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語錄名言>

2021年經典佛語的語錄集合95條

語錄名言 閱讀(2.48W)

把好東西與他人分享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生活中有多大 的困難,有多大的挫折,有多深的痛苦,都將會變成一縷雲煙,隨風 飄去。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佛語的語錄95條,歡迎參考。

2021年經典佛語的語錄集合95條

1、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不要去強求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要學會適時的放棄。在生活中,一個好的心態,可以使你樂觀豁達;一個好的心態,可以使你戰勝苦難;一個好的心態,可以使你淡泊名利,過上真正快樂的生活。

2、我們最豪邁、最驕傲的事業就是愜意地生活。其他所有事情:執政、致富、建造產業,都不過是其點綴和附屬。一個心靈不豁達的人,一旦陷於沉重的事務,就不知道怎樣從中掙脫,不懂得拿得起、放得下。

3、許多人常喜歡研究"說話之道",以便在為人處世中游刃有餘。其實,最好的說話之道,不是學習怎麼說話,而是怎麼做人。人做得比較善良、誠懇,就算語言拙劣一點,大家也會喜歡你;如果心腸不好,就算嘴巴再會說,別人被矇騙了一時,也不會被矇騙一世。所以,言為心聲,學說話不要捨本逐末。

4、在人的一生中,選擇與命運是相連的,但又往往是不相稱的。你選擇了圓滿,卻付出了艱辛;你選擇了高尚,卻遭遇了卑微。你越是堅持著你的選擇,承受的越可能是一生的磨難。不過,你選擇了飛翔,總能看到藍天;你選擇了遠航,總能感受大海。

5、每時每刻都能做到思想高度集中在生命活動的每一個當下,心無二用,身心健康,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就能得到提升。

6、對無關底線的事,看清一個人而不揭穿,你就懂得了原諒的意義;討厭一個人而不翻臉,你就懂得了至極的尊重。活著,總有你看不慣的人,也有看不慣你的人。你的成熟不是因為你活了多少年走了多少路經歷過多少失敗,而是因為你懂得了放棄,學會了寬容,知道了不爭。

7、佛曾經毫不含糊地宣稱識蘊是依色、受、想、行四蘊而生起,不能離此四蘊而獨存。

8、青春和現在的區別就是,有時我分不清,哪滴是眼淚,哪滴是汗水,因為它們的溫度和鹹度,都像煙花,那麼涼。

9、禪是生命不斷嶄新的一種活法,更是突破自我狹隘的一種態度,去善待與觀察世界,來規範與認識自己,禪的活潑就在於不是對著葫蘆畫瓢,而是在生命的歷練中能夠智慧面對,堅強面對,坦然面對。

10、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不是為了吃飯。

11、勸人不要說謊,謊言就像幌金繩,一旦被捆上,會越掙越 緊。說一個謊,即使用一百個謊也無法圓,說謊者的一生註定在說謊 和圓謊中消磨。謊言彷彿吹到極致的氣球,一碰就炸,熬盡心血也難 以守護。人如果終生生活在謊言裡,生命便無時無刻不處在驚懼之 中,偶有風吹草動,都會魂飛魄散。

12、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清,是我們追求的心境,淺,是我們生活的態度,清淺,是我們一生的自然,清淺,是我們一世的隨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扇窗子,開啟是塵世煙火,關上是雲水禪心,禪如一朵花,開在心中,會讓生命豁然開朗。以一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簡單來生活,快樂就會一路相隨。

13、在生活中,只要我們超越狹隘之心,主動幫助他人,為世界散播美麗,善意地看待所有人和事,快樂、幸福和豐收就會時時與我們相伴。不吝於付出,既是一種道德與精神力量的感召,也是一種處世智慧和快樂之道。

14、室內繚繞著層層水霧,茶的氣息清新的瀰漫著這方小小的世界。不經意的,忽然想到,曾經有人問過我,你為什麼喜歡秋?翻看著桌上攤開的文集,我想已經有了答案。眼前略過秋葉的黃,秋雲的淡,大概是秋意如禪吧,似涼薄似悲憫,似沉湎似頓悟,十分矛盾又太過理所當然。

15、不怕地獄,就怕心偏。我們為人處世要光明磊落,內心耿直,行為端正,這樣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16、前塵往事,未來後世,都太過遙遠,而真真正正屬於自己的只有當下。

17、就好象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用細的木釘將粗的木釘打掉、移除、取出;同樣的,當比丘注意與善法相關的其它物件時,他的心就能夠向內穩定、平靜、專注、一心。

18、正信於諸生死中,信為第一伴,智慧人勝寶,福德賊不劫。《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

19、群居閉口,獨坐防心!是非窩裡,人用口,我用耳;熱鬧場中,人向前,我落後。

20、先哲的百句箴言抵不上當紅明星的一句戲言,這是慾望化、 娛樂化社會最明顯的特徵。沉靜的人越來越少,浮躁的人越來越多, 人們的注意力大多轉移到快餐式的名利場,哪有功夫顧及內心品格的 修煉?殊不知,人類的靈魂愈流離失所,愈需要思想的補給,肉身的 慾望越亢奮,越需要精神的撫慰。

21、無論做什麼事情,太看重輸贏成敗,顧前思後,勢必影響行動的速度,等到想明白了再行動,卻發現慢了半拍,先機已失,後悔莫及。輸贏心不光影響一個人的速度和行動,更會影響原本安寧的內心。

22、人的一切彷徨與痛苦是由於不接納自己,一切空虛和不安也都是由於違背自己的本質所致。

23、持戒守規是最可貴的德行。

24、面對無心犯錯的人,要知道,他正陷在深深的內疚中,這時哪怕只是 一個淺淺的微笑、一句輕輕的安慰,都足以融化他心裡的冰雪。同樣,如 果你是那個犯錯的人,不要把自己囚禁在無形的牢籠之中,如果這個錯誤 可以彌補,就去做點什麼,獨自懊惱是最無益的事。

25、分享與回饋:最高貴的生活方式。

26、愛是人間的一分力量,但是隻有愛還不夠,必須還要有個"忍"——忍辱、忍讓、忍耐,能忍則能安。

27、唐朝盤山寶積禪師說:"心若無事,萬法不生,意絕玄機,纖塵何立?"當你被莫名其妙的煩惱所困時,如能瞭解自己的本心,就能找出問題的癥結。只要你不那麼想,一切自然周全圓融。

28、人所處的時間和空間無不在分分秒秒發生變化。

29、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為無量煩惱覆,如瓶中燈。《央掘魔羅經》卷四

30、執著是苦惱的根源,放下執著,才能獲得自在。關於放下執著,有些錯誤的認識,將放棄誤認為放下,結果是修行越久,越會脫離生活。表面上自以為是放下,實際上是執上加執,迷上加迷。放下並不等於不能有任何執著,而是因人而異。放下好比爬樓梯,後放前追一般。因為修行有次第,所以放下也須有次第。

31、小愛充滿煩惱,大愛輕安自在。

32、愛與感恩是善的迴圈。

33、常有人問:"人為什麼不能自主?為什麼如痴人任憑環境擺佈、被命運安排呢?"師言:"只有凡夫才會被命運安排,聖人能安排自己的命運。如何安排命運呢?必須用信心、願力及智慧,堅毅地破除煩惱惡念;如此,業力一轉,就能解脫自在。"

34、明白真理,但未有去實踐真理、真理對你也毫無意義。自己未曾體驗過的事情、說出來也沒底氣、口頭禪終將無法感同身受。

35、唯有你從心靈深處承認、接納、愛上你自己,你的生命才正式開始,才邁開旅程。這之前,你只是原地在打轉,你只是在尋找那個你丟失的生命,你找不到自己,因為你已被所有其他的概念所覆蓋,所犧牲,所淹沒。

36、學佛的真正意義在於時刻觀察自己的缺點,修行的真正意義在於時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學了眾多佛教理論知識,卻沒有發現自己的缺點,那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修了多年的參禪持咒,卻沒有修正白己的.不足,那我們修行的意義在哪裡?

37、生活的禪法,是一種心地迴歸自然的生活體驗,不要固執的認為生活是多麼的複雜,而用一種自我的固執去描述生命的過程,從而誤讀了生活。生活需要一種寬容慈悲的人文情懷,去活出生命的歷程,與對生命積極的影響,每一個念頭都是一段生命向前的歷程,簡單而深刻。

38、以種種方便調御眾生,決其諍訟,撫其孤弱,恤其煢獨,遂其勝行。皆令永斷十不善業,正修十善。"四十華嚴"卷十一

39、煩惱之惡鉤,牽人不自在,猶如地獄卒,擲人人湯火。

40、細細想來,人生苦難幾多,失敗尋常,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偉人,多數人註定是芸芸眾生裡的一棵凡草。然而,即使是一棵草也可以嚮往天空,只要它明瞭自己的根扎於厚實的大地,並對此心懷誠懇的感激。

41、真該妄本,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

42、大孝之心,即是大愛之心。

43、物質的享用,要看是不是適合自己的福報,而不是一味貪多、貪大、貪貴。比如鞋要合腳才舒適,否則走路恐要摔跤。

44、信仰是生命中的一盞燈,燈若熄滅了,人生便失去方向,隨之而來的將是無邊的恐懼和失望感。

45、無爭,並非事事不理,而是與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

46、菩薩摩訶薩不淨佛國土,不成就眾生,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7、我們不一定是某個領域內的專家,但這並不能阻礙我們對那 個領域的感受。我們可能誤讀某些事物及其細節,但感受依然真實。

48、每個人都是唯一的一朵花,既是看客也被人看。

49、即使世間的科技再高明,創造力再驚人,物質世界改變再大,到面臨死亡時,仍然無法改變無常的事實,也無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喬布斯先生的離世,就是對大家的一個提醒,也是一個呼喚,使我們從輪印回的沉迷中覺醒。

50、於眾生田中,下佛種子,發菩提芽。

51、安樂來的時候,千萬不可貪戀;苦難來的時候,千萬不可怨恨。對於 樂事不戀,對於苦事不怨,這樣,道業自然天天增長。如果真實修行之 處,能夠做到的話,一定能得大受用。當你修到了慾望寡、心清淨的時 候,便可以頂天立地了。

52、我們都是不完美之人,每個人自身都會存在著缺點和不足,有句俗語:"有理也要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時時都在告訴別人他的修養。一個睿智的人舉止優雅、語言謹慎、處事大氣,不僅是對自己的裝飾同時也顯示著對他人的尊重。"理智要比心靈更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53、做實事才是做好事,要有做事的方法和智慧,才能實實在在地幫助他人。

54、幸福的家庭也是一種人間淨土。

55、八戒齋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為在家人制出家法。《受十善戒經》

56、北宗禪與南宗禪兩者的重要差別是:前者坐禪靜思,長期修心,後者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二者卻也殊途同歸,都尋求"清靜"。庸人只道無聲即是"靜",卻不知讓"心靜"才是真正的清靜。

57、佛教之道,綿綿不絕,究其根底,在明心見性,自淨其意。因為心為諸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擴充套件胸懷,放大心量,熄滅貪、嗔、痴,由個體而家庭而社群而國家而天下,則心淨國土淨,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而禪宗的最高境界也曾被大德歸結為"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這也正是人們對於生活的一種返璞歸真,迴歸自然的渴望。

58、莫貪短利將心昧,輪迴之人皆因此;快刀斬斷迷魂夢,直取正心超俗塵。

59、恆唯法師:幸福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人生的意境,或者說是生活的領悟,有悲觀失落,也有黯然神傷,當然更有美好時光,不管生活裡邂逅什麼酸甜苦辣,學會面對和相逢,好好活下去,泰然去接受,生活裡有許多未知,更有許多無奈,這並不是生活的悲哀,可以理解為是生活的另外一種別開生面。

60、指染茗香,羽衣翩然,兀自在禪茶的淡定中感悟人生。

61、過去事或善或惡,不復思量,思量則障道矣,未來事不須計較,計較則狂亂矣,現在事在面前,或順或逆,亦不須著意,著意則擾方寸矣。但一切臨時,隨緣酬酢,自然合道這個道理。

62、生活的煩惱,有時候不是故事本身,是自己的固執把煩惱隱藏起來,從而延長了煩惱的時間,加重煩惱的傷害,生活的路上不是依賴自己的個性和脾氣,而是能夠心平氣和去找到化解煩惱的方法,人海茫茫,活的不是痛苦大比拼,活的是怎麼能夠讓心態更陽光和怎麼能夠更有信心啟程。@延參法師

63、過去的是經驗,現在的是事實,未來的是理想,人們總是感嘆過去的幼稚,現在的痛苦,未來的渺茫,這是很正常的一種心態;聰明的人,不太多地停留在昨天,也不太多地幻想明天,而是把握住現在,感嘆也罷,回憶也罷,想象也罷,日子總是要過的。

64、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靜是一種品格,可以沉澱浮躁,過濾淺薄,調節人的精神;靜是一種修養,擁有了瞭然於心的平靜,就擁有了高品位的人生;靜是一種豁達,當你不再在意擁有和索取,就會把失去當做一種收穫;靜是一種智慧,人只要知足,便能心靜若止水。

65、所有的人生,都是著眼於幸福,所有的生活,全是為了美好。成熟不是人的心變老,是淚在打轉還能微笑。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風景;傷得最深的,也總是那些最真的感情。收拾起心情,繼續走吧,錯過花,你將收穫雨,錯過雨,你會遇到彩虹。

66、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升於靈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

67、快樂要有一顆知足的心,只有知足才能去享受生活,才能放鬆自己的思緒。知足並不與夢想相矛盾,知足只是對現狀的滿足,只是一個人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我們會發現自己擁有的東西還是很多的。人要活在當下,享受眼下的生活。放棄一些煩惱,放棄一些利益,減輕生命的包袱,便能輕裝上陣,就會與快樂結緣。

68、看歷史長河,悠悠千古,不論是英雄豪傑,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有多少恩怨情仇,不都隨著生命的完結而消去?人生如歌,人生亦如夢,向老天祈願,相逢一笑泯恩仇。

69、快樂其實是一種心境,一種精神狀態。生活中的無奈和煩惱總會悄無聲息地跟隨著我們,既然我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那麼我們可以改變心情。調整好我們的心情,重新審視身邊的人,周遭的風景,換個角度看問題,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和驚喜。

70、每個人都有人生的低谷和煩惱,只要我們用一個好的心態去從容面對,做到隨遇而安,知足而常樂,無論生活給予我們什麼,我們都要熱愛生活,不被生活中的煩惱所束縛,那麼快樂就會與你永生常伴。向快樂出發,讓我們試著學會快樂,享受簡單的生活,用微笑面對人生。

71、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淨無瑕穢。

72、勞苦、委屈、愁苦之時,當知這是自己當得報緣,而不生怨惱心。

73、迷茫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不要有病亂投醫。善知識是智者,當努力尋找辨別善知識,並依止善知識。

74、這一生,我們要經歷許多事情,而心像一個篩子,在世事顛沛流離中,慢慢的一些人一些事就漏掉了。對於智者來說,他們漏掉的只是別人的過錯與不足,他們不會刻意去記恨一個人,而會記住他人的好和善,並時時充盈自己那顆感恩的心。寬容、大氣的生活會讓我們更容易感受到喜樂安然。感恩生命裡的每一天。

75、人生,不糾結別人怎麼看自己,只糾結自己怎麼看別人。

76、把自己所有的本事都用在為社會做貢獻上面,這是一種美好的佈施。這樣做的人就是偉大的榜樣,值得人人學習。

77、很多人之所以沒有感恩之心,是由於被貪、嗔、痴的煩惱所矇蔽。

78、根據佛教哲學,世間並無永恆不變而與物質對立的精神,可以被視為"自我"、"靈魂"或"個我"者。

79、我能為你煮東西,但我不能為你吃東西。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個人了。

80、佛曰: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81、佛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

82、佛曰: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而已。

83、佛性不可思量測度見到,當下便見,擬思則差。

84、即便是再清澈的水,如果在杯中不停地搖晃,它會變得渾濁;即便是再渾濁的水,如果將它靜靜地放著,也會變得清澈。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如果你沒有給它時間去沉澱、去淨化,而總是妄想叢生、糾葛不斷,那麼它就會如搖晃的水一樣渾濁。讓你的心靜下來,清明、澄澈。

85、對事物的認真,即是對眾生的負責。

86、在家之人多諸煩惱,父母妻子恩愛所繫,常思財色貪求無厭,得己守護多諸憂慮,流轉六趣違離佛法。

87、忍苦扞勞,繁興大用,雖粗淺中皆為至實,惟貴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踐將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88、禪有四行: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打破執著,是"無所求行",讓自己從苦海解脫出來,用法淨之理作指導,是"稱法行"。

89、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

90、發菩提心者,非為己利,原為盡十方遍法界,一切極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故。

91、或復有人盡破一切戒。云何一切,謂四重法乃至七滅諍法。注:也有的人,把一切的戒律都破了,所謂一切戒律,就是四重法一直到七滅諍法。

92、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般若經》

93、我們關照自己的心,瞭解引起痛苦的真正原因,就是由於我們的心起了心識作用,而去行有害於自己和別人的行為,乃至引發了煩惱、痛苦。

94、多少人真正瞭解幸福?內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詳之道。安詳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內心就一定要有智慧。

95、真真正正是事情出來以後才能看清楚人,各種人,放寬心態。 大不了本小姐不陪你們玩兒了。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