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致詞>

湖南鳳凰古城三分鐘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致詞 閱讀(2.21W)

作為一名專門為遊客提供優質服務的導遊人員,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遊詞,藉助導遊詞可以更好地宣傳景點,引導遊客觀光遊覽。如何把導遊詞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湖南鳳凰古城三分鐘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湖南鳳凰古城三分鐘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湖南鳳凰古城三分鐘導遊詞1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江西省級風景名勝--鳳凰古城。

這座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岩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

朝年間的,鏽跡斑斑的鐵門,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裡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斜陽西下,橋邊岸畔不少婦人正在用木槌洗衣,啪啪聲隨著水波盪漾開來。頑童脫個精光,在水中嬉戲,也有姑娘家把身子浸在淺水處享受流水輕柔的撫摸。岸邊更有不少寫生的學生,也為小城增添了一道風景。

鳳凰古城最有名的是那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濃郁土家族風韻的吊腳樓,但河畔的吊腳樓大多已不在了,只有在回龍潭那裡尚留有十多間老屋,細腳伶仃的木柱立在河中,托起一段沉沉的歷史

沈從文的故居位於古城內中營街的石板小巷深處,共兩進兩廂,頗像北京的小四合院,整個故居都是磚木結構,青瓦白牆,木格花窗。經風雨橋,過東城門,路上是行色匆匆挑擔的鄉民、老屋、挑擔的鄉民與紅傘,形成了一幅對比鮮明的圖畫。

就像沈從文早已仙去,鳳凰古城並不是一幅完整的水墨丹青畫卷,但你還是能從一個個的區域性來感受到她靈光一現的魅力。鳳凰古城也適合一兩個人在一個小雨的天氣在老城中的老街、小巷、河畔慢慢地走,用心去品味那曾有的過去。

經過一天的愉快行程,我們的旅遊活動馬上就要結束了。希望通過這次旅遊,能給大家帶來一個好的心情。我們真誠地期望大家再次光臨。謝謝大家!

湖南鳳凰古城三分鐘導遊詞2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歡迎來鳳凰古城做客。現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先生稱讚為中國兩座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湖南鳳凰古城。這裡與風景名勝區湘西猛洞河、貴州梵淨山毗鄰,是湖南懷化、吉首和貴州銅仁三地間的必經之地,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故鄉。鳳凰風景秀麗,名勝古蹟很多,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自古就有東嶺迎輝、南華疊翠、龍潭魚火、山寺晨鐘、奇峰挺秀、溪橋夜月、蘭徑樵歌和梵閣回濤等八大景。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現在仍是風采依然;城外,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唐代修建的至今仍儲存完好的黃絲橋古城,地下藝術宮殿奇樑洞和神奇的風動巖、壯觀的尖多朵瀑布、神祕的高達不峽、三門洞將軍巖以及如畫的屯糧山、鳳凰山、象鼻山、天星山、臘樂山都在向您招手,《邊城》、《湘女蕭蕭》、《湘西剿匪記》、《烏龍山剿匪記》、《血鼓》、《粟裕大將》等十多部影視劇也曾在這裡拍攝。

鳳凰不但風景秀美,而且人傑地靈。浙江處州鎮總兵鄭國鴻、貴州提督田興恕等民族英雄和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著名作家沈從文和著名畫家黃永玉都是鳳凰人。

沈從文故居

現在沿著石板小路,來到中營街10號,這裡就是我國著名作家和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的故居。

沈從文故居是他的祖父沈洪富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6年)所建。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先生就誕生在這座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四合院裡,並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1917年,沈先生15歲時,因家道中落,參加湘西土軍,離開了家鄉,輾轉於沅、澧、酉水流域,親歷瞭如火如荼的戰爭,從而激發了創作慾望。1919年,沈先生隻身來到北京,開始了他從文的艱苦生涯,創作了《邊城》、《湘西》等一系列文學作品,不久就蜚聲中國文壇,幾乎與年長他20多歲的魯迅先生齊名。20世紀50年代之後,沈先生潛心於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寫出了驚世之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先生的作品與人品表現出了強烈的一致:自然、厚朴、謙遜、勤奮、博大而凝重。沈先生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給後人研究舊中國和舊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欣賞和研究沈先生的作品,在欣賞他故事清新的同時,不要忽略那背後蘊藏的熱情;在欣賞他文字樸實的同時,不要忽略那背後隱伏的悲痛。現在大家一起去尋覓沈先生作品中的溫馨甜美,去體會喧譁後面的那片寧靜,去遊覽人們嚮往的“世外桃源”——邊城。

陳氏宗祠

現在到達的地方是朝陽宮,又叫陳家祠堂,是鳳凰24家宗族祠堂的代表之一,它坐落於古城區內的西門坡,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由鄉紳陳氏發動族人所建,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湘西王陳渠珍又率族人擴建整修,那時,每年的祭祖族議均在此聚會。

陳家祠堂分為正殿、戲臺、左右包廂等,組成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的四合院,尤其是進門處的古戲臺,更是別具特色。一副‘數尺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賢有惠有神仙”的舊對聯和戲臺上的八幅戲曲壁畫,是不是令大家生出一絲的懷古之情呢?

熊希齡故居

順著小巷的砂石板小道,從大成殿——即孔子廟的挑簷下經過,然後來到文星街10號,這裡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先生的故居。

熊希齡,號秉三,1870年7月23日出生在這間小平房裡。熊先生少年時就有湖南神童之稱,15歲中秀才,21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俗稱點翰林)。

熊先生成名後,積極主張維新變法,曾創辦《湘報》、時務學堂和常德西路師範學校,是湖南與譚嗣同齊名的維新派中堅。我國的一些著名革命家如向警予、林伯渠、騰代遠、國民黨左派宋教仁、武昌起義總指揮蔣翊武等都是熊先生的學生。後來,熊先生出任東三省財政監理官、熱河都統、財政總長等職,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政府總理,當時的這一任政府被輿論界稱為“才子內閣”。後來,因熊先生反對袁世凱獨裁,被袁世凱逼迫解 散內閣,辭去總理職務。從此,熊先生轉而獻身實業和慈善事業,並開辦香山慈幼院,收養了一大批孤兒。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鳳凰縣遭大旱,絕大部分田土無收,熊先生知道訊息之後,送來賑災款大洋10萬元(其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捐大洋4萬元),救助了很多災民。晚年,熊先生就任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積極投身抗日戰場戰地救護,其功德可昭日月。1937年12月5日,熊希齡先生病故於香港,享年67歲。

城樓及古城牆

鳳凰縣城所在地原名鎮竿,元明兩朝為五寨長官司所在地,當時建有土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改土城為磚城。清康熙年間,鳳凰直隸廳,廳通判、總兵和辰沅水靖兵備道衙門設在這裡。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建石城。石城周長2000米有餘。開設四座城門,東門叫升恆門,南門叫靜瀾門,西門叫阜城門,北門叫壁輝門。各有巍峨的城樓。1940年,國民黨第九戰區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以“城堡一旦落於敵手,反攻不易,而不利於空襲疏散”為由,通令所屬各縣將所有城牆拆除。鳳凰東、北二門因防水需要,僅拆除城垛碉樓,其他城門城牆全部拆除。所以,現在只能看到東、北二門連線其間的半壁城牆。

現在各位看到的是北門,門外的一道小木橋和碼頭上有搗衣女的身影等景象,想必大家在電影《湘西剿匪記》、《邊城》、《湘女蕭蕭》、《血鼓》以及電視劇《烏龍山剿匪記》裡已經見到過好多次了,不知大家是否還有印象?

沿著半壁舊城牆,出東門,是旅遊商品——條街。這裡的六色坊有很多苗族的民間工藝品供大家選購和參觀,獲得聯合國頒證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吳景蓮(吳花花)女士的扎染工藝品和東門內熊氏的蠟染國畫更是別具一格,曾受到著名畫家張仃先生的好評。

虹橋及沙灣風景區

現在來到虹橋,這座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加修,橋面上原有吊腳樓亭,亭內設有32家店鋪,1956年因修公路,原樓亭和兩側牌坊均被拆除,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橋下,可以看到一排有百年曆史的舊吊腳樓。吊腳樓下是鳳凰傳統體育節目一一賽龍舟的地方。每到端午節,人們就將兩隻運貨的木船捆紮起來,在這個小河灣裡一爭高下,在沈先生的作品裡,翠翠不就是在這祥的吊腳樓下看龍舟嗎?

下了橋,步入沙灣,可以看到鳳凰縣舊時八大景中的“溪橋夜月”、“龍潭漁火”、“奇峰挺秀”三大景。

現在看到的是萬壽宮,又叫水府廟,因為是江西商人所建,大家習慣叫江西會館。萬壽宮佔地4000多平方米,是鳳凰最大的民間建築物。宮內的遐昌閣仍然保留完整。

三王廟

現在到達的地方是三王廟,又叫天王廟、三侯祠。

三王廟正殿供奉的就是三王。後殿供奉的是苗家的始祖——儺娘。相傳在原始洪荒時期,這裡發生過一場特大洪水,只有一對兄妹逃脫性命。為了繁衍苗家人群,兄長提出與妹妹成親,妹妹認為兄妹不可成,於是二人從高山上各甩出一葉磨盤,求天地作公斷。兩葉磨盤滾下山後,鬼使神差地合成了一副,於是兄妹兩人拜堂成了親,將苗家繁衍了下來。因此,在千里苗山,流傳著一句歇後語:兄妹拜堂,地久天長。當然,那只是過去特殊時代發生的故事。這裡現在還廣為流傳著儺棠戲和儺舞,也是從祭祀儺公儺孃的儀式中發展起來的。

沈從文墓地

大家沿著當年官道,到達沈從文墓地。這條官道,是明清時期鳳凰惟一通向外界的大道,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湖廣總督林則徐曾從這條官道來到鳳凰視察,然後向朝廷奏呈:“苗疆田土瘠薄,刀耕火種,終年勤勞所獲不多,豐歲僅供口食,一遇歉收,輒形匱乏”,建議將道光十——年至十四年所欠屯租5000餘擔全數減免,將歷年被水沖刷損壞的屯田223畝報廢,體現了這位民族英雄憂國憂民的情懷。

到了沈氏墓地,上了幾步石級,首先看到的是一幅斗方大字:“興廢周知”,這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的手跡。1911年11月,鳳凰紳士田應全、唐力臣等人為響應辛亥革命,集結了鳳凰、乾州、花垣、鬆桃四縣苗、漢、土家人民舉行武裝起義,迫使駐鳳凰的辰沅永靖兵備道道尹朱益浚引退,並在鳳凰成立了新政權——湘西軍政分府,黎元洪知道後,欣然命筆,為鳳凰題寫了這幅大字。

再上幾步,看到的是黃永玉先生為紀念表叔沈從文而題寫的銘文:“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就是回到故鄉。”

沈先生的墓地沒有隆起的土堆,只有一塊原始狀態的五色石矗立其間;這裡沒有雕欄玉砌的裝飾物,只有一條放牧、打柴的石板小路橫貫其間,象徵著沈先生永遠與普通民眾在一起。

沈先生的骨灰一半撒在面前這條沱江裡,一半就葬在這塊五色石下,他就像面前這條沱江,發源於大地又迴歸大地;他像陪伴他的這塊五色石,來源於大地又迴歸大地!

作為墓碑的五色石正面,刻寫著沈先生的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是的,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捨棄升官發財的從軍道路,選擇了清苦的從文生涯;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揮動了他那如櫞巨筆,將他認識的湘西人介紹給世界。

墓碑的背面,刻寫著沈先生妻妹張允和女士的銘文:“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

這四句話,簡明扼要地總結了沈先生的一生。

湖南鳳凰古城三分鐘導遊詞3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鳳凰古城做客。

鳳凰是個風景秀麗的好地方,名勝古蹟很多,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城內的古代城樓、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現在仍是風采依然;城外有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還有唐代修建的黃絲橋古城至今都儲存地非常完好。

鳳凰不但風景秀美,而且人傑地靈。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著名作家沈從文和著名畫家黃永玉都是鳳凰人。《邊城》、《湘女蕭蕭》、《湘西剿匪記》等十多部影視劇也曾在這裡拍攝。

好了,我們現在到的這個地方就是我國著名作家和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的故居。沈從文故居是他的祖父沈洪富於清朝同治元年所建。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先生就誕生在這座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四合院裡,並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

1919年,沈先生隻身來到北京,開始了他從文的艱苦生涯,創作了《邊城》、《湘西》等一系列文學作品,不久就蜚聲中國文壇,幾乎與年長他20多歲的魯迅先生齊名。20世紀50年代之後,沈先生潛心於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寫出了驚世之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先生的作品與人品表現出了強烈的一致:自然、厚朴、謙遜、勤奮、博大而凝重。沈先生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給後人研究舊中國和舊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這裡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先生的故居。1870年7月23日熊希齡先生就出生在這間小平房裡。熊先生少年時期就具有憂國憂民之心,9歲的時候,他的私塾教師出了一副上聯:“栽數盆花,探春秋訊息”熊先生立即對出下聯:“鑿一池水,窺天地盈虛。”一時傳為佳話。

熊先生成名後,積極主張維新變法,曾經創辦《湘報》、時務學堂和常德西路師範學校,是湖南與譚嗣同齊名的維新派中堅。後來,熊先生又出任東三省財政監理官、熱河都統,財政總長等職務,1913年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政府總理,當時的這一任政府被輿論界稱為“才子內閣”。後來,因為熊先生反對袁世凱獨裁,被袁世凱逼迫解散內閣,辭去了總理職務。1937年12月5日,熊希齡先生病故於香港,享年67歲。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虹橋。這座橋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清朝康熙九年又經過加修,橋面上原有吊腳樓亭,l956年修公路的時候,原來的樓亭和兩側的牌坊均被拆除,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橋下大家可以看到有一排百年曆史的舊吊腳樓。吊腳樓下是鳳凰傳統體育節目——賽龍舟的地方。

大家沿著當年官道,到達的就是沈從文的墓地。達裡看到的是黃永玉先生為紀念表叔沈從文而題寫的銘文:“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大家看到沈先生的墓地沒有隆起的土堆,只有一塊原始狀態的五色石矗立其間;這裡沒有雕欄玉砌的`裝飾物,只有一條放牧、打柴的石板小路橫貫其間,這象徵著沈先生永遠與普通民眾在一起。沈先生的骨灰一半撒在面前這條沱江裡,一半就葬在這塊五色石下,他就像面前的這條沱江,發源於大地又大地,他像陪伴他的這塊五色石,來源於大地又大地!

作為墓碑的五色石正面刻寫著沈先生的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是的,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捨棄升官發財的從軍道路,選擇了清苦的從文生涯;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揮動了他那如櫞巨筆,將他認識的湘西人介紹給全世界。在墓碑的背面,刻寫著沈先生妻妹張允和女士的銘文:“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這四句話,簡明扼要地總結了沈先生的一生。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了,希望鳳凰能給大家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有機會我們再相聚鳳凰,謝謝大家!

湖南鳳凰古城三分鐘導遊詞4

相傳天方國(古印度)神鳥“菲尼克司”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自焚。從死灰中復生,鮮美異常,不再死。此鳥即中國百鳥之王鳳凰也。鳳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鳳凰”。

鳳凰古城又稱“風雨邊城”:一座青山抱古城,一彎江水繞城過,一條紅紅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腳樓,一道風雨古城牆,一座滄桑老城堡,一個奇絕奇樑洞,一座雄偉古石橋,一群聞名世界的人,一切都美到極致。

鳳凰概述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岩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鏽跡斑斑的鐵門,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裡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斜陽西下,橋邊岸畔不少婦人正在用木槌洗衣,啪啪聲隨著水波盪漾開來。頑童脫個精光在水中嬉戲,也有姑娘家把身子浸在淺水處享受流水輕柔的撫摸。岸邊更有不少寫生的學生,也為小城增添了一道風景。

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現在仍是風采依然。城外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唐代修建的至今仍儲存完好的黃絲橋古城、地下藝術宮殿奇樑洞、和神奇的風動巖、壯觀的尖多朵瀑布、神祕的高達不峽、三門洞將軍巖,以及如畫的屯糧山、鳳凰山、象鼻山、天星山、臘爾山都在向您招手,《邊城》《湘女蕭蕭》《湘西剿匪記》《烏龍山剿匪記》《血鼓》《粟裕大將》等十多部影視劇也曾在這裡拍攝。

鳳凰不但風景秀美,而且人傑地靈,名賢輩出。這裡地方雖小,卻出過中華民國的第一任內閣民選總理“湖南神童”熊希齡;定海浴血抗英“萬古流芳”的民族英雄浙江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為了維護民族尊嚴“怒斬外國不法傳教士”的一品欽差大臣貴州提督田興恕;被稱為“鄉土文學之父”影響遍於世界的文學巨匠沈從文;還有一代“鬼才”著名畫家黃永玉都是鳳凰人。

鳳凰古八景。

鳳凰風景秀麗,名勝古蹟很多,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自古就有東嶺迎暉、南華疊翠、奇峰挺秀、溪橋夜月、龍潭漁火、梵閣回濤、山寺晨鐘、蘭徑樵歌,鳳凰“古八景”等。

東嶺迎暉。

“城東一峰,矗立天表,旭日東昇,曉煙未散,晴暉晃盪,紫氣滿城。貫序異然,寺於峰頂,憑欄四望,萬山層疊。煙霧騰空,隨風聚散,不啻雲海,蔚為壯觀。”;著名南社詩人田星六詩云:“一月紅摩八角樓,高高詹影於雲浮,山僧笑訂明年約,為種長鬆四面秋。”,可惜古寺及八角樓被毀,但林木蒼翠依然。

南華疊翠。

南華山位於古城南共九峰七溪,樹木參天,山秀水奇為鳳凰八景之冠。據鳳凰廳志記載“環廳皆山,此峰獨秀,林深木茂,翠色千層。嶺南一小庵,尤距此山之盛,朝則薄霧籠青,暮則斜陽凝紫。綠螺岱髻,晴雨皆宜。”,現今南華山已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奇峰挺秀。

“一峰突出平地,石磴紆迴,鬆蔭夾道,山頂貫寺,一聲清磬,野雞亂叫,江水縈迴,四山環抱,緩建奎閣於寺後,秀氣所鍾,挺出英傑,有厚望為。”清人曾朝瑞詩云:“高峰仰止鳳城東,環繞群巒氣象雄。自是鍾靈應毓秀,蒼蒼松柏舞長空。”

溪橋夜月。

溪橋即虹橋,是鳳凰最大的古橋,建於明洪武年,當地百姓建此橋意為接被朱元璋破壞的“龍頸”風水。《鳳凰廳志》記載“橋跨沱江水,長五十餘丈,川平風靜,皓魄當空,清光滿漾。近則兩岸煙林,遠則千山雲樹,皆入琉璃世界中,橋上徘徊,彷彿置身蓬島。”,橋上有人家,有商鋪,十分熱鬧。

龍潭漁火。

“潭水極深,漁舟蟻集,或釣於岸,或網於湖,暮霈方濃,餘霞漸散,鄰村沽酒,聚飲於綠柳紅蓼時之間,點上寒燈,與月影星光,交相輝映。”,春夏夜時,漁人在舟頭點松油火把,用鸕鶿捕魚。觀者與漁人皆樂之。

梵閣回濤。

“兩溪合流,匯於江心,奪下紅黃異色,奪溜賓士,觸石旋渦,隨風鼓浪,正如兩龍過峽,雨驟雷奔,亦大觀也。老僧誦經於閣上,梵音與濤聲相會合,心應不在遠。”,清嘉慶五年,同知付鼐募捐率士整治河道,並建梵音閣於潭邊。今古蹟已不存。但濤聲山音仍流蕩閣灣。

山寺晨鐘。

古城東南有小山名觀音山,傳說觀世音菩薩雲遊到此而得名。玉清閣建於半山,環境優雅,曲徑通幽。寺鐘傳為高士所鑄,鳴聲洪亮,迴盪全城。正如杜工部所云:“欲覺聞晨鐘,令人發猛省也。”

蘭徑樵歌。

城南諸峰橫列,綿延數裡,草深林茂。《鳳凰廳志》記載:“青蘭山一帶產蘭,石凳雲梯,盤折而入。白雲深處間,時見牧童樵叟,謳歌上下,負擔歸來,類多良草,夕陽在山,樹聲人影,儼然畫圖中也。”

湖南鳳凰古城三分鐘導遊詞5

沈從文墓地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沈從文墓地。沈從文墓地所在地原名叫“杜母園”,是清代曾任欽差大臣、雲貴提督的鳳凰籍苗族人士,田興恕為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園。墓地沒有凸起的墳土,沒有華麗的裝飾,一塊從墓穴後鑿起來的不規則的天然五色巨石矗立,成為沈從文墓獨特的標誌。這塊巨石高1.9米、重6噸多。”

大家沿著當年官道,到達沈從文墓地,這條官道是明清時期鳳凰惟一通向外界的大道。道光十七年(1837年),湖廣總督林則徐曾從這條官道來到鳳凰視察,然後向朝廷奏呈:“苗疆田土瘠薄,刀耕火種,終年勤勞所獲不多,豐歲僅供口食,一遇歉收,輒形匱乏”,建議將道光十—年至十四年所欠屯租5000餘擔全數減免,將歷年被水沖刷損壞的屯田223畝報廢,體現了這位民族英雄憂國憂民的情懷。

到了沈氏墓地,上了幾步石級,首先看到的是一幅斗方大字:“興廢周知”,這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的手跡。1911年11月鳳凰紳士田應全、唐力臣等人為響應辛亥革命,集結了鳳凰、乾州、花垣、鬆桃四縣,苗、漢、土家人民舉行武裝起義,迫使駐鳳凰的辰沅永靖兵備道道尹朱益浚引退,並在鳳凰成立了新政權、湘西軍政分府,黎元洪知道後,欣然命筆,為鳳凰題寫了這幅大字。

再上幾步,看到的是黃永玉先生為紀念表叔沈從文而題寫的銘文:“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就是回到故鄉”。沈先生的墓地沒有隆起的土堆,只有一塊原始狀態的五色石矗立其間,這裡沒有雕欄玉砌的裝飾物,只有一條放牧、打柴的石板小路橫貫其間,象徵著沈先生永遠與普通民眾在一起。

沈先生的骨灰一半撒在面前這條沱江裡,一半就葬在這塊五色石下,他就像面前這條沱江,發源於大地又迴歸大地,他像陪伴他的這塊五色石,來源於大地又迴歸大地!作為墓碑的五色石正面,刻寫著沈先生的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是的,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捨棄升官發財的從軍道路,選擇了清苦的從文生涯。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揮動了他那如櫞巨筆,將他認識的湘西人介紹給世界。

墓碑的背面刻寫著沈先生妻妹、張允和女士的銘文:“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這四句話的最後一個字連起來是“從文讓人”。這四句話簡明扼要地總結了沈先生的一生。

文昌閣國小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地方是文昌閣國小。鳳凰古城文昌閣國小建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位於湘黔邊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城南,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北麓,鳳凰籍青年田興奎東渡日本,留學弘文師範學堂,結識了黃興、秋瑾等人,參加了同盟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學成歸國,懷抱“振興華廈,重在樹人”的思想,在家鄉鳳凰南華山下創辦了“蒙養學堂”(文昌閣國小前身),成為第一任校長。

各位朋友今天的遊結束了,一趟鳳凰古城之行,定會讓您回味無窮,滿載而歸,非常高興與各位共同度過這快樂的鳳凰古城之旅,關於鳳凰古城我就講解到這裡。今天我們有緣在一起,希望我們有緣再相會,歡迎您下次再遊鳳凰古城。祝各位旅途愉快、工作順利、身體健康、一路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