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演講稿>

安全與生命同行演講稿

演講稿 閱讀(2.3W)

各位領導,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安全,與生命同行

安全與生命同行演講稿

首先,讓我們問幾個“安全是什麼?”

“安全”是什麼,安全就是生命!

近年來,在林林總總的安全事故中,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沒有哪一次的安全事故不涉及到生命的受損與消亡。幾乎沒有哪一次的安全事故不給生者帶來無限的恐懼和長痛。安全同生命結伴,與生命同行!不重視安全,不講求安全,就意味著對個人生命的踐踏,對他人生命的鄙薄!

“安全”是什麼,安全就是效益,

對企業而言,“效益”又意味著什麼,那就是企業的生命!效益,事關企業興亡。沒有效益的企業,是行將消亡的企業;缺乏安全保障的企業,必是短壽的企業。一個企業,其財富越多,安全就越趨於重要。因為我們不願看到:一次重大的安全事故而使多年的財富毀於一旦。因為我們不願看到:曾是幾代人的艱辛努力瞬間烏有,因為我們更不願看到:悽殘殘,悲泣泣,痛徹心骨的哀鳴。安全,是看不見的效益,它是最大、更是最根本的效益

“安全”是什麼,安全更是責任!

我們是社會人,既是社會人,我們就不只是為自己而活,也是在為他人而活。關愛自己,關愛他人,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不要以為只有領導者才有責任,更不要以為只有當事人才有責任,事實上,我們每一名員工,每一名企業的工作者都有屬於自己的責任。人是企業的靈魂,那麼,“安全”就是靈魂的“免死牌”。這份責任,事關你我。安全防範,重於泰山!

保安全、促安全,不只要喊,更要去做,知行統一!

要做到安全,就必須思之於先,預之於前。孫子曾在兵法中說過,“預則立,不預則廢,”道理簡明而深刻,而安全也正如兵家勝敗之常理。試去想

想,有多少安全事故不是因為我們司空見慣、見怪不怪而導致,又有多少事故不是因為我們不想也不問、慵懶疏忽所造成!要安全,就要動腦;要安全,就要思考。要安全,就要防患於未然。安全,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安全是我們最大的保障,安全更需要你、我、他共同的維護。

要做到安全,就必行之於嚴,操之於細,束之於法。

細心和嚴謹向來是維繫安全,避免事故的優良品格。細心,將使安全隱患無法滲透。嚴謹,將使事故可能最終消亡。粗心大意,寬鬆隨性,也只能為毀滅自己和他人的事故釀造搖籃!而今天,你作為一名工人,你就要追求每一項操作的一絲不苟,你就要追求每一個部件的效能優良,你更要追求每一道工況的完美除錯。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刻板”的制度吧,不要把它們只釘在我們的牆面上,更要緊的是把它們釘在我們每一位人的心上,以使我們的血液永遠駐守著安全的保護之神。

如果把“安全”比喻成一棵樹,對企業來講,我們推行的操作規程、hse的管理程式及iso9001的認證標準,不正是我們土壤中種植的“安全樹”嗎?把每一個枝節都修理的順理成章,參差有序,枝繁葉茂.讓它最大限度的為我們撐起安全的防護綠蔭。

朋友們,安全,一個不老而永恆的主題。安全,它不老,是因為它常常被我們忽視;它永恆,是因為永遠維繫著新生。安全,它不老,是因為我們常常棄之而行。它永恆,是因為總是在黑暗中啟明。安全,它不老,是因為我們常常被它拋棄。它永恆,是因為永遠染就了血的烙印。讓我們永遠、共同記住:有生命,就有安全,讓安全,與生命攜手同行。

安全與生命同行演講稿 [篇2]

保爾·柯察金曾經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而我們青少年的生命是含苞欲放的花朵,即將綻出迷人的光彩,美麗卻又嬌弱,更應好好珍惜,不要讓它過早地凋謝。

我時常感嘆:“安全”——多麼沉重的兩個字,卻承運著多少希望與夢想,我常思索:“交通安全”這言簡意賅的四個字,卻包含了幾多悲歡。然而在電視上、報紙上我們經常可以看見由於交通事故以致死亡的新聞報道,據統計表明:全國每6分鐘就有1人死於交通事故,每1分鐘就有1人受傷,多麼觸目驚心的數字啊,然而有很多人卻不重視自己的生命,無視交通安全,要知道一個人死了,得有多少人來承擔這巨大的悲痛啊!

死亡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當一次意外事故突然降臨到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少年身上時,悲劇的色彩更濃。這不僅僅是一個生命的消失,不僅僅是個體消失之痛更是給家庭、給學校、給社會帶來一塊永不可抹掉的令人心痛的陰影。

至今讓我還記憶猶新是兩年前發生在身邊的一起車禍:死者還只是一個高一的學生而已!就在那個晚上,噩夢般的晚上,這個學生的父親帶著他,騎著摩托車來上學,夜已經很深了,四周黑漆漆的,伸手不見五指。在一個拐彎處,忽然閃出一輛卡車,但來不及剎車,釀成了悲劇。一聲慘叫劃破長長的夜空,車輪下鮮血淋漓……令人不忍觸目。一個年輕的生命,一個鮮活的生命,還沒來得及綻放出光彩就這樣逝去了,多麼令人惋惜!令人痛惜!他們明知拐彎處有危險,光線也不足,當時如果雙方均能先鳴個喇叭,或放慢速度,也許就能避免這一悲劇的發生了,但他們沒有。

《安全與生命同行演講稿》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