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語錄名言>

名人演講稿15篇

語錄名言 閱讀(3.92K)

演講稿是為了在會議或重要活動上表達自己意見、看法或彙報思想工作情況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用到演講稿的地方越來越多,你寫演講稿時總是沒有新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名人演講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名人演講稿15篇

名人演講稿1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英國思想家羅素,在1924年來到中國的四川。那個時候的中國,正逢軍閥割據的時代,戰亂頻頻,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羅素剛寫完他的鉅著《幸福論》,他希望以自己的思想教化引導中國人擺脫苦難。當時正值夏天,四川的天氣非常悶熱。羅素和陪同他的幾個人坐著那種兩人抬的竹轎上峨嵋山。山路非常陡峭險峻,幾位轎伕累得大汗淋漓。作為一個思想家和文學家的羅素,此情此景,沒有了心情觀賞峨嵋山的景觀,而是思考起幾位轎伕的心情來。他想,轎伕們一定痛恨他們幾位坐轎的人,這樣熱的天氣,還要他們抬著上山。甚至他們或許正在思考,為什麼自己是抬轎的人而不是坐轎的人?

羅素思考著的時候,到了山腰的一個小平臺,陪同的人讓轎伕停下來休息。羅素下了竹轎,認真地觀察轎伕的表情。他看到轎伕們坐成行,拿出菸斗,又說又笑,講著很開心的事情,絲毫沒有怪怨天氣和坐轎人的意思,也絲毫沒有對自己的命運感到悲苦的意思。他們還饒有趣味地給羅素講自己家鄉的笑話,很好奇地問羅素一些外國的事情。他們在交談中不時發出高興的笑聲。

羅素在他的《中國人的性格》一文中講到了這個故事。而且,他因此得出了一個著名的人生觀點:用自以為是的眼光看待別人的幸福是錯誤的。

莎士比亞在談到人生的處境時曾經有過一個很經典的比喻,他說:我們的身心就是一個園圃,而我們的主觀意志就是園圃的園丁。不論我們是種植奇花異草或單獨培植一種樹木,還是任其荒蕪,那權力都在我們自己。也就是說,你假如願意自己是快樂幸福的,你自己就可以做到,權力都在你自己的手裡。一切都在我們個人的主觀意志之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生活充滿喜悅,我們也可以讓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境由心造,不論我們處於什麼境地,我們都可以把它當作自己的福地。成功的時候,盡情地享受成功;逆境的時候,為未來的希望快樂。

坐轎子的人未必是幸福的,抬轎子的人未必不是幸福的。

名人演講稿2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著名文學家,是拉丁美洲文學大爆炸代表作家。他曾經說過一句話:用他人的標準來解釋我們的現實,只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陌生,越來越拘束,越來越孤獨。

提到加西亞·馬爾克斯,就必須提到他的《百年孤獨》。《百年孤獨》是一部奇書,是一部由孤獨引導的名著,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馬爾克斯因《百年孤獨》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曾有書評說這是諾獎創辦以來第一部獲獎後無爭議的作品。此言雖然顯得有點誇張,但不可否認,《百年孤獨》在世界文學舞臺上扮演了史無前例的角色。在《百年孤獨》中,馬爾克斯虛擬了一個略帶魔幻氣息的小鎮馬孔多,他用高超的文筆寫出一個家族、一個小鎮、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人性的孤獨。讀《百年孤獨》,像走進一座迷宮,在沿途欣賞迷迷幻風景的同時,讓人深陷於思考的埋伏中,讓你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靈魂、自己的“孤獨”。

回到馬爾克斯說的這句話上來,又回到了老話題——“孤獨”。但實際上這句話並非出自《百年孤獨》,而是另一部作品——《我不是來演講的》。為什麼“用他人的標準來解釋我們的現實會感到陌生、拘束、孤獨?”從馬爾克斯當年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有著共同語言的拉丁美洲佈滿了內戰與獨裁。世界大戰的戰火併未怎麼燒及拉丁美洲,但這些人的祖國沒有一個內部是團結的,都被各種利益機器切割得零零碎碎。美國人侵入哥倫比亞發展商貿甚至釀成了當地政府為了抑制其他政黨而一再隱瞞的“香蕉大屠殺”慘劇。正如《百年孤獨》書中所說——在發生屠殺後,政府宣稱:“這是一個美好的小鎮,沒有死亡,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有。”可為什麼在政府“美好”的標準下,馬孔多還是難逃孤獨的命運、被颶風從地球上徹底抹去?這句話中“我們”為何不能理解成拉美人民?由此可以從歷史角度理解,馬爾克斯是要告誡拉美的人們,不要被國家各種權利機器滔滔不絕的各種美言洗了腦,尺寸方圓自在心中,人們在生活中看到的、感悟到的比政客們描述的標準更接近現實。

放下歷史與時代的沉重話題,這句話又可簡單理解為不丟失自己的思想與立場。

古羅馬皇帝瑪克斯·奧勒留在《沉思錄》中寫道:“要記住,一切事物均取決於我們的看法。”“若沒有不受別人想法左右的自由意志,鄰人的邪惡就會變成我的毒害。”在他人思想的束縛中,傲岸掩飾著內心的卑微,強蠻矇蔽了意志的脆弱。埋藏心愛,偏偏顧左右而言他;一顰一笑,誰都難吃準其真意。意志的鐵鏈捆住了現實,讓我們在思想與行動中變得愈發陌生、拘束。怎麼會沒有一種孤獨的感覺襲心而來?

掙脫庸人自擾的思想拘束,你思故你在,用不受干擾的清澈眼光看待現實。在自由思想主宰的現實中,儘可以厭惡你的厭惡,崇拜你的崇拜,愛一切值得去愛的一切,恨一切必須恨的一切。世味之濃淡無需迎合,粉飾於耳目到底是虛榮。

請讓思想自由、意志獨立成為一種心靈的習性。

名人演講稿3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獲獎者,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極為榮幸能在卡羅林斯卡學院講演,我報告的題目是: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在報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謝諾貝爾獎評委會,諾貝爾獎基金會授予我20xx年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在短短的幾天裡,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熱情,在此我一併表示感謝。

謝謝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貝爾)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剛剛所做的精彩報告。我現在要說的是四十年前,在艱苦的環境下,中國科學家努力奮鬥從中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

關於青蒿素的發現過程,大家可能已經在很多報道中看到過。在此,我只做一個概要的介紹。這是中醫研究院抗瘧藥研究團隊當年的簡要工作總結,其中藍底標示的是本院團隊完成的工作,白底標示的是全國其他協作團隊完成的工作。 藍底向白底過渡標示既有本院也有協作單位參加的工作。

中藥研究所團隊於1969年開始抗瘧中藥研究。經過大量的反覆篩選工作後,1971年起工作重點集中於中藥青蒿。又經過很多次失敗後,1971年9月,重新設計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溫提取,用乙醚迴流或冷浸,而後用鹼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備樣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標號191#的樣品,以1.0克/公斤體重的劑量,連續3天,口服給藥,鼠瘧藥效評價顯示

抑制率達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瘧實驗,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結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瘧藥效的突破,是發現青蒿素的關鍵。

1972年8至10月,我們開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臨床研究,30例惡性瘧和間日瘧病人全部顯效。同年11月,從該部位中成功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化合物的結晶,後命名為“青蒿素”。

1972年12月開始對青蒿素的化學結構進行探索,通過元素分析、光譜測定、質譜及旋光分析等技術手段,確定化合物分子式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確了青蒿素為不含氮的倍半萜類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經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分析化學室進一步複核了分子式等有關資料。1974年起,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繼開展了青蒿素結構協作研究的工作。最終經X光衍射確定了青蒿素的結構。確認青蒿素是含有過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內酯。立體結構於1977年在中國的科學通報發表,並被化學文摘收錄。

1973年起,為研究青蒿素結構中的功能基團而製備衍生物。經硼氫化鈉還原反應,證實青蒿素結構中羰基的存在,發明了雙氫青蒿素。經構效關係研究:明確青蒿素結構中的過氧基團是抗瘧活性基團,部分雙氫青蒿素羥基衍生物的鼠瘧效價也有所提高。

這裡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雙氫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結構。直到現在,除此型別之外,其他結構型別的青蒿素衍生物還沒有用於臨床的報道。

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衛生部新藥證書。於1992年再獲得雙氫青蒿素新藥證書。該藥臨床藥效高於青蒿素10倍,進一步體現了青蒿素類藥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點。

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在北京聯合召開瘧疾化療科學工作組第四次會議,有關青蒿素及其臨床應用的一系列報告在會上引發熱烈反響。我的報告是“青蒿素的化學研究”。上世紀80年代,數千例中國的瘧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療。

聽完這段介紹,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不過是一段普通的藥物發現過程。但是,當年從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沿用歷史的中藥青蒿中發掘出青蒿素的歷程卻相當艱辛。

目標明確、堅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參加全國“523”抗擊瘧疾研究專案。經院領導研究決定,我被指令負責並組建“523”專案課題組,承擔抗瘧中藥的研發。這一專案在當時屬於保密的重點軍工專案。對於一個年輕科研人員,有機會接受如此重任,我體會到了國家對我的信任,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鉅。我決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盡全力完成任務!

學科交叉為研究發現成功提供了準備。這是我剛到中藥研究所的照片,左側是著名生藥學家樓之岑,他指導我鑑別藥材。從1959年到1962年,我參加西醫學習中醫班,系統學習了中醫藥知識。化學家路易˙帕斯特說過“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古語說:凡是過去,皆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種準備。當抗瘧專案給我機遇的時候,西學中的序曲為我從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準備。

資訊收集、準確解析是研究發現成功的基礎。接受任務後,我收集整理歷代中醫藥典籍,走訪名老中醫並收集他們用於防治瘧疾的方劑和中藥、同時調閱大量民間方藥。在彙集了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20xx餘內服、外用方藥的基礎上,編寫了以640種中藥為主的《瘧疾單驗方集》。正是這些資訊的收集和解析鑄就了青蒿素髮現的基礎,也是中藥新藥研究有別於一般植物藥研發的地方。關鍵的文獻啟示。當年我面臨研究困境時,又重新溫習中醫古籍,進一步思考東晉(公元3-4世紀)葛洪《肘後備急方》有關“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截瘧記載。這使我聯想到提取過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溫,由此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

關於青蒿入藥,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其後的《神農本草經》、《補遺雷公炮製便覽》、《本草綱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記載。然而,古籍雖多,確都沒有明確青蒿的植物分類品種。當年青蒿資源品種混亂,藥典收載了2個品種,還有4個其他的混淆品種也在使用。後續深入研究發現:僅Artemisia annua L.一種含有青蒿素,抗瘧有效。這樣客觀上就增加了發現青蒿素的難度。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並不高,還有藥用部位、產地、採收季節、純化工藝的影響,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確實來之不易。中國傳統中醫藥是一個豐富的寶藏,值得我們多加思考,發掘提高。

在困境面前需要堅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國的科研條件比較差,為供應足夠的青蒿有效部位用於臨床,我們曾用水缸作為提取容器。由於缺乏通風裝置,又接觸大量有機溶劑,導致一些科研人員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影響。為了儘快上臨床,在動物安全性評價的基礎上,我和科研團隊成員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確

保臨床病人的安全。當青蒿素片劑臨床試用效果不理想時,經過努力堅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終查明是崩解度的問題。改用青蒿素單體膠囊,從而及時證實了青蒿素的抗瘧療效。

團隊精神,無私合作加速科學發現轉化成有效藥物。1972年3月8日,全國523辦公室在南京召開抗瘧藥物專業會議,我代表中藥所在會上報告了青蒿No.191提取物對鼠瘧、猴瘧的結果,受到會議極大關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會議上,我報告了30例臨床全部顯效的結果。從此,拉開了青蒿抗瘧研究全國大協作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謝當年從事523抗瘧研究的中醫科學院團隊全體成員,銘記他們在青蒿素研究、發現與應用中的積極投入與突出貢獻。感謝全國523專案單位的通力協作,包括山東省中藥研究所、雲南省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廣州中醫藥大學以及軍事醫學科學院等,我衷心祝賀協作單位同行們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對瘧疾患者的熱誠服務。對於全國523辦公室在組織抗瘧專案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誠摯的敬意。沒有大家無私合作的團隊精神,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將青蒿素貢獻給世界。

瘧疾對於世界公共衛生依然是個嚴重挑戰。WHO總幹事陳馮富珍在談到控制瘧疾時有過這樣的評價,在減少瘧疾病例與死亡方面,全球範圍內正在取得的成績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如此,據統計,全球97個國家與地區的33億人口仍在遭遇瘧疾的威脅,其中12億人生活在高危區域,這些區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於1/1000。統計資料表明,20xx年全球瘧疾患者約為1億9千8百萬,瘧疾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為58萬,其中78%是5歲以下的兒童。90%的瘧

名人演講稿4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名人傳》是這學期要看的名著。雖然看得很倉促,但還是看完了。看完之後讓人感慨很深。

貝多芬,在悲傷與痛苦中掙扎生存。一生都處在苦難中。可他還是頑強的活著,就算身無分文、生活無以為濟,也不會向貴族向他人搖尾乞憐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如此。

米開朗琪羅,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為那些權貴工作,無論是願意或不願意。雖然是被迫,但他依然認真地工作,並無怨言。他為之工作的不是權貴,而是心中的藝術。

列夫·托爾斯泰,雖然身為貴族,但毅然反對階級制度。雖不被任何人理解,但他那開明的思想成為不朽的名著存留於世。

《名人傳》中的三個人物的精神都是偉大的,但也給人帶來了思考。是理想重要還是生存重要。

試問,你若光榮的死去?亦或卑劣的生存?

名人演講稿5

我記得八十年代初的一個大學聯考的作文是一個圖,圖中一個人要挖井找水,在地上挖了很多坑,深淺不一,有的地方都快要挖到水了,但因為他淺嘗輒止,沒有在任何一點上真正持久地挖下去,結果是他一點水也沒有找到。

直到現在這個圖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為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我逐漸認識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偉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瑣碎的、點點滴滴的事情組成的。要把事做成,就要在一個地方形成足夠的壓強,我們缺少的不是策劃,不是點子,需要的是持之以恆地把一個事情做得非常深入。

什麼是持之以恆?簡單地說就是重複。有一本書叫《異數》,這本書提出“一萬個小時定律”,他分析了很多有名的成功人士,發現無論是比爾·蓋茨,還是打高爾夫的泰德·伍茲,要想成為高手中的高手,在某個領域成為傑出的專家,一萬小時是最基本的投入。

我發現程式設計序也是這樣。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程式設計師,怎麼也要寫個10萬到15萬行以上的程式碼。如果你連這個量級的程式碼都沒有達到,那說明你還不會寫程式。在學校裡你寫點幾千行程式碼的課程設計、一萬行程式碼的畢業設計,這都不算什麼。

運動員更不用說了。無論是學跆拳道,還是打網球,都有很多動作需要不斷重複,可能每天都重複成百上千次。有些年輕同事抱怨說工作重複,枯燥無味沒意思。我個人覺得,如果你覺得這種重複毫無必要,是簡單的重複,那你應該想辦法優化它。

微博上流傳著一個故事,說的是1948年遼瀋戰役的時候,林彪每天深夜都要求彙報每日軍情,其實都是重複著一堆枯燥無味的資料:每支部隊殲敵多少、俘虜多少、繳獲的火炮、車輛多少、**、物資多少,還要統計出機槍、長槍、短槍,擊毀和繳獲尚能使用的汽車,也要分出大小和類別。

這種工作很繁瑣,很累人,看不出有任何價值。然而,1948年10月份,林彪發現繳獲的長短槍比例、大小車比例、軍官與士兵的比例略微有些異常,從這些微妙的數字變化中他判斷出國軍司令廖耀湘的指揮所就在附近。

以前微博上推薦過一篇文章,叫做《我的助理辭職了》,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它說的是有個助理幫總經理貼票據的事兒。在多數人看來,這個工作既繁瑣,重複,又沒有意義。

但這個助理建了一個表格,把所有報銷的資料按照時間、數額、消費場所等記錄下來。時間一長,她就發現這些商務活動背後的規律,總經理沒交代到的工作也能處理得很好。實際上,她對於重複的態度和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方法,讓她的工作不再侷限於貼票據的助理工作,她實際上拓展了她的職業生涯。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你如果堅持下來,你就可能做到了。

中國有句俗話:勤能補拙是良訓。“勤”裡面就有對重複的態度和重複的方法。我早期創業的時候,也做過很多重複的事,有時候也會厭倦,退縮,想打退堂鼓。比如,年輕的時候我要發展代理商,一天要跑兩三個城市,跟每個客戶重複講代理政策,為什麼要做代理,最後累得幾乎要虛脫了,話都說不出來了。

我也不想幹了,但當時我看了一本書,就是中國首富宗慶後的《非常營銷》。書裡有一段,恰恰寫到他不厭其煩地在全國走訪上千家經銷商和代理商,一遍又一遍地講重複的話,一遍又一遍打動每個經銷商和代理商。我看完以後,什麼也不說了,接著去跑下一個城市。

我是一個坐不住的人,但我在程式設計的時候,比誰都能坐得住。別人頂多編兩三個小時就得出去透透風,吸根菸。但我坐在那裡,除了吃點飯喝點水,可以十個小時一動不動。程式設計的時候,如果有人在旁邊玩遊戲、看電影,別人總會忍不住溜一眼。但我可以做到完全無視。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你如果堅持下來,你就可能做到了。

很多人只看到人家成功的一面,卻沒有看到他為成功做出的積累。有個七個饅頭的比喻很恰當,你吃了第七個饅頭以後終於吃飽了。別人就開始研究,你吃的第七個饅頭是用什麼麵粉做的?為什麼吃了這個饅頭就飽了呢?他們沒有看到你前面還吃了六個饅頭,這六個饅頭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一萬小時”的積累。

有本管理學的經典中提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企業都像一個巨大的飛輪,特別重。我們每個人去推,一下兩下,這個飛輪紋絲不動。但大家堅持,咬著牙不放棄。突然有一天,這個能量積攢到一定數量,飛輪就慢慢動起來了。

一旦這個飛輪動起來,自己就有了勢能,後來大家再推,它就會越轉越快。大家不要覺得自己每天做的事很枯燥,公司每天也有無數的瑣碎的事,我也經常要開很長的會,要跟很多人談話,每天要把講過話重複一遍又一遍。

不要怕重複,我和大家一樣,都是生活推輪子的人。

名人演講稿6

很激動!很激動!我從來沒有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講話,很緊張。我先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緒。

簡單地介紹一下:我是文章,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安人,是一個典型的八零後。我沒上過高中,然後呢我們家鄰居有一個孩子,七歲,想學芭蕾舞,有一天他們家裡人沒時間,讓我陪著這七歲的小孩去學芭蕾舞,我就去了,去了以後那個老師就一直盯著我看,一直盯著我看。我也不知道,他看我什麼,她說你這形象長得跟洋娃娃似的,應該去搞文藝啊,他們回來就跟我爸媽說了,我就在我爸媽的威逼利誘之下就去試了,我去了之後老師就把我留下來,就說這孩子不錯留下吧。我就上了(陝西省)藝校了,上藝校呢什麼都不懂,老師一上來說讓我做個小品,我說做什麼小品呢?老師就說你在家幹什麼就幹什麼唄,我說那就坐著。所以在藝校其實並沒有什麼,

除了長相出眾以外。

我也是自認為就沒有什麼特別的能讓我驕傲的地方,因為我從小是一個特別特別驕傲的人,但到了那就沒什麼驕傲的。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們這一代八零後都有一種通病,就是說得通俗一點,說得不那麼好聽呢,叫自私。但是我覺得這種通病不是我們的錯,因為我們八零後這一代人呢,是中國剛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的第一代,那我們基本上每個人家裡都是一個孩子,所以在家裡至少有六個大人在疼著你,我不知道你們在坐的有沒有,就是比如說我們小的時候走在路上摔了一跤,我們的家長會衝上去打地板摔椅子,說地不好說椅子不好,說它把我們家寶寶給摔著了,做任何事情我們小的時候,他們都告訴我是地板不好,是天不好,那我們就養成了一種習慣,就是都是別人不對,我們全是對的,我們的家裡人從小就給我們培養了一個很主觀的意識,我們是最大的,那麼當我們逐漸地走到了一個學校一個集體,每個人都獨大,那不行,你要為心裡的這個依據,要付出很慘痛的代價。我的驕傲,我的獨大意識一次一次地被我身邊的人去打壓,後來我慢慢地覺得說自己必須要強大起來。

後來我很幸運的,在藝校裡頭拍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部電視劇,是一箇中學生的戲叫《青春正點》。然後我們組裡有兩位演員當時是演我們的老師,一位演員叫果靜林,一位演員叫劉威葳,但是他們兩個人呢,就覺得說文章你一定是幹演員的,你幹不了別的,然後那個時候,拍戲的過程中,我知道了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還有北京電影學院。他們說你一定要去幹這件事,考大學,要上這幾所學校,你才能出來成為一個大家認可的演員,後來我也是聽了他們倆的話,然後回去了之後就決定說那就試試。

來北京之前沒覺得說參加藝考是一件特別特別難的事兒。走進中央戲劇學院校園的時候,我傻了,操場上幾乎沒空地兒,看著每一個姑娘都漂亮,看著每一個男的都一米八幾的大個兒,又帥,就覺得自己就倍受打擊。然後就得考試,就有一個人出來指手畫腳說你是多少考號,我說我是2237(號),他說好,37同學,跟他你們兩個人是兩口子吵架,在這吵架,然後一上來,那個女孩就打我罵我,什麼這樣那樣,就很瘋狂地打我罵我,我當時其實在考場上,我是傻了。可能就是因為在考場上她一個女孩對我這樣,強有力地這樣打我,可能養成了我一直怕老婆的習慣。結果那個考場留下複試的只有我一個人。可能老師覺得說這個太可憐了,然後我也很順利地通過了三試。當時我是電影學院和中央戲劇學院兩個學校過了,因為我只報了這兩個學校,都過了三試。我呢就很有信心回去準備文化課了,經過了三個月的努力就準備要大學聯考了。

到了考場外呢,人山人海,家長考生,然後我特別特別地覺得自己跟踩了棉花似的,就看什麼也不對焦,就覺得這特別不屬於自己一地兒,就覺得走哪兒都特別不自在,然後我爸就說緊張嗎?我說緊張。他說那有什麼辦法能排解你的緊張,當時我十七歲,“給我根菸吧!”我爸看著我說:再過二十多天你就成人了。你就十八歲了。好!本來想說等你成人了之後慢慢地接受,但是現在鑑於這個特殊的事件我給你一根菸抽。從我爸手裡接過來的第一根菸,我覺得那根菸是我這輩子抽得最香的一根菸。然後我抽完那顆煙,走進考場,三天考完了,愛誰誰。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那得報志願啊。

當時是電影學院和中戲兩個我都過了三試了,但就這兩個學校而言呢,中戲是我想去的地方,然後我做了一個很衝動的事情就是志願卡上我們有八個志願,所以呢我就八個志願全部填了中戲。我媽就拿著那張志願表看著我就哭,“你怎麼可以這樣!”她說:兒子,你只要填上人家那學校,人家那兩個學校不要你,你還有地兒去,如果你要不填呢,你就今年就走不了,你就得在家再待一年。我說我寧願再待一年我也要去中央戲劇學院。

然後在西安考區我有一個同學,他也考了中戲,他在七月的十八號還是二十號,他就拿到了錄取通知書。然後啪一個電話打過來,文章你拿到了嗎?我說拿到什麼?我被錄取了,文章!再見!特別損。然後我當時心就涼了,然後我爸就說要麼你出去散散心吧,給你一千塊錢。我說一千塊錢,好。

名人演講稿7

“名人”這個專業名詞大家都知道,可是這裡的名人不是什麼明星,而是我最最最崇拜的人,而且是一名了不起的作家,她就是--張海迪。

我為什麼會崇拜她呢?是因為我崇拜她的毅力,“毅力”對我們每一個人兜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們再很困難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毅力了,張海迪的毅力是讓我們廣大中學生,以及大學生,國小生學習的。再張海迪5歲的時候,生了一場病,使她胸部一下失去了知覺--高位截癱。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吃驚震悚的結果啊。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鍛鍊,她才能坐起來,用胳膊支撐著。趴在桌子上。

張海迪長大了,她希望自己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可是她的自身條件是有限的,於是她開始了自己的自學的艱苦之路。鄰居親友小夥伴都成了她的老師,再這種艱苦的條件下,她仍然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著,她趴在桌子上,不停的讀寫坐久了,兩肋鑽心的痛,胸前也壓出了一道道血痕,但是無論如何,她都挺去了,疼痛的表現沒有打斷她的自學之路。

當她越過一道道難關,學習不斷進步的時候,病情又一次惡化,大手術後,她只能躺在床上,連脖子也不敢扭,自學被迫中斷,面對挫折和打擊,她也並沒有洩氣,張海迪讓媽媽把書放在枕頭邊,對面桌子上支一面鏡子,這樣,她可以藉助鏡子來看書,自學之路又一次的開始了。

靠著這種頑強的毅力和精神,張海迪終於完成了學業,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事情啊,再我們中國小生的身上缺少的就是這種自強不息頑強的毅力,所以我們更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祖國奉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名人演講稿8

亞當和夏娃男耕女織時,有誰是什麼紳士?

上帝造人之初,一切人生來本屬平等,後來惡人不正義的壓迫,我們才陷於奴役束縛的境地。

如果上帝一開始就要創造奴隸,他必然會指定誰為奴隸,誰享自由。

上帝任命的時刻現已到來,因此我要勸你們考慮,只要你們願意,就可以擺脫身上的枷鎖、恢復自由。

我建議你們深思熟慮、鼓足勇氣、振作精神。你們要學習一個好莊稼人的榜樣,先耕耘田地,再拔除損壞莊稼的莠草。你們也可以先剷除國內的大貴族,然後除去法官、律師、貪得無厭者和一切壓抑平民百姓的人。時候一到你們將可以得到和平與安穩。

除去那些大人物後,你們就能得到自由平等,再沒有高低貴賤的不同等級。剩下的只是你們對一切事物的同等尊嚴和權威。

名人演講稿9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生命是"1"》。

布萊恩讓是泰國著名耍蛇人,且他耍的不是一般的蛇,而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劇毒眼鏡蛇。 1998年,26歲的布萊恩讓和一千條眼鏡蛇同在一個玻璃櫃中"同居"了整整7天而安然無恙,創下當時的吉尼斯紀錄,被譽為世界"蛇王",聞名全球。

20xx年3月19日,泰國氣候炎熱,空氣沉悶。許多人從曼谷開車趕赴布萊恩讓的住所,觀看他高超的耍蛇技藝。布萊恩讓和往常一樣,把一條條"馴服有素"的眼鏡蛇從竹筒裡倒出來和他一起表演。其間,一條眼鏡蛇屢次不聽"號令",蜷盤著長長的身子賴在舒適、清涼的竹筒裡,但抵擋不住主人的"威逼利誘",很不情願地登臺表演。

布萊恩讓十分嫻熟地操控著幾十條眼鏡蛇,任它們自由靈活地遊弋、穿行並纏繞在自己的身體上。突然,就是剛才企圖賴在竹筒裡偷懶的那條蛇,猛地對布萊恩讓發起攻擊,在他的胳膊肘上咬了一口,鮮血立刻流了出來。觀眾們被這突如其來的意外嚇壞了,詫異地叫出聲來,紛紛提醒並勸說布萊恩讓去醫院治療。布萊恩讓臉上顯出幾分尷尬,額上沁出許多汗珠,但他卻裝做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繼續著表演。可是,觀眾們發現,布萊恩讓原本從容、利落的動作逐漸凌亂、遲鈍,且大汗淋漓。大家再次勸阻他停止表演,趕緊救治。然而,布萊恩讓儘管已頭暈目眩、呼吸困難,明顯地感到力不從心,但他仍強撐著堅持搖頭說:"不行,沒事的。我的表演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差錯和失誤......"接下來,他的情形越來越糟糕,而他卻堅持不肯中斷表演。大家面面相覷,交頭接耳一番後,心照不宣地紛紛快速離去,好使布萊恩讓拋卻"面子",抓緊時間救治。 觀眾剛一離開,布萊恩讓就像醉漢一般倒在地上。家人連忙把他送到最近的醫院。可是,醫生檢查後卻十分痛心地說:眼鏡蛇的毒素已侵襲了他的整個中樞神經和心臟。年僅34歲的蛇王布萊恩讓停止了呼吸,一命嗚呼。曾經的榮譽和稱號,隨著他生命的終結,成為永久的回憶。

非常奇妙的是:就在同一天,地球的另一端,布萊恩讓的同行———美國知名耍蛇人大

衛,也在表演過程中遭到襲擊,一條眼鏡蛇在他的腹部狠狠咬了一口。遭到攻擊後,大衛立刻示意攝像師和助手停止表演,並用雙手不停地往外擠壓傷口處的毒血,遏止毒素蔓延和擴散的速度。同時駕車趕赴就近的醫院尋求幫助和救治。醫院動用直升機,在最短的時間內,調來抗毒蛇血清為大衛注射。大衛最終得到了救治,幾個星期後痊癒出院。大衛為什麼能蛇口逃生?因為,大衛為自己的生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而布萊恩讓顧及顏面,為保全"蛇王"的名聲,耽擱了救治時間。

不錯,名譽是人的第二生命。但是,第二生命畢竟不是第一生命啊!我們常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什麼是青山?青山就是身體、生命。當你能保住生命,就能開創無限的未來。生命好比數字"1",如果沒有這個"1",後面縱使加無數個"0",最後的結果不還是零嗎?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名人演講稿10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名人傳》這本書是法國作者羅曼羅蘭寫的。

本書包括了《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泰斯傳》三篇傳記,描寫了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她們雖然是各自所處的領域不同,但是,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她們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變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貢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們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韌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一味的沉淪,那麼就定能衝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優秀的傳記不僅能鼓舞人,還能使人更深刻的認識世界,瞭解人生。

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一本書!

名人演講稿11

敬愛的老師和親愛的同學們:

上午好!

謝謝你們叫我回家。讓我有幸再次聆聽老師的教誨,分享我親愛的學弟學妹們的特殊喜悅。

一進家門,光陰倒轉,剛才那些美好的視訊,同學的發言,老師的講話,都讓我覺得所有年輕的故事都不曾走遠。可是,站在你們面前,親愛的同學們,我才發現,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畢業的時候,你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還沒有出生。那個時候你們的朗朗部長還是眾女生仰慕的帥師兄,你們的渭毅老師正與我的同屋女孩愛得地老天荒。而現在他們的孩子都該考大學了。

就像剛才那首歌唱的,“記憶中最美的春天,難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將理想“變現”的歷程,我們只是一疊面額有限的現鈔,而你們是即將上市的股票。從一張白紙起步的書寫,前程無遠弗屆,一切皆有可能。面對你們,我甚至缺少一分抒發“過來人”心得的勇氣。

但我先生力勸我來,我的朋友也勸我來,他們都是84級的中文系學長。今天,他們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貧淡泊;有的已經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發了財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離了婚、生活並不如意,但在網上交流時,聽說有今天這樣一個機會,他們都無一例外地讓我一定要來,代表他們,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說點什麼。

是的,跟你們一樣,我們曾在中文系就讀,甚至讀過同一門課程,青澀的背影都曾被燕園的陽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纏滿的綠牆上。但那是上個世紀的事了,我們之間橫亙著20多年的時光。那個時候我們稱為理想的,今天或許你們笑稱其為空想;那時的我們流行書生論政,今天的你們要面對誡勉談話;那時的我們熟悉的熱詞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們記住的是“拼爹”、“躲貓貓”、“打醬油”;那個時候的我們喜歡在三角地遊蕩,而今天的你們習慣隱形於偉大的網際網路。

我們那時的中國依然貧窮卻豪情萬丈,而今天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在苦苦尋找迷失的幸福,無數和你們一樣的青年喜歡用“囧”形容自己的處境。

20多年時光,中國到底走了多遠?存放我們青春記憶的`“三角地”早已蕩然無存,見證你們少年心緒的“一塔湖圖”正在創造新的歷史。你們這一代人,有著遠比我們當年更優越的條件,更廣博的見識,更成熟的內心,站在更高的起點。

我們想說的是,站在這樣高的起點,由北大中文系出發,你們不缺前輩大師的庇廕,更不少歷史文化的薰染。《詩經》《楚辭》的世界,老莊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詞章,構成了你們生命中最為激盪的青春時光。我不需要提醒你們,未來將如何以具體瑣碎消磨這份浪漫

與絢爛;也不需要提醒你們,人生將以怎樣的平庸世故,消解你們的萬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們,走入社會,要如何變得務實與現實,因為你們終將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你們或許不相信了,因為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因此,在你們走向社會之際,我想說的只是,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

也許有同學會笑話,大師姐寫社論寫多了吧,這麼高的調子。可如果我告訴各位,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學,那些不管今天處於怎樣的職位,遭遇過怎樣的人生的同學共同的想法,你們是否會稍微有些重視?是否會多想一下為什麼二十多年過去,他們依然如此?

我知道,與我們這一代相比,你們這一代人的社會化遠在你們踏上社會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國家的盛世集中在你們的大學時代,但社會的問題也凸顯在你們的青春歲月。你們有我們不曾擁有的機遇,但也有我們不曾經歷的挑戰。

文學理論無法識別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獻擋不住地溝油的泛濫。當利益成為唯一的價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當成交易的籌碼,我很擔心,“懷疑”會不會成為我們時代否定一切、解構一切的“粉碎機”?我們會不會因為心灰意冷而隨波逐流,變成錢理群先生所言“精緻利己主義”,世故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會不會像那個日本年輕人所說的,“有的是人才,卻並不培養精英”?

我有一位清華畢業的同事,從大學開始,就自稱是“北大的跟屁蟲”。對北大人甚是敬重。談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傳言,他特認真地對我說:“這個社會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適應,而是北大人的堅守。”

這讓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時,陳平原先生的一席話。他提到西南聯大時的老照片給自己的感動:一群衣衫襤褸的知識分子,器宇軒昂地屹立於天地間。這應當就是國人眼裡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將來的你們身處何處,不管將來的你們從事什麼職業,是否都能常常自問,作為北大人,我們是否還存有那種浩然之氣?那種精神的魅力,充實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聖絕學”,是否還能在我們心中激起共鳴?

馬克思曾慨嘆,法蘭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氣的人。今天的中國,同樣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給我們的教育,才格外珍貴。從母校的教誨出發,20多年社會生活給的我最大啟示是:當許多同齡人都陷於時代的車輪下,那些能倖免的人,不僅因為堅強,更因為信仰。不用害怕圓滑的人說你不夠成熟,不用在意聰明的人說你不夠明智,不要照原樣接受別人推薦給你的生活,選擇堅守、選擇理想,選擇傾聽內心的呼喚,才能擁有最飽滿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寫過一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我很喜歡這個書名,它以樸素的設問提出了人生的大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事在人為,未來中國的分量和質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後,我想將一位學者的話送給親愛的學弟學妹——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

名人演講稿12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名人傳》是由羅曼羅蘭的《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和《貝多芬傳》組成的。

傳記裡的三人,雖然一是雕塑家和畫家,一是小說家,一是音樂家,但各有個的施展舞臺和園地。三部傳記都著重記錄了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們有的遭遇悲慘,有的內心矛盾,有的被病痛折磨,沉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幾乎被毀滅了理智。

然而,他們卻憑藉著對人類的愛與信心,堅持著自己艱苦的歷程。

孟子道:“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和貝多芬就是最好的證明。

貝多芬曾經說過:“我願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他做到了,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證明了這句話。

在翡冷翠的國家美術館中,由一座為米開朗琪羅成為《勝利者》的百石雕像。這幅英雄的惶惑之像,這個折了翅翼的勝利之神,在米開朗琪羅全部作品中是永留在工作室中的唯一的作品。——它既是米開朗琪羅自己。既是他全生涯的象徵。

托爾斯泰在他的小說中描述了萬千生靈的渺小與偉大,描述了他們的痛苦和在痛苦中得到的和諧。在播種愛的同時,也闡述了自己的信仰:“當一切人都實現了幸福的時候,塵世才能有幸福存在。”

在羅曼羅蘭的筆下,他們的偉大是因為能為公眾服務。

名人演講稿13

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名人是諾瓦克·德約科維奇。他是塞爾維亞網球運動員,曾排名世界第一。2011年,他成首位撼動費納壟斷而登上世界第一寶座的球員,被稱為“費納時代的終結者”。

從我開始關注網球,眼前就一直少不了德約科維奇的身影。2011年是他崛起的一年,就在這一年,他贏得了三個大滿貫冠軍,五個大師賽桂冠,賽季初41連勝,對納達爾的決賽六連勝。

當大家為這位天才運動員的成績而驚歎時,我卻更為他強烈的愛國精神而折服。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他對自己的祖國塞爾維亞有著極深的感情。初入網壇時,多國曾對他丟擲橄欖枝。尤其是2007年,小德的母親對他被邀請加入英國籍的事很感興趣,並表示換國籍不是因為對塞爾維亞失去了感情,而是想小德的弟弟們有一個更好的訓練環境,對於小德將來獲得更好的贊助商和發展空間也有好處。但最終小德沒有放棄塞爾維亞國籍,並在倫敦奧運會上成為塞爾維亞代表隊的旗手。

請記住他,德約科維奇,一個愛國的塞爾維亞網球運動員。

名人演講稿1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言講的名言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大家一定聽說過這句千古名句吧!那麼,你是否做到這一點呢?就愛護公物而言,你做到了嗎?

校園內,課桌上隨處可見的塗鴉,那缺胳膊少腿的椅子,那黑乎乎的牆壁,那洗手間已成殘廢的門板,那破碎的洗手盆同學們,當你看到這原本精緻的公物,如今卻已經變成了一

堆廢物,你是否聽到他們在哭泣,正在呼喊?更可惡的是那些破壞者,或許你們只不過是一時興起,只為求得一絲快感,但你們的所作所為卻造成了人們的不變,同時也丟掉了自己的人格與素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要曉得一個人愛不愛國,只須看他對公有財產的態度,只須看他對於公有財產有沒有不願取之精神的確,一個連公物都不愛護的人,又怎麼能愛國吧?換而言之,如果你連公物都不愛護,又如何愛學校呢?

公物是為人們服務的,所以破壞公物就等於製造麻煩,使我們的環境更糟糕,我真搞不懂那些破壞者在想什麼,為什麼會做這些得不償失的行為?所以當我們看到這些破壞行為時,一定要制止並積極舉發他那全集體蒙羞的行為。我們要以破壞公物恥,以愛公護物為榮。

正如我們學校正在開展八榮八恥的教育活動,讓我們從我做起,從事做起,從今天做起,以珍惜愛護公物為榮,以損害公物恥,做一個有素質的中學生!

名人演講稿15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樣一段話:“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暑假,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段激動人心、被千千萬萬青年引為座右銘的文字,就出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當時的他已雙目失明,半身癱瘓,這部書是他強忍著病痛,在病榻上歷時三年才寫成的。

當他準備創作時,甚至連他的妻子都詫異地問:“你準備怎麼寫呢?”他笑著說:“我想了很久,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在硬紙板上刻出一條條空格,這樣我的鉛筆就不會寫到格子外面了。雖然我看不到所寫的東西,寫起來是很困難,但是我相信只要我慢慢地寫,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寫,也不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在他寫作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絕不只有書寫的問題,已經寫好的部分,他還必須逐字逐句地全部記住,否則線索一中斷,他的工作就會受到阻礙,所以在寫作中他必須憑著記憶力,整頁整頁甚至整章整章地背誦。

正是依靠這種頑強的毅力和堅強不屈的意志,他給世界留下了一份珍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