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有關於會計誠信缺失的案例

職場 閱讀(8.66K)

誠信是會計從業人員的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近幾年來,國內外相繼出現會計誠信缺失的現象,那麼有哪些案例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會計誠信缺失的案例,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關於會計誠信缺失的案例

  會計誠信缺失的案例

案例一:陳某今年35歲,從2000至2007年擔任南方五交化公司出納兼任九龍坡分公司會計的職務。陳某非常喜歡買衣服,但由於收入不高,便打起了歪主意。之後,“她兩三天就換一套名牌。”同事很豔羨。陳某的異常引起了公司懷疑,公司悄悄安排人查賬,發現她挪用了公款44萬元。江北區檢察院指控,其中19萬餘元,是她用作廢的支票存根記賬的手段非法侵佔,另外20餘萬是她直接挪用的。

案例二:33歲的劉冬輝是北京通州人,曾先後在蔡某(另案處理)控制的北京都誠易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金聖誠科貿有限公司、北京報捷文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做兼職會計。2005年2月至2006年6月期間,她在明知這三家公司沒有實際經營活動的情況下,受蔡某的指使,以上述三家公司的名義先後從北京市門頭溝區國稅局、北京市宣武區國稅局領購增值稅專用發票共計175份,並辦理增值稅納稅申報。蔡某單獨或夥同王某(另案處理)等人將劉冬輝領購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共計145份為多家單位虛開,虛開稅款共計人民幣209萬餘元,已抵扣稅款共計人民幣191萬餘元。案發後,追繳稅款共計人民幣56萬餘元。

案例三:劉金紅是河南省新鄉縣人,30出頭,先後在該縣某農村信用社任出納、會計等職務。2007年,她利用職務便利將本單位公款轉到幾個熟人的存摺上,共計50萬元,並將這些公款用於購房、購車和其他費用。2008年,為了儘快還清挪用的公款,劉金紅又以家人辦的某印刷有限公司需要驗資為理由,找到縣某公司的出納張某,用過期的銀行承兌發票騙取現金80萬元。不久案發,劉金紅主動投案自首,並退出贓款46萬元。

  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可從內外兩個方面進行探究。

一、外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外部原因之一——首先是會計法規、會計制度的非唯一性。現行的會計法規、會計制度已難以適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下多種經濟性質的經濟主體,投資主體多元化出現的種種複雜的經濟事項,企業在選擇所適從的會計制度時空間彈性很大。比如現行《小企業會計制度》的頒佈及執行,又有企業可以選擇遵從原來的《企業會計制度》,或《小企業會計制度》等。換言之,就是會計主體與會計制度的不相對稱性,一邊是較籠統的、大範圍的法規、制度,一邊是層出不斷的新的經濟實體和複雜的經濟事項。這種不對稱性就給會計人員具體的`操作帶來了誠信缺失的可能性和滋生會計虛假資訊的土壤。

(二)外因之二——會計資訊的提供者(企業)與會計資訊的使用者(投資者、債權人)對資訊的瞭解和掌握的程度、需求層次不同,由此引起的會計誠信缺失,虛假資訊產生。即所謂對稅務“報憂不報喜”,多列支出不列或少列收入,多鑽國家稅法的空子;而對銀行或上級部門則“報喜不報憂”,上市公司則欺騙社會公眾和投資者。即當這種資訊的使用者和提供者分屬於不同的個體時,提供者佔據了更大的主動性,因為只有企業才是真正製造會計資訊的第一提供者,為了自身的目的往往“趨利避害”,繞走彎道。而企業的會計人員雖或堅持原則,但因受工作職責、許可權的限制,不得不按領導經營意圖進行相關的會計處理和調整。會計誠信缺失也就有了存在的“合理”理由。

(三)外因之三——具體會計原則、會計政策、會計準則的不完全客觀性和滯後性引起了會計誠信缺失。①在會計原則上,如在我們以權責發生製為確認基礎時,就產生了確認和計量的人為操作性,可以人為地暫估、預計、預提或待攤。 單位領導往往授意、指使會計人員操縱這些費用或債權債務的確認時間,人為地調整利潤。②會計政策上,諸如許多的資訊質量要求原則常常是依會計人員主觀職業判斷來確定並執行的。如穩健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對或有事項的估計或確認上可操作的空間較大,資訊造假有了機會,會計誠信也就危在旦夕。③會計準則的滯後性,引起了誠信自然缺失。當今世界科技一日千里,經濟的發展速度新事務的出現也遠遠超過會計準則所能預測或控制的範圍。這無疑是會計誠信缺失的必然原因。

二、會計誠信缺失的主要內因

(一)內因之一——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是會計誠信缺失的根本內因。“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許多的企業就為自身的目的而出具虛假會計報告,騙取政府的貸款、稅收優惠、套取社會資金,而許多的會計師事務所因行業競爭和國家乃至整個社會環境因素,只能是賣方市場等顧客上門,也往往應上市公司的要求,違心出具虛假審計或驗資等報告。製造和提供虛假的會計資訊能產生諸多的利益,因此,也就構成了誠信缺失第一根本內因。

(二)會計誠信缺失的內因之二——國家對會計造假的懲罰力度不夠,形成造假成本大大低於造假收益,因此許多企業趨之若鶩。因為只有當造假的成本大於造假所得利益時,造假才失去意義。所以國家除了對法人代表等主體進行民事賠償的懲罰時,是否加大對各個具體的民事主體因違規連帶的賠償。如強化上市公司資訊披露的法律責任,增加甄別可靠性相關性強的資訊成本,以制止造假的行為驅動,確保會計誠信有法可依。

(三)會計誠信缺失的內因之三——會計工作及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性。從會計學科的表面上看,會計是一門極精確的學科,但實際上這種精確只限於理論上,許多具體會計核算方法、核算程式等,都依賴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而這種判斷是否客觀公正,就涉及到會計人員整體綜合素質問題。這時內因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若判斷或評估缺少客觀、公正,會計誠信也就無從談起。

  會計誠信缺失的對策

(一)加大國家會計政策、會計制度的修訂步伐,設定經常性的會計政策研究機構並利用現代電子技術進行及時的反饋、監督。一旦經濟事項呈現複雜性,現行政策難以駕馭時就要啟運應急方案在盡短的時間出臺相應的政策。

(二)建立健全的社會監督機制。國家的財政、審計、稅務機關應加大執法檢查力度,發現問題即以嚴厲的懲處。監督企業在執行國家相關財經方針政策上的自覺性,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現象發生,消除不規範或違法經濟行為於萌芽狀態。當一項新的稅法細則或徵管辦法出臺後,稅務部門要及時做好宣傳,甚至上門服務。具體方式上可通過客觀公正的評選出年度“納稅先進企業”、“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等形式,加強社會輿論監督和約束。

(三)發揮和擴大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積極作用,完善會計資訊披露的監督制度。

在會計資訊披露上,我國目前是執行法律管制與行業管制同時,兼以制度管制和準則管制,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的行業管制獨立性不強,風險責任意識弱化。因此我們仍必須堅持法律管制與行政管制的主導地位,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的完善中,逐步完善各項會計規範,國家是否考慮以立法的形式賦予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團體相應的行業管制權,並通過立法的形式增強其民事責任,以使權責相對應,從而真正發揮註冊會計師事務所中介群體的“經濟警察”作用。

(四)增加“造假成本”,制止會計誠信缺失。

政府部門要加大對違規操縱財務,製造虛假會計資訊的懲處力度和立法,以增加“造假成本”。“造假成本”太大無利可圖,企業不願再去造假,從而制止會計誠信缺失。要學習和引進外國先進的經驗和做法,如2002年美國出臺並由國會通過的薩班斯法案,旨在通過強化政府監督職能,強調審計師執業的獨立性和加大對財務欺詐、舞弊造假行為的懲罰力度等方面的措施,以實現遏制困擾美國資本市場頻頻發生的財務報表欺詐現象。

(五)強調“以人為本”,堅持會計從業人員的可持續發展觀和科學發展觀,提高會計人員的整體綜合素質,制止會計誠信缺失。

1、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進一步提高誠信意識。行業主管部門或企業財務主管部門應經常性地開展“依法理財,以德理財”的宣傳、教育,或以網路論壇的形式、主題徵文的形式進行財務會計系統的誠信宣傳教育和交流。同時結合企業文化建設進行全範圍、全員的財經法規宣貫,以正反兩方面案例進行教育、警示,具體形式上可以板報、簡報的形式,定期出刊宣傳。以在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的守法氛圍,提高誠信的自覺性。

2、加大企業領導人的法制教育力度,促使單位領導人帶頭學習《會計法》等財經法規,增強其責任意識。同時對單位的財務負責人進行嚴格的資格評審和任命,要做到權、責、利、效相統一,企業高層領導者要有長遠的眼光,要避免財務負責人有責無權或流於形式無切實的授權與委任。否則將造成誠信會計、堅持原則的會計遭打擊、報復排擠而沒有任何保護。

3、建立完善的職業培訓教育體制。有計劃地組織好會計人員的後續教育,並納入企業的職工培訓計劃中,會計人員要養成終身學習、不斷自學的習慣,財務主管(財務負責人)要帶頭學習新準則,熟悉掌握新舊準則的差異和銜接,在新形勢下要認真學習國家關於審計與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只有與時俱進才能保證永久誠信。

(六)誠信教育要從源頭抓起,並建立會計誠信檔案。相關會計專業的高等院校要結合實際增設誠信方面的教育課程,利用現代網路資訊進行適時的案例分析和探討,從一開始就樹立起會計專業人員必備的基本職業道德觀,紮下堅實的誠信根基。而誠信檔案的建立也應從學生在校時開始,做到誠信檔案的建立能全面、真實、系統、連續地反映每一個財經專業人才的誠信度,走上社會後單位要延續誠信檔案的管理與建立。其中應包括會計人員的傑出貢獻、突出業績、專業論著、堅持原則等各方面的突出表現並以此作為評聘相應職稱時的重要參考。

(七)防止會計誠信缺失,必須加強單位內部財務責任制度的制定和落實,把內控制度落實到實處,強化內部審計的約束機制,以確保會計資訊來源的真實。健全的內控制度是會計資訊真實性的必要條件,也是會計誠信開始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