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致詞>

中華情解說詞

致詞 閱讀(6.03K)

海內外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秋高氣爽,天心月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即將來臨。今晚,我們在曲徑深幽、碧波蜿蜒的安徽省蕪湖市陽光半島的湖面上,為您送上《中華情傳統佳節》系列節目中的《詩意中秋》。

中華情解說詞

中秋,是一個籠罩在月光中的節日,溶溶如水的月色給這個節日灑滿了婉轉的柔情。“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空中的皎皎圓月,像懸掛在碧霄中的天鏡,照見了那錦箋素帛上的綿綿情思,喚醒了那鼎銘竹簡中的千年心緒。“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悠遠的詩情在時光的深處涉水而來,重新盪漾出我們心底的漣渏。

“月到中秋分外明”,讓清風翻開一頁頁古雅曼妙的中秋詩篇,從這些琅琅上口的字句中,我們染得仙宮中的丹桂清香,掬得唐宋時的樓臺倒影。煮字為酒,舉杯邀月,那輕颺的逸興飛上了九霄,去擁抱這一輪照耀千古的中秋明月。

中唐詩人的望月思緒

“中秋”這個節日是農曆每年中的八月十五日,正當三秋之半,故稱“中秋節”。相傳西周時期就有賞秋祭月的習俗,到了唐朝初年已成為固定的節日。然而,從唐代的詩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們還沒有普遍流行“中秋節”這一名稱。《全唐詩》中題詠中秋的詩篇,多數都題為“八月十五夜”或“十五夜”。中唐詩人王建這首詩的題目也不例外,叫做《十五夜望月》。

雖然稱謂不同,但中秋節時望月懷遠,意遙神馳的'情懷卻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庭院裡月色如霜,鴉鵲也悄無聲息地棲於樹上,一派靜謐素雅的圖景。那彷彿來自廣寒宮的冷露,浸溼了飄香的桂花樹。天涯萬里,有多少人像我一樣仰頭望月?那綿綿的秋思隨風散去,會落在誰家呢?

秋日,是一個讓人們思緒紛飛的季節,而靜坐在中秋的圓月下,時空流轉的腳步被月光透視,變得無比清晰。心中積澱著的情感像霜葉的顏色一樣越發濃重。我們思念遠方的親友,我們感懷似水的流年,舉起灑滿月光的那杯酒,飲盡說不盡的悠悠心事。

蘇軾的千古絕唱

這首著名的中秋詞寫於宋神宗熙寧九年,距今已有一千零三十四年。小序中的“子由”,是指蘇軾的弟弟蘇轍。蘇氏兄弟小時候同起同臥,一起誦讀學習,形影不離。然而,兩人金榜高中、加官晉爵之後,卻是天各一方,難得相見。所以,當知道蘇轍在山東濟南任職時,蘇軾特意向朝廷上書,申請從杭州調到密州,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諸城。然而,諸城離濟南也有五百里之遙,中秋節還是無法團圓。於是,蘇軾醉飲達旦之後,寫下了這一曲千古絕唱。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兩年後的中秋節,兄弟兩人終於在徐州團聚了。

南宋詩評家胡仔曾經誇讚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也就是說,有了蘇軾這首詞後,其他的中秋詩詞都好似螢火遇見了日光,黯然失色了。如今,每逢中秋佳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就會油然唱響在我們的心頭。其中的浪漫豪情,讓我們也禁不住對月舉杯,陶然一醉。而且,此時此刻,沒有比“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句,更能恰到好處地表達對遠方親友和愛人的思念與祝願。

北宋進士的歡樂之情

這首詩的作者李樸,字先之,是北宋哲宗年間的進士,和黃庭堅、秦觀是同一時代的人。他的詩名並不是多麼顯著,但是這首《中秋詩》,卻被選入舊時學童們必讀的《千家詩》裡,流傳很廣。這裡面提到了許多有關月亮的典故,傳說嫦娥奔月時,懷抱著一隻雪白可愛的兔子。詩人偏愛一輪皓月朗朗當空的模樣,俏皮地請玉兔去月亮之外的地方玩耍,不想讓它的身影遮住明月的清光。他又引用古人 “蟾蜍食月”的說法,喝斥著驅趕想要偷吃月亮的“妖蟊,如此寥寥幾筆便將輕鬆活潑的心境躍然於紙上,令溫情美滿的中秋之夜更添幾分愉悅歡樂之情。最後兩句,則是詩人見月色迷人,恨不得乘坐所謂的“靈槎”直到天上,“槎”,就是大木筏,古人以為天上的銀河和地上的江河是連通的,晉代文人張華的《博物志》記載,有一個人乘坐大木筏,溯流而上,竟然不知不覺中就來到了天上的銀河。今天,對於我們來說,月亮早已不再那樣神祕,但臨風對月時,那種種瑰麗奇偉的傳說,還依然馳騁在我們的心間。

宋代才女的純真之情

朱淑真這位宋代才女,遇人不淑,所嫁非偶,給世人留下了《斷腸集》和《斷腸詞》這兩卷浸滿淚水的文字。不過,少女時代的朱淑真還是相當幸福的,她出生在官宦之家,通過朱淑真所寫的《璇璣圖記》,我們可以瞭解到這樣一個故事:朱淑真未嫁之時,隨著父親一起到浙江西部遊玩,見到了南北朝時另一位才女蘇蕙所創的《璇璣圖》,她十分喜愛,有戀戀不捨之意。父親明白她的心意,當即花重金買下來送給她。由此可見,朱淑真的父親對她是十分寵愛的。

這首其樂融融的中秋詩,應該就是朱淑真待字閨中時所寫,雖然因年歲尚小,語句顯得有些稚嫩,遠不如她後期的作品字字珠璣、渾然天成,但中秋家宴時那份團圓安樂的心情,卻真切地洋溢在字句間,年少時的和樂融融也成為她一生中的美好回憶。

董小宛的真情流露

這首詩是明末著名的才女,名列秦淮八豔之一的董小宛所寫。她雖然淪落風塵,但卻生就一個“喜靜不喜鬧,喜散不喜聚”的性情,始終渴望著終身有托,不再混跡於浮萍。董小宛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子,不但琴書畫俱佳,而且精擅廚藝,是中國古代十大名廚之一。崇禎十三年的這個中秋節,董小宛寫下了《秋閨詞十一首》,我們選了其中的第八首。這些詩句她用工整清秀的小楷,寫在一個金箋紙的扇面上,經歷了三百七十多年的歲月滄桑,有幸完好無缺地儲存了下來,現存於吉林省博物館內,董小宛那一手端嚴精麗的好字,也成為傳統文化收藏寶庫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時年董小宛年方十六歲,未脫風塵,所以尋常百姓家團圓喜樂的佳節裡,更令她鬧中取靜,在獨自冥想的時候,心生淡淡的愁緒。詩中的“人自愁”和“書不頸直抒董小宛當時的寂寥,有幸的是,就在這一年,她結識了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闢疆。才情兼備的董小宛與冒闢疆初次相見,驚鴻一瞥。郎才女貌的二人很快墜入愛河,結成眷屬。後來,經歷了明末清初的家國動盪,二人在重重阻礙之下,仍然志氣高潔、不仕滿清,這段典故也成為歷史佳話。

董小宛與冒闢疆鴛侶相伴的時間只有十年,小宛就不幸病逝。冒闢疆為紀念與董小宛之間這一段身逢亂世、堅貞不渝的愛情,特別寫下《影梅庵憶語》,字裡行間真情流露,追憶著他們這一生中最寶貴的愛情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