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演講稿>

【精華】記者演講稿3篇

演講稿 閱讀(1.22W)

演講稿的內容要根據具體情境、具體場合來確定,要求情感真實,尊重觀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演講稿對我們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記者演講稿3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記者演講稿3篇

記者演講稿 篇1

今天是中國的第十九個記者節。

必須承認第十九個記者節和第一個肯定不一樣:那時候活著的媒體,今天未必還活著;那時候普遍的成就感,今天未必還洋溢在臉上;那時候奔湧的激情,今天未必奔湧。

太陽照常升起,江河生生不息,高山無聲生長,歷史不緊不慢地遠去,記者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當記錄,忘記小我!

新華社已經捧出了AI視訊主持人,紙媒大部分在網上續命,媒體融合方興未艾而大浪淘沙。

新華社自己發出AI主持人的帖子後,網友留言:小編你是流著眼淚編稿子的吧。

再想到那個小編的淚水恰好流在立冬這一天,傳統媒體的寒流似乎望不到盡頭,像一個來自西伯利亞的冰冷讖緯。

果真是“落日大旗紅”?果真是“病樹前頭萬木春”?果真是“不堪秋氣入金瘡”?

在這個悲喜交集的日子,我帶著溫熱的手掌,一如既往地相信:

沒有什麼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別,只有好表達和壞表達的區別,陳腐和新鮮的邊界——記者!

一個媒體往往不是被對手的精良打敗的,而是被自己的粗放打敗的,粗精之間的篩子——記者!

一個媒體往往不是在巔峰開始逆轉,而是根本就沒到極致就已經墮落,上行或者失速的切換——記者!

一個媒體往往不是被缺錢搞垮的,而是因缺乏正確的`價值觀而垮掉,價值觀的導體——記者!

一個媒體往往不是因為辛苦勞累而解體,而是因為愚蠢勞作和無謂付出而解體,低效和惡法的犧牲品——記者!

一個媒體往往不是因為公眾素養低而失去市場,恰恰是低估了公眾素養而萎縮,判斷的眼光——記者!

一個媒體往往不是因為政策變化而遭遇寒流,而是根本就沒有前瞻到政策的拐點,眺望的望遠鏡——記者!

記者永不失敗!失敗的是某種人,這種人在哪一行都會失敗。

記者永不退場!退場的是記者的某種工作方式。公眾永遠需要資訊的處理器,而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數字處理裝置,都無法替代有血有肉有心跳的處理器。

記者永不腐朽!腐朽的是丟棄了記者追求和節操,因此喪失了好奇、探索、革新和冒險精神,甘於平庸,忙於求田問舍的那一類。

記者永不冷漠!冷漠的是被名利困住手腳、矇住眼睛、捂住良心的業內既得利益者。

記者永不喪失學習的衝動,喪失這種衝動的人主動下場或終將被淘汰。

記者是一個番號,方陣內包含了一切傳媒工作者,旗幡上有著不同於其他行業的圖騰。

在記者節,我向堅持新聞理想、新聞節操和新聞水準的同行致敬!

不要後悔選擇做記者。

這一行給從業者的精神燃料,足以支撐他們跑完一生的道路,帶著內心的遠光燈;

這一行給從業者的能力訓練,足以讓他們勝任他們試圖涉足的一切領域,帶著耐力、衝勁和求新求變的本能;

這一行給從業者的觀察習慣、思辨習慣、質疑習慣,足以讓他們對一切反常的東西保持警惕,並在可能的情況下采取行動。

此刻我眼前閃過無數可欽可敬的新聞領袖、調查記者、博學編輯、卓越主播、傑出攝像、優秀製片、神奇校對以及無數對得起自己薪水和崗位的新聞普通一兵。

中國的發展進步,人類的文明攀登,離不開記者的辛勞,記者永遠是人類的良知,桅杆頂上的眺望者。

套用麥克阿瑟的演講,我最後想說:

老兵永遠不死,他們只是轉戰到了別的戰場,或者只是帶著傷痛和榮譽,在深沉的鼓角聲中悄然隱退。

記者演講稿 篇2

各位老師好,很高興有機會在這裡作自我介紹。

我叫×××,今年11歲,是××國小4年級×班的學生。

我在班上學習成績優秀,平時和同學們相處很融洽。語言表達能力強,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強,在眾人面前不怯場。

我性格開朗,擅長寫作。語言溝通能力強。在課外中,我也有很多的個人愛好。比如繪畫、吹薩克管是我最喜歡的;我從小堅持寫日記,經常讀書、看報。我的朗誦也很不錯,經常被老師要求領讀課文。我喜歡參加校內的各種活動,因為我覺得參與各種活動可以更好的鍛鍊自己,從而使自己更好的全面發展。今年的六一兒童節,我就參加了英語的《白雪公主》,在劇中我扮演的王子,受到了同學們和老師的一致好評。

這些條件我想做小記者應該可以勝任。當然,我也有缺點,因為我在這方面經驗還有所欠缺,但我肯吃苦,做事認真,相信可以彌補缺點,做好一名小記者。

感謝各位老師,希望您給我一次機會。

記者演講稿 篇3

作為網站記者,整天為增加流量到處搜尋名人、富人、達人來吸引網民,是否因習慣了眼球效益而變得庸俗了呢?在網路這個魚龍混雜的輿論場中,有沒有一種清新的聲音,讓人脫離浮躁,追求崇高呢?網路的正能量在哪裡?這些問題,困擾著剛剛採訪完郭明義的東北新聞網新聞部副總監李理。

在採訪郭明義之前,李理心裡在嘀咕,“傳統媒體已報道了那麼多,在網上寫郭明義能有人看嗎?會帶來流量嗎?”李理對網路記者這一職業認知的轉變,源於郭明義精神的感動,也是記者自我反思、追求進步的一個縮影。

從鞍鋼回來後,“我真正懂得了支撐著他走過30多年的信念,那是來自他對共產黨員這個身份的堅守。”李理堅定了自己的方向,他說他一個網站“小”記者,就是要把“大”人物郭明義的感人故事在網上傳遞,就是要將正能量在網路播撒。

“那我該怎麼辦?怎樣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訴給更多的人呢?”李理想到了微博,對,“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20xx年3月25日,郭明義實名微博開通了。李理手把手地教他拍照片、發圖片,一起商量怎麼寫好微博,“我要讓老郭成為網上真正的紅色‘大V’。”

在郭明義的微博上,晒得最多的是社會上時時發生的好人好事,甚至還讓這個微博成為拯救生命的綠色通道。李理說,“我這些年的改變都與郭明義有關,而讓郭明義精神在所有的網路傳播平臺上彰顯,就是我回報給老郭的成果”。

李理說他的陣地就是在網路上,“讓信念和情懷、善良和感動、奉獻與執著閃動在微信上、烙印在微電影中、定格在網上展館裡。這是我乃至每一個網路新聞人不變的使命。”

李理和郭明義攜手,網路和正能量攜手,網路記者始終堅守責任,宣揚真善美、鞭笞假惡醜,網路必將處處是明媚的晴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