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演講稿>

關於論語演講稿3篇

演講稿 閱讀(3.29W)

演講稿以發表意見,表達觀點為主,是為演講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演講稿應用範圍愈來愈廣泛,大家知道演講稿的格式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演講稿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論語演講稿3篇

論語演講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自古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孔夫子曾經說過:“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所有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最後著成了中國的一本瑰寶——《論語》

讀《論語》,本來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可是,當我讀完這本書時卻發現,“仁”,這個字貫穿了全文,“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論語》中的許多的詞句都是發人深思的。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個句子常掛在我的嘴邊,讓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心中都充滿了“仁”。孝是中華人民的傳統美德,但現在也慢慢開始退色了,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把中國人內心有喚醒了,明白了“孝”的意義。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包容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我們不難發現,在飽經過幾千年的風霜後,是它,喚醒了中華人民的傳統美德!是它,喚醒了中華人民的精神!

可是光說不實幹這樣是不行的,我們要學習孔子,用“仁”卻面對世間的萬物,用謙虛對待人生,永禮來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還要用勤奮來充實人生。《論語》也是我們犯錯時的教育書,指引我們正確得道路。總之,它就是教你人生之道。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論語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論語》是我們古今著名的一本書,孔老夫子和它的徒北一生的心血。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有許多個弟子,一個連一個的把德禮文明傳揚下去。

《論語》是一本講文明禮儀的書,上面寫得都是如何成為君子道理。裡面是講德行的,我有時在想,如果全國人民都按照孔子的道德去做的話,中國將是多麼一 個既文明又有禮儀的國家,我很喜歡孔子說的那句:”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特別有感,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人 要做一個誠實的人,不要做言而無信的人,這樣就能成為一屆君子。

君子倒底是什麼呢?君子由德、禮、行、體四個部分組成。德是要有品德和德行;禮是要有禮數,以禮待人;行是言行舉止都要文雅;體是要體面,穿著要得體 。這些就是《論語》這部書的精華。聽說這本書是孔子死後而弟子們所寫的,把孔子的畢生精華記錄了下來。

通過《論語》,我想做一個道德品行的人,因為,你品德好了,就有無數好人與你做朋友,就會人人都信任你,因為你遵守諾言,就會看重你,尊重你,因為你 也看重、尊重他。

《論語》對後人而言是一部很好的啟示書,因為這本書讓越來越多的人看重自己的品行、德行、禮儀,如果人人都尊重的話,中國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論語演講稿 篇3

聖言如花蕾,芬芳漫溢伴人生。自古以來有哲理的書籍如天上繁星,但是于丹卻獨獨中意這本《論語》。好的音樂能繞樑三日,好的人生之道能影響人的一生,讓人久久回味。特別是讀于丹講《論語》中的“忠恕之道”後,一本書《論語》它是跨越時代經典,充滿古人智慧靈感之佳作,曾經改變許多人的想法。創造人心未曾想到的美好奇蹟。而讀于丹講《論語》中的“忠恕之道”後,讓人不禁掩卷深思,進而產生力量。這股力量是積極的力量,是人類理性的內在力量。

其實對於《論語》許多人認為其落伍了,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讀過《論語》一書的人也是寥寥可數。自從縣交通局組織人員學習於丹讀《論語》視訊以及書籍講座後,我通過這次活動第一次認識到了如何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理解與掌握《論語》的精髓。讓我收益良多。

首先介紹下本次關於《論語》寬恕之道見解的主講人。于丹,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影視傳媒系主任,影視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專業方向:廣播電視媒介學。

于丹教授用最樸素的語言詮釋出二千多年前《論語》內涵。她講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愛之道,並用一個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感悟的方法來解讀,把深奧的道理,講得透徹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們心裡。

俗話說,做事先做人,《論語》中關於做人的道理有許多,但曾子說其實只有一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于丹教授認為:中心為忠,如心為恕,忠恕二字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現代社會有太多的評判標準,如果我們的心迷失了方向,就根本無法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特別是當自己有一顆忠誠於事業的心,卻總是懷才不遇,無人賞識時,該怎麼做才為忠?我們自己將心比心善待他人,卻被別人惡意傷害時,該如何做才為恕?如果我們真正做到了忠恕二字,生活會不會變得更美好呢?

我們大家在今天這個時代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變化太多,千變萬幻裡面有什麼是以不變應萬變的,自己心裡的依據到底在哪兒。有一次,孔子給學生上課,他跟他的學生曾子說,他說我道一以貫之。他說你知道嗎?我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一個不變應萬變,一以貫之,根本的出發點。曾子就心領神會,說唯,我明白。子出,孔子走了。門人和底下的同學就問他,說老師說的到底是什麼呀,那一以貫之的到底是什麼啊?曾子就給他們解釋了一句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說孔子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發點,這個道理就是忠恕二字。何為忠,何為恕呢?如果我的忠心無人賞識又該怎麼辦呢?就應該聽聽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為我們講《忠恕之道》。

孔子有一個學生,覺得做人的道理太多,記不住,請教孔子,希望能用一個字來概括所有的道理,而且可以受用終生。孔子給了他一個字,就是恕。

我們有一句俗語:世界上哪個不議論人,哪個又不被人議論。大家都會在私下裡,飛短流長。孔子的學生裡也有這樣的人,比如子貢,子貢方人,什麼叫方?就是指他比方人物,議論短長。老師就說他,“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賜是子貢的名字,子貢你已經很賢達了是吧,已經賢達到可以去指點他人的短長,品評人物,老師我還沒有做到,夫我則不暇。暇是閒暇,我現在還沒有這個閒暇工夫,可以去品頭論足,議論他人短長。我要是有點閒工夫,得先看看自己,做得怎麼樣。

我聽完後內心最深刻的感悟是做人要做一個忠誠而善於寬恕別人,檢討自我的人。真正的忠誠,不是忠誠於一個外在的標準,也不是忠誠於哪一個人,哪一個制度。他忠誠的是內心的道德判斷,良知所在。孔子所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也就是說,一個人應該保持一種反躬自省的能力,而不是老怪罪別人,薄責於人。自己的心厚道了,對別人的責怪就少了。這樣,就會遠離對別人的抱怨。

其他,聽完後我還感悟到做人要做一個好學的人,與人為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一句老話,還有一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既然是社會人,就必然要和他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不管他身處何位,身居何職,不管他是貧窮還是卑微,其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別人交往時,我們要學習他們的長處,要經常傾聽他們對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利於自己快速成長,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種心胸正直的人,敢於直指你的缺點,因為有時候我們往往自己看不清自己,有些迷失,這時候一句關鍵的話甚至會改變我們的一生。另外我們要重視學習,要終身學習,知識會讓我們永遠年輕,我們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提升業務工作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準則。

這就是我讀于丹講《論語》中的“忠恕之道”感悟之處。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