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致詞>

鄉鎮工作宣傳片解說詞精彩範文

致詞 閱讀(8.55K)

鄉鎮宣傳片如同一張鄉鎮名片,利用聲音、影像等資訊,隨著音樂的節奏,在輕鬆的環境之中去了解一個鄉鎮的精神、文化和發展狀況。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鄉鎮宣傳片解說詞,僅供參考。

鄉鎮工作宣傳片解說詞精彩範文

  鄉鎮宣傳片解說詞篇一

××省××市的龍虎山中,有一座古香古色的××鎮,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開篇第一回描述這裡“遙山疊翠,遠水澄清,奇花綻錦繡鋪林,嫩柳舞金絲拂地”,好一派田園風光,這就是××古鎮。

××古鎮始建於唐高祖八年,原稱沂陽市,因唐末倪亞平定一方而得名。古鎮貼水而建,全長1830米,風光旖旎,古鎮依舊,仍保留著質樸的民風。源遠流長的××河,過往的都是鄰里鄉親,擺渡的船工從不收費,只在年末任憑各家各戶送些柴米油鹽,東西不在多少,重要的是那一份鄉親鄉情,那一份真誠的心。

彎彎曲曲的瀘溪河畔懸掛著櫛鄰交錯的吊腳樓,半邊臨水半邊著陸。瀘溪河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排公順流而下,一路山高水險,只有到了這片開闊的水面,才能歇腳於此。每隔23米就有一上下的碼埠,千百年來青石板上碾出了歲月的深溝,記載著古鎮的源遠流長。進入××鎮,腳下是青一色的鵝卵石大街,趕早市的獨輪車慢慢悠悠地推出了一片寧靜。

吊腳樓臨街的一面幾乎是全木質結構的店鋪門聯,風雨剝蝕,歲月滄桑,昭示著古鎮古老悠久的歷史。吊腳樓有三層:中層臨街,都是敝開的廳堂,上層是窄小的擱樓,屋後還有一個下層直達河邊,堂屋後是廚房和臥室,僅有一扇天窗採光,昏昏暗暗,不知蘊藏著多少悠深的故事。走在支支呀呀的過道上,你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潮氣,古老大概就就是這種味道吧。每家吊樓的背後都是清澈的瀘溪河,正是那河水柔軟的流動,才富於吊腳樓一派生機,一片寧靜。

吊腳樓住的是平民百姓家,都是世代文祕雜燴網相傳簡樸古老的手工作坊,在能用竹製工具的情況下,他們寧願不用鐵器,也許竹器更貼近真實、貼近小鎮的生活。如今這樣的作坊只剩下6家,以製作竹椅為生,每天重複著普普通通的過程,可他們卻是那麼安祥而平和。

春雨濛濛,水珠串串,××古鎮沉浸在恬靜、和諧的空濛之中。坐在吊腳內觀景,遠山近水,牧牛田園,活脫脫一幅水墨丹青。喝上一碗××水豆腐,嘗一嘗瀘溪魚和天師板粟燒土雞,再聽一聽天師府山中宰相的由來,說一說《水滸傳》108將衝出××宮的故事,那才真正體會到××古鎮的文化內涵。

天師府原名真仙觀,座落在古鎮中央,始建於宋崇寧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因出身貧寒曾請張天師叫天問卦,換來了君教神授的福命,奠定了他日後的地位。故洪武元年,朱元璋賜白金15鎰重建天師府。天師府佔地54000平方米,是明代的建築遺物,大門一對抱柱盈聯是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的手法。

天師府內古木參天,祥雲朵朵,一看就知道是祖字輩的老樹了,少說也有600歲以上。然而老當益壯,依然青翠,最老的要數雌雄羅漢松了,大者為雄小者為雌,傳說是南宋趙構之母所栽,時過千年,仍舊樹葉豐富,氣昂非凡,頗有幾分道家仙風意骨的莊重和瀟灑。最奇的是私第院的老樟樹,枯萎多年競又起死回生,半生不逐半生綠,似乎每分每秒都在蒙發著新芽。整個院內豫樟成林,蔭翳蔽日,鳥棲樹頂,環境幽靜。

因道教興起于山澤草莽之間,道士追求超凡脫俗、清靜無為境界,因此天師府內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屬兼得山光水色型。道教園林在我國為數不少,其中絕大多數屬宮觀園林,像天師府這種道教領袖私第園林在中國絕無僅有,它是我國道教建築中最大最古的一處,也是我國現存封建社會“兩大府第”之一。它還是瞭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是寫了近XX年而且還在繼續寫的一部道教史書。

古街北面的建築大多為民清風格,磚木結構,遺留有許多封磚天窗,雕龍畫棟,高高的馬頭牆,別緻的門廳,都是為天師後人建造的留候第,每屆天師只有一人繼存,其它的張氏子孫就只能住在留候第了。

如今,青石天井下住著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如果你想知道留候第裡一共有多少戶人家,只要數一數門廳過道上的飯 桌就明白了,大家合用一個廚房,一口水井,雖然有些擁擠,卻也和睦相處,從無口角,這也許就是古鎮清靜的遺風吧。昔日的後花園變成了養雞場,宅院雞鳴,古韻依舊,平凡中蘊含著歷史的滄桑。

××古街的東端還有留候家廟,鵝卵石鋪設的八封圖,喻意著天師與張良的淵源。與天師府相比,留候家廟少了一種恢巨集的氣勢,卻多了一片寧靜的'祥和。

古街西端遺留有天源德藥棧,外面是堅固的石牆,唯有屋頂開天窗,全封閉的結構是為防匪盜,格式不同的天窗,寬大明亮,保證了充足的光線,細緻考究的木雕門飾顯示了古鎮曾有的商業發達。

古鎮就像一位豁達的長者,飽經風霜,從容不經,又像一位孩童,恬靜中透著幾份頑皮。走近古香古色的吊腳樓、天師府,彷彿翻閱歷史的畫卷,濃厚的鄉鎮古韻,令人最大的感受就是靜、清、近。清澈的瀘溪河,靜靜地流動,遠遠的青山,靜靜地臥著,清得透明,靜得落水有聲。你可以靠近她,觸控她,用青山靜水洗去塵囂之苦,淡忘名利之念,就像小鎮的洗衣女,洗出一輩子安靜而簡單的生活。走在××古鎮的鵝卵石古街,看一抹菊紅染上家家店鋪,真是山樓歷歷倚雲天,水氣空濛屋角懸,鳥立瘦滕閒似我,魚下碧浪淡於仙。

  鄉鎮宣傳片解說詞篇二

在貴州高原西部,在烏蒙山脈浩瀚地向天邊奔騰的六盤水深處,有一片美麗神奇的土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裡無數的奇山秀水,形成了瀑布成群、溶洞成串、星羅棋佈的自然景觀。這裡還洋溢著古夜郎遺風的牂牁歌舞,布依族的風情習俗、民間工藝、民族建築、民族節日使這片土地撲朔迷離,魅力無窮;這就是鑲嵌在烏蒙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水鄉明珠——落別。

落別鄉位於六枝特區東部,是六盤水市的東大門,地處六枝、鎮寧、關嶺三縣(特區)交界處,距離六盤水市中心區122公里、省城貴陽213公里;距離舉世聞名的黃果樹瀑布僅18公里,自古以來素有“小荊州”之稱。全鄉總面積94.4平方公里,轄13個村,一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40951人。在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生活著布依、彝、仡佬、苗等少數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佔全鄉總人口的54%。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民族風情添活力落別鄉民族文化資源富集,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世代生活在這裡的布依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不僅擁有獨特的生活習俗、人生禮儀、婚俗婚戀、民間工藝、信仰崇拜和農耕飲食文化等;還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油團節、三月三、牧童節、六月六、嘗新節、火把節等民族節日。

在落別鄉壩灣一帶的布依山寨,是一個語言、服飾、民間文化、挑花、蠟染、織錦、節日、禮儀等方面都保持了布依傳統習俗及文化風情的地方,是六枝特區東部一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觀,這裡布依族的《竹筒舞》、《鐃鈸舞》和《花包舞》等民間舞蹈,給遠道而來的遊客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近年來,落別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特別是落別鄉民族文化博物館的落成,對落別少數民族文化與藝術的收藏、研究、展示和傳承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記者:這個展覽館是什麼時候建好的?

伍榮騰:20**年4月份開始動工,20**年5月份竣工了,現在我們這裡設有民族音樂舞蹈展廳、民間工藝品展廳、後面是農耕文化展廳、飲食文化展廳。

記者:都是和咱們布依族有關的。

伍榮騰:收集出來的實物都是和布依族全部有關。

美韻天成集福地落別山川秀麗,美不勝收。這裡彙集了無數奇山麗水,在方圓十多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了“瀑布成群、溶洞成串,星潭棋佈,奇峰匯聚”的自然景觀。有以滴水灘瀑布、多林溶洞為代表的喀斯特山水的自然風光;有以壩灣布依傳統習俗、民間歌舞為代表的民族文化風情;有以布依油團風味小吃為代表的特色產品及飲食文化,不少國際友人及國內文人墨客曾到這裡領略其神奇的風采。在落別最出名的莫過於櫻桃,落別櫻桃以粒大、味甜、水分足著稱。落別櫻桃的藥理及營養價值也很高,近年來落別鄉黨委政府看準時機,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流轉1萬多畝土地種植車釐子,為落別櫻桃產業鏈和週期的延伸(長)作準備,並以此帶動農家樂、布依山莊等鄉村旅遊業的發展。

凝心聚力盼發展落別是一個“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洞天福地,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是落別鄉實現經濟騰飛的強大動力。為此,落別鄉黨委政府審時度勢、未雨綢繆、凝心聚力,用“三個轉型”的思路促進落別經濟走向良性發展的快車道。一是從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向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轉型。將抵耳沿牛角至落別一帶打造為農業觀光旅遊示範帶,長寨至壩灣一帶打造為黃果樹的“後花園”。二是從交通沿線小鎮向特色旅遊小鎮轉型。從六鎮高速公路匝道出口沿102省道經落別、龍井溝、長寨、壩灣等主幹道,著力將落別打造為集旅遊產品、民族文化、傳統飲食為一體的特色小城鎮。三是依託牛角村文化廣場,以落別小城鎮建設為中心,以灑耳風景區的滴水灘、多稜洞、板梅古堡等自然景觀為基礎,利用壩灣豐富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建設以索考農業產業化、落別城鎮化、壩灣自然景觀及民間民俗文化為主的三個重點旅遊區域。

從理想走向強大,需要一種勇氣;從平凡走向輝煌,需要一種銳氣;叫響“落紅聲處、別樣驚雷”,是落別人的目標,更是落別的氣魄。新時代的落別人以寬廣的眼界,開放的姿態,踐行著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在歷史與未來的融合中跨越、崛起……

  鄉鎮宣傳片解說詞篇三

近年來,金塔鎮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來抓,多渠道組織勞務培訓輸轉,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勞務輸轉這門“鐵桿莊稼”已經成為金塔鎮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和緩減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

2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勞務輸轉工作不僅作為富民的一個重要舉措,還要作為一個產業、一個專案,作為當前和今後的一件頭等大事來抓。省上對於發展勞務經濟的決策可以說為我縣大力推進城鄉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戰略的實施,更是為大力推進勞務輸轉工作搭建了平臺。

金塔鎮轄11個行政村,71個村民小組,5447戶,20066人,共有勞動力12094人,其中富餘勞動力約5000人。作為城郊鄉鎮,僅有的土地資源已經不能為農民增收創造更多的機遇和財富。勞動力相對剩餘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一個關鍵因素。

近年來,金塔鎮按照全縣“強化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暢通輸轉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村領域轉移”的總體思路,堅持“培訓服務並重、需求供給對接、創業就業並舉、擴大輸轉規模”

和打造“航天家鄉人”勞務品牌的原則,進一步加強領導、理清思路,成立了勞務工作站,把勞務輸轉工作納入全年重點工作來抓,全鎮勞務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動與市場配置並舉、就地轉移與向外輸轉並重,分散輸出與有組織輸轉相結合的新格局,勞務輸轉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

字幕:上半年,全鎮共培訓農民工4921人,其中技能培訓912人,佔年計劃的100%,輸轉勞動力5899人,佔計劃的100%,其中組織輸轉1443人,佔計劃的100%,實現勞務收入3200萬元,勞務經濟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5%,有效的促進了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

為了使群眾走出去,穩得住、掙回來,金塔鎮始終按照“合理流向,群眾自願,積極穩妥、講求實效”的原則,採取組織引導和群眾自謀相結合,季節性務工和長年外出務工相結合,定點輸出和多地輸轉相結合等多種形式,並通過召開群眾會、發放資訊宣傳資料、刷寫懸掛橫幅標語、典型引導等有效方式,廣泛宣傳勞務輸轉的重要意義,使群眾從思想上克服了“等、靠、要”等消極思想,主動參與到勞務輸轉的隊伍中。

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缺乏專業技能是長期阻礙勞務輸出工作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鎮上確立了“強化培訓、跟蹤服務、以質取勝、有序輸轉”的發展思路,把提高農村勞動力專業技能水平作為勞務輸出的一項基礎性工程來抓。依託縣職業中學技術培訓實習基地和鎮村遠端教育終端站點、農民學校等有效載體,對農村勞動力實行多元化輪訓,使每個勞動力至少了掌握1-2門實用技術。今年,共培訓各類技能人才6000人次,其中獲證人數達600人,有效的增強了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金塔鎮塔院村共有勞動力567人,多年來,部分勞動力外出從事建築行業,返鄉後牽頭創辦了11個建築企業,吸納本村勞動力375人在當地務工,使部分農村勞動力既能照顧家庭農業生產,又能務工掙錢。該村農戶盛治軍,全家4口人,耕地10畝,由於種植品種單一及農產品價格低迷家庭年收入不足萬元,每年春季還需貸款種田,自1984年他在本村建築隊務工,積累了工程預算、施工技術等經驗,20**年他聯絡本村23名懂建築的年輕人組建起了他自己的建築隊。如今他每年收入均在5萬元,家庭人均收入達到 1.7萬元。

同期聲 塔院村黨支部書記陳國珍:像這樣的農戶佔到全村農戶的70%以上,以建築為主的勞務經濟收入佔到全村經濟總收入的72%,勞務收入佔到家庭人均收入的67%,有效的促進了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家庭生活富裕。

上傑村地處城郊,人均耕地不足2畝,近年來,該村依託城郊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建築建材、交通運輸、家政服務、批發零售等二三產業,全村2850人,有65%以上的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個體工商戶達到了165戶,年實現經濟收入1054萬元。該村農戶魏國軍,起初從擺攤設點,小商小販做起,自1998年從事建材批發零售,年收入達到了16萬元,家庭純收入達到了8萬元以上,在他的帶動下,從事二三產業的人數逐年增加,推動了全村二三產業蓬勃發展。

相信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積極努力下,“送出一人、帶動一批,返回一人、致富一方”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有2萬人民共同的努力,一個富庶文明的金塔鎮必將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