著石制的碌碌繞著中心一圈圈的在豆類秸稈上碾壓,後邊跟著三兩個老農,手持鋼叉把壓在底下的秸稈再翻到上面。我們這些學生娃娃和老年人、婦女們組成一個集團,主要任務就是扒苞米。所謂扒苞米就是把包在玉米棒子外面的葉子剝掉。這時候雖然仍是大集體,但扒玉米卻實行的是包乾記件制,即按車計量,多勞多得。這活計多少有些枯燥單調,所以能耐得住性子坐在那裡不停地扒下去的多數為老年人和成年婦女,像我們這樣的學生娃大多是負責運輸,就是把扒好的玉米一筐一筐的運到玉米堆上。這活計雖然有些累,但是爬上高高的玉米堆上可以飽攬整個場院風景,心情自然要比坐在玉米堆邊、埋在玉米葉子中無休止地重複一個簡單動作要愉悅得多。

給玉米脫粒大概是場院裡最熱鬧的時候了,生產隊一般要把這活計安排在夜晚。似乎沒人特意安排,只要下午收工的時候隊長說一聲:晚上給苞米脫粒。於是一個一個就傳開了,大家趕快回家,匆匆忙忙地吃完飯便又回到了場院。這時早已架起的七八盞馬燈把場院裡的黑暗驅逐出境,用來作動力的柴油機的轟鳴聲也讓場院不再寂靜。經驗老道的隊長三言兩語便把人員分配得當,於是幾個經驗豐富,辦事穩妥的老農守在脫粒機前,其他人員從脫粒機到玉米堆之間排成一路縱隊,一筐筐、一簸箕一簸箕的玉米棒子從大家手中輸送到脫粒機的口中,玉米粒便從母體上分離下來,那些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們便用自己的銅臂鐵肩將玉米粒一袋袋的運走。似乎沒有人偷懶耍滑,隊長也不刻意監督檢查,按說幾十號的人馬有三五個溜號的也看不出來,可是大家真的都很自覺,只是我們這些小傢伙們畢竟覺多,很難扛到最後,實在熬不住了就躺在谷堆中或玉米葉子上伴著機器的轟鳴進入夢鄉。大人們也都不計較,本來人家也沒指望我們幹多少。半夜的時候,有時候甚至到凌晨兩三點,收工的大人們才將我們從酣睡中喚醒,這時機器已經停止運轉,震耳的轟鳴聲已經遠去,後勤人員早已把熱乎乎的飯菜挑進場院,主食是帶豆的玉米碴子,副食一般都是極具東北特色的豬肉燉粉條,當然還有大白菜老豆腐。勞累了大半夜的農民們你一碗我一碗的吃得格外香,我們這些學生娃雖然沒大人們付出的多,但同樣也會與他們一起分享這不一樣的夜餐。

如今,土地早已由個人承包,大集體已經埋進了歷史,那個盛滿莊稼盛滿收穫和歡樂的場院也已經不復存在,可場院裡的一幕幕場景卻時常在我腦海中浮現,讓我不能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