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熱】關於故鄉的作文

作文 閱讀(2.2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故鄉的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關於故鄉的作文

關於故鄉的作文1

媽媽的故鄉在龍遊周家,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只有在春節,我才能到媽媽的故鄉飽覽這一番美景,所以我格外珍惜這一段時光。

故鄉最有特色的是那座小橋,古色古香,充滿韻味。雖然這座小橋不及現代的橋那樣五彩繽紛,亮晃晃的,但是它別有一番風味,橋體和欄杆都是水泥砌成,因為年代久遠,所以有些斑駁。橋下是一條明如玻璃的帶子——-河!河水很清澈,淤泥在河岸一帶沉積著,但這絲毫不影響整條河的美。

媽媽告訴我,從前呢,在她還很小的時候,河水比這還清澈,可以看見江底的魚兒在砂石間穿梭。媽媽和姨媽,還有一幫小孩子,在水裡打鬧嬉戲,和鴨子一起游泳比賽,其樂無窮。看著媽媽繪聲繪色地描述,幸福得像個孩子。

過了橋,河的對岸是一座山。村民們在山的左邊種上了一畝畝綠茶,老遠就能聞到一陣清香。山的右邊綠樹成蔭,把裡頭遮得嚴嚴實實的。草兒幾乎可以沒過膝蓋,像一條厚厚的棉被,溫柔地呵護著山上的土壤。

繼續走,一座座儉樸的磚房印入眼簾。黑瓦,白牆,牆上畫了美輪美奐,栩栩如生的中國畫。桃紅柳綠,碧水如玉,山峰被綠色覆蓋滿了,小橋是木頭做的,彎彎的拱著。幾戶飛簷翹角的人家在樹林中若隱若現,磚頭壘成的煙囪冒出縷縷炊煙,那是故鄉牽掛遠去的兒女的情絲……我被畫中的景色迷住了,這大概就是很久以前的周家吧?真可謂“小橋流水人家”啊!

磚房的右側有一座“石山”。小時候孩子們總愛扔石頭玩,比誰扔得遠,有幾次甚至拋到了遠處的渠道里,激起了水花,然後女孩子們一陣尖叫,男孩子們則得意地哈哈大笑。現在,渠道里已經沒有水了,周圍用竹條編成了簡單的圍欄,裡面鋪滿沙子,雜草叢生,幾隻母雞一面“咯咯噠”地叫著,一面悠閒地啄著沙子,裡面可是有寶貝?

再向前走,穿過一條寬約半米的水泥路,再走一段泥濘的土路,就是我媽媽曾經住過的老房子了。因為被歲月無情地侵蝕著,房子顯得破舊,斑駁。小院子也荒廢了,原本的菜地裡長滿了雜草。一隻貓蹲在牆上端詳著我們,一派安靜和諧的景象。想著媽媽從前過著這樣安逸的生活,真的有些羨慕!

現在,每次跟媽媽提及故鄉,她的眼角總泛起淚光,因為如今,關於故鄉,關於她的童年,只剩在記憶中一遍遍地懷想了。

關於故鄉的作文2

故鄉總是故鄉,總是人們心裡最柔軟的地方,古人有云“月是故鄉明”,而我呀,也總覺得“秋,是故鄉美。”

故鄉的初秋,夏天的餘熱還未消散,陽光均勻地撒在田野上。繁茂了一下的被子植物逐漸枯衰,土地光禿禿的,裸露的陽光下。幾顆似清又白的小草隨著微風輕搖著,頗有白居易所描述的“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之感。遠處那一小畝方塘裡,幾隻鴨子笨拙的走來走去,然後又成群結隊地在水中游戲嬉鬧,漾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這故鄉的初秋,可愛又率真。

到了中旬,秋的氣息也越來越明顯,枯黃了的葉了戀戀不捨地離開大樹的懷抱,他們乘著輕風,在枝頭盤旋幾圈,然後就飛向了遠方。這應了那句“風吹一葉落,萬物已驚秋”。是啊,故鄉的秋天這才算真正的到來了!麥田裡的稻子變得金黃,飽滿的稻穗壓彎了秸稈,涼爽的風輕撫著金色的麥浪。

天空總是淺藍色的,遠遠望去,沒有一點雜質,如一塊明淨的藍玉。潔白軟棉的雲朵自由的在天空中游蕩變幻著,像一群調皮的孩子,對大地上的綠樹、花草和人們做出各種各樣的鬼臉。在這個忙碌的季節,所有的一切都那樣美好,充實。至於故鄉的秋末梢,倒不像馬致遠的“孤藤老樹昏鴉”那樣冷清;也不像王安石的“空庭得秋長漫漫”那樣孤寂;更不像劉禹錫的“便引詩情到碧霄”那樣豪邁。而是有幾分清閒和舒適。到了這時候,農忙時節已過,正好這雨也緊趕著來湊熱鬧了。雨整天整天地下個沒完,像斷了線的珠子,啪嗒啪嗒地散落一地。

煙雨中,這正於晚秋的南方也甚是好看,遠山、瓦屋、竹林都在朦朧的雨幕中半隱半現,像躍然於紙上的生動的水墨畫。獨立於山頂的禿枝幹在風雨中瑟瑟發抖,小狗一顛一顛地繞過田梗,忙著趕回家。人們都閒適下來,鄰里之間不時串門,磕磕瓜子,閒扯幾句關於天氣和收成,滿心盼望著數著臘月的日子,迎接冬日的團圓。等到厚厚的白雪鋪滿田野,至此,又一個秋天,隨著嗚煙的北風消逝了。

來年,依舊是恬淡秋日,颯颯秋風;依舊是軟綿云爾,淡藍天空;依舊是我追尋與牽掛的那個故鄉的秋!

關於故鄉的作文3

故鄉的小路有四個季節,最熱烈的是夏季。夏日的午後,赤腳走過白楊樹遮陰的鄉間小路。斑駁的樹影,蟬鳴。玉米吐纓,穀子彎著頭搖晃。紅薯枝蔓越過地頭,在小路上伸展。花生的小花,黃黃的,有些怯生生的靦腆。高粱纖細的個子,飄擺的葉子與飛來飛去的麻雀共舞。蟈蟈在豆秧上歡暢的唱著,歌聲嘹亮。偶爾會有一隻野雞飛過,落在深深的路溝裡,沒了蹤影。

秋季的故鄉小路載滿了豐收的喜悅。鄉親們的拖拉機載滿一年的收穫,辛勤的汗水,香甜的果實,豐稔的莊稼,處處歡歌笑語。旁晚時分,光著小腳丫,牽著吃飽的老牛,一步一步的走過小路,走向炊煙繚繞的村莊。一路玩兒一路走,一會兒蹲下來看黃褐色的土螞蟻抓蚱蜢,惡作劇的用樹枝救下這可憐的獵物;一會兒用狗尾草編一個大大的帽子,戴在老牛頭上;一會兒扔下老牛,與小夥伴一起到地頭撿收穫後遺留的花生,滿脣泥土,卻吃的香甜。

冬季的故鄉小路空曠寂寥。一場冬雪後,故鄉的小路沉沉睡去,在白雪皚皚中隱去身形。偶爾會有人經過,打破寧靜。灰喜鵲在枝頭飛來蹦去,喳、喳……的叫著。遠行的農人,騎著自行車來去匆匆。放羊的老人,蹣跚著從一邊橫過小路,在羊群的咩咩……叫聲中,鞭聲響亮的脆響,遠去。被羊群驚起的野兔,驚慌失措的在雪中急速的奔跑,身後留下一陣雪霧。

春天的故鄉小路生機盎然,在農人吆喝牲口和犁鏵沙、沙的翻地聲中,生命又一次迎來了勃發的季節。小路殘雪剛去,小草又綠道邊。人們興高采烈的談論著新一年的期望,飽滿的種子翻滾著被種進泥土。小路上的車轍新添,老牛拉著車歡快的叫著,興奮的搖頭晃腦。大黃狗伸著長長的舌頭,在車前跑跑停停,偶爾會汪汪的叫著,與不期而遇的同類打著招呼。小路醒了,萬物復甦,又一個希望的春天。

夢裡,又回故鄉,光著腳丫走在故鄉的小路上,老牛走在我的身旁…… 故鄉的小路,承載著兒時的歡樂,少年的理想,青年的回憶,中年的鄉夢。如一首歌,唱盡了人生的四季,如一首詩,滿含濃濃的鄉情,如一副畫,印在深深的腦海裡。一輩子也走不出故鄉的小路,我生長的故鄉,我人生起航的跑道,我夢牽神繞的地方。

關於故鄉的作文4

靜靜地叩開掩著的柴門,時間以一種安靜的姿態,在我的身邊恣意地流淌。

踏著佈滿青苔的小石塊,走進那被記憶磨損的小巷裡。兩旁的磚壁偷偷抹了彩霞姐姐的胭脂,映紅了秀麗的臉龐;又或者是紅杏妹妹的紗巾輕搭住磚牆的肩膀,使得她平添了幾分嫵媚的溫情。黃昏的陽光以一種江南女子的姿態不經意地播撒著美麗,淡如清茶,輕如細紗,薄如蟬翼,靜如菩提葉,輕輕地、輕輕地瀉在磚牆上,莫不是灰塵早已暗淡了舊時的磚牆,才使得這一抹殘陽散發出耀眼的光芒,羞澀了整個小巷!

向小巷更深處走去,隱隱約約聽到一些聲音,忽高忽低,忽疾忽慢。循聲而去,側耳傾聽,冷冷清清的院落,似乎飄逸著李清照望著滿院海棠悽悽慘慘的嘆息聲:駐足停步,屏氣凝神,幽深的院落卻又依稀迴盪著虞姬自嘆紅顏薄命的哀怨。這寧靜的小院到底藏盡了多少繁華與衰敗!小巷之中的斑駁印證著“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悽美,佈滿了“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的淒涼,訴說著“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寂寞!昨夜雨疏風驟,石板上被雨劃過的痕跡仍清晰可見,不知這雨摧殘了多少塊這樣的石板!只叫人一聲嘆息:“怎一個愁字了得!”走進小巷深處,細看那“簾外芭蕉惹驟雨,門外惹銅綠”的景象,卻不知這別院裡又另有一幅怎樣情景!

輕輕叩響東閣房,只聽得一聲“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纏綿悱側,一位偉大的詞人正在吟誦千古名句,詩詞歌賦成就了他的飛揚文采,他也在詩詞歌賦的吟詠中喪失了千秋霸業。細細探得西廂房,只聽慷慨激昂的一聲“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位逍遙的詩人正對酒當歌,深邃的目光洞穿了盛唐的繁榮,後唐的衰敗!歷經悠悠歲月,多少歷史往事都已湮沒在這小小的庭院中。而今,觸控著歷史的氣息,行走在天青色雨幕中等煙雨,一任炊煙裊裊升起,卻無奈那朝來寒雨晚來風!

呷上一口淡淡的清泉水,小巷的味道便在舌尖盪漾,瀠漾煙雨在此刻將過客的思念喚醒,紛飛了深閨怨婦眼眸裡的濃濃惆悵。這千年的美麗,這千年的小巷,浸潤丁多少人的情愫,溼潤了多少人的雙眸

關於故鄉的作文5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什麼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麼“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後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絡。像蘇東坡說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象的。

至於水,我的故鄉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大葦坑佔了小村面積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菸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後,我在坑邊的場院裡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後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裡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詩興,但也頗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麼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裡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後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1)的瑞士萊茫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那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關於故鄉的作文6

我的故鄉在燕山腳下,青龍河環北、西、南三面繞村而過,是一個風景幽雅的山村。故鄉多杏樹,人們房前屋後、田邊地頭兒是家杏,東面的山坡是山杏,每年在寒婆婆不願離去,春姑娘還在羞答答上場的時候,故鄉的杏花便迎著春寒在一夜之間競相怒放了,把一個明媚的春天帶到了人間。

朵朵杏花或潔白,或粉紅,都是那樣的`美麗動人!這時故鄉就真的融入在杏花的海洋之中了。如果這時有人來問路,一幅真人版“牧童遙指杏花村”的畫卷定會出現在你的眼前,著實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杏花是古老的花木,公元前數百年問世的《管子》中就有記載,說明至少在我國已有二三千年的栽培歷史

它既能賞花又能採果,難怪故鄉的人們種杏,養杏,愛杏,以至使杏花成了故鄉春天一個特別靚麗的名片。

盛開的杏花,豔態嬌姿,繁花麗色,胭脂萬點,風光無限!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對杏花鐘情,不惜筆墨對杏花的美予以謳歌。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趙村紅杏每年開,十五年來看幾回?七十三人難再到,今春來是別花來”;宋代詩人楊萬里的“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王安石的“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佔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作塵”……

故鄉杏花的美是無可爭辯的,故鄉杏花的品質更是讓人敬佩和崇拜!故鄉的杏花——你不懼料峭春寒向大地傳遞春的資訊;你不孤芳自賞向世間展示生命的美麗;你不用綠葉扶持獨自完成自己的使命;特別是你為了葉更綠,杏更大,在葉和杏到來之前便把自己化作春泥,給葉和杏以更多的營養——你這甘於奉獻的精神實在讓人歎服。

啊!杏花,你這一切不正是一代又一代正直、善良、勇敢、勤勞、淳樸、智慧的故鄉人的真實寫照嗎?

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如杏花一樣的故鄉人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延續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如杏花一樣的故鄉人通過自己的默默的奉獻推動著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因國家重點工程桃林口水庫的建設,生活在這個美麗山村的故鄉人又自覺地響應國家的號召,整體搬遷離開了世世代代生活的故土和家園……

我愛故鄉的杏花!

我更愛如杏花一樣高尚的故鄉人!

關於故鄉的作文7

餘先中曾說:“將我與大陸隔離,我的漢魂唐魄也會永遠縈繞著那一片后土。”的確,當人們在全球化浪潮襲來時紛紛去往異國落腳,永駐於故鄉。“生於斯,死於斯,歌哭於斯”的似乎已是遙不可及的夢。但只要刻入我們血脈的文化基因傳承不絕,故鄉便仍是心靈安放的家園。

故鄉是什麼? 也許是誘人的蓴羹鱸膾,叫人為之而棄官回鄉; 也許是存於心中永不褪色的畫卷,令人登樓極目時不禁發出‘雖信美而非吾土’的喟嘆。”而在這個遷徒奔波已成常態的時代,故鄉更是一種心靈的依託、文化的原鄉。當你在異鄉吃到頗具家鄉風味的美食,望見回憶中一處山水,聽見久違的鄉音時,油然而生的感動與熟稔充斥心靈,便好似回到了故鄉。史鐵生在異國時,驀然聽見了迴盪在童年時光中的鐘聲,心靈便已回到了故鄉,不啻

內對現代版鄉愁的最好詮釋。

隨著城市化程序加快,大城市中漂泊的異鄉人,掙扎著向上的蟻族們隨處可見;遠渡重洋,去往陌生的國度求學的人數不勝數。鄉愁彷彿在這高速運轉的社會中被稀釋了。可誰說一定要留在故鄉,才能留得住鄉愁呢? 浸入骨血的鄉土文化,是鄉愁根系的所在。唯有失卻本該傳承的文化,才是靈魂流浪的開始。

當你翻開一部部文學著作,你會感受到作家們無論在哪都割不斷的鄉土文化情思。馬爾克斯用冷靜的筆觸挖掘故土上生活過的祖輩們的故事,再現了拉美大地的滄桑與榮光。莫言脫胎於故鄉的幻想,訴說了一片土地的掙扎與逃離。而赫爾曼·黑塞《故鄉》中的主人公佩特,則將故鄉稱為“疲憊靈魂重新展翅的地方”,歷盡艱難困頓,唯有故鄉明鏡似的湖水才能安撫他躁動的心。作家們各以自己的方式,將心靈的根深扎於故鄉的土地,汲取著那永不枯竭的養料。不同的筆觸,相同的牽掛故土的心卻同樣地跳動,於是,這樣的鄉愁不僅成為了文學情思的源泉,也成為了身在各地的同鄉們的慰藉。

心懷鄉愁,到何處都是故鄉! 不必為遠離故鄉而失意, 亦無須強迫自己忘卻故鄉。魯迅在日學醫時,不忘牽掛遠方無窮的國人;楊振寧在美數十年的研究生涯,未曾割斷他的中國根,最終送擇回國,為故鄉貢獻餘熱。你看,他們與故鄉迢遞相隔,卻又從未遠離。

海德格爾曾發問:在技術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裡,何處才是家園?

其實,故鄉的文化,那綿長的鄉愁,便是心靈永恆不變的家園。

關於故鄉的作文8

那年夏天的蟬鳴格外聒噪,窗外枝椏瘋長,卻總也擋不住烈陽。

——題記

煩躁。這樣的感覺有一段日子了。不知怎的,近來老想著故鄉,上課的日子從沒這樣難熬。我望向窗外,眼裡失了神,閉眼,想起我的小小故鄉。

“今朝有臘肉恰咧!”熟悉的口音響起。我睜眼,只見雞鴨在我腳邊啄食,姑姑姨姨坐在門口擇豆角。四下環顧,橘樹,蘿蔔和大黃狗,不錯,是我那日思夜想的故鄉。我笑了,向那木門中跑去。

我來到門口那一畝三分地,上面栽滿了小菜,包菜、白菜、蘿蔔、小蔥。各式各樣的,我蹲下來,捧起一把黑土,那上面爬著黝黑髮亮的壯螞蟻,上面散發的是自然的芬香,它滋潤著這片土地中的生靈。想起《亂世佳人》中思佳的父親對她說,“你會愛上這片莊園的,愛你腳下每一寸紅土,對它寄託深情的懷念。”或許我也與這片黑土結下了不解之緣,日夜思念著,為其沉醉著。

屋後長滿了蘆葦,搖搖曳曳著圍成一片,圍著洞庭湖畔。每每提起這湖,心中的自豪油然而生,魚米之鄉的稱號亦是託了她的福。夏風或許本是乾燥的,從她身上拂過後卻多了一絲潮溼與溫柔。每至夏天,必定少不了甘甜的小龍蝦與流著黃油的河蟹,那是母親的無私饋贈,是對淳樸人民的安慰。

“走,搞蓮蓬去。”這話響起,戴上大頭草帽,瀟灑出走。撐一小舟,穿梭於蓮花與結滿白胖子的蓮蓬之中,伸手將其折斷時,總不忘感謝河神,那直挺的綠杆上佈滿細細小小的刺,卻從不扎人。下午出發,一路與姑婆姐妹笑罵,往往至黃昏才滿載而歸。那時便有些“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的意味了。

晃盪著來到集市,人潮洶湧,暖黃色的燈光在黑夜裡亮起,連成一片。我混在其中,周圍是熙熙攘攘的人流,身後是明明暗暗的燈火,沿河十里,從古到今,長長久久。那滿是令人沉醉的煙火氣啊,那是故鄉。這份安詳平淡的日子不可多得,令我為之著迷沉醉。於是閉上眼,感受著這親切可愛的熱鬧。

說話的聲音又變大了,不過不是那親切的湘音了,再睜眼,又是那張藍色的課桌。慢吞吞直起腰來,揉揉眼,幾滴淚掛在眼角,我笑笑,在腦海中繼續沉醉流連那故鄉。

關於故鄉的作文9

故鄉,令我念念不忘的地方,這裡有我的家園,我的夥伴,以及那令我神往的近乎消失的草地。

這塊草地處在兩條河的交匯點,四面是農田和樹。這塊草面積不足半畝,秀不比草原,而且秋天很早就乾枯了,所以詩人們總把它和淒涼一類的詞兒聯絡起來。

我們這幫小蘿蔔頭與詩人們的想法完全不一樣,不僅不把這塊草地看作淒涼的象徵,還把它捧為快樂的源泉。

春天,草兒出來之後,我們就到這兒來觀春色,那片片新綠,與四面的綠炯然不同,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因這塊草地處在兩河的交匯處,河水那湍湍的流淌聲,似乎分外響亮,令人感到特別的歡快、和諧,更妙的是,草地靠水的一面有一塊天然形成的床形大石,你可以在上面墊上一些柔軟的乾草,再躺在上面,諦聽著小鳥、河水的歌唱,觀賞著這自然的風光,你一定會想:真沒想到,這兒就如天堂。

夏天,毒日當空,這裡因為有幾棵很大的麻柳樹遮陰,所以涼爽得很。在這幾棵麻柳樹下長著一叢茂盛的倒刺兒的灌木。這些灌木的刺兒很嚇人,被鉤住了一定要細心地解開鉤刺,否則,它就會把你越鉤越緊。不過這對於鍛鍊人的智力很有幫助。而且這裡面有一塊平整的石頭,每當夏天這些灌木開出了金黃的花朵時,躺在這塊岩石上面,欣賞著四面的黃花綠葉,聽著鳥鳴、水聲,這種享受,用我們的方言來說就是——巴實得很。

秋天,草木枯黃,雖有幾分淒涼之感,但我們仍然是開開心心的,因為草地上的野地瓜熟了。這種長在藤上的小野果,一翻開石塊就可以摘一大捧,不過摘之前一定要注意野地瓜的顏色:褐色的才熟一點兒,沒多大的味道,不好吃,別摘:紅色的熟了一半兒,有幾分酸甜,可以摘了;紅色的已經完全成熟,甜味濃郁,屬於上等貨,一定要摘。於是,這裡的秋天便多了我們的快樂,少了幾分淒涼。

冬天,寒氣逼人,草地更加枯黃,雖少了生氣,但卻多了溫暖:三三兩兩的孩子,來這裡撿枯草,修理麻柳樹的枝丫,在這裡,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隔閡消失了,心裡暖烘烘的,身上自然也不覺冷了。

但是,“好景不常在”,草地被破壞了:去年一場洪水,無情地洗劫了草地,它沖走了土,衝倒了樹……洪水過後,草地一片淒涼:孤零零的幾棵樹充滿悲傷,草地被衝成了兩片兒,灌木消失;連那塊冷冰冰的床形大石似乎也在為草地的命運哭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是誰破壞了我兒時的樂園。

關於故鄉的作文10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二十年過去了,雖然我在異國事業有成,但是難耐思鄉之情,就利用假期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

我開著車行駛在寬闊的道路上,看到整個城市變的既陌生又熟悉:道路兩旁高樓大廈摩肩接踵,環形、直形立交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就連天空也藍的格外純淨、剔透,空氣無比清新。不知不覺,我來到父母家裡。他們雖已步入中年,但仍精神矍鑠。“孩子,一切都好吧?”聽著耳畔熟悉的鄉音,我的眼睛悄悄溼潤了。決定帶他們一起去看看思戀已久的趵突泉。

踏著青石板鋪就的小路,來到泉邊。泉水還是那麼清澈、透明。泉邊石碑上“趵突泉”三個大字依舊蒼勁有力,看不出歲月的侵蝕。臨近中午,觀泉的人漸漸多了起來。三股泉水也隨著人流的增多而更活躍,伴隨著輕柔的音樂,像三個小精靈越蹦越高。原來現在的泉水是有感應功能的,可隨觀眾多少而自動調節高度和聲音。我驚歎地看著這美麗的泉,思緒回到二十年前。夏日的午後,酷暑難耐,樹上的知了“知,知”叫個不停。爸爸經常帶弟弟和我來泉邊玩耍。有一次,我熱的心煩意亂,不住的擦著臉上的汗水。頑皮的弟弟悄悄接了一瓶泉水,猛的潑在我的身上。我愜意的享受這片刻的清涼,也以泉水“回擊”弟弟。他匆忙逃避,踉踉蹌蹌踩上石板的青苔,摔了個“嘴啃泥”。弟弟爬起來,衝我做了個鬼臉。我們稚嫩的笑聲,傳出很遠。爸爸說:“你們快別調皮了,泉水潤肺解渴,是消暑佳品,快喝幾口試試。”我喝了一口,一股清涼,甘甜的滋味湧上心頭,所有的暑氣似乎都消散了,就連我那小小的心靈也彷彿浸潤的甘冽、純淨。於是,炎熱的夏天泉邊避暑,品味泉水成了我們家的“保留節目”。遠在異國的我,多少次夢中回到故鄉,細細地品味這甘冽的泉水。泉畔兒童嬉戲的笑聲又把我拉回現實,我又喝了一口泉水。此刻,我的心又被深深震撼,我緊緊握住爸爸媽媽的手。我愛你,濟南!

臨行前,我又帶上一小瓶泉水。不管身在何方,不論遇到怎樣的困難,看見這清靈的泉水,我都能擁有前進的動力。因為這是濟南的泉,家鄉的泉,有了它,就像在家裡一樣幸福,就像父母在身邊一樣溫暖!

關於故鄉的作文11

很久,花兒還在簷頭狡黠地偷笑老屋的老氣橫秋,而在歲月中消瘦的老屋全然不覺花兒的調皮,依然凝神思索,是在辨認我這個從遠方歸來的新客嗎?我久已不回老屋,在他處,我已只有棲息之地,如今心神恍惚地回來,正和老屋撞個正著。那一枚花兒笑得我心都碎了,忍不住都這麼猝然淚下,老屋斑駁的身影映出那厚重綿長的歲月,輕浮我輩在紅塵中漂泊如浮塵,老屋大概不屑於我所想,那麼是在懷念曾經站立在它眼前朝夕相伴的樹麼?

老屋門前的樹在父輩的刀斧之下遠離塵世時,我還太小,只依稀記得那直可以把天捅個窟窿的大樹,在樹裡安家落戶的鳥兒每是清晨在那高入雲端的樹上歡快歌唱婉轉如流水;日暮時分倦鳥歸巢,在老屋的瓦上起起落落,癢得老屋嘿嘿傻笑至日落西山。

可惜母親不喜歡那棵樹,因為它擋住了太陽的臉。於是,樹們在站立了多年後轟然倒下,老屋也是那時起無牽無掛了。

冬日回鄉,望寒山瘦水,風景人情早把流年偷換。難不成被頹唐的老屋擋在家門之外,進門的思緒竟然捏拿不起?那時從思緒碎片的紛紛擾擾中憶起奶奶那顫巍巍的身影,她的歡喜以老人的蒼老更加一覽無餘。奶奶真的老了,老得如殘牆破瓦的老屋,老的如我幼時在大門上刻下的怪山。

門慘叫著被我推開,一方斜陽乘虛而入,在擠擠挨挨的塵土飛揚中大大咧咧地從門檻直流瀉到堂屋正中,我彷彿聽到老屋嗚嗚的哽咽。

老屋的牆再也不白了,老屋的壁再也不平了,無情的歲月把我兒時的心理、兒時的記憶全驅趕進了老屋的角角落落,叫我尋也不著、哭也不著。

何時,老屋的樑變矮了?何時,老屋的燈變暗了?南牆上的燈開關還在那伸手過頭頂便可以挪動的地方嗎?何時……那桌兒何時只齊到我的胸口了?何時,那枚銅錢變得鏽跡斑斑了?樑間殘破的小燕子窩也曾兒孫滿堂,怎麼就知道老屋日益破敗終不是久居之地?不曉得那最後遠離的一對或一隻在異地他鄉可曾找到往日的幸福,不知道爺爺在另一個世界裡是否可找到自己的天空,留給奶奶的記憶只剩下屋角那一方發黃的微笑的照片。老屋啊老屋,究竟你沒能留住歲月這位貴客啊!

讀書的路漸行漸遠,叫我不及回頭便遠離了老屋,遠離了奶奶,遠離了她那似老屋牆壁般模糊的面孔。

走過老屋,有如走過那長長的孤獨。回憶老屋,彷彿回憶這澀澀的心路。

關於故鄉的作文12

什麼時候起,我的視線裡一直有你。

——題記

少時曾跟隨父母踏上離開江南的火車。火車開動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一種失去你的惶恐。那“嗚嗚”作響的汽笛聲似乎喻示著,從此我的視線裡再也沒有你。

既而,我來到了那片黃土地——西北。自小適應能力超強的我,卻也抵禦不過那漫天的黃沙、嗆鼻的煙塵,嚴寒的冬季裡整日在緊張、無措、難過中度過,我便更加想念你了,我的故鄉——江南。

許是睹物思情,看著鄉間隨風搖擺的小麥,便想起了江南綠油油的水稻農田,一望無垠:吃著那終年如一日且食不知味的粗糙麵條,便想起了江南香糯可口的米飯;瞅著滿大街衣著樸素、頭裹白巾的婦女,便想起了江南身著旗袍、撐著油傘的佳麗。不知什麼時候起,我的視線已不侷限於以瞳孔接收的風景,而更多了內心向往的景色。這些念想,像水沒著火,像夜伴著明,一幕又一幕地呈現在視線所及之處。

歲月無情地扯著我向前走,全然不顧我的頻頻回頭,恍惚間,早已是白駒過隙。我的視線不堪忍受這片黃土地的乾燥,騎上白馬接近千里之外的水鄉。

江南水鄉,溫婉潮溼的地方。初春,蔚藍的天際盡是飛揚的紙鳶,在和煦的春風裡放飛著童年的夢想與希望。依稀能見幾只麻雀棲在電線杆上嘰嘰喳喳地歡唱。仲夏,穿著白色背心的花甲老人,腆著略微發福的肚子靠著竹椅,搖著蒲扇,倚在斑駁的樹蔭下看著兒孫戲耍,垂暮的微笑是最美的祝願。深秋,行人過客踩著細碎的楓葉,踽踽而行;戀人們依偎著感受彼此的溫暖,攜手坐看雲捲雲舒。殘冬,儘管沒有紛飛的大雪,卻有一輪揮灑溫暖的太陽,陽光傾瀉而下,點綴著江南水鄉的美好。

我的視線在江南轉悠了一圈,它告訴我,從此以後,它的所及之處只願容納古老的江南。即使四周的荒野,妄想著用現實熨平我朝思暮想的心,我的視線裡,始終只有你。

我們像竹子那般逐年拔高壯大,視線所觸碰到的地方也逐年綿延。我以為長大後的我,視線裡佔滿的該是親人,該是朋友,該是老師。我以為成熟的我,視線裡早該沒有你。可是現在,我發現無論地老天荒還是滄海桑田,我的視線所及,無一處不有你。

時間擁有能將一切撕碎的力量,只是,它摧毀不了我的視線,抹滅不了我視線中始終有的你。

幾年後,我從那片貧瘠的黃土地回到這溼潤的水鄉,我的視線才真正地,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

關於故鄉的作文13

下雨,不見了月亮。

前一陣看《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百感交集。這個雨天,沒有月亮的雨天,叫我又想起了那部片子。

姨媽家的小窗前,總有一輪妖豔的月亮。那月亮亮得那麼魅惑,大得那麼詭異。這樣妖的月亮原本不會,也不應該在這樣破敗的小窗前出現,可它偏偏就不合時宜地掛著,照著,笑著。是為著這月亮吧?鞍山的姨媽來到上海,貧寒的姨媽清高自傲,蒼老的姨媽活力煥發。在久石讓夢幻般的樂聲中,塵世裡的姨媽,色塊鮮明地活著,鏡頭的大紅大綠間,弄堂裡橫流的汙水也如春水般嫵媚。活得跌跌撞撞的,照樣怪腔怪調,孤芳自賞地保持著摘取月亮的生活姿態。

春光明媚的公園裡,老潘出現了,骨骼清奇地拗著《鎖麟囊》的造型。姨媽彷彿看到了通向月亮的階梯。不管窗外紛紛繞繞,小破店裡,一心聽老潘侃著屈原與蘇軾,聊著時運的不濟。於是,把心一橫,一斤排骨一天地養護著這部“階梯”。攀登階梯的過程是如此美妙,粉墨登場,虞姬霸王,滑稽可笑,照樣纏纏綿綿。只可惜,霸王過不了烏江,虞姬也不知“何聊生”。炒墓失敗,賠盡姨媽積蓄的老潘,只能歉疚地陪坐一夜,喃喃低語:“我現在滾了”,一抖大衣,瀟灑挺拔地走出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幾乎所有的影片介紹都把老潘描述成騙子,可他真的是騙子嗎?姨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拆了階梯,還想摘月亮,踮腳的石塊卻已不見。女兒、外甥……每一個人都執拗地望著自己的月亮,卻又警告姨媽說,動手摘月亮是不對的。姨媽終於回到了正常的軌道,捧在手裡的不能是虛幻的月影,終於只能是白饅頭和蘿蔔條。灰藍的鏡頭裡,姨媽眼神空洞,她終於如人所願腳踏實地地生活了。回到粗陋老實的小城,陪著粗陋老實的丈夫,賣著粗陋老實的布鞋,過著粗陋老實的日子。真是個粗陋老實的中國婦人!彷彿是為了諷刺,彷彿是為了喚醒,《鎖麟囊》的曲調不知趣地再次響起,從一隻破收音機裡鑽出來,姨媽卻再也沒有任何的觸動了,平靜地一口一口嚼她的饅頭,沒有喜悅,更沒有憂傷。從此後,姨媽家庭和睦,人生順利,真是大團圓結局啊,呵呵。

可憐舉頭望明月,難免低頭思故鄉。

誰知,誰知?人生如此。

關於故鄉的作文14

記憶中,故鄉是一條石子鋪成的小道,曲曲折折,繞進了那幢老房子裡。

老房子前,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坐在壩上,一雙黑色布鞋上沾滿泥點。雙鬢已白,用樸素的黑色髮夾夾在耳後,但卻並沒有使頭髮更整齊,微風中,那微卷的銀絲飄動著。

每年正月七年級,我都會看見這一幕,奶奶那看任何東西都模糊的雙眼,似乎有一種等待的神情,直到我來到她面前,大聲並親切地喊一聲“奶奶”,她蒼老的面容立即閃出了一絲笑意,她一面答應著,一面邁著她那穿著布鞋的小腳,快步走進屋中。

她開始為我們的到來張羅了,對於已經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她對每一個角落都異常熟悉,我看著她有條不紊地忙碌,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回到故鄉,唯一可做的趣事兒是到處爬爬山,欣賞欣賞風景,可冬天太冷,我不願意出去,於是奶奶便在屋裡給我烤洋芋。

洋芋都是奶奶自己種的。這個老屋子裡有一個房間,開啟窗就能看見近旁的山和不遠處奶奶家的豬棚。由於我很少回故鄉,所以不很熟悉,在我的印象裡,這個房間好像就是專門為烤洋芋而建的。

奶奶緩緩地移動著雙腳,手中抱著一大捆柴,蹣跚地走進這間屋子,我很想幫助她,但對這個我其實有些陌生的老人,我卻不敢大聲說讓我來幫您,我只是看著那張蒼老的面容和那雙灰暗的眼睛。

柴火被奶奶熟練地生起來,房間裡的冷清和沉默被木柴的噼啪聲響打破了。爸媽在外面和近處的幾家鄰居閒談,我和奶奶就在這個房間,我和她僅一步之隔,我看著她,她的眼睛似乎充滿了憂傷,是在思念我已去世的爺爺嗎?她輕輕撥弄著近旁的木柴,全然不知我正注視著她,沉迷在自己的世界,到了最後,還是沒和我說一句話,甚至出了神,連手中握著的火鉗都不移動了。我在溫暖的火堆旁,身上卻禁不住一陣發冷,心中也不由得悲傷起來。陰暗的房間,似乎也變成了鐵牆,將我們阻隔起來。

這是我過年看望奶奶的最後一次,我和爸媽順著石子小道走出去時,奶奶就站在屋外的場壩上,遠處青山橫在朦朧雲霧中,看不見一戶人家,近旁卻只有這一幢老房子,就連兩旁的桃樹也睡去了。沒有送別,連“再見”都沒說。記憶裡,奶奶從來沒說過“再見。”

坐上車,離故鄉越來越遠,直到那老房子漸漸從我眼中消失。兩旁的樹木、樹葉幾乎全凋落了,只有幾片黃葉在冷風中瑟縮著。

關於故鄉的作文15

記得是小時候吧,大概十二歲時,我在老家一位親戚的家裡,從做鞋樣的盒子裡看到了幾頁書,只有題目和作品的前幾頁,記得是臺灣作家鍾理和的《原鄉人》。一見之下,如獲至寶,卻因後續已化作飛灰,未能得瞻全貌,深以為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我們,是極度渴望見識外世的繁華,可這一切我們只能通過書籍體會都市的滿目琳琅,依靠電影電視品味那重重疊疊連綿不斷的大山之外的精彩。

待到我看全完整的《原鄉人》之時,卻已經是大學時光了,而此際對作者的所想卻有了一絲疑惑,為什麼他說“但是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呢?外邊的世界豈不比老舊的家鄉好得多?眼望四周連綿不斷的山脈,登上這座山峰,遠處的迷茫裡依舊影影綽綽,越過座座山丘,也沒見到期待中的精彩,原鄉又有何魅力?作品中的人物或粗俗,或潦倒,為何仍讓寓居外鄉的他們待如座上之賓?凡此種種,都讓我覺得是無法理解的情感。頗覺作者有誇大之嫌。待到我參加工作五年後,迫於生活的壓力選擇到南方漂泊,而且一來就是20xx年之久,方才發現年少時的輕狂竟是如此的不堪,原來我的骨子裡流的是東北人的血,我的腸胃需要用豬肉燉酸菜才能熨帖,喝酒要大杯的老白乾才酣暢淋漓......甚至偶爾於鬧市人群中聽到東北鄉音,都要急切地尋找,聊上幾句才開心,似乎故鄉已近在眼前。

多年來,我已去過很多的城市與鄉村,上海,杭州,福州,廣州,成都,昆明等地都曾短暫停留,常在工作之餘去品味不同的地方小吃,各種菜系的鮮香麻辣均在舌尖駐留過,可我在外一人獨過的幾個春節的年夜飯都在尋尋覓覓中選擇了東北菜館,一盤餃子,一杯烈酒就完成了自己對精神家園的救贖,其實我與故鄉同在,她一直就在我身邊,從未走遠。電話裡,聽父母絮絮叨叨地講家裡的人事也從不厭煩,但放下電話後,心裡總有一種馬上回鄉的衝動,那個小村還和原來一樣落後嗎?山間的泉水還像原來那麼甜嗎?兒時的小夥伴還在那裡生活嗎?可即便有機會回去,也只是走馬觀花,終要在親人的淚光裡踏上南行的列車。

原鄉在鍾理和的心中不僅是一個圖騰,接受他精神的膜拜,更是他人生理想裡一塊永遠的淨土,可以栽種世間最美的花朵,時時欣賞,讓疲憊的靈魂得以暫時的歇息和安寧。而我們每一個遠走異鄉的人,就只能揣在心裡,忙忙碌碌的,去進行下一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