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致詞>

舞獅舞龍表演解說詞範文精選

致詞 閱讀(1.52W)

舞獅作為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案,自古以來深受大眾的喜愛。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舞獅解說詞範文,僅供參考。

舞獅舞龍表演解說詞範文精選

  舞獅解說詞範文【篇一】

獅子在中國民間被視為“祥瑞之獸”,人們希望以獅子“百獸之王”威武、勇猛的形象,來驅魔避邪、祈求和平安康。舞獅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習俗活動,每逢春節、節慶、店慶、慶典開幕、商號開張、開工奠基、酒宴、或其他的一些喜慶活動都紛紛以舞獅作為重頭戲,在鑼鼓鞭炮聲中,群獅狂舞歡躍,為節日增添許多熱鬧喜慶氣氛。

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佛山醒獅被稱為"南獅",是富有南方風格的一種獅形,南獅造型極度誇張浪漫,威武雄壯,美麗活潑,形神兼備。南獅是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為一體的具有強烈吉祥、喜慶色彩和氣氛渲染能力的中華民族傳統的習俗活動。

  舞獅解說詞範文【篇二】

橫戈百獸,推獅為首,千古華夏,唯龍獨尊。”

“一點獅嘴,笑口常開祝富貴;

二點耳腔,左右逢緣聽八方;

三點天庭,鴻運當頭照吉星;

四點眼睛,眼觀六路誌千里”。

伴著石獅市文體局局長一首《龍獅頌》,由中國龍獅運動協會祕書長餘漢橋先生、中共福建省委副祕書長陸開錦先生、福建省體育局黨組書記楊文科先生、福建省農體協副主席龍珩先生、泉州人大常委副主任、中共石獅市委書記黃源水先生、石獅市委副書記、石獅市人民政府市長高雲程先生為龍獅點睛,鑼鼓喧揚,舞龍舞獅大賽正式開始。

鏗鏘有力、熱鬧非凡的鑼鼓陣陣響起,一條條錦色長龍在會場上翻騰起舞,帶動了會場的歡騰。他們穿著豔麗的龍裝,手舞長龍、蛟龍出海、穿梭前進、龍遊四海,騰飛雲霄,不是真龍勝似真龍。高超的技藝表演贏得了觀眾的一片喝彩,再現了運動員及石獅人不屈不饒、奔騰爭躍、喜氣洋和的精神面貌。

南獅和北獅作為舞獅中的兩種不同表演風格,南獅體現威武粗獷、鼓樂激昂、好鬥善徵的形象,擅長在樁上施展絕活。在22個高低不等的金黃樁木上,耀武揚威的雄獅在奮力的採青,激揚的鼓樂陣陣響起,雄師見青、喜青、望青、探青、採青、吐青……靜如靈貓伺鼠出穴,動如猛虎擒羊敏捷。時而興高采烈的神情,時而憤恨發惡,於形之中,在現雄獅威武。

北獅莊重雍容、保留著唐室皇族氣派,體現著機智靈敏、無畏勇敢、憨厚、貪玩逗趣的形象,擅長在桌凳間施展絕技。千般威武千般美,男兒身手古今齊,代表福建省出場的“東方醒獅”贏得了滿堂喝彩。只看引球員一個高空翻滾,“鑼鼓響,獅頭擺,追繡球,飆起來,威掃平原天下知,吼嘿,看我雄獅第一帥。” 再現“天下第一獅”的雄姿。

鑼愈擊愈緊,鼓愈敲愈密、人愈翻愈險、獅愈跳愈高,觀眾隨表演而起伏,踢跳翻蹬、立臥滾抖、勇猛憨厚、驚險逗趣的北獅表演,贏得滿堂喝彩;由醒獅出洞,到整裝待發再到頂天立地、雙獅搶球,滿載而歸。但聽掌聲雷動、喝彩不斷。

最終石獅市金凱聖醒獅團、湖北農民體協隊以精湛的表演獲得了本次比賽的北獅全能金獎;佛山南粵龍獅運動協會、梧州市石裘山景區醒獅隊獲得了南獅專案的全能金獎;湖北農民體協舞龍隊、江蘇溧陽金盛龍獅團獲得了舞龍專案的全能金獎。

石獅人與生懼備敢為天下先的勇敢精神。近年來,石獅舞獅隊,屢創佳績,以精湛的技藝,超群的功底征服國內外觀眾併為國家和盛市爭得了榮譽。先後獲得第一屆、第二屆世界龍獅錦標賽冠軍;第三屆全國南北獅王爭霸賽和20**年全國舞龍舞獅邀請賽北獅冠軍;第四屆、第五屆全國農運會北獅金牌,被譽為“天下第一獅”。並應邀到日本、菲律賓、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表演。石獅舞獅訓練基地被省農體協確定為“北獅培訓基地”。

舞獅石獅文化賦予了新的內涵,獅子的正義、勇猛、吉祥、喜慶正是石獅人民精神的再現。石獅的北獅也已成為民族傳統和健身活動的亮點,打造成具有影響力的獅文化品牌,成為石獅人向內持續發展,向外大力宣傳的有力武器。有獅心的人也定會獅行天下!

與舞龍舞獅邀請賽同期舉行的閩臺獅文化研討會匯聚了來自臺灣“河東堂”獅子博物館館長、金門風獅爺研究專家以及來自福建、泉州、石獅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演講,推動了海峽兩岸“獅文化”的學術交流,展示了閩臺獅文化的深刻內涵。

音樂會舉行了頒獎典禮、“勇猛憨厚如有神,驚險逗趣滿堂彩;敢拼敢闖勇創新,四方爭霸展風采。”一首由福建石獅農村合作銀行合唱團演唱的《天下第一獅》借獅子展現石獅的美好形象。

  舞獅解說詞範文【篇三】

中國是龍獅運動的發源地,舞龍、舞獅自問世以來,一直深受世界和各族人民的喜愛,歷代相傳,鼎盛不衰,並由此形成了極其燦爛的龍獅文化。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當春節和喜慶日子,人們都愛在鑼鼓梆鈸聲中舞獅助興,登門叩頭,咚咚鏘鏘,熱鬧非常。瑞獅登門拜年,吉祥如意,老百姓中就有“節日獅不出,窮得精屁股”等說法。

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學生們在每一日的舞獅訓練活動當中,練好馬步、蛙跳、騰空等基本功必不可少。經過50多日的苦練,醒獅過橋、採青、滾雪球等有難度的動作已經難不到這班學生。

通過舞獅訓練,學生對我國流傳千年的民間習俗藝術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學生學習龍獅精神,既能鍛鍊身體和意志,又能激勵其團結、前進、向上,有利於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同時啟發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熱愛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