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致詞>

學習講座後的心得體會

致詞 閱讀(2.8W)

通過2015年6月30日那天聽了龔老師、王懂事長、徐教授等,他們的講座以後,自己學懂了百善孝為先很多知識,平時上班忙確沒有真正注意到這麼好的細節問題,聽了講座以後我真正的做不到對父母的感恩有欠佳,對家人和孩子們照顧確不夠,讓我直接去反思這個問題。

學習講座後的心得體會

如:“我身邊的子女要懂得知恩,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恩情。父母為她們付出的苦累等”。就想起了我的父母恩就有了根,這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學習人生就有了方向,不知恩,就不懂得報恩。忘本的人,就像樹沒有了根。就借聖賢的倫理道德來改變自己的錯誤和指揮自己將來的人生吧。好的是從苦的開始,壞的是從好的開始。累也是從苦的開始。孝有多少含義? 要如何去盡孝?

王懂事長親自給我們做個實驗,什麼是福? 什麼是祿? 福是身體無病症,無心惱憤怒,什麼事情都不著急就是福。祿就是財富的收入。愛老人比愛孩子好,返祖歸根,愛父母,盡孝順之道。 一瓶滿滿的水是老天爺給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公平的,也就是說人在做天在看,你在善德為先,你樂意地去幫助別人,那你就得滿瓶水,如不樂意地去幫助別人,那你就得不了滿瓶水,慢慢的漏出來了,那就是老天爺把你的福搜回了,將來你辦事和做事都不大順利。如果你不盡孝,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和本質。所以我們要立志真心孝順父母,盡孝道,不要假孝,騙自己的良心。什麼是真孝順? 就是要做足身孝,心孝,性孝。這是孩子的榜樣,發揚中國人的歷史傳統和美德。 俗話說:“母不嫌子醜”,我們更不能拋棄我們的父母。很多人盡孝沒有盡全,就是不知道什麼樣的孝順才是盡全的孝道。那你就多看別人,多聽講座。說到這裡,我要感恩我身邊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用的是愛。在愛的天平兩端,衡量自己。比如:鹽是那樣的均勻潔白,它給食物以美味,而愛也一樣,它豐富可愛,給這個世界以美好。我要把這分愛給予身邊的

每一個人,感恩他們。鹽溶於水中,看不見卻嘗得到;愛溶於生活中,看不見卻感受得到。得到的人會分明感受到了,是我用愛感恩了身邊的人,並用愛為他們分憂愁。

以前我沒有參加學習我也不知道,如何盡孝道? 現在參加學習了才明白道理。因為我不懂一些真實的案例我就不寫出來了。如果大家想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孝順父母。那你就去真正感受吧,以後有什麼不懂孝順之道,就去感悟吧。可以詢問我。

我們一定要有資格去看父母,因為他們為我們付出了很多。我們罪重啊! 當父母多難啊! 多不容易啊! 而我們為父母能做了些什麼? 我們怎麼能拋棄父母呢? 我們摸摸自己的良心看看。

總之,百善孝為先。我們想要自己的人生有價值,有意義,大家都要學習聖先賢,弄明白人生的目標價值。讓以後不走彎路,懂得以後自己應該做什麼。迴歸到自己的本位,走出自己,真正找到了人生的價值觀才有意義。

2015年7月5日

學習講座後的心得體會 [篇2]

歷時兩天我聽了張化萬和高金英老師的講座,讓我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尤其是高金英老師《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的講座。

聽高金英老師的講座,我深深地被她那崇高的師德師魂而感動,更被她那樂觀與敬業所感染。她實踐著一個人民教師的價值標準,從她平凡而偉大的身上,我們應該學習她的優秀品德。高金英老師從事的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凡職業,她一直對自己的學生充滿期望,期望學生成為比自己更成功、對社會更有用的人。她把“讓學生感到幸福”作為畢生追求,把學生成才當成最大的樂趣和幸福。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教育是奉獻”的真諦。

聽高老師的講座,更折服於她的語言藝術,幾個多小時的講座,高老師很少看演講稿,但卻旁徵博引,侃侃而談,那詼諧的話語,讓人覺得親切輕鬆;小故事,笑話,順口溜,信手拈來,讓我不得不佩服她的知識儲備。

作為教師,我們也總在教學園地中摸索著:怎樣超越傳統,給學生開拓一片充滿快樂的土地,讓鮮花和小草都沐浴陽光、茁壯成長?高老師的生動而精彩的一課給了我深深的思考,也給了我深刻的啟迪,細細品味。

說實話,從高老師身上學到的東西真的很多很多。有教育意義上的,也有對人生的思考上的。

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高老師告訴我們:植根於愛是處理好師生關係的奧祕所在。老師必須真心實意地去愛學生,既當慈母又當嚴父,在學習上、品德上嚴格要求,在生活上熱心關懷,嚴愛相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在她的眼中,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新的太陽,是一個前程不可限量的個體。只要精心地去照料他們、哺育他們,只要幫助他們去找回自己的自信,只要幫助他們去挖掘他們身上的潛力,他們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所以她用她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去幫助每個學生取得成功,這不僅包括天資聰穎、活潑開朗的好學生,更包括那些後進生、特殊生,做到既給千里馬以陽光,又給醜小鴨以雨露。從高老師身上我看到了教師只要對學生傾注愛心,就一定能夠喚起他們學海揚帆的信心。

高老師曾經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在平時的教學中,不盡如人意、不順心、煩惱、憂愁,甚至讓我們惱怒、無法容忍的事情,可能會接踵而來。

尤其是學習、品行上的後進生,更讓你頭痛不已。從高老師身上我深深感到:作為老師,更要學會寬容。寬容是教育的祕訣,寬容比懲罰更有收穫,學生犯錯是難免的,因為他們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行為上,都處於不穩定、不成熟時期,教師應該允許學生犯錯誤。教師應該以一顆寬容的愛心,一步步地走在通往學生心靈的小徑上。

高老師列舉當今社會怪“現象”:人們的財富在增加,但滿足感在減少;溝通工具在增加,但深入的溝通在減少;認識的人在增加,可以談話的人在減少;房子越來越大,裡面的人越來越少;精美的房子越來越多,完整的家庭越來越少;路越來越寬,心越來越窄;樓房越來越高,視野越來越低作為教師,對社會中出現的怪現象,要能保持一顆平常心。

掌握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動權。心理平衡是人格昇華和心靈淨化後的崇高境界。“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像月亮,七年級十五不一樣。”高老師這句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作為老師,更要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正確看待自己,正確看待學生,要善待所有的學生,學會激勵,學會表揚。要做到心理平衡,高老師告訴我們,就是做到三個“三”。 第一是三個正確。一是正確對待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更難。二是正確對待他人,心中常有愛心。三是正確對待社會,常懷感激之情。這樣在社會交往和事業追求中才能給自己準確定好位。不要自卑不到位,也不要自傲常越位。只要自我定位客觀準確,基本上處事就能夠比較得心應手,心理壓力就小。第二是三個“既要”。既要全心全意奉獻社會,又要盡情享受健康人生。二是既要懷殷殷報國志,在事業上力爭一流,又要有顆淡淡平常心,在生活上甘於平淡。三是既要精益求精於專業知識,又要有多姿多彩的休閒愛好。這樣人的心境和情緒,認知和感覺才能有深度和廣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坦蕩蕩”而不“常慼慼”。第三個是三個快樂。一是順境時要助人為樂。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二是要知足長樂。因為幸福本無固定的標準,幸福是一種見仁見智的感受。一位哲學家說過“生活像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三是逆境中要自得其樂,不能氣餒。因為世上萬物,福禍相依,風水輪流。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都是正常的輪迴規律。高老師告誡我們社會是不公平的,只有你去適應他。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高老師的講座,我感覺特別短暫,她用詼諧生動、簡潔易懂的語

言,把當老師的真諦講得淋漓盡致。一句句平凡樸實的話語給了我不平凡的感觸和思考,我會好好體會她的理念和心得,慢慢的融入我的課堂、我的人生。

學習講座後的心得體會 [篇3]

7月16日上午,在關於大學生創業的講座上,06級的`學長陳勃講了很多關於他大學生活的經歷和整個創業的心路歷程。 他說,電影中國合夥人裡面有一句話,就是千萬不要最好的朋友創業。合夥創業往往會讓朋友因為利益不均而反目。創業初期,不管做什麼事情,在沒賺到什麼錢或者沒做大的之前,除了付出汗水就是不斷努力,朋友之間基本不會出現什麼內部矛盾。但是如果開始做大了,每個人都會開始有不同的想法,很容易產生矛盾。朋友之間一旦和利益扯上關係,就會變得複雜。 創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創業更不容易。但是他本人並不建議我們這麼早就開始想這些東西,創業的事情大可放到大三大四再去考慮。他認為在什麼年齡段就該做什麼事,不初戀怎麼叫國中,不玩遊戲怎麼叫童年,不逃課怎麼叫大學。如果你不早戀,不玩遊戲,不逃課,那你的人生雖然是完美無誤的人生,但是你也會因此失去很多。你無法瞭解早戀的美好,沒法體會玩遊戲的快感,更無法擁有逃課的勇氣。

在他看來,大學就像個醃菜缸,進了大學,我們就像是那些個新鮮的蘿蔔白菜。無論你是誰,不管你來自何方,走進去再走出來就會截然不同了。其實好的大學只是配方比較獨特而已,但是能不能成為好的醃蘿蔔醃泡菜,關鍵還是個人,不要讓自己成為一顆爛白菜爛蘿蔔。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地知道什麼時間做什麼事,不要把美好的大學時光荒廢在宿舍裡。找到自己的堅持的信仰或某一種精神,努力追求並不停的戰鬥,這樣會在大學積累下不少人生財富。

大學,帶給我們的僅僅是自由,而自由這個東西,掌控不好,會失去很多。大學的時候,或許有很多人會都這樣,上數學課看英語,上英語課做數學。在被周圍的人看到的時候也許還會笑笑,並未覺得有何不妥,反而隱約中有一絲的得意。但是,這樣做其實從一開始就錯了。在錯的時間做對的事情跟對的時間做錯的事情,其本質的一樣的,永遠都不可能有在對的時間做對事情的效果,甚至會產生相反的影響。

一件事情佔了其他事情的時間,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同時也使得被佔用的“其他事情”也沒有了當初想要的效果。這個關係一旦延續,就會導致之後的幾件事情都會因此受到大小不一的影響。而這到最後的影響就是幾乎沒有一件

事情能做好。

然而,正確和不正確都是相對的,相對於不恰當的時間而言,就算是做了不違法、不損人、有道理的事情,也不一定是正確的。

在大學期間,有不少學生都有做兼職,這樣可以賺取生活費、學費,積累社會經驗,加深對社會的瞭解,有誰敢說不對。但對於大學生來說,最應該做的正確的事情,則是學習。學習是將來的就業之本。該讀書時,忙著打工;該工作時,卻為畢不了業發愁。或者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本領,不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只能加入待業的行列了。

參加社團,投身實踐,交友旅遊,每一件都是正確的事情,但如果該上課的時間不去上課、該學習時不學習,而去做這類事情,就很難說是正確的了。如果忘記了這一點,不是本末倒置,就是因果顛倒,或者說貽誤了最佳時機。 人的一生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使得原本就十分有限的生命顯得更加短暫。有緊迫感,想多做點兒事情,這種想法是好的,但還應該有必要的捨棄。要明白有得必有失,不能雙贏時只能選擇放棄一樣。兩種事情都想做,就很有可能都做不好。

重要的是,明確不同階段的中心任務。學習階段,主要任務是學習,這是毋庸置疑的。打工也好、兼職也好、實踐也好、實習也好,都只能在完成了學習任務的前提下進行,而不能把學習放在次要、甚至不要的地位。

如果真想多嘗試、多收穫,就要肯於吃苦,加倍努力。同時兼顧兩件或者幾件事情,就不得不比別人多付出。因為要想得到雙倍的收穫,必須付出多倍的努力。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每個人每天都有24個小時,假如用8小時學習,8小時睡覺,8小時做其他事情,這樣看來,做其他事情的時間還是挺多的。但是人們往往每次都會盜用睡覺的時間來做其他事情,不到半夜是不會睡覺的,天天透支第二天的時間,第二天又透支第三天的時間,若到週末也不能調整過來,那便進入了一個死迴圈。

所以,要保持一種“在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的心態。讀書的時間一心讀書,讀書才有效率,不虛度;娛樂的時間就不要考慮其他事情,盡情享受;休息的時間就只要靜心休息,才會徹底放鬆,不煩躁。故此,任何事情都

有其固定的時間,各居其位,井水不犯河水。若其中一項事情佔用了其他事情的時間,內疚、煩躁、緊迫、不安、猶豫,種種負面情緒就會接踵而來。

人們如此不安如此焦慮,有一部分的原因是這個社會變化太快,節奏太快,誘-惑太多,人人都怕落後。有的人在大二就開始感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開始過得多且過的生活;有的人在父母的安排下已經不知不覺按照父母的計劃前進。於是,你開始害怕,害怕來不及做自己想做的,害怕來不及功成名就,害怕成為普通人,於是,別人考研,你跟著考研,別人考公務員,你也跟著考公務員,迷茫的路上人滿為患。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內心信念總是可以輕易地被主流的或者旁人的價值觀撼動得搖搖擺擺,然後去複製別人的經歷,做了以後還自我膨脹得厲害。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有些人適合走自主創業道路,有些人卻適合在辦公室格子間裡嶄露頭角。只要找到自己的追求,並努力付諸行動,就一定會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不用去走別人的路,不用把別人的人生套用在自己身上,只要清楚自己在什麼時間做了什麼事情,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不後悔自己的決定就行了。

就跟收納物品一樣,若想把各項事情安排得條理分明,把過去的時間整理得明明白白,就要把各項事情歸類整理到各個時間儲物箱。每天按部就班地去做,就會形成一個好的規律。該玩樂的時候玩樂,該談戀愛的時候談戀愛,該認真的時候認真,該放鬆的時候放鬆。

大學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確自己的目標,瞭解自己,懂得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