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面試時怎麼打敗自己的對手

職場 閱讀(2.89W)

每年畢業季都會有很多人進入職場,進入職場首先得通過面試,在這麼多的面試者中怎樣才能大敗對手勝出呢?今天小編分享的是面試時打敗對手的方法,希望能幫到大家。

面試時怎麼打敗自己的對手

  面試時打敗對手的方法

一、關鍵詞:氛圍建立

其實一場面試下來,成不成,自己是有感覺的。成與不成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面試氛圍。自己需要努力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氛圍,使自己放鬆下來。記住,越像“聊家常”的面試成功率越高,因為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從而體現出親近感與信任感。怎麼做?

1、面試官面試前的寒暄,別看這好像不起眼,開頭起好了,貫穿全程的效益不小哦~通常的問題都是問你過來遠不遠,家在哪裡,過來多少時間。請你面帶自然親近的微笑,告訴面試官我今天計算了一下是從家過來還是單位,怎麼過來的,時間多少,是否在合理範圍等等,記得有一家公司的面試官就因為這樣,和我敘起了舊,說自己以前在龍湖,也在長風園區etc,就光這聊了好久。

2、頭開好了,後面就有問有答了,說話不快不慢,眼睛要盯著面試官看,還有你自然親近的微笑。如果問題一下子卡住了,需要思考,那就坦白和麵試官說我需要想一下,如果實在想不出,也老實說這個問題我可能考慮的不夠或欠妥,這樣不會使氛圍太尷尬,反而面試官會對你的誠實而一笑而過,甚者會幫你回答這個問題。千萬不要去編造,因為隨著面試官繼續追問,你的馬腳就會露出來,“聊天”氛圍也就被徹底破壞了,沒有了信任,反之取代的就是“考試”氛圍。

二、關鍵詞:把關鍵優勢露出來

這部分內容是要提前準備的,我們不打無準備之仗,所以面試前請準備好展示你能力或業績的過往資料,當然還有一些問題的答案。

1、我通常會把自己的工作業績通過PPT的附件形式提前傳送給獵頭或者面試官,提前讓面試官瞭解我的工作內容和成績,他們提問的時候會基於這些內容來問,那正好我對這些內容最熟悉,肯定能對答如流。

2、準備一些紙質的工作成果現場展示,如總結、階段性彙報、評估報告etc。這些東西是基於你如何思考做成這樣一份報告的前提,而非做過這些內容。一旦你拿出這些報告後,面試官一定會問,當然他們也一定會挑戰你,說這份報告還有哪些問題等等,那就欣然接受並告訴對方還在改進中即可了。

3、有人說戴老師萬一他們不問怎麼辦?那你就要想辦法往上湊咯~有的面試官會問你這份工作的亮點是什麼?或者你覺得自己哪項工作最出色?那就可以套咯~如果實在不問,那面試官一定會就某項工作任務問你,你講完該項工作內容後就直接話鋒一轉,另外在XXX方面我們做的和其他公司不一樣,一般而言,人家都會讓你說一說。

4、很多公司面試官都會問你,你的優勢是啥?劣勢又是啥~這類問題你就可以完全先準備好。優勢要結合剛說的前三點的關鍵優勢說,劣勢我就呵呵了,因為你們知道不,劣勢可以說成優勢,戴老師的劣勢就是追求完美主義,有時比較糾結。你們覺得這是優勢還是劣勢?

三、關鍵詞:少說廢話

說,怎麼說?很重要。提問,怎麼提?也很重要。別說廢話,面試官的時間很寶貴。

1、這裡要說到的是開頭的自我介紹了,肯定寒暄後就是你先介紹一下你自己吧,可不敢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說上10分鐘,戴老師4份工作經歷,但這個環節通常30秒過了,雖然這個問題也是可以事先準備的,但是戴老師要說的是簡練簡練再簡練,不需要你把工作內容都說一遍,因為後面面試官會就他們關注的問題著重問的,你只要說清楚每份工作你學到些什麼,得到哪些能力,瞭解哪些流程運作即可。

2、怎麼提問?面試最後都會問你,我們沒什麼要問了,你有什麼問題?一般而言這個環節戴老師建議大家一定要問問題,並且問題要問在點子上。千萬別問薪資多少啊~福利哪些啊~人家如果要你,談offer階段你一定會知道,人家不要你,會和你說嘛?那到底問什麼?問這個崗位上的問題:這個崗位目前的組織架構、工作職責、目前所招聘崗位的工作在公司內的開展程度。好了,夠了,問題一般2個最多了。

  面試的禁忌

1、關於工資待遇

“你們的待遇怎麼樣?”“工資多少?”“買五險一金嗎?”工作還沒幹,就先提條件,求職者一上來就詢問這些問題會讓用人單位十分的反感。何況還沒被錄用呢!

主考官問:“關於工資,你的期望值是多少?”應試者反問:“你們打算出多少?”這樣的反問就很不禮貌,很容易引起主考官的不快,理應避免。

談論報酬也是面試的一部分,但是需要依時機而定,關於報酬的討論,最好在用人單位已經有初步的錄用意向後再委婉的提出來。 並不是說面試的過程不能談論薪水,而是不應過早談論。大部分的招聘專員認為,在面試結束後的雙方交流中問起薪水問題是可以的,但在面試官都不確定求職者適不適合這份工作的時候就詢問,多少讓人有些反感。

2、行為不禮貌,缺乏基本的尊重

有些求職者在面試時,對做出打哈欠或者嚼口香糖等一些日常放輕鬆的小動作不以為意,殊不知這些行為會給面試官留下極為不好的第一印象,進而直接影響到面試的結果。通過對20位招聘專員的調查,我們發現其中16位認為,如果求職者在面試時有打哈欠或者嚼口香糖等不適宜的行為,最後一般都不被錄用。

面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雙方都有尊重與被尊重的需要,所以求職者在面試時應避免出現不禮貌、不尊重對方的行為,避免使面試官產生厭惡的想法,影響自己的前程。

3、報有熟人

“我認識你們單位的××”,“我和××是同學,關係很不錯”,等等

這種話主考官聽了會反感,正常情況下你會立即陷入被動。第一,假若你擔心評價有誤而不評價,或故意把話岔開,面試官會認為你狡猾或沒主見。第二,如你推託說了解不多,那你就與剛表白過的很熟自相矛盾,面試官就會認為你太冒失、不穩重。第三,你貿然評價,還可能會直接傷害到某某,平白無故地做了一次惡人。

參加面試,不要報有熟人比較好,因為你還不瞭解具體情況,第一次面試就報有熟人,考官會認為你不靠真才實學,而是在靠近乎,如果主考官與你的熟人有過矛盾,你豈不也跟著遭殃嗎?

4、不合邏輯,本末倒置

考官問:“請你告訴我一次失敗的經歷。”“我想不起我曾經失敗過。”如果這樣說,在邏輯上講不通。又如:“你有何優缺點?”“我可以勝任一切工作。”這也不符合實際。

一次面試快要結束時,主考官問應試者:“請問你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們嗎?”這位應試者欠了欠身,開始了他的發問:“請問你們的單位有多大?招考比例有多少?請問你們在單位擔當什麼職務?你們會是我的上司嗎?”參加面試,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像這位應試者,就是沒有把自己的位置擺正,提出的問題已經超出了應當提問的範圍,使主考官產生了反感。

5、穿著暴露或者懶散,不合職業要求

也許有人告訴你,現在是講究個性的時代,不過這理論似乎不太適合於職場。無論你應聘何種型別的工作,穿著是給面試官留下第一印象的機會。調查中有50%的招聘專員認為適宜的著裝是面試成功的第一步,暴露、懶散、邋遢或者不修邊幅的穿著,給人輕浮、工作態度不夠嚴謹的印象。

一實業公司的房經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曾遇到過一位特別不注意著裝的求職者,穿著暴露而且濃妝豔抹,當時幾個面試官都被嚇傻了,面試的結果也可想而知。某酒店的陳先生則特別提醒女性面試者,除了注意穿著和妝容,還要注意整理好頭髮,披頭散髮絕不可取。 因此,整潔、端莊的`衣著,要比所謂的個性,更容易獲得面試官的好感。

  與面試官溝通要注意的禁忌

禁忌一:切忌答非所問

很多人往往忽略這一點。有的應聘者總是喜歡說著說著,就開始介紹自己了,往往引起面試人員的反感。還有的應聘者根本沒有聽清楚問題,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結果驢脣不對馬嘴。所以,建議應聘者要跟緊面試人員的思路,保持高度集中,不要停留在自己的“思維圈子”裡。

禁忌二:回答條理不清,羅嗦

有的應聘者自我介紹搞了10分鐘,聽的人早煩了,誰有這個耐心呢?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分成三句話去講。比如:今天上午9點吃早飯。可以說成:今天我吃飯,時間是上午9:00,吃的是早飯。因此建議大家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不妨按照這樣一個套路: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這樣聽的人很清楚,說的人也不會漏掉重點。

禁忌三:不懂裝懂

面試是雙方的博弈,有的應聘者明明是一知半解,還說的滔滔不絕,最後的結果當然是淘汰。所以千萬要注意:該說的就要說,不該說的不要說;懂的就說懂,不懂的地方要勇於承認。但是這個也是有技巧的,可以這樣說:我對這個不是很瞭解,但我談一下我的看法吧……結果一講,不錯啊,既回答了問題,又給別人留下一個謙虛的形象。

禁忌四:證明自己能力的時候太籠統

有的應聘者在回答問題時,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特喜歡用“溝通能力強、勤奮”之類的虛話,但是面試官可不是吃乾飯的,馬上來一句:請舉一個例子證明一下。所以在面試時,一定要學會用資料和事實來說話。你說做銷售強,你就告訴我一個月銷售了多少;你說自己的談判能力強,不如舉個例子來證明你是如何搞定一個“釘子客戶的”。

禁忌五:與面試官爭辯

很多優秀的人才也非常傲氣,於是和麵試官從探討問題到爭論。其實,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必要去爭論,因為面試是為了展現自己的能力謀取職位的,不是來尋求真理的。曾經面試過一位運營經理,為了一個相當簡單的問題和老總爭得面紅耳赤,結果呢,沒有被錄用。其實那個人應該很合適,但是老總說這個人好是好,就是有點認死理,將來萬一意見不一致怎麼辦?

禁忌六:未謀取到工作之前就得意忘形

應聘過程中面試無處不在。不管是日本公司的聊家常面試,還是歐美企業的流程式面試,抑或是臺灣公司的審問式面試,你都要記住: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有的面試者遇到自己有把握或有準備的問題,就欣喜若狂,馬上滔滔不絕講起來,這個時候,容易露出馬腳。又或者面試快結束的時候,面試官說時候不早了,要不一起吃個飯,結果帶上了另外一位同事,你跟另一面同事相聊甚歡,結果不小心說漏了嘴。其實,這都是一種新型的複試方法,考察一下禮儀和待人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