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語錄名言>

論語的語錄(15篇)

語錄名言 閱讀(1.18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有名的語錄吧,語錄現指能引起共鳴的、發人深省,有一定傳播力的名人之言、網民言論、社會事件所產生的新詞條。那什麼樣的語錄才是走心的語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的語錄,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的語錄(15篇)

論語的語錄1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3.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11.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12.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3.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14.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15.“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16.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1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9.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20.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21.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2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23.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

24.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25.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26.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

27.道不同,不相為謀。

28.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

29.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30.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31.巧言令色,鮮亦仁!

3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摘孔子《論語》

34.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5.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36.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3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3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40.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41.“巧言令色,鮮矣仁。”

4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43.德不孤,必有鄰。

44.巧言令色,鮮矣仁。

45.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46.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47.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4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十分重要。

49.“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50.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5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52.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53.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54.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55.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56.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57.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8.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論語的語錄2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溫、良、恭、儉、讓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不學禮,無以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言必行,行必果

四海之內皆兄弟

食不言,寢不語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不忍則亂大謀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當仁不讓於師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道不同,不相為謀

與朋友交,嚴而有信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敏於事而慎於言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訥於言而敏於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欲速,則不達

禮之用,和為貴。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後生可畏

君子成人之美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

論語的語錄3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3、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4、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7、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8、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衛靈公》

9、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1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11、德不孤,必有鄰。

12、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

1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14、每事問。—— 《論語·幾佾》

15、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16、君子周急不繼富。—— 《論語·雍也》

17、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出處:《論語》

18、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出處:論語顏淵

1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出處:《論語衛靈公》

20、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出處:論語

21、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出處:論語

2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2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

25、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

26、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27、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

28、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29、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30、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論語的語錄4

1、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

2、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言忠者,行篤敬。——論語

4、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論語

5、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yi)》

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7、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8、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述而》

9、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10、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11、導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2、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3、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

1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子曰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5、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出處:論語

1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處:論語

17、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出處:論語子罕

18、言必信,行必果。

19、敏於事而慎於言。

20、孔子語錄: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21、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話。)出處:論語

22、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23、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出處:論語公冶長

24、當仁不讓於師。

2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小不忍,則亂大謀。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7、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

28、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29、雍也第六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慄。

3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的語錄5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5、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6、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7、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10、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4、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15、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16、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7、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18、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論語的語錄6

1、你一出現, 我以為是萬聖節裝鬼的又出現了。

2、早早起來真的可以做許多事,比如,再睡一覺

3、自從空間音樂換成了忐忑,發現跑堂的人越來越少了。

4、誰寫作業不是一邊罵老師佈置的作業多一邊刷刷的寫。

5、我從小就怕黑,小時候學習不好就是因為不敢看黑板。

6、我們從不抄作業,我們只是作業的搬運工。

7、我常常看鏡子裡的我,一時感到醜,一時感到美膩!

8、班主任昨天罵我們,說我們班的人都長的醜。然後她今天又說,有啥子樣的老師就有啥子樣的學生。

9、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

10、其實漂亮真的可以當飯吃,以我這個姿色估計是要餓死的節奏。

11、“寫作業累麼?” “不累,累的是幫小明小剛小華那幾個蠢貨解決問題!”

12、現在複習的感覺就是:馬上要有一大波殭屍湧過來,但老子連向日葵都還沒種。

13、抄答案的最高境界,抄了半天抄跑題了。

14、“聖誕節你要什麼”“我要一隻獨角獸”“哎呀 說個實際點的”“那我要一個男朋友” “獨角獸要什麼顏色的”

15、體育老師說:誰敢穿裙子上我的課,就罰她倒立!

16、當森蝶對著林志穎哭喊著:我不想和你睡!我忍不住對著電視大喊:放著讓我來! 森蝶啊森蝶你長大後一定會後悔!

17、每次坐公車,想學韓劇女主把頭靠在玻璃上,每次都被公車給顛的支離破碎。

18、大家都說你很帥,但是我把你的相片做成電腦桌面,結果當場宕機……

19、聽聞期末考將近,腰不酸了,背不痛了,心臟也不跳了。

20、皇上!你今天怎麼沒穿襪子就上朝呢

21、我現在嚴重懷疑月老是不是把我紅繩拿去織毛褲了……

22、“爾康,你現在幸福嗎?”“紫薇,你忘了?我一直就姓福啊。”

23、不絆倒你,我哪有機會扶住你啊!

24、我終於知道我單身的原因了,我喜歡的不喜歡我,喜歡我的我不知道。

25、如果成績能像房價漲得那樣快,那麼這個世界該有多可愛。

26、今年我想送聖誕老人一個聖誕老婆,因為明年我就可以收到雙份禮物了!

27、是金子總會發光,你這塊玻璃渣子只會反光。

28、流量強X了話費生下一個孽種叫停機。

29、胖子的唯一好處就是,人多的時候可以坐副駕駛。

30、最近天氣老耍酷,不是降溫就下霧。

31、我們是好朋友,你跌倒的時候我會扶你一把,不過要先等我笑完。

32、姐們,你p圖的本事,咋不用來粉刷牆呢

33、冬天我和靜電啪啪啪,夏天我和蚊子啪啪啪。

34、做女人就要像胡一菲那樣,外貌上的芭比娃娃,行動上的變形金剛,思想上的女流氓,學問上的東方不敗。

35、老天,我以後再也不叫你爺了。你壓根就不愛我這個孫女。

36、遠離老師,珍愛生命、如果你想珍愛老師,那麼就請你遠離生命。

37、找男友,條件一:男的;條件二:活的。

38、路子野不野, 你看關係鐵不鐵

39、我媳婦兒告訴我:解釋就是掩飾、掩飾就是不老實、不老實就是挨收拾。

40、都是學霸、都是土豪、都是美妞、都是帥比、都好萌、都好瘦,我還活個毛線,世界再見!

論語的語錄7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巧言令色,鮮矣仁。

4.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故知新)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2.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 (盡善盡美)

13.朝聞道,夕死可矣。

1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賢思齊)

論語的語錄8

1) 在其位,要謀其政,先把自己那個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別人的事。

2)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3) 禪宗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4) 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每一個人不同的聲音和諧融入到在的集體的聲音當中。真正的和諧就是在堅持不同的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於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融入。

5) 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力量。

6)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7) 與其跟他人鬥,不如跟自己鬥,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

8) 三十而立,這個“立”字首先是內在的立,然後才是在社會座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9) 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勇敢有時是一種理性制約下的力量。一個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10) 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

論語的語錄9

1、無知就像是一朵精緻的花朵:摸一下,它就消失了。

2、偉大的藝術家看不到事物的真實。如果他看到了,就不再是藝術家。

3、一個極其優秀的人。他沒有敵人,而他的朋友也沒有一個喜歡他的。

4、社會僅僅以一種精神概念而存在,真實世界中只有個體存在。

5、要避免爭論,爭論總是俗不可耐,而且常常令人信服。

6、孩子最初愛他們父母,等大一些他們評判父母;然後有些時候,他們原諒父母。

7、女人在世上的日子要比男人好過得多。她們有太多禁忌。

8、報紙和文學的區別是,報紙沒法讀,而文學則沒人讀。

9、生活從來不是公平的而且,或許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件好事。

10、壞女人給我麻煩。好女人令我厭煩。這就是她們唯一的不同。

11、爭論是俗不可耐的,因為道德社會裡每個人都持完全相同的觀點。

12、女人的生活中只有一個真正的悲劇:她總在緬懷過去,卻必須活在未來。

13、除了感官,什麼也不能治靈魂的創痛,同樣,感官的飢渴也只有靈魂解除得了。

14、當美國的好人死了,他們就去巴黎。當美國的壞蛋死了,他們就去美國。

15、失去一個父母可以看成是一種不幸;失去雙親看上去就像是一種粗心了。

16、教養良好的人處處和他人過不去,頭腦聰明的人處處和自己過不去。

17、適度是極其致命的事情。過度帶來的成功是無可比擬的。

18、就像親愛的聖芳濟一樣,我也和貧窮聯姻,但我的婚姻並不成功。

19、我們教給人們如何記憶,卻從來不教他們如何成長。

20、我簡直太聰明瞭,有時連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21、美國是唯一一個直接從野蠻進入頹廢,中間沒有經過文明階段的社會。

22、夢想家只能在月光下找到前進的方向,他為此遭受的懲罰是比所有人提前看到曙光。

23、三十五歲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年齡;倫敦社交圈內滿是這樣好多年一直保持三十五歲的女人,她們可以自由地挑來選去。

24、生活中只有兩種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另外一個是得到我們想要的。世上只有兩類悲劇,有些人總是不能遂願,而有些人總是心想事成。

25、請轉告我對這家飯店廚師的讚譽,這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三明治了,還有,我點的是豆瓣菜三明治,我並不是要麵包片中夾一塊菜田。

26、我們愛爾蘭人太詩意以至不能做詩人,我們的國家裡充滿才華橫溢的失敗者,可我們是自希臘人以來最偉大的說空話之人。

論語的語錄10

1.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2.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6.當仁,不讓於師。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7.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8.言必信 ,行必果。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9.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1.不怨天,不尤人。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12.不遷怒,不貳過。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13.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不該乾的事,即使很想去幹,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14.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1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16.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17.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18.三思而後行。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覆的考慮後才去做。

1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穫。

2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論語的語錄11

1、思想:提出“治天命而用之”的主張,認為人能認識自然規律,並要按自然規律去辦事。

2、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並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加以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後世深遠的學說。

3、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最大的儒學的。他的思想記載於《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荀子曾經遊歷燕、齊、楚、秦趙多國,後家居蘭陵至死。

4、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思想: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持續利用。

7、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8、思想;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9、到了晚年,孟子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

10、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孔子,名丘,字仲尼。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也被稱為聖人。

13、思想:“無為而治,順應自然”。

14、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15、孔子(代表作:《論語》

16、莊子學識淵博,交遊很廣,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17、老子,據一般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生卒年不詳,一說生於公元前604年,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諡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學主無為之說,以自隱無名為務。有很多學者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代的人,但是比較多人認為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

18、朝聞道,夕死可矣。

19、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蹟差不多都儲存在這七篇之中。

20、莊子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隱居。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遂終身不復仕,隱居於抱犢山中。

21、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弟子。

2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4、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執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

25、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26、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後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並且遊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

2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28、溫故而知新

29、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

30、荀子,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關於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頗有出入。

31、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生卒於約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據《史記》所記載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3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3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34、孔子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負,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

35、思想:認為宇宙萬物本源是“道”,提出樸素的“辨證論”。

36、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37、他到過齊、宋、魯、滕、樑等國,見過樑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3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9、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代表作:《道德經》

40、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4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42、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的語錄12

一、于丹詞典:

“三鞠躬一握手”:一鞠躬是要向公眾,因為老百姓是用生命感悟來還原經典;二鞠躬是對聖賢,他們的睿智讓經典的力量趨向永恆;三鞠躬是給媒體,媒體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也是文明的催化劑。而一握手,是要和提出質疑的人握手,因為多元碰撞是文化獲得活力的最佳路徑。

什麼是“庸俗”:

就是家長裡短,比如過去大家住在一個大雜院裡,有一家包餃子,就會給滿院子人家都送上一盤。

什麼是“深情”:

她說是一種由衷的情懷,比如說自己對教師這個職業的無比熱愛。

“敬而不畏”“敬而近之”:

現在的文化、學術有被經典化的趨勢,被藏之深山、千古膜拜,讓人們只好敬而遠之,“我想告訴大家還可以有一種態度,那就是‘敬而近之’。我當然敬重孔子,但是我不懼怕他,我敬重他不是為了遠離他,而是為了親近他;我敬重他不是跪下來仰視他,而是走近去觸控他。”

貧窮:

著 名語言學家王寧先生是這樣解釋“貧窮”兩字的涵義:今天我們理解的

“窮”其實是過去的“貧”。什麼是“貧”?你看下邊是一個“貝”,把一個貝殼當錢花,而 且要“分”著花,這還不“貧”嗎?過去的“窮”是“窮途末路、無路可走”的意思。“窮”上邊是個“穴”字,就是山洞;下邊是一個人彎著腰,手還在前頭撐著 地。你看看,這不就是“無路可走”了麼? 一個這麼普通的詞,經過先生一分析,頓時就可愛起來,“我現在一看到‘貧窮’兩個字,腦子裡就是一幅畫面,鮮活至極。”

什麼叫“美”?什麼叫“體驗”:

自 己讀研究生的時候就開始崇拜偶像了,不過不是什麼影視明星,而是自己的老師、文藝理論學家王一川。在第一堂課上,王一川就講到他在北大讀書時曾經和同學晚 上跑到圓明園,在廢墟之間邊走邊談,內容涉及終極真理、美的真諦。“他說美是什麼?美永遠是你前一步地平線上的那一輪太陽,你可以用一生去追尋,但是你永 遠無法觸控。這是他講課的語言,比我講課的語言美多了。”于丹說,講這些內容的時候,王一川是帶著光芒和氣場的`。“王老師說什麼叫‘體驗’?就是‘以身體 之,以血驗之’。就是說你一定是全身心生命澎湃激盪,‘入乎其中’,然後才能‘出乎其外’。”

詩經新解:

《詩經》說:“焉得 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直譯過來,是說什麼時候能夠找到一棵忘憂草,什麼時候我就可以不想這個人了,就不那麼心碎了。她告訴學生,要理解 這幾句詩詞,就靜下心來聽聽劉德華的《給我一杯忘情水》,“雖然時代不同,媒介不同,但兩者所表達的意境如出一轍。”

論語的語錄13

1.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

(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 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 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大學》

(《詩經》說:“茂盛的桃樹開著鮮豔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 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中庸》

( 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11.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

(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中庸》

(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14.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如果學了之後,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溫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裡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5.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溫習

16.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論語》

(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捨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7、禮之用,和為貴。——《論語》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 君子食無求飽,……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

(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說話要謹慎,並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19.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論語》

(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瞭解別人。)

20.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

(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群星卻甘願環繞在它周圍。)

21.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

(《詩經》三百篇,其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22.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論語》

(我從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於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界的規律,六十歲對聽到的事情能領會貫通,並能辨別是非真偽,七十歲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範。)

23.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如果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穫,這種方法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2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25.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26.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27.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

(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沒有了輗,馬車上沒有了軏,還靠什麼行走呢?)

28.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

(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麼還有什麼行為不能容忍呢?)

29. 《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

(《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婉而不傷慟。)

30.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

(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達不到仁的境界,怎麼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

(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32.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論語》

(一個人不應該發愁沒有官位俸祿,而應該發愁沒有為官的本領。不應該發愁別人不瞭解自己,而應追求能夠讓別人瞭解自己的才能。)

33.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

(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34.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35.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36. 朽木不可雕也。——《論語》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37.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 “文” 也。——《論語》

(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38.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

(他這種聰明,別人能做到,而這種愚傻,別人便難以做到了。)

39.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

(如果質樸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樸,也會流於虛浮。只有外表和內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4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對任何事物,僅僅瞭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愛它的人,深深喜愛它的人又不如樂此不疲的人。)

41.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

(對天資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而對於中等以下天資的人,則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42.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

(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43.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默記所學的東西,堅持學習而不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44.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

(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馬鞭去做一個車伕,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幹我喜歡的事。)

45.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

(發憤研究學問,常常忘記吃飯,一旦有所收穫便又高興地忘記了憂愁,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沒有感覺到。)

46.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如果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他們有優點,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鑑而改掉。)

47.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學習文化,修養德行,忠誠不渝,言行一致。)

48.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

(君子的心胸坦蕩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49.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鳥快要死的時候,叫聲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話是善良的。)

50.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

(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鬥,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51.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52.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論語》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間又好象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5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

(孔子站在岸上指著河水說:“時光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54.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

(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55.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

(年輕人是可怕的,因為怎麼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我們現在呢?但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他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56.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戰鬥中,三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

57.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論語》

(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才能瞭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58.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

(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麼能事奉鬼呢?)

59.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61.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62.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論語》

(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3.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

(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6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麼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著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釋出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6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

(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並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66.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67.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68.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69.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

(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麼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70. 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論語》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71.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72. 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7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74.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5.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76. 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論語》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77.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自己不願乾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 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79.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80.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81.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面對著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82. 有教無類。——《論語》

(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83.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論語》

(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85.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

(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86.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

(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鬥;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87.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

(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88.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

(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後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89.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

(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於環境習俗的薰陶,便相距得遠了。)

90.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論語》

(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便什麼壞事都能幹出來。)

91.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埂!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說你不莊重;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92. 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93.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94.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

(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前的實際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95.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論語》

(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威嚴,接觸則溫和可親,聽講話則嚴肅不苟。)

96. 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論語》

(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97. 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

(做好了官,有餘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

98. 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論語》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99.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論語》

(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於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幹這些。)

100.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論語》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卻不耗費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凶猛。”……子張又說:“什麼是四種惡行?”孔子說:“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釋出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不出的財務衙門。)

論語的語錄14

1、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

2、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3、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yi)》

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5、不遷怒,不貳過。《雍也》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7、大德不逾閒(遮攔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張)

8、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而)

9、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10、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季氏)

11、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1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13、貧而無諂,富貴無驕。(學而)

14、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15、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述而)

16、躬自厚而薄責人,則遠怨矣。(衛靈公)

17、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18、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里仁)

19、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23、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24、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2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6、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2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28、君子周急不繼富。

2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30、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1、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32、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

3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3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3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7、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

38、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39、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4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41、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4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43、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44、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4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46、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4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8、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公冶長》

論語的語錄1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這個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