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關於點評作文9篇

作文 閱讀(3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點評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點評作文9篇

點評作文 篇1

“空氣中的溫暖不會很遙遠,冬天也彷彿不再留戀,那個被風吹過的夏天……”

——題記

一個蟬鳴稀薄的夏日,窗外陽光正好,從指縫間看去依舊燦爛如昔。遠處街道上空飄來的細塵氣息,記錄著這個小鎮特有的味道。

我隨手關掉音響,剛才還飄蕩在房內的歌聲頓時消散。正準備出門,卻遇上行色匆匆的父親。讓我詫異的是,他並沒有繫鞋帶,顯然是忘了。

母親迎面走來,攔住了他。

俯身、彎腰,母親開始為父親系鞋帶,纖細卻不白皙的手在鞋帶間飛快地穿梭。母親脣角微抿,一縷長髮調皮地從耳際落下。她眼神專注,彷彿在編制心愛的絲織品。驀的一陣微風吹來,空氣中便迴旋著淡淡的香樟樹的味道。我的心底也驀然一動,彷彿有什麼要破土而出。

平日裡一向威嚴的父親在此時微低著頭,像一個犯錯的孩子,午後的陽光掃過他的臉龐,在臉側投映出一個光影明滅的圓圈。他的目光帶著深邃的微陽,彷彿跨過千年,亙古不變地穿過空氣中氤氳著的陽光和浮塵,溫柔地凝望著母親。四目相對的一刻,沒有任何的文字和語言,只有燦若夏花的笑容。

我倚在門邊,噙笑望著眼前的一幕,一首熟悉的歌從心底唱起:愛不一定要轟轟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

眼前,父親抬手,將母親耳旁的一縷髮絲歸到耳後。一縷紅暈泛上母親的臉龐,宛如初戀中的少女。

此時,夕陽如酡紅微醉的芳顏,點點暈染,隨之散開,兩人並肩離去,逐漸消失在夕陽深處。

我仍佇立在原處,心底的歌兒越唱越響,一直以為父親是個內斂的男人,不善表達。可剛才他的一舉一動都顯出對母親熾熱的愛意。是啊,愛不一定要說出來,不一定要轟轟烈烈,心底的愛最感人,平淡的生活更能給人安全感,發出心底的歌聲才最美。

學會生活,學會感受,學會愛,讓歌從心底唱起,讓愛從歌中飄揚!

評卷老師點評:

這篇文章亮點有三。一是以小見大。本文的選材角度很特別,可以說沒有多少“故事情節”,只有細節。寫父母親臨出門的一個細節:母親為父親系鞋帶,父親給母親理頭髮。表現父母之間的愛情。從心底唱出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愛情之歌。看來,寫作文,不一定要什麼大事件,其實小細節一樣可以表現深刻主題。

二是善於調動各種寫作手法。例如人物的描寫,神態、動作,細膩而傳神。又如景物的描寫,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形象,“午後的陽光掃過他的臉龐,在臉側投映出一個光影明滅的圓圈,他的目光帶著深邃的微陽,彷彿跨過千年,亙古不變地穿過空氣中氤氳著的陽光和浮塵”。還有聯想、想象等手法,也是俯拾皆是,運用自如。

三是語言表達功力深厚。文章寫父母親臨出門的細節,作者把這一細節演繹得搖曳生姿,讀來令人愛不釋手,暗暗叫絕。語言表達功不可沒。文章的語言細膩、優美,表現力強。可以說,小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都用文字恰當地表現出來。看來,錘鍊語言,是寫好作文的重要一環。

點評作文 篇2

涼爽的秋天過去了,寒冷的冬天突然來到了我們身邊。上星期五,還是陽光明媚、秋高氣爽的天氣,一夜之間氣溫驟然下降了十幾度。早晨起床時,媽媽給我拿來了毛衣和毛褲,我問媽媽:“今天為什麼要穿這麼多衣服?”媽媽告訴我:“今天降、溫了,爸爸還要去北京出差,北京正下著大雪呢!”

起床後,我來到窗前,看到窗戶玻璃上積了一層薄薄的霜。我好奇地用手指在上面寫了三個大字“降溫了”。移開窗戶,一陣冷風撲面而來。窗外梧桐樹上的葉子飄飄揚揚地落了一地,好像給大地鋪上了一層黃色的地毯。

吃完早飯,我走在上學的路上,看到騎車的人穿上了羽絨服,戴上了帽子和手套,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這時,天又淅淅瀝瀝地下起了毛毛雨,我加快步伐向學校走去……

天真冷呀!

點評作文 篇3

竇桂梅老師的這一節課,展示了她獨特的教學魅力,讓我們體會到了古詩詞散發的迷人芬芳.在課堂上,她感情澎湃地將學生帶入了課堂,融入課堂,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對話。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好的匯入是激發起學生學習動機的“第一源泉,第一顆火星”,因此,巧妙的匯入無疑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基礎。一開始,竇老師由“居”匯入,一步步引導學生,讓學生聯想到“居然之家”,然後讓學生從吳音瞭解吳國,並且讓一些學生髮言,讓他們親身說出吳儂軟語。

在她的課堂,學生可以想發言就發言。竇老師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渲染課堂氛圍。她總是在跟學生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加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竇老師從“溪上青青草”引發開去,引出韓愈、陶淵明、白居易等關於“草”的詩句,營造出濃濃的文化氛圍。著名文化學家皮爾森在《文化戰略》中說:“文化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我們都應該知道,文化是一種習得、積累的過程,是一個由外向內逐漸內化、濡染的過程。學生在此氛圍中耳濡目染,自我構建,逐步形成無論是知識的、精神的,還是語言內涵都十分豐富的文化心理結構。語文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她的課堂永遠不失活力,唱歌、手舞足蹈、角色扮演等,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的也不費力,相信對語文的喜愛也會越來越深。竇桂梅老師的教學風格就像她這個人一樣,身為一個北方人,她給人一種豪爽、不拘小節的感覺,而她的課也是如此。

點評作文 篇4

今天,才到家,就接到她的電話,真是幸運,表姐啊真是幾年沒打電話來過了。

我一聽見是表姐的聲音,激動了起來,這一接電話不要緊,沒完沒了的和她嘩啦嘩啦說了起來。直到媽 媽強烈地攻勢下才放下電話,只見我把電話放下,媽 媽卻拿了上來,接著聊了起來,大概的內容是:這幾天表姐來我們這兒做生意了,她還會把她的女兒帶過來。如果她來了先得在我們家住下。這下太好了,有人陪我玩了。

表姐的店開業了,我們去她店裡玩,我看中了一包小食品,我吃過,很好吃,我幾次去我買過的那個店裡問,都沒有。媽 媽要付錢,只見表姐說:&ldqu;不用了,拿去吃吧!賣幾包也是賺一兩角,而且這幾天我還借宿在你們家。&rdqu;她笑著看了看我。據媽 媽說表姐以前學習成績好,可就是有一段時間,班裡的一些人總是帶一些小玩具送給表姐,讓表姐每天去約她們,然後她們玩著不想去上學了,到現在她才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

我們走出一半了,只見一個穿花衣裳的孩子正在買東西,表姐又微笑著做她的生意了。

(黃柯僑 5年級)

評:一用功就進步了。這個遠方來的表姐大方,勤勞。還可以寫寫外貌,介紹一下她的其它情況,使人物豐滿起來。

點評作文 篇5

孟老先生有云“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然在我們這個日益呼籲諾貝爾獎,召喚大師的年代,無數專家迫不及待地跳入漁網,以求短期內涅化為大師。這不僅使人驚呼“收穫”更多的同時驚疑,“將來會有什麼? ”對碩士、博士、導師、學者的種種論文指標,輿論對大師,對諾貝爾獎的偏執的渴盼化為一張張細密的漁網,撈起了本應該繼續成長的小魚,留下一潭池水。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可見做學問,做出真正具有價值的學問是需要長時間。司馬公三十年著《史記》,曹雪芹十年語紅樓,這其中凝聚著他們的血與淚,超絕的學者必使用超長的時間來成長。由此看來,我們今天那細網中無數未成大魚專家們大師背後浮現的是一個個看似華麗的泡沫。

何不將網眼放寬,讓魚兒們有更多時間來經歷人生,充分成長?除了時間,細雨帶去的還有學者們本應堅守的寧靜。學者,本應是耐得寂寞的。錢鍾書先生筆耕一生,留下無數讓人驚歎的華章《圍城》、《談藝錄》、《管錐篇》,先生以他的博學一次次震驚世界,然而人們在驚於其文時卻總是忽略先生兩耳不聞窗外塵囂事的用心苦讀,忘卻了先生圖書館的一杯淡茶,一本書的寧靜身影。夢醒推窗望殘月,哪堪隻影映孤牆,也許,只有寧靜淡泊的心才能在文化的殿堂中行得更遠。書中曾說到劍橋為霍金留下了一個寧靜的空間,可我們為什麼就一定要急於將學者們套入網中,曝於公眾之下,給他們留下一片寧靜吧!使魚們甘於入網的另一個原因是名利。不可否認,求得一樁大富貴自古就是文人們讀書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卻大多沒入名利場。

孔子曰:“學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他不甚讚賞為名利而做學問的行為。看淡了眼前的富貴,忘卻了功名利祿,留得那顆菩提心,學問之門方可開。塞林格先生以《麥田的守望者》轟動世界後卻躲入鄉下小鎮,從此遠離喧囂。他在逃避什麼?他在守望什麼?那是一顆融於學術、融於藝術的心,那是一把開啟精神高處的鑰匙。

忍把浮雲換了淺吟低唱,柳永如是說。讓我們給學者們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褻瀆的淨土吧?莫急於讓他們被浮名的心網套牢,莫讓伊甸化作失樂園。他們需要的是心靈的純淨與人格的獨立,不是名為專家、大師的鎖鏈,不要束縛了學者們心靈的翅膀。

名師點評:

這篇議論文的現實針對性很強,既有明確的觀點“放寬束縛”,又能縱橫捭闔,聯絡古今名言與事例論述中心,作者善於條分縷析,深入分析現在學術浮躁的原因,因而文章具有說服力。

使魚們甘於入網的另一個原因是名利。不可否認,求得一樁大富貴自古就是文人們讀書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卻大多沒入名利場。孔子曰:“學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他不甚讚賞為名利而做學問的行為。看淡了眼前的富貴,忘卻了功名利祿,留得那顆菩提心,學問之門方可開。塞林格先生以《麥田的守望者》轟動世界後卻躲入鄉下小鎮,從此遠離喧囂。他在逃避什麼?他在守望什麼?

那是一顆融於學術、融於藝術的心,那是一把開啟精神高處的鑰匙。忍把浮雲換了淺吟低唱,柳永如是說。讓我們給學者們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褻瀆的淨土吧?莫急於讓他們被浮名的心網套牢,莫讓伊甸化作失樂園。他們需要的是心靈的純淨與人格的獨立,不是名為專家、大師的鎖鏈,不要束縛了學者們心靈的翅膀。

不妨讓我們把種種網眼留得更寬一些,把急躁的心平淡一些,三十年後再來收穫這一批長成的大師。

點評作文 篇6

今年的作文在承繼去年新材料作文形式與人文關注之外,添加了思維的骨架;青春是生命絢麗的花朵,可對於青春的理解並非簡單能為,尤其是處於青春時期的學生;認識與理解青春是一個自我感悟過程,需要在比照中,引領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度。可喜的是今年江蘇大學聯考作文,做到了人文與智慧比翼齊飛。我想,本年度江蘇大學聯考作文,命題人藉助於比照手法,拓寬作文寫作的空間,撐開學生思維的高度。

第一層次的比照,青春與非青春。

《致青春》出爐引發了熱議,點贊與批判飛舞在網路的世界。但是,對於青春的思考卻一直沒有止步,當然,今年江蘇作文命題與這部電影並非有多大關聯,只是作為教育本身,無法繞過青春的話題,一個人的青春路徑,基本決定了他的未來。何況,蘇版語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專題就是“向青春舉杯”,孩子在進入高中之後,首先吟哦的是青春的詩文,基於這樣的現實,這個材料會啟發學生第一感覺從生命的長度視角去寫青春與非青春的思考,由兒童時代轉向青春時代,帶來了思想的準備與身體的變化。需要補充的是電影《致青春》之“青春”內涵與學生視域中的“青春”是不同的。電影似乎掛著“致青春”之名義,卻只是講了青春的愛情、青春的迷茫與沒有自我堅持的墮落;而本次大學聯考作文的題料是從價值觀的角度來審視青春。是否可以這麼認為,作文的材料“說青春”,似乎要生髮出一個困惑:青春是不是永恆的?

寫青春就是思考與追問青春的本質,在青春與非青春之間徘徊!感覺,這樣的比照是僅僅是寫出了材料的表層,要寫出深度,需要向更深處進發。

第二層次的比照,虛假與真誠。

本年度大學聯考作文構思,肯定也有同學關注“說青春”之“說”,自然會產生虛假與真誠或者虛擬與真實之類的比照。應該說,這種思考是有深度的,不僅僅體現出學生思維品質,也能反映出學生的道德思考。只是,虛假與真實,在現實中並非清朗明晰,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學校比之於社會,真實與虛假有著別樣的內涵。不過,行文要是完全脫離青春來談“虛假與真誠”,那也是冒風險的事情。在青春的領域思考虛假與真誠,或者說,從虛假與真誠的維度探索青春的本質,倒是不錯的選擇。這比單純地為寫青春而論述或描述青春,顯然要高明多了。

第三層次的比照,朽與不朽。

我覺得,這個文題最好的比照層次應該是“朽與不朽”!這組關係講清楚了,不僅僅青春的本質浮現出來了,實際也對於生命價值的終極追問。感覺要弄清楚這組關係,首先得思考不朽是什麼?哪些是可以不朽的?反之亦然。再來追問:青春(人生)會不會“朽”或“不朽”?什麼是“朽”的青春?什麼是“不朽”的青春?有了這樣的思考深度,再來定位青春的態度抑或生命的價值追求,自然是扣準了題料的核心,體現出了題料的核心價值觀。只是,這樣的話題的思考並非新鮮,要學生在那麼短的時間裡寫出深度的文字著實不易,很多學生會流於形式化或者口號化!有血有肉地敘述對於生命或青春的永恆思考與感悟是難能可貴的。

點評作文 篇7

這個世界上,是否有人想過愛是什麼?說實話,我也沒有想過愛是什麼。但這世界有了愛,才能五彩繽紛,有了愛,才能幸福。雖然上帝讓我們擁有了眼睛,體會到了光明;擁有了耳朵,聆聽到了美好的聲音;擁有了嘴巴,傾訴出了心中的愛;擁有了心靈,體會出了世間的冷暖。上帝也讓我們擁有了思維,但卻未告訴我們愛是什麼?

愛究竟是什麼?愛是一種可以讓人從凍結的心靈中解脫出來的溫度。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這樣一個男孩,坐到了這個靠近垃圾筐的窗邊的角落裡,他同這個位子一樣讓人感到討厭。

父親的下崗,母親又跟了別人,使男孩的心靈凍結了起來。他感覺自己像排球一樣,被父母拋來拋去。他放棄了心愛的籃球,開始抽菸,酗酒,打架。他明白班主任把他安排到這個位子上的用意,垃圾是該和垃圾在一起的。

不久,班上換了班主任。垃圾筐也換了地方。在不經意間他發現窗外多了一株向日葵,朝著燦爛的陽光綻放驕傲的笑臉。男孩的心被觸動了。從那天起,男孩的桌子上有了一行用刀刻上的文字,抽屜裡面偶爾也會出現幾個本子,一支筆,一個蘋果……從那天起,籃球場上偶爾也會看到他的身影。

班裡的座位換了一次又一次,但男孩始終未離開過那唯一能看見那株向日葵的座位。

笑容重回到了男孩的臉上,他改掉了以前的惡習,英姿颯爽地馳騁在籃球場上。男孩的成績也驚人地上升,在班上名列前茅。每當班主任宣佈他的成績時,他們都會相視一笑。

原來,那是老師用自己熱情的心以及對學生的關愛,融化了男孩冰凍的心靈,讓他重新體會到了溫暖、體會到了愛。

愛是什麼?愛是一種永恆的支撐。

阿基米德說過:“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很多時候,促使我們成功做好每一件事的關鍵,在於找對了那個支點,找對了支撐我們前進的動力。這種動力的力量巨大得讓人難以想象。他絕對是源源不斷、持之以恆地支撐著我們前進的。愛便是這樣一種支撐。

陸幼青在《死亡日記》中展現出的與病魔搏鬥的堅強精神,也正是源於他對家人的關懷,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嚮往。《悲慘世界》中。冉阿讓改過自新,做個誠實善良的人的精神力量也源自於主教對他的寬容與理解。所有的一切,我們都很容易發現,其實這都是一種偉大無私的愛在改變著我們所作所為。

物理學家將整個世界作為自己的支撐;音樂家將整個未知的旋律世界作為自己的支撐;文學家又將對虛幻世界的描繪作為自己的支撐……但透過這些,穿越過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理想,不同的作為,我們都應掘到一種更本質,更純潔,更自然的精神力量可以支撐起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痛苦時,在我們失意時。

這與那些其他的支撐相比,是更容易觸及我們內心深處的。這就是愛,一種偉大的精神支撐。

歌德曾經說過:“愛是真正促使人復甦的動力。”愛是什麼,它為什麼有使人復甦的能力?那是因為愛讓人們對生命擁有了渴望;愛讓我們懂得了心與心之間的交流。

愛是什麼?愛是一顆璀璨的珠子,它照亮了人生的道路,增添了道路兩旁的顏色。

原來愛是分享,愛是力量,愛是榮耀,愛是鼓勵,愛就是在困難面前敢於分擔……

上帝雖然沒告訴我們愛是什麼,但他卻給了我們證實愛的能力。愛的到來,讓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絢麗多彩。這個世界處處充滿了愛,處處暖人心,愛就是如此簡單。

五年級:張易馨

點評:開頭打動人心,具有真情實感。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內容具體。通過豐富人物的語言和動作,襯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質。一些精妙詞語的使用,無形中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描寫細膩,生活氣息濃厚,遣詞造句準確傳神。小作者的文章有超過小作者年齡般的成熟。

點評作文 篇8

今年大學聯考作文以漫畫形式出現,可謂較為新穎。影象以塗鴉形式出現,人物可愛,現如今微信、簡訊中的這種表情類的人物影象隨處可見,有的表達對某些事情的情感、看法、調侃、吐槽等,作文命題形式可謂是順應潮流,且在緊張的考試中也能給學生以精神上的緩解。

漫畫反應的問題其實並不新穎,關於“家庭教育”“分數”:圖中是兩個孩子,一個“可揚君”,一個“邱百君”,他們代表了生活中最常見的兩類孩子,注意名字的諧音;還有就是運用對比手法,倆人的對比,可以聯想到父母的經典的口頭禪“別人家的孩子”;自己與自己的對比,以及他們家長反應的對比。

圖中最顯眼的是分數,“可揚君”是“好學生”的代表,考上高分時,父母就喜上眉梢,認為孩子學習下功夫了,成績進步了,進一步推論孩子懂事了,在學校各方面表現肯定優秀。於是乎各種獎勵接踵而來。更有甚者,放鬆對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的缺點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之,若分數下降了,就認為“不爭氣”、“沒出息”,枉費了老師、家長的一片苦心,進而推論出孩子“太笨”、“沒有希望”,甚至認為孩子分數既然不高,那麼在道德品質、行為習慣方面肯定表現不好。因此在批評幫助時容易失去耐心,甚至惡語相譏,拳腳相加,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而另一類就是“差生”代表,平時調皮搗蛋,上課不認真,家長教育不到位,孩子進步一點就欣喜異常,面對這兩種極端的家庭教育,審題立意應該就家長如何對待“成績單”、家庭教育方面,分析家長的心態及給出建議。

也可以從孩子自己的角度立意,如給自己設定合適的標準。

點評作文 篇9

愛,一個簡單的字,卻包含了無窮無盡的情感。有愛,能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有愛,能融化已經冰冷的心,只要你付出關愛,就能收穫許多美好的東西。

當看到小鳥隨便被人類欺壓時,請阻止他們,因為鳥類是人類的朋友,只有用愛去感受它們,才能懂得它們的情感;當看到小草被人類隨便踐踏時,請阻止他們,雖然小草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們讓我們的祖國更美麗,即使是一顆小草,也要愛它們。

親人的愛更是偉大,他們總是不顧自己,總是想讓我們過得更好,我們傷心了,他們會哄我們,我們開心了,他們也會和我們一起開心。他們總是在我們需要時立刻出現,給我們鼓勵,給我們關懷,用愛關懷著我們。讓我們從失敗的沼澤裡爬出來,從冰冷的谷底爬上來。從走路開始,一直一直陪伴我們,告訴我們跌倒了爬起來,失敗了再加油。

愛,就是這麼偉大,請用你的愛,來愛你身邊的人,來愛這個世界!

專家點評: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能感受到小作者是一個會感受愛、有愛心的孩子。文章語言優美,如“有愛,能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有愛,能融化已經冰冷的心,只要你付出關愛,就能收穫許多美好的東西”,讓我們感受到了愛的偉大。文章結構完整,主題突出,是一篇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