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四期禮物觀後感

幼兒 閱讀(1.61W)

《朗讀者》節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隨著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眾情不自禁地投入、並靜靜欣賞著傾聽著。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篇章詩文、或唱首歌,都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並滋潤著每個人的心絃。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四期禮物觀後感的知識,歡迎閱讀。

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四期禮物觀後感

  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四期禮物觀後感【1】

“朗讀亭是我特別喜歡的設定。當初我們創意是希望能夠讓普通人也慢慢地開始接受有這樣一種傳遞感情的一種手段。其實朗讀真的應該像唱歌說話一樣,我們有時候可以用這種方式借文傳情。”正如最近爆紅的節目《朗讀者》的製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樣,朗讀亭是帶著《朗讀者》節目的使命,打通線上與線下的距離,走近每個朗讀者的身邊,將一段六十分鐘的客廳文化轉變為一場2017最具熱點的全民文化活動。它的推出旨在讓各行各業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裡稍作暫停,走進“朗讀亭”朗讀名篇片段,用簡單的方式呈現內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用發至心靈的聲音朗讀自己的人生夢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為《朗讀者》節目播出後抵達的第一個城市,朗讀亭在杭州迅速成為爆款,將杭州人民的朗讀熱情全數激發,引得媒體爭相報道。浙江大學微訊號釋出關於朗讀亭的文章也瞬間突破100000+的閱讀量,可見朗讀亭的備受追捧。

京杭運河畔,是朗讀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爺在亭前揮毫寫意,洋洋灑灑寫下“朗讀亭”三個大字,引發路人圍觀。緊接著,朗讀亭來到第二站杭州市圖書館,穿戲服的女子、外國留學生各行各業的人都在朗讀亭前駐足,其中,75歲的王佩英奶奶朗讀了病床上老伴寫的情書,走出亭子時,她淚流滿面,在場的眾人也紛紛為之動容。

前日,朗讀亭移動到浙江大學站。這是朗讀亭到杭州的第五天,當天寒風冷雨的惡劣天氣狀況卻絲毫沒有影響到朗讀亭的熱度。源源不斷的人撐著傘來到朗讀亭前排隊,僅從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朗讀亭就已傾聽了80多位朗讀者的故事。他們中有浙大的學子,也有特地趕來的中、國小生,還有不同職業的人、不同年齡的人都聚集在這小小的朗讀亭周圍,渴望朗讀出自己內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點的錄製,也到接近零點時才錄完最後一個朗讀者。

一天下來,朗讀亭已經收錄了超過170位朗讀者的朗讀片段,連節目組的導演和攝像,都被杭州人民的這股熱情和毅力嚇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學者進亭子朗讀,這種狀況我還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風裡排了幾小時隊,臉上還是笑呵呵的,這在別的城市也難以想象,沒想到,杭州人為了朗讀這件事,這麼有恆心,有耐力。

  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四期禮物觀後感【2】

與《中國詩詞大會》相似,《朗讀者》也是央視傾力打造的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這一次,“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給大家調製了一碗“文化雞湯”。

談起節目的製作初衷,董卿說,她在這個行業已經做了22年,已經到了去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目的時候,“再加上我個人的興趣愛好吧,因為我本身對文學的確是很感興趣,《朗讀者》就是把文字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從主持人轉型為製作人,董卿坦言,這檔節目對自己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選擇標準與一般的綜藝節目截然不同,“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情緒感染力。據瞭解,在已經結束的錄製中,很多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的《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素人帶來驚喜感動

在首期節目中,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嘉賓帶來了各自的生活情感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嘉賓方面,《朗讀者》採用“明星+素人”的方式。董卿說:“起初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後來我們發現,明星已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比較難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而普通人或者說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能給人帶來驚喜和感動的一些人生經歷和感悟,所以我們堅定地採用了星素結合的方式。”

董卿表示,首期節目中,來自四川的“鮮花山谷”夫婦讓她覺得節目效果達到了自己的預期,“我們都沒有想到,一對很普通的夫妻還能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的一種生活,他們給大家帶來了無限的想象”。

老百姓同樣能看懂

今年春節檔,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走紅熒屏,此次的《朗讀者》也是文化類節目,這是否意味著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對此董卿直言道:“文化類節目真的很難做,我並不認為《中國詩詞大會》或《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著中國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但起碼這是一個風向標,大家的關注給我們帶來了鼓舞。”

在董卿看來,文化類節目需要更精心的設計。節目製作之初,很多人擔心老百姓看不懂這個節目。節目播出後,董卿難掩興奮之情,給記者分享了她剛剛收到的各方反饋意見。董卿說,96歲的大翻譯家許淵衝是本期節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賓,也是離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較遠的一位嘉賓,但他的講述引起了觀眾的普遍共鳴、關注和讚賞。“許老先生的情難自禁和他的可愛、執著,是真正打動人的地方。”董卿說,“對於這檔節目,我的好朋友婁乃鳴導演告訴我,第一觀感兩個字——驚了,哪裡請來的大神,在不經意間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四期禮物觀後感【3】

對於充斥滿眼的娛樂與喧囂,《朗讀者》節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隨著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眾情不自禁地投入、並靜靜欣賞著傾聽著。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篇章詩文、或唱首歌,都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並滋潤著每個人的心絃。

這是繼詩詞大會後,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目《朗讀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沒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週日晚央視三套、於7點半進行的重播,感悟頗深。

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衝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生、為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人。他們所處不同行業,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夢想。

節目中,有董卿對嘉賓的採訪,有嘉賓帶著不同口音的朗讀,紮紮實實地呈現出、如她給節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這檔節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

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由衷感慨:“我當了21年主持人,而今彷彿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於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於要實現了。”說的多好啊,喜歡董卿大氣知性、端莊睿智的主持風格,我在心裡默默地由衷讚歎!

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朗讀者,隨著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加之觀眾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裡閃著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

我覺得,董卿的《朗讀者》最打動人的,是幫觀眾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釋是,“《朗讀者》與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慾橫流、人心冷漠無情的現實社會,難尋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他們自己的故事和之後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非常融合、恰到好處。針對不同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說起做《朗讀者》的初衷,董卿說,幾乎所有綜藝節目形態她都已經嘗試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

“讀書讓人學會思考,讓人能夠沉靜下來,享受一種靈魂深處的愉悅。可能朗讀者所朗讀的內容,我們自己也會去讀,去品味。但那與《朗讀者》的現場氛圍與感染力還是大有不同。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繚繞中,在慾望縱橫的嘈雜中,隨著朗讀者的思緒,讀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讀出一天的燦爛和啟迪,讓這份洗盡世間鉛華的情思、盪滌或沖淡腐臭汙濁的蔓延,讓精神家園變得落英繽紛,青春常在。歲月靜好、靜美,讓我們一起去欣賞去感受吧。《朗讀者》等你。

  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四期禮物觀後感【4】

主持了十三年央視春晚的董卿,在不久前的《中國詩詞大會》上憑藉文學功底驚豔亮相,而這次推出《朗讀者》,是董卿第一次擔當節目製作人。節目首播結束後,董卿通過微信接受了記者採訪。

揭祕幕後製作的同時,董卿笑言:“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做《朗讀者》,可那麼多優美的文字就等在那裡,我想反問的是,為什麼我不去做呢?”

記者:除了對文化的.熱愛,是什麼契機,讓您想到要在這時製作這樣一檔文化節目?

董卿:我在電視行業已經二十二年了,到了去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目的時候,央視作為國家級電視臺,也到了一個扛起文化大旗、承擔起文化傳播職責和使命的時候,大背景和我個人共同尋找到了一個默契點,所以《朗讀者》在今年誕生了。

記者:第一期節目結束後觀眾反響非常好,您收到的反饋怎麼樣?

董卿:我的好朋友婁乃鳴導演用兩個字來形容第一觀感:“驚了”。他說這是一個完全沒有套路的節目。還有媒體朋友總結說,“漢語之雅馴,文化之寬廣,情感之豐厚,全都在節目不疾不徐的節奏中漸次開啟。”還有很多觀眾關注到了片尾曲是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演唱的,非常喜歡。另外有觀眾發現了很有趣的細節——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原來老舍的舍不是三聲是四聲(shè)。

記者:不少觀眾在微博上說朗讀嘉賓都很出彩,您選擇嘉賓的標準是什麼?

董卿:有影響力、有知名度,有獨立思考能力,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看重朗讀者獨特的人生經歷,或者說他身上有些特別的品質值得弘揚,這也是我們想要的。

記者:所以節目組不僅找了名人,也有普通人。

董卿:對,其實在最初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是後來發現,明星已經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很難再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夠帶來驚喜和感動的東西。像這一期裡面鮮花山谷那對夫婦,就讓我們看到了人生還能夠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

記者:之前國內也有類似的朗讀節目,但選的朗讀者都是演員,而且有表演成分,咱們的節目裡,似乎真人真事更多,是出於什麼考慮?

董卿:我們的節目是嘉賓先講自己的故事,然後朗讀與自己相關經歷有共鳴的文字,因為我覺得,觀眾在對一個人有了更加全面和豐富的瞭解之後,對他朗讀的作品更能夠感同身受。

記者:最近“文化清流”這個說法很火,您覺得文化類綜藝的春天要來了麼?

董卿:其實文化類的節目真的很難做,我並不認為因為《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著今天中國文化類節目真的迎來了一個春天——文化類節目要成功突圍,還需要整個社會大環境有所改善。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它讓我看到了在真人秀霸屏的今天,觀眾對文化類綜藝節目也是有龐大需求的,大家的關注給我們以很大鼓舞。

記者:您怎麼解決很多人思維中固有的“文化節目太陽春白雪”的問題?

董卿:還是看你怎麼去讓文化走近觀眾,去喚起大家對文化的一種認知和一種最溫柔的記憶。比如第一期《朗讀者》中最後一位嘉賓——96歲的大翻譯家許淵衝,他是本期節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賓,也是尋常意義上,離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較遠的一位嘉賓,但是他的講述卻在這兩天引起了最多的共鳴、討論和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