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施建祥:職業生涯從“跟斗”開始

職場 閱讀(5.23K)

“和現在的大學生不一樣,我的職業是在沒有學業的基礎上開始的,也是從一個‘跟斗’起家的。”上海快鹿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施建祥這樣開始講述自己的第一份職業。

施建祥:職業生涯從“跟斗”開始

沒學業不一定沒事業

“家裡沒有經濟條件讓我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我堅信,沒有學業背景,未必就沒有好職業,未必就沒有自己的大事業。”施建祥娓娓道來,“我20多歲時開始創業,當時年輕氣盛,有點好高騖遠,一心想著多賺點錢改變家庭命運,所以盲目冒進,第一個專案就把自己的錢和借來的錢都賠了進去,這個跟斗對我的打擊很大,但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從職業走向事業,一定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栽了跟斗並沒有阻斷施建祥的創業之路,他很快重新出發,創辦印刷廠。當時,印刷所需的鉛材料很緊張,施建祥記得很清楚,好不容易打聽到門路找上門,對方要麼推說人不在,要麼推說開會,就是不肯見。他沒有知難而退,而是一個月裡上門15次。“那一年的6月份,天氣非常炎熱,我下了公交車走到他們辦公室要45分鐘,我現在還記得太陽有多灼人,晒得我身上發痛。”或許是被他的韌勁打動了,對方終於鬆口,材料採購到手,“而我手臂上的面板晒到一碰就整塊整塊往下掉,腳上那雙剛買不久的涼鞋也修補了十幾個地方……真正體會了什麼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就這樣,施建祥挖到了他職業生涯的“第一桶金”。

施建祥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他陸續做過服裝、貿易、房地產,等等,一直在做實業。“一路過來,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企業才走到了今天。”回顧過往,他說自己當時的職業道路可以說是被社會推著走的,而現在才是真正“聽從自己的內心”。

期待優秀人才投身小貸業

四年前,施建祥45歲時,他開始了打造對他而言“全新的事業”——小貸。“可以說,商海浮沉30多年,涉足金融,我才真正認識自己,瞭解自己,金融之夢現在是我追求的夢想。”

為何會有這樣的夢?施建祥說起了20多年前他碰到的一個坎。當時,公司拿下一個美國訂單,但手頭只有運作該專案所需資金的30%,不得不向銀行求助,但苦於沒有抵押,拿不到貸款,這個訂單最終因此流產。他也因此深深懂得中小企業生存發展之苦,深深知道中國經濟要發展,民營經濟、中小企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而民營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定離不開金融的支援。

在施建祥看來,小貸行業是“沒有以前、只有以後”的新金融。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資料,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國小貸公司數量已猛增至7398家,從業人員8.62萬,實收資本6658.95億元,貸款餘額7534.5億元。目前,上海的小貸行業也是風生水起,已有小貸公司109家,註冊資本總額達140億元,累計放貸819.38億元,貸款餘額159.69億元。

“小貸行業具有良好發展勢頭和廣泛的小微貸款市場,在短短几年已初步形成‘金融天下,一份小貸’的局面,未來發展會更快。”施建祥信心滿滿。作為上海百強民營企業,快鹿投資集團投資的上海長寧東虹橋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實現了在本市行業內人均創利、人均稅收、風險控制等經濟指標的第一,累計放款總額突破50億元,約佔全市小貸行業放款總額的6.3%,有力地支援了滬上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業者的發展壯大。在日前召開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施建祥作為演講嘉賓,面對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等眾多知名人士,鄭重宣佈:“東虹橋小貸正在緊鑼密鼓籌備明年的上市計劃。”

與之相對應的是,東虹橋小貸對人才的渴望也愈加強烈,“我們的大門向大學生人才永遠敞開”,施建祥說。或許是因為自身的經歷,東虹橋一直用實際行動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業,專門撥出3000萬元資金對符合條件的6類情況,給予低息貸款。

在施建祥看來,東虹橋小貸之所以發展得如此迅猛,除了迎合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之外,最大的依託還是人才。目前,該公司擁有一批高學歷人才,其中博士就有2位,還有不少海歸人才。對於有經驗的人才,公司給付的薪酬遠高於行業水平,而對於素質不錯但行業經驗不足的大學畢業生,快鹿也會放手讓其在集團合適的崗位上“孵化”一段時間,增加歷練。

施建祥表示,小貸業目前還只是“類金融”,屬於企業性質,所以表面上看沒有銀行那麼光鮮,而且工作挑戰度更大,但也正因為如此,個人發展空間相對也更大。最新資料顯示,2013年1到10月,東虹橋小貸營業收入達到1.8億元,利潤總額1.54億元,繳納稅收4887.38萬元,淨利潤1.157億元。2013年全年累計放貸金額13.985億元,累計發放貸款265筆,其中三成以上是50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他相信隨著小貸行業地位的逐步提升,政策支援力度的逐步加大,小貸公司“職業飯碗”的含金量會越來越高。

大學生必須適應民企文化

施建祥曾用四句話總結其30多年從商史:“第一個十年狹路相逢勇者勝,第二個十年勇者相逢智者勝,第三個十年智者相逢快者勝,第四個十年快者相逢退者勝。”在施建祥的經營哲學裡還有這麼一句話:“企業家就是要為社會創造就業,為政府創造利稅,為企業謀求發展。”他認為,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是企業必須肩負的社會責任,他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輕的生力軍加入其第四個十年的奮鬥。

他指出,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往往認為,有大學學歷就應該有好工作、好待遇,大多希望第一份工作進機關或者事業單位,但實際工作中,文化水平並不代表能力,大學生還是應該腳踏實地,從零開始。“在我們公司,大學生都要從最基層的崗位做起,只有基礎打得更紮實,往後的職業生涯才能攀登得更高。2014年,我們就有龐大的招聘計劃,很多崗位是直接面嚮應屆生的。”

施建祥認為,當下大環境中,大學畢業生“想鍛鍊自己、想認識自己、想發展自己,民營企業都是一個好的開端,它能給你一個不可估量的未來”。因為,民營企業真正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看文憑更看水平,注重實效,有能力的人才能夠獲得超越常規的重用和提拔,這就是民企文化。再者,現在民營經濟提供了全社會約80%的就業崗位,大學生必須適應民企文化才能避免水土不服。

施建祥還告訴記者,經過橫向比較,現在民營企業能夠提供的薪資及整體待遇水平不比外企、國企低,他對記者坦言:“現在年輕人的擇業條件比我們那時候好太多了,他們眼界寬,知道外面的世界都在發生些什麼,他們也有更多的選擇,何不趁年輕到民營企業闖闖呢?”

與此同時,快鹿投資集團還積極佈局文化影視產業,其投資的《精忠岳飛》創下了中國電視劇收視新高,投資的《葉問3》即將開拍。2013年8月,快鹿投資集團又與上海電影集團簽訂了《魔咒鋼琴》的拍攝計劃,引入好萊塢元素。此外,聯合各方共同發起的首期10億元規模文化影視產業投資基金也已提上議事日程……美好的藍圖一筆筆勾畫,施建祥袒露心聲:“我們希望有更多大學生、優秀人才投身我們的小貸事業,投身民營企業。”

“我20多歲時開始創業,當時年輕氣盛,有點好高騖遠,一心想著多賺點錢改變家庭命運,所以盲目冒進,第一個專案就把自己的錢和借來的錢都賠了進去,這個跟斗對我的打擊很大,但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從職業走向事業,一定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市場經濟時代,絕大多數我們可以想象出來的事物都可以自由流通,包括人才。而作為一種資源,人才,其稀缺程度、功能不同、通用程度又影響了人才進入一個新企業的姿態和方式。這些職場的“插班生”們,面對新環境,表現出了各有特色的應對方式,以保證自己可以成功地“插班”上位。

一、強勢“插班”。

1、借力打力。所謂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有些職業經理人在進入一家企業之前,有著光輝過去。企業領導在他們還沒進入企業的時候,先在大會小會上公開宣傳,把他們塑造成神話般的人物,好像只要他一來,企業就會很快步入了高鐵軌道,飛速發展起來,直奔遠大前程。員工像等待救世主一樣等待這個強勢的高人降臨。

2、霸王硬上弓。某些部門經理級別的崗位,插班生們為了儘快樹立自己的權威,會在決策和指標下達上表現出格外強勢的一面。一方面是用自己的專業術語炮轟下屬;另一方面則是迅速整改原有部門管理制度,以求舊貌換新顏,讓老員工還沒來得及考察這個部門經理是否合格,就已經在執行他的制度了。

3、業績為王。有的人才,業務能力絕對出眾,對於企業現有困境瞭然於胸,並且對於某些問題的解決成竹在胸。所以,為了得到認可,他們會選擇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和人際關係,最快速度做出可喜業績,贏得公司上下一片讚譽和認可。

點評:此類方式稍顯魯莽,做成了事半功倍,做不成容易造成職業經理人的半路夭折。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在選擇此類方式時,一定要對自己的能力和企業的形式做好充分分析,有七八分把握以後再予以行動。

二、順勢“插班”。

1、探訪民情。此方式是多數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常用。新到一個企業,發揮其新面孔優勢,以親和力感染老員工,以探訪民情為由加強與各級別員工的關係。通過探訪,一方面大概瞭解了企業現狀和管理困境,一方面則是樹立了自己的良好形象。讓員工覺得此人是應運而生,比原來的領導通情達理得多。

2、呼朋喚友。為了儘快給自己歸屬感,也為了讓同事們更快接納自己,有些人會在工作之餘和部門同事或公司同事一起吃飯唱歌出去玩,聯絡感情。當然,很多企業老員工會主動這樣做,以示對新人關懷。無論本質上的目的是什麼,看上去是“落地為兄弟,何須骨肉親”,大家很快成為一個團隊,攻堅克難。

3、巧用領導。所謂順勢而為,職業經理人要做一件事情,公司領導的支援十分重要。所以,在員工大會、中層溝通會議、高層決策會議等場合,巧用領導指示成為職業經理人落實自己管理思維的方式之一。員工看到新臉孔,但是聽到或感覺到政策是老領匯出的,接受起來就更快一些。接受了新臉孔的政策,就會逐漸接受新臉孔,慢慢就成為老領導了。

點評:順勢之妙,在於四兩撥千斤,看似無意,其實有心。此類方式,需要膽大心細,揣摩各級員工想法,一切全在恰到好處。力度輕了,勢頭已過,無關痛癢,“插班生”會被認為能力有限,業績平平。力度大了,勢頭太強,痕跡已現,很快就會引來不滿,功虧一簣。

三、暗夜“插班”。

1、加班加點。新到一個環境,為了儘快熟悉業務或熟悉人員狀況,也為了證明自己的工作積極性和踏實肯幹,有的新人選擇了加班加點且通常是無償的.。加班加點,可以獲得上級和人事部門的好感,並且讓同事對他們另眼相看。幫助同事減輕壓力的同時也幫助自己獲得了好聲譽、好人緣。

2、名不副實。管理層“插班”,往往要面臨更多的人際挑戰和管控危機。為了自己的職業安全考慮,會有要求以低一級的崗位入職,試用期過後晉升的情況。低一級入職可以減少很多職場人際壓力,同時獲得一些基層資訊,方便職業經理人掌握最真實的企業資訊,試用期以後可以給出切實可行的改革建議。

3、舉報民情。此種方法,俗稱打小報告。“插班生”在插班之前就是某位高層的“自己人”,或入職後很快成為某位高層的“自己人”。他們入職以後不擔心無法獲得基層的認可,只擔心如何獲得高層的認可。所以,就自發地成為了某些軟耳根高層的耳目,頗像臥底。

點評:以非常規手段“插班”,在融入的過程中對“插班生”本人的偽裝要求很高,我們不鼓勵通過此類手段去融入一個集體或找到自己的地位。畢竟,捷徑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但是,我們可以正確地使用以上方法,做一些利人利己的事情。比如加班加點,真誠的、不做作、不炫耀、不拖沓的加班加點,的確可以幫助我們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

四、低調“插班”。

1、遠離是非。很多職場人士在進入一個新環境,選擇了遠離是非。他們只是根據自己的崗位職責和上級指示開展工作,朝九晚五,一步一步按照公司制度來。在公司裡不交朋友,不做仇家。信奉的職場圭臬是:出門在外,安全第一。在大家都覺得此人是個可有可無的人之後,他們也就完成了“插班”過程。

2、隨大流。大小企業,都會有點派系紛爭,或多或少,或因為工作或因為私事。有的“插班生”為了自己的職業安全,會很快在紛爭中找到一個大流,站到隊伍中,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庇護傘。在大流中,未必會得到好處,但是可以讓自己順利實現新員工到老員工的過度,從而“插班”成功。

3、三月磨劍。高層“插班”或高階技術人才“插班”,新到一家企業,可能公開場合三個月不說一句話,不做一件事,只是在辦公室裡窩著。該參會參會,該寫報告寫報告,該簽字簽字。然後,在全體員工都覺得只是這般如此的時候,突然下達一系列改革指示,並且往往直擊公司管理弊端或技術薄弱環節,從而得到全體員工的擁戴,獲得認可。

點評:低調插班,側重安全性和適應性。他們把企業看成是一個叢林,新人只有保全自己才能留下,留下才能有所作為。儘管目的性和功利色彩有所不同,實質上都是一種韜晦策略。只是,我們希望此類人在熟悉了企業環境以後不要被同化,而是真的有所創新,有所作為。

最後,職場是一個生態圈,每一個木門品牌企業都是一個獨立的迴圈系統,我們要想“插班”順利,就要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式。真誠、坦然地去面對新同事,認真、負責地去面對新工作,尊敬、客觀地去面對新領導,做一名有職業素養的職業經理人!

社會瞬息萬變,在“轉型升級”風越吹越猛的今天,對於部分職場人士而言,轉型也成為自己職業生涯上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前段時間,記者在市內的一些招聘會採訪時發現,前來搵工的除了一些應屆大學生外,還有不少已經在職場上打滾了好幾年的白領。當中,大約有1/3的受訪人士稱,自己正考慮轉型,嘗試一些新的工作。

轉型,也許是每個人都逃不掉的命運。經濟結構轉型、產業環境改變、職業規劃意識的甦醒等原因都在催促人們思考轉型,面臨轉型,解決轉型。但對於打算轉型的人而言,他們自己是怎麼考慮的?職業規劃專家對此又有哪些提醒?近日,記者圍繞此話題展開採訪。

轉型案例

案例1

公司要裁員被迫轉向其他行業

去年年底,基金、證券、手機、光伏、製造業等行業開始紛紛裁員,大環境的起伏跌宕,讓不少職場人士都不得不陷入狂風惡浪當中。

朱先生原是某金融理財公司的產品銷售經理。在前幾年股票行情比較好時,他賺了點錢,日子還過得不錯,比一般的銷售經理要風光得多。但近幾年受到行業大環境的影響,情況很不樂觀,在今年6月,公司傳出了裁員的訊息,提出凡是合約到期的人,都不再續約。“我的合約剛好6月底到期,公司的這一訊息對我來說猶如晴天霹靂。”聽到裁員訊息後,朱先生原本穩定、平靜的生活瞬間失去了方向,他不得不思考未來的打算。

朱先生本想在基金行業中另謀高就,可現在是整個行業都在波動,招人的公司並不多。因此,從6月開始,他就一直在思考到底自己還能做什麼?目前,他初步打算轉型從事保險類的工作,在之前的招聘會上,也投出了一些簡歷,部分公司對他也比較青睞。

案例2

為健康著想

轉向穩定工作

今年30歲的胡先生在大學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大型的媒體機構從事採編工作,對於不少人來說,他的工作比較體面,而且能夠接觸到很多不同的領域,對能力的提高,眼界的開闊都有很多好處。但在今年3月,他作出了一個決定,從媒體採編崗位轉向企業擔任媒介主管。

當談及此次轉型,胡先生表示,之前在媒體的工作雖然看上去體面,但由於要趕稿子,經常三餐飲食不規律,晚上接到報料時,還需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剛畢業那幾年還是很有衝勁的,但長期這樣下去,身體還是吃不消。”去年結婚後,他與家人商量後,決定轉型,在經過近3個月的尋覓後,胡先生從今年5月開始進入一家大型的企業從事媒介主管,“現在的工作主要是負責公司一些新產品的市場推廣策劃,與以前的老同事打交道。”胡先生表示,現在的工作基本是固定上下班,壓力比在媒體工作時小很多。

案例3

不甘平淡

轉向有挑戰的工作

王小姐是中山本地人,大學期間曾修讀設計專業,2010年畢業後,在父母的安排下,進入了一家國企從事行政文員的工作,而且還進入了編制,成了不少人羨慕的“正式員工”。但在衣食無憂的國企單位裡工作,她總覺得自己每天在重複同樣的工作,生活平淡無趣,找不到前進的動力,周邊的同事年齡也普遍比她大,幾乎沒有共同的話題。

王小姐希望趁著自己還年輕,多嘗試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於是在今年2月份毅然辭去了在國企的穩定工作,通過網上投簡歷,應聘到深圳一家從事視覺設計的公司,雖然在設計領域,她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但每天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同事一起想方案,開展“頭腦風暴”讓她的工作過得非常充實,在剛剛完成的一個專案裡,她出色的表現也獲得了上司的稱讚。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她滿意地表示:“雖然自己是設計的新丁,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很慶幸當初勇敢放手一搏,讓我終於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

專家說法

“機遇只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估計無人不曉,其實要想在職場轉型,也是同樣的道理。有職業規劃專家認為,由於職業發展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因此,職場轉型也只能成功,不許失敗。在轉型前,必須謹慎對待,理性分析和全盤規劃,絕不能盲目估計,過於樂觀往往適得其反。

為此,記者向職業規劃專家劉創象老師諮詢了相關意見。他提醒,轉型前應該思考以下一些問題

1轉型的目的是否明確?

劉創象表示,有些職場人士在轉型時,可能會一時意氣用事,只單方面聽取別人的意見,沒從自身轉型的目的出發,對於轉型的企業與自己的興趣、特點等是否相符也沒有作出一個全面的衡量,這種盲目的轉型可能會導致在新的崗位上工作並不如意。劉創象提醒,打算轉型的職場人士,不妨認真審視一下自己的職業規劃,問清楚自己這次工作上的轉型是否能為今後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好的方向。

2轉型的行業是否朝陽行業?

“在轉型前,還需要了解即將轉到的行業的發展情況,該行業的市場行情如何?薪酬待遇如何?經濟環境變化對該行業會有哪些影響?”劉創象表示,在轉型前需要區分這個行業到底是朝陽行業還是夕陽行業,如果自己原本所在的行業是朝陽行業,萬事才剛剛起步,不妨沉下心再努力拼搏,如果即將轉向的行業是夕陽行業,儘管目前發展很好,但也需要慎重,“現在的熱門不一定代表未來還肯定是熱門。”劉創象指出,之前曾遇到一些案例,有從事服裝行業的人士看到電子科技產品大熱,於是轉行向電子科技產品行業發展,但由於不瞭解該行業的特點,最終吃盡苦頭,這些例子其實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