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語錄名言>

後悔無期勵志歌曲

語錄名言 閱讀(4.61K)

前一段時間韓寒的《後悔無期》很火,而裡面的臺詞也很火,尤其是這句“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直在我的朋友圈裡流傳著,第一次聽到 之後我跟很多朋友一樣突然有種共鳴感:是啊,真的是這樣,很多道理都“懂”,但生活卻一塌糊塗!不過看多了,聽多了,就不自覺地思考起來,為什麼懂得很多 道理卻依然過不好生活,你想過沒有!?

後悔無期勵志歌曲

是“心懂”還是“聽懂”?

對 於韓少的電影首先表示喜歡,對於這樣的句子也表示點贊。但對於這句是否適應於更多的人,表示懷疑。“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且看原作者本人,生活 過得不錯,而且懂得道理比常人多,可以說韓少是天才。但這個世間有多少天才呢?不多!這句話讓我不由地想起當年上國小的時候,那些奶奶級別的老師在課堂上 給我們上課,我依然記得《誰打碎了花瓶》那篇課文,講小列寧去姑媽家玩打碎了花瓶最後承認了錯誤。老師對我們說列寧是一個誠實的孩子,他以後成為了一個偉 大的人,所以你們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誠實是一種高貴的品質,你們懂了嗎?對於老師的詢問,我和小夥伴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懂了!”

道理,到底是真懂了,還是像孩子一樣“懂了”。我們是深入內心的懂還是流於感覺上的懂?是通過身體力行而得到道理,還是僅僅“東邊耳朵進,西邊耳朵出”表面上的懂,做到“我聽過這句話”的程度。而不經過大腦的深入思考,吝嗇地不用思維去判斷。那麼這樣的“道理”對於你來說的確無用,也驗證了韓少的“過不好這一生”!

道理是何物?有何用?

就 個人喜好而言,我既不喜歡滿嘴大道理的人,也不喜歡一句也不聽別人說道理的人。這是兩種極端,前一種將道理奉為經典,並痴迷,以此自榜;後一種太過於狂妄 和自我,認為我所不見的都是無用。喜歡和一些朋友討論道理,不去標榜,不去效仿,在思辨中獲得自己的思維成果。牛頓說,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一 直相信,一直認為前人的道理之所以留下來了,必定有其價值。

那麼道理為何物呢?有何用呢?我們常常對某一觀點表示認同的時候會說:“嗯,有 點道理!”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是眾眇之門,玄之又玄。現代人把“道”與“理”連在一起用,道理,謂之事物的規律。有趣的是在周朝的銘文中“道” 字,指的是陌生而必須走通才能到達目的地的路徑。道理不清楚,但我知道這個東西必須有,這是作為人類思維的參考資料,如果少了道理,做起事情將更加困難! 我們讀《大學》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經常有人將其掛在嘴邊,卻忘了後面的句子“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想要“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首先得要知道這其中的道理,知道道理之後才去實踐、驗證它。這樣才能達到你想要的目的!所以道理,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須有的。“無規矩不成方圓”不懂得道理,怎麼能在世間行走呢?

懂得多少道理才能過好生活?

生活能否過好跟道理是否有必然或者重大關係?從出生的那一刻,人就接受道理,到一個人死,我們感知到的道理數都數不清。但是有的人過得很好,有人的卻窮困潦倒。這說明什麼?懂得道理與是否過好生活並無多大關係,而是與人有關!與個體對待道理和生活的態度有關!與個人的生活能力有關!因為一切道理說出來不過都是冰冷的語言或文字,而人是鮮活的。人 有思維和主觀能動性,如果一個人知道偷竊是不好的'道理,但卻去犯罪了。不能說他懂了道理卻過不好生活,而是他的主觀能動性差,思想懶惰。對於它的本來面 目,我覺得用三個如此來概況:“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對於懂多少道理才能過好生活,就如相反的例子吃多少魚頭能引起重金屬中毒一樣,我也不知 道,但我知道的有兩點:沒有道理作為我們處世、處事、處人的參考資料,我們是過不了生活的;第二,魚頭內的確含有重金屬離子,吃魚頭的確不好。

韓少的句子很精彩,能引起廣大人群的共鳴之感,但我不希望這成為催眠你對道理嗤之以鼻的一個“道理”,尤其是那些思維處在激烈成長的青少年們!懂得道理比無知強!尤其是那些你“格物”之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