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總結>

大學生找工作求職的途徑有哪些

工作總結 閱讀(1.83W)

大學生求職,不論是實習還是畢業正式找工作,都得講求一個方式方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大學生求職的基本途徑,供大家參考借鑑!

大學生找工作求職的途徑有哪些

  大學生找工作的途徑有哪些?

途徑一:在本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尋找工作機會。許多公司在招聘時,往往先和校內就業指導中心進行接觸和聯絡,尋找資源。

途徑二:瀏覽各大公司網站的招聘主頁。有很多公司都會招兵買馬,此時投遞 簡歷 是最好的辦法。

途徑三:瀏覽各個名校的bbs求職版或者兼職版,這裡常常會發布相關工作資訊。

途徑四:登入知名人才網站如中華英才網、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等,網站首頁常常釋出一些企業的招聘資訊。

途徑五:利用人脈關係,通過已參加工作的學友、親戚、朋友來獲得工作機會。或者選擇專業機構的內部推薦,如北京的HIALL和過來人、上海的羅客、浙江的求職菁英社等,其有眾名企的實習就業內部推薦渠道,有著更高的成功率。

途徑六:大膽給所選定的公司打電話或者投遞個人簡歷,如果公司求賢若渴,很容易獲得機會。

  大學生求職的基本途徑

一、招聘會。包括校園招聘會和人才市場招聘會,再細分包括企業專場招聘會、行業人才招聘會、區域人才招聘會等,各有各的特點,成功率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區域人才招聘會講究大而全,場面經常人山人海,被媒體誇張的放諸報端,用來形容求職之難。這樣的招聘會通常競爭激烈,效率低下,容易跟風,讓人迷失。企業招聘會則比較有針對性,但一般只有大企業才願意辦,而且在名校舉辦居多(至少是行業內的名校),客觀上對普通的求職者來說,是一個限制。行業人才招聘會通常由各地人才市場舉辦,針對某一具體行業招聘人才,因此具有效率高,覆蓋廣的特點。

總的來說,招聘會作為一種傳統的招聘方式,因能夠提供比其它招聘方式更多更鮮活的企業和職位資訊,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都會是招聘的重要手段之一。不過,傳統招聘會由於時間成本高,越來越多的求職者開始青睞網站招聘。

吸引指數:☆☆☆☆☆

二、招聘網站。網路招聘發展時間不長,但發展迅猛。艾瑞市場調查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網路招聘使用者的規模將達到3500萬人,較2006年的2500萬增長40%。預計到2010年,網路招聘市場容量將佔據整體招聘市場份額的54.3%。

通過招聘網路求職很便捷,但網友常反應簡歷投遞如石沉大海,沒有反應。這一方面固然要從求職者改進簡歷入手,另一方面也有賴招聘網站的努力,比如組織更多具有針對性的“網路招聘會”。

吸引指數:☆☆☆☆☆

 三、人脈。據調查,招聘網站和招聘會兩種渠道佔招聘總量的80%以上。但同樣有一種求職方式令你不敢小覷,這就是人脈。人脈是前兩種主流招聘方式的有益補充,在一些地方甚至是中小企業的主要招聘方式。大學生求職,常看著別人這樣那樣的親戚眼紅,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人脈,關鍵要自己做一個有心人。比如,本院上一屆的學長,以及老師、同鄉,每個人都有,但很少人認真想過,這些資源能給自己帶來哪些機會,為了得到這些機會,我應該付出什麼。再比如,每年學校都會舉辦各種有企業人力資源經理參加的講座,這個大好的機會,有誰認真把握過?

人脈求職的重要性可以從這裡可見一斑:在一些地方的中小企業,通過人脈招聘甚至成為企業的主要招聘方式,很多企業HR甚至認為其它招聘方式都不可靠,只有熟人介紹的才靠得住。這當然過分跨大的人脈的作用,比如大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的招聘,通常是有組織有計劃的,人脈的作用就相對比較小。但認識這些公司的員工,並對他們的.工作情況有大致的瞭解,然後在面試中亮出來,一定能獲得不少加分。

吸引指數:☆☆☆☆

四、獵頭服務。傳統的獵頭服務一般針對高階人才,具體的說,針對工作經驗在十年以上的高階技工(工作經驗也會視不同行業而有所不同)、年薪在20萬元以上的高層管理人員。這對大學生來說,獵頭服務似乎有點遙遠。不過,獵頭服務作為主要的求職渠道,仍在吸引著不少渴望進入獵頭視線的中高階人才。無奈獵頭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讓許多中高階人才苦於求職無門:招聘網站和普通網路、報紙招聘的職位都沒有他們的位置。

近年來,招聘網站紛紛設立高階人才簡歷庫,開始提供獵頭服務,大大降低了服務門檻,使得獵頭服務不再是少數高階人才的奢侈品,而樂於為更多的中級人才提供求職渠道。

吸引指數:☆☆☆☆

五、報紙招聘。上個世紀的電視銀屏經常出現這樣經典的一幕:某人失業了,上街買一份報紙,看到了一條招聘啟事,然後按圖索驥,打電話、面試??失業了重新找工作,選擇的不是上招聘網站而是買報,它體現了平媒招聘時效性強的特點,同時,還折射了網路遠未普及,上網很不方便的時代背景。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買報找工作也慢慢變成了人們記憶裡黑白色的回憶。

吸引指數:☆☆☆

六、中介服務。在國內,非法職業中介基本上成了欺詐的代名詞。而且,即使是正規的職介公司,也大多數管理不規範、欺詐行為比較多,出了問題維權困難。因此,通過職介公司求職這個渠道備受冷落。

吸引指數:☆☆

七、部落格求職。通過部落格求職曾一度火熱,一些人鼓吹部落格整合了文字內容、圖片、flash、視訊等多種現代傳媒手段,大大豐富了招聘方對求職者的認知,因此即將成為第三股力量,革傳統招聘和網路招聘手段的命。然而據某人才市場對招聘單位的隨機抽查中,愈八成用人單位表示,不會看求職者的求職部落格。

其實不光求職者希冀通過部落格求職,在網上晒簡歷的人也大有人在。其實只要想想用人單位花在每份簡歷上不足20秒的平均時間就可以想到,他們絕對沒時間翻看求職者的部落格。而且,通過晒簡歷、寫部落格這種形式,希望餡餅砸在自己頭上,這種被動的找工作行為,實在是“犯了方向性的錯誤”。

部落格求職這種求職方式目前已偃旗息鼓。

吸引指數:☆

八、圈子求職。此處的“圈子”不僅包括網路上的MSN、QQ圈子,也包括各種部落格和論壇圈子。一言以蔽之,“圈子求職”是一種網路求職手段,它利用各種網路渠道形成人脈圈,在圈子內,企業利用該圈子招聘緊缺人才,求職者利用圈子找到合適崗位。“圈子求職”介於“人脈求職”和“網路求職”之間。雖然不能跟大規模的招聘會、網路招聘相媲美,但作為主要求職手段的重要補充,圈子求職以其便捷的條件和較高的命中率,受到了求職者的青睞,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吸引指數:☆☆☆☆

 九、人才超市、人力銀行。所謂的“人才超市”,就是求職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學歷、經驗、行業認知度等種種條件,為自己開出適合的月薪或者年薪,連同自己所需求職的基礎資訊公佈在其網站上,以期有崗位空缺的僱主單位擇選。人力銀行號稱“不僅找工作,也為你找方向”,網路人力銀行的出現,讓求職者只要上網填寫履歷,就可以坐等工作機會上門。

這兩個概念也是近年炒得火熱,然而無論是“人才超市”還是“人力銀行”,與“部落格求職”比起來,還是換湯不換藥。兩者為人詬病之處在於,履歷雖多,但高質量的履歷不多,而且在媒合求職者與用人單位的機制上做得不精確。實際上,某大型IT公司的人事主管直言不諱,真正的一流人才,在校園招聘的時候已經被提前搶走了,那些還需要通過人力銀行找工作的人,通常都不會是一流人才。

吸引指數:☆☆☆

十、職客代求職。找工作實在是件足夠頭疼的大事,當有些人發現僅靠個人力量不足以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或者懶於自己辛苦的尋找的時候,“職客”就誕生了。“職客”是手裡握有豐富的資源者,職客迴應資源貧乏的求職者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幫助,從而收入費用。少則八百,多則八千。

目前這份職業是否陽光還沒有單位承認,幫助得是否陽光也只有做職客的人才知道。它到底發展前途如何,如果確實能陽光的幫助求職者找到合適的工作,我們也樂見其成。

吸引指數:☆☆☆☆

  延伸閱讀

  大學生找兼職的途徑

  途徑一:通過學校社團找兼職。

風險指數:☆☆☆☆☆

辛苦指數:★★☆☆☆

成功率:20%

有些學校有類似幫學生提供兼職資訊的社團,但是絕大多數學校是沒有這樣的社團的,而且即使有,兼職資訊也基本上被社團成員內部壟斷了。要是你是其中的一員找到兼職的概率就增大了,要是你不是其中的一員,那不好意思,兼職是給自家人留著的。

  途徑二:向學長、學姐們詢問兼職資訊。

風險指數:★☆☆☆☆

辛苦指數:★☆☆☆☆

成功率:40%

很多大一的新童鞋因為一開始到學校,所以很多資訊很閉塞。這個時候去問問學長、學姐這是比較靠譜的,不過話說回來,很多學長、學姐那也沒啥兼職資訊。

  途徑三:自己在網上兼職平臺找。

風險指數:★★★☆☆

辛苦指數:★☆☆☆☆

成功率:50%

網上成為大學生找兼職的主流途徑,但是在網上很多兼職平臺比如說:58同城,大學生兼職吧等等上面有很多都是中介機構釋出的,

你一打電話過去,他會告訴你一個讓你亢奮的訊息,他那有很多型別的兼職,然後讓你什麼時候到什麼地方去,你是興奮的去,沮喪著回來。有些童鞋就是跑過去給別人送錢的。通過網上找兼職一般八成的資訊都是中介釋出的,你如何從剩下的兩成裡面找到真正的兼職,這個時候就要靠你的火眼金睛了。告訴大家實用的一招,在網上你注意觀察,哪些釋出資訊很工整很像模版的那種一般都是中介釋出的。注意觀察哦。

  途徑四:自己親自跑學校外面聯絡。

風險指數:★★★★☆

辛苦指數:★★★☆☆

成功率:10%

這種途徑要抱著鍛鍊鍛鍊自己的想法去,本身我們做兼職就是為了鍛鍊自己,通過這種方式能鍛鍊自己溝通交流的能力。至於能不能找到兼職,也能找到不過就是機率小。當然這種方式會很辛苦的。

  途徑五:擴大自己的人際交往圈。

風險指數:★☆☆☆☆

辛苦指數:★★☆☆☆

成功率:90%

這種途徑是鼎力推薦的途徑,來到大學做兼職是為了鍛鍊自己,順便掙點零花錢,這是我們做兼職的目的。為了鍛鍊自己是主要的,而擴大你的人際交往圈這本身是一種鍛鍊更是一種投資,是給自己的未來做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