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2017年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幼兒 閱讀(3.29W)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古代傳說中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歡迎大家參考!

2017年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

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漢明帝永平年間,因明帝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逐漸推廣開來。

又有一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晒穀場跳舞。

另有一說,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就節日的長短而言,元宵節在漢代是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習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

賞花燈

元宵節有觀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時,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十天。

到了清代,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相會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那時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流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從元代起,開始出現了“走百病”的風俗。有《走百病》詩:“都城燈市由來盛,大家小家共節令。諸姨新婦及小姑,相約梳妝走百病。”明清時代在正月十六日傍晚盛行“走百病”活動,走百病又叫散百病、遊百病、遣百病、除百病等,一般是登高走橋,赴廟行香,說是可以祛除疾病。一些地區是男女結伴,也有相當多的地區是女人甚至病婦進行。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放煙火

到了明代,放煙火成了上元節的又一重要景觀,也增加了節日的熱鬧氣氛。《瓊臺志》記載了海南的煙火:“官衙燒火樹銀花,巧藏故事、生禽,炮仗聲震不絕。鄉落男婦二三十里者入城聚觀,名曰放煙火。”許多地方元宵節夜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

踩高蹺

正月十五民間有踩高蹺的活動。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每逢元宵佳節,民間會舞獅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唐代舞獅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走百病、舞獅子等,是元宵節較為重要的民間習俗。

元宵佳節習俗多

“正月十五鬧花燈”,猜燈謎、看舞獅…… 綿延至今,傳統的元宵佳節仍有許多熱鬧有趣的習俗。記者表示,吃元宵、觀燈放焰火是元宵節的主要習俗,也有一些舞龍舞獅的娛樂表演。此外,據記者瞭解,元宵節民間還有“走百病”習俗,希望來年健康平安。有的女性則會身著盛裝,結伴走出家門,走橋渡危,摸釘求子。

元宵節燃燈:走馬燈上影象可變化 冰燈晶瑩剔透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別稱,如春燈節、燈節等等,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即已有雛形。元宵節節俗活動隨歷史發展不斷擴充套件,節期也從漢代的一天擴充套件到明代的十天,那時節期已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夜間燃燈放焰火 ,非常熱鬧。

元宵張燈是傳統習俗。花燈樣式各異,有的是仿照百物造型製作的形象燈,有活靈活現的`金魚燈、龍燈、虎燈……不一而足。有時候,能工巧匠還會在各式花燈上繪上民間故事、傳說的內容,比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平添許多趣味。

因為燈期不同,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正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宋朝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又叫做“打燈虎”,一般將各種燈謎貼於花燈,猜中的人往往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文人們則飲酒、賦詩、答對。

“元宵節的燈籠,有密封性特別好的‘氣死風燈’,也有‘走馬燈’:燈內蠟燭產生的熱流帶動輪軸轉動,燈籠幾個面上的圖象可不斷變化。”高巍說,古代還有兩三米高的冰燈,雕成武士或其他形象,晶瑩剔透、栩栩如生。

元宵、湯圓有區別:蒸煮油炸皆美味

說到正月十五的頭牌吃食,非元宵莫屬。元宵,另有一稱為“湯圓”,二者模樣雖然相似,但製作手法略有不同。元宵是“搖”出來的:先把餡料切成大小適中的方塊,再將餡塊過水沾溼後放進形似大篩子的容器中,裡頭盛著江米粉。隨著不斷搖動,粘上江米粉的餡料最終變成常見的元宵。而湯圓則是事先和好面,擀成麵皮,像包餃子那樣把餡料包起來。

近年來,元宵的製作日漸精緻。光就麵皮而言,就有江米麵、黏高梁面、黃米麵多種型別;餡料的內容也十分豐富,甜鹹葷素、應有盡有。偏甜的餡料有玫瑰、白糖、什錦、豆沙等,人們也會製作餡料含有芥、蒜、韭、姜等組成的五辛元宵,按照諧音來說,表示勤勞、長久的美好寓意。

元宵怎麼吃?大多數人可能會說“煮”,其實,還有蒸食、油炸、炒吃等多種方法,同樣美味可口。元宵節當天,一家圍坐在一起,每人吃一碗帶湯元宵,也是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