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中學物理國培計劃課程研修總結

職場 閱讀(2.61W)

學完了本次國培研修課程後,我有了極大的收穫,對現在的物理教學有了很多新的更深層次的認識:現在的物理新課程強調的是真正的探究式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讓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也就意味著學生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施展,創造效能力的解放,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的出現。作為一名合格的物理課教師,應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學準備。下面我就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中學物理國培計劃課程研修總結

一、改變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

十年的課程改革,對老師而言,對課堂而言,最外顯的一個變化就是教學方式的變化。

這主要是由於教學理念上的改變,導致教師教學觀念、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學方式的變化以教學理念上的變化為基礎。現在我們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們提倡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注重科學探究。這是在課改十年中,在國中物理教學實施當中,最引起老師們重視和關注的一個環節。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事實上主要體現在科學探究過程當中。比如,以前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物理實驗一般多是演示實驗,特別國中階段,很多實驗都是老師演示的,學生根本沒有動手操作、動腦分析的機會。現在我們引入了大量的科學探究,學生就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究,在探究過程當中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得出自己的結論。儘管有的結論還是比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體驗到了物理學習的快樂,能夠在動手、動腦以及和同學們的交流、分析過程當中,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其意義並不在於他們探究的內容,探究的方式有多複雜、多深奧,而是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動手、動腦的習慣,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總的來看,在這十年課程改革當中,在教學方式上老師們更加註重了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的實踐和探索。主要體現了生本教學,以生為本的理念上的轉變。

二、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認真備課。

探究式教學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他們探究的內容,探究的方式有多複雜、多深奧,而是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動手、動腦的習慣,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是一門藝術,如果都是一個統一的模式,就好像流水線似的,那麼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就談不上有創造和創新能力了。由於探究教學的開放性,決定了教學具體過程不可預測,因此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對教師備課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我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針對教材和學生狀況加以分析,對比新舊課程理念,儘可能多角度、大範圍地預測學生可能的思維方向和教學過程中可能隨機出現的問題及因應策略,並將這一切儘量溶入實驗器材的準備及電腦課件的設計製作中等等這些方法既能確保教學過程的開放,又能提高教師對整堂課的駕馭能力。

在每一節的教學設計中,我都特別加入了“教材分析”“學生現狀分析”及“實驗探究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預測及處理方法”等板塊。在這些板塊中,有的教師寫道:

1、有的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可能將本章後面的知識提出來。對於提出這類問題的學生,應予以鼓勵,並告知大家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學習探究的課題,只是本堂課可能時間不夠,需留待後面的學習過程中進行探究,並對學生這種勇於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學生可能得到的有錯誤的認識和結論。不輕易否定學生的認知成果,可建議學生反覆實驗、收集證據、查詢資料以獲得有關的資訊,通過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來讓學生自己糾正前面的錯誤,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勇於認錯、改錯的品質。

3、學生可能提出目前還無法解釋清楚的問題。讚賞學生的勇氣,並建議查詢有關資料,瞭解弄清這樣的問題,還需要哪些知識,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設計中這些較為客觀全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學生的各種見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觀點、甚至是錯誤的想法教師也都採取給予正面積極評價的方法,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學生克服對科學探究的神祕畏懼心理,減輕了學生科學探究的壓力,增強了探究學習的信心,從而確保了探究教學的順暢進行。

三、創設情境,精彩匯入,注重創新。

“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創設情境,精彩匯入尤為重要。匯入技能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時,應用建立問題情景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明確學習目標,形成學習動機的一類教學行為。匯入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銜接學生的新舊知識、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創設學生的學習氣氛等,這幾種方法可以靈活運用。

例如:我在上壓強這一課的時候,在精心備課熟悉教學目標內容的前提下,設計了一個精彩匯入:我從一個小活動開始。請一個同學上來,幫他蒙上眼睛,當然他就看不見了嘛,讓他伸出雙手,然後我拿兩個質量相等的砝碼,給大家看一看,然後分別把這兩個砝碼,放在這個同學的手心上。第一個就直接放了,第二個是放在一個托盤上,然後再放到左手上。接下來,我就問這個蒙上眼睛的同學,你認為哪邊的手感覺更重。這個同學就舉高右手,說右邊更重。實際上應該左手感受到的力量更大。然後我幫他開啟眼罩一看,這個同學感覺很好奇、很迷惑。班上其他的同學也感覺很神奇。為什麼明明左邊要重一些,而這個同學感覺卻是右手?因為與壓強有關的,由此引出壓強概念,比如它的作用力、壓力,還有接觸面積這些變數就都引出來了。結果課堂氣氛很活躍,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

實踐表明,新課程的實施中,創設情境,精彩匯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學生,並快速地將師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從而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地、全身心地參與進科學探究中來。

四、循序漸進,開展探究教學。

課程改革十年後主要成效是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注重科學探究。在教學方式上老師們更加註重了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的實踐和探索。主要體現了生本教學,以生為本的理念上的轉變。新課程提倡科學探究式的課堂教學,這種探究式教學給了學生更加寬鬆的思維和活動空間,在實驗教學之初,我們往往會遇到兩難的局面:一方面,教師若指導過度,則學生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教師若指導不到位,學生的探究和學習活動又會雜亂無章,盲目無序,從而無法完成學習任務……兩者彷彿形成了一個“解不開”的.“結”。如何處理教師指導和開放式教學之間的關係呢?如何在教學過程開放的同時儘量減少探究活動的盲目和無序呢?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展開“課題”研究,在一線不斷的教學嘗試中,集體攻關,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學方法上“迴圈探究,逐步深入”。先將新課內容劃分為幾個大問題,再將每一個大問題分為若干個環環相扣的小問題。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和探究教學形成一個先散後聚,不斷聚散交替的迴圈探究過程。同時將探究教學的相關內容延伸至課外。比如:對學生而言,可以提前佈置學生先預習新課,“簡閱課文”“查詢資料”“自制自帶實驗器具”等,將課堂上沒有探究完的內容帶至課外,課後佈置學生寫“探究報告”和“學習心得”等;對教師而言,課前認真備課,課中用心教學,積極應對隨機出現的課堂情況,課後撰寫教學實錄和教學反思,這一切不僅有利於學生探究學習任務的紮實完成,也有利於教師在新課程的實踐中不斷地完善教學,發展自我。其次教學過程中“運用《導學案》”。讓學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動中應該要幹什麼事,明確自己的目的,教師也在學生探究過程中給學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這些提示應區別於我們傳統實驗課中的“實驗步驟”。實踐表明,《導學案》的使用非常奏效,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學生隨意玩耍實驗器材、手足無措等現象的發生。教學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條不紊地進行。再次,在教學理念上“淡化概念的嚴整性”。物理學科概念的嚴整性有時反而是學生探究學習的“障礙”,大多數學生會覺得非常困難,因此而產生為難情緒。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提出在教學中“淡化概念的嚴整性”,降低探究學習的難度。最後教學結束後“開展問卷調查”,及時地溝通師生間的需求,使進一步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和指向性。

五、要敢於把下結論的權利還給學生。

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到首都去開會時介紹他的經驗說:“我教得很好,我的成功來自我的不善言辭和我的粉筆字寫得很差”。怎麼一回事呢?原來由於他的表達能力不強,所以無論什麼他都自己少說,想辦法借學生的口說出來,結論、總結也是如此,大家來下,而他只是引導一下,糾正一下錯了的;由於他的粉筆字寫得不好,他總是讓學生自己出去寫,所以沒有一定模式的板書。如此一來他教的班級成績卻大大出人意料。當然了,學生自己下的結論,又是自己記下來的,又經過自己的一次次修改,怎會不特別深刻呢?這樣也促進了他們的積極性。所以不要認為你是老師,下的結論比他們要清楚、精煉,就要幫他們寫實驗結論,讓他們記下你的結論,去背會你的結論。應該拋開這個想法,放手讓他們自己去下結論,你只需要引導和糾正。一句話,我們物理教師在課程改革中一定要“握得緊,放得開”。

總之,我們現在的物理教學就是要改變舊課程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努力向國際上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終極目標前進,造福全人類。

以上是我對本次研修課程學習的總結,很感謝這次的國培研修,讓我的物理教學有了很大的提高;當然,仍然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今後進一步的學習和總結。作為一名具有新課程改革意識的教師,我還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素質和業務水平,爭取成為一名新時代合格且優秀的中學物理教師,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