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齊白石勵志故事

心得體會 閱讀(2.76W)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係,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齊白石勵志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齊白石勵志故事

齊白石勵志故事1

齊白石是我國最著名畫家之一,他最善長畫小蝦小蟲等小動物,另外,在篆刻方面他也頗有建樹。

齊白石年輕時候,他就很喜歡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訪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等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你印就刻好了。”別人都以為老篆刻家戲弄齊白石,勸他不要理那老傢伙,齊白右卻真挑了一擔礎石來,夜以繼日地刻著,一邊刻,一邊拿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麼專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淤泥卻越來越厚。最後,一擔礎石統統都化為泥了,齊白石也練得了一手好篆刻藝術,他刻印雄健、洗煉,獨樹一幟,達到了爐火純青境地。

有一次,他過生日。由於齊老是一代宗師,學生朋友來了很多。 從早到晚,客人絡繹不絕,老人笑吟吟地迎來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後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援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著了。

第二天,齊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顧不上吃飯,先到畫室去做畫,家裡人都勸他吃飯,他卻不肯歇一歇。總算五張畫畫完了,家人都長長鬆了一口氣,等著他吃飯。誰知他攤紙揮毫又繼續作起畫來。家裡人怕他累壞了,都說:“您不是已畫夠五張了嗎?怎麼還畫呀?”

老人輕輕抬起頭說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沒作畫,今天追畫幾張,以補昨天‘閒過’”。說完,他低下頭繼續作起畫來。

正是憑著這種勤奮精神,齊白石老人畫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喜愛。

齊白石勵志故事2

齊白石是我國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他最善長畫小蝦小蟲等小動物,另外,在篆刻方面他也頗有建樹。

齊白石年輕的時候,他就很喜歡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訪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等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你的印就刻好了。”別的人都以為老篆刻家戲弄齊白石,勸他不要理那老傢伙,齊白右卻真的'挑了一擔礎石來,夜以繼日地刻著,一邊刻,一邊拿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麼專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卻越來越厚。最後,一擔礎石統統都化為泥了,齊白石也練得了一手好篆刻藝術,他刻的印雄健、洗煉,獨樹一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有一次,他過生日。由於齊老是一代宗師,學生朋友來了很多。從早到晚,客人絡繹不絕,老人笑吟吟地迎來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後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援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著了。

第二天,齊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顧不上吃飯,先到畫室去做畫,家裡人都勸他吃飯,他卻不肯歇一歇。總算五張畫畫完了,家人都長長的鬆了一口氣,等著他吃飯。誰知他攤紙揮毫又繼續作起畫來。家裡人怕他累壞了,都說:“您不是已畫夠五張了嗎?怎麼還畫呀?”

老人輕輕抬起頭說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沒作畫,今天追畫幾張,以補昨天的‘閒過’”。說完,他低下頭繼續作起畫來。

正是憑著這種勤奮精神,齊白石老人的畫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愛。

齊白石勵志故事3

書畫家太多出於清高,恥於言錢。而齊白石則認準憑手藝掙錢無可非議,賣畫賣印從不恥於要錢,甚至在客廳貼滿價碼表:“四尺12元,五尺18元,六尺24元,八尺30元,冊頁摺扇每件6元”;“題上款者加10元”;“花卉加蟲鳥,每隻加10元,藤蘿加蜜蜂,每隻加20元”;“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廣以漢尺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且不論是誰,都得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能賒賬,不能還價,不能以物代錢。牆上甚至專門告白:“送禮物不畫,請客不畫,為外國人翻譯者無報酬”;“君子有恥,請照潤格出錢”;“減價者,虧人利己,餘不樂見。”

齊白石還常到榮寶齋“靈市面”,別的畫家價格一有上浮,他緊跟著往上調價,生怕吃虧。

為賣個好價,齊白石屢屢和夫人對來客演“雙簧”。

聽到來客敲門,齊白石便輕手輕腳地走到門前,從小洞裡往外張望,問:“外面貴客是哪位呀?”

來客:“請問齊老先生在家嗎?”

若拿不準來客是否誠心買畫,齊白石就說:“齊先生不在家哩。”

客再問:“真的不在嗎?我可是專程前來,想買他老人家的.大作。”

聽說人家誠心買畫,齊白石便改口道:“那我就是齊先生呀,請貴客進來吧。”

客人進門後,齊白石先領著看牆上諸如“潤筆先惠,點景加倍,”“無暇閒談,貴客自重”之類的標語。如果客人說:“齊老先生的草蟲,最為出名,可否割愛一冊?”

齊白石答:“年紀老了,眼神不好,工筆草蟲不畫了,真是對不起。”

客人再請。齊白石故作為難地說:“有倒是有一部,不過太太藏起來了,不知她肯不肯出讓。”

客人求之更切,說是願意出大價錢。齊白石於是拉直了嗓門:“太太,有位貴客要看看你那部蟲草冊頁哩。”

齊夫人在房中回答:“哎,這部冊頁不賣的!”

齊白石又大聲說:“貴客看得中意,能出大價哩。”

於是在一問一答中,一部冊頁以大價成交了,來客興沖沖地辭別。齊白石夫婦則再等“貴客”前來割愛。

為讓賣畫賣印所得生點利息,齊白石通常將拾元鈔十張為一疊,積滿一竹籃後,就與太太存到冷僻的小銀行裡。後來通貨膨脹厲害,為了不讓錢貶值,齊白石將一生的積蓄兌換成60根金條,裝在一隻長長的口袋中,終年放在身邊,直到去世前幾個月。

為節約開支,別說是值錢的東西,就是一罈油、一桶米,齊白石都會鎖起來,每餐做飯,必親自開鎖,以香菸筒計量取米。有時他伏案作畫,家人在一旁擇菜葉,齊白石會放下畫筆,走上前撿起幾片菜葉,滿臉不悅地說:“這些還能吃,怎麼就扔了?”

齊白石勵志故事4

齊白石出身貧寒,作過農活,當過木匠,後以民間畫工為生。57歲時,齊白石到達北京,住在法源寺,以賣畫度日。他的一個扇面,定價銀幣兩元,比平時一般畫家的價碼還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問津。可見齊白石當時生意落寞得很,生活何等慘淡!

一天,在一個無人理睬的場合,梅蘭芳跟他寒暄了幾句,使他稍微挽回了一點面子。為此他心存感激,回去用心畫了一張《雪中送炭圖》送給梅蘭芳,並題句雲:“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可見梅蘭芳也並不能改變齊白石在畫壇的地位。

齊白石認識了陳師曾後,齊白石的藝術生涯才得以轉變。陳師曾雖然比齊白石小13歲,但其時已名滿天下,是吳昌碩之後革新文人畫的重要代表。他鼓勵齊白石儘快自成一體,走藝術的創新之路。於是齊白石開始了“衰年變法”。用他自己的話說:“掃除凡格實難能,十載關門始變更。”

從1920年到1929年,他“十載關門”大膽突破,艱難探索,終於“掃除凡格”,“變更”了面貌。他在美術史上可以自立門戶了。然而,他在北京依然是知音寥寥。正像他自己說的:“懂得我的畫的,除陳師曾外,絕無僅有。”

陳師曾於1923年便英年早逝了。失去唯一知己的'齊白石遭到了同行們的口誅筆伐。北京畫壇保守派們罵齊白石的畫是“野狐之禪”、“俗氣燻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等,極盡攻擊之能事。

但絕望中亦孕育著希望。齊白石在“十載關門”的最後一年————1929年,被到北京不久的徐悲鴻慧眼識珠,一眼就發現了“衰年變法”之後的齊白石。此時的齊白石年已66歲。在徐悲鴻看來,齊白石絕對是大師級的畫家。在反對派的鼓譟聲中,徐悲鴻大聲疾呼:齊白石“妙造自然”;齊白石的畫“致廣大,盡精微”……徐悲鴻在不僅在展覽會上貼條預定齊白石的畫以提升其地位,而且為齊白石編畫集,親自寫序,送到上海出版。除此以外,徐悲鴻還請齊白石到自己任院長的北京藝術學院做教授,並親自駕馬車接齊白石到校上課。徐悲鴻對學生說:“齊白石可以和歷史上任何丹青妙手媲美,他不僅可以做你們的老師,也可以做我的老師。”

齊白石曾在一封寫給比自己小32歲的徐悲鴻的信裡說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齊白石的成名,主要得益於徐悲鴻的慧識與提攜。

齊白石勵志故事5

齊先生接受徐悲鴻邀請授課,可以不登講臺,不拿粉筆。徐對齊先生說:“你不上講臺,我替你講,你在下面演示就行了。”學生自然歡迎兩位名師同時授課。

但齊先生還是很少來授課,一般多是礙於交情,面子拉不下來,才去上課,所以寫齊先生的文章便很少有寫他授課的一些事情。抗戰期間,白石老人授課四塊錢一小時,授一次課三小時,十二塊錢。他有輛黃包車,外面包著藍色布幔子,簾子上繡著兩個醒目的白字:“齊宅”。先生頭戴氈帽,帽頂縫一個大紅球,手持藤杖,鞋上縫了個銅鈴,走路時發出丁零、丁零的聲響。

齊先生每次上課,一般都有幾個女學生特別殷勤賣力,研墨鋪紙,整理課桌,再用宜興壺泡好上等茶,等齊先生一到,好多學生跑下樓梯圍著他鼓掌。老人邁步下車,滿臉堆笑。當走到蕭瓊面前,老人伸手掐一下她的小臉蛋,問:“你爸爸在家嗎?”——該學生的父親是蕭龍友,北京城內四大名醫之一。蕭瓊回答:“去天津了。”“告訴你爸,過兩天我去看他。”隨後齊先生又和別的女孩子問東問西,閒聊個沒完,當他走進教室時,已經過去了半個多小時。

我們男學生因為受到冷遇,心裡不平衡,低聲向女學生喊話“半袋麵粉沒有了”,因那時一袋麵粉四元錢。齊先生邁步走進教室張望一下,見課桌上紙已鋪好,墨也研好,就拿了一支大斗筆醮墨,但不畫,又開始閒聊。女生圍著桌子兩三圈,把我們男生擠在外層。齊先生問問這個女孩子,又問問那個女孩子,一個鐘頭過去了,才畫了一個像大蘿蔔一樣的東西。同學們都不知道畫的是什麼,只見他又取了小筆,信手勾幾筆,原來是一隻雄鷹,同學們又拍掌叫好。

隔壁是西畫科的教室,我們的聲音引得隔壁的.老師學生跑來圍觀。他們感到很奇怪,上課怎麼還拍巴掌。齊先生讓女孩子把畫掛在牆上,半天不吭聲,然後才添松枝。同學爭著說:“齊老師給我題款呀。”他說:“題款就不夠本了。”老人家心裡明白,薪資一共才十二元,抵不上一張畫。半天勉強畫了兩張畫,都不題款。

得了畫的女孩子高興極了。她們想出了一個點子,過兩三天拿著畫去齊家,說:“齊老師,我們來看您了。”於是出示畫件:“齊老師給我們題上款呀!”齊先生搖搖頭,這時上去兩三個女孩子,逮住他的左右手,另一個拿筆舐墨說:“你題不題?”齊先生無可奈何,笑著說:“好,好,我題,我題。”放開他的右手,左手還逮著,題了款,還得蓋章。齊不肯蓋。女孩子們就到處找圖章,齊的圖章很多,有兩百多方,找到幾方,齊見了搖搖頭,忙說:“那些圖章不能用。”他用嘴努一努,指指抽屜裡。同學們開啟抽屜,取出圖章,在一張畫上蓋了六七個。“齊老師,我們走了,過幾天再來看您。”老人家捋著鬍子,目送幾個女孩子的身影,兩眼眯成一條線,甜甜地笑著。我的女同學收藏著齊先生的一些畫,那都是精品。

齊白石勵志故事6

日子過得真快,轉眼之間齊白石遷居北京已經快10年了。這10來年,是他含辛茹苦、艱難奮進的10年,也是他繪畫藝術不斷超越、大放異彩的10年。特別是在日本東京舉辦的中日畫展,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說是中日畫展,實際上簡直成了中國畫展,甚至可以說是齊白石畫展。帶去了那麼多他的畫,僅3天時間就被搶購一空。他的名字不僅震動了日本畫壇,還傳到了歐洲、美洲、大洋洲。許多不同膚色、操著不同語言的國際友人遠涉重洋,千里萬里,奔赴北京,千方百計地尋求他的畫。

京城古玩字畫店的老闆突然發現,平時不太為人們注目的齊白石的畫,突然被一批又一批黃髮、碧眼、白面板的外國人搶購一空。他們來到畫店,拿著一張寫著“齊白石”三字的紙,嘴裡嘰哩哇啦,指名非要買他的畫不可。於是,老闆們就把齊白石的畫價提高了幾倍甚至幾十倍,可是仍然滿足不了這些操著不同語言遠方來客的需求。京城古玩字畫店,都出現了這種在世俗眼光看來簡直是神奇的現象。

齊白石的家,那個曾經冷落了相當一段時間的院落,突然熱鬧起來了。古玩字畫店老闆的態度,一夜之間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他們親自上門請齊白石畫畫,一個個笑容滿面、彬彬有禮、態度謙和,而且潤筆費也不斷上漲。

所有這一切的轉變,齊白石當然知道是為什麼。作畫,是他畢生為之嘔心瀝血的事業。這不止是他個人的榮譽,也是養育了自己的祖國的榮譽。對東京畫展的成功,他自然是欣喜的。他揮筆寫下了一首詩:“著點胭脂作杏花,百金寸紙眾爭誇;平生羞殺傳名姓,海國都知老畫家。”

但是,面對東京畫展的成功,面對許多人對自己的態度驟然間由冷落變得異常熱情,面對自己在海內外的聲名越來越大,齊白石的頭腦更是清醒的。

1930年,齊白石度過了67歲生日。這年夏季的一天,豔陽高照,天氣炎熱,人們揮汗如雨。他到照相館,不顧盛夏酷暑,翻穿皮馬褂,手裡拿著白摺扇,照了一張相。他在白摺扇上題詞曰:“揮扇可以消暑,著裘可以禦寒;二者均須日日防,任世人笑我癲狂。”

當時這張照片陳列於海王村照相館,很快傳遍了京城。不少人都不理解,甚至議論紛紛:“哪有既穿皮襖,又搖摺扇的道理呢?”

然而,許多有識之士從齊白石的“癲狂”裡,看到了他對當時社會世態炎涼的譏諷與抨擊,也看到了他知人與自知的大智慧:“熱”時,要防人趨炎附勢;“涼”時,要防人落井下石。他把親身經歷和體驗的酸、辣、苦、澀,絕妙地凝聚在這一幀穿著皮襖搖著摺扇的小照上。

齊白石勵志故事7

很多人不理解齊白石在門口和客廳裡都貼著賣畫刻印的潤格,詬病於老人的吝嗇。他們哪裡知道齊白石的藝術道路是怎麼走過來的,若知道,也許就不會怪罪了。

齊白石的小兒子齊良末回憶父親時說:“經濟上他很拮据。他也是考慮到今後,他有兩家子人要養。家鄉那些人都沒辦法了,也沒有田地,什麼都沒有,常常有親戚會到北京來看他,臨走時再帶走點錢,沒辦法。這兩家的困難都壓在他一個人的肩膀上,他的壓力是相當沉重的。”

《白石老人自述》裡有這樣的話:“我不希望發什麼財,得到一點潤筆的錢,就拿回家去,奉養老親,撫育妻子。只圖糊住了一家老小的嘴,於願已足。”

從齊白石賣畫的潤格中,不僅可以見其吝嗇,見其性情、心境,也可見得白石老人的耿直,見其冷澀的幽默。

1920年,他寫道:“賣畫不論交情,君子有恥,請照潤格出錢。庚申秋直白。”

後來,此潤格增補如下文字:“花卉加蟲鳥,每一隻加十圓。藤蘿加蜜蜂,每隻二十圓。減價者,虧人利己,餘不樂見。庚申正月初十日。”

1922年增補:“有為外人譯言買畫者,吾不酬謝。”

1940年的一則,則有弦外之音:“絕止減畫價。絕止吃飯館。絕止照相。自注:吾年八十矣。尺紙六圓,每圓加二角。賣畫不論交情,君子自重,請照潤格出錢,切莫代人介紹。心病復作,斷難報答也。與外人翻譯者,恕不酬謝,求諸君莫介紹,吾亦苦難報答也。”

1941年的一則亦頗有意思:“凡藏白石之畫多者,再來不畫,或加價。送禮者,不答。介紹者,不酬謝。已出門之畫,回頭補蟲,不應。已山門之畫,回頭加題,不應。不改畫,不照相。凡照相者,多有假白石名在外國展賣假畫。廠肆只顧主顧,為我減價定畫,不應。九九翁堅白。”

這裡竟然要用到“堅白”二字!其實,這樣的潤格告白,內裡也應該是辛酸以至於無奈的。齊白石身上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1921年,他從北京到長沙,遇到老友索畫,多年故交,老人欣然畫了給他。第二年,齊白石再到長沙,這位朋友照樣又拿著畫紙來索畫。齊白石無奈又畫了,不過把畫畫好後,在上面題寫了一首詩:“去年相見因求畫,今日相求又畫魚,致意故人李居士,題詩便是絕交書。”

絕交書似過於嚴肅了。可是白拿人家用來養家餬口的畫,也不合適吧。

還有一件事,也能說明齊白石老人的性格。

1932年,家裡來了客人。是熟客。也就不是諱,可是客人走後,老人一幅心愛的《蝦》卻不是了。老人氣不過,後來寫了一幅《告白》貼在牆上:“去年將畢,失去五尺紙草蝦一幅,得者我已明白了。壬申。白石老人。’即便是清楚誰拿去了,老人也不會去追索。不過是用這種方式洩一點兒埋怨;再見面時候,那人自然羞愧,不過是兩個人心照不宣罷了。

白石老人靠賣畫為生,難免有應酬,也難免有無奈之作.齊良末說:“應酬之作是有,有些他不喜歡但人家非強買強賣這一類的,他不得己也畫。比如說畫一隻蝦10塊錢,兩隻蝦就是20塊錢。人家說了,我沒有那麼多錢,只有15塊錢,怎麼辦?他就這樣了,那邊畫—只整蝦,那上頭再畫一個蝦腦袋,15塊。這樣的事常常有。所以有時候那一張紙四尺長,右下角底下就畫倆小雞。四尺長條一尺寬,左上角寫著‘白石老人’四個字,中間全是空白。因為人,家不給錢,或給得少。這類畫現在成了了不起的絕版畫。我父親跟人家說,您哪有這樣做的明?你弄那麼一張紙來逼著我這麼弄,我給你畫倆小雞就完了,別的沒有。我父親是很執著的一個人。”

白石老人一輩子不畫沒見過的東西,可址偶爾也有例外,畢竟南北兩大家子人要生活。

一次一個買主非要齊白石畫一條龍。齊白石沒畫過,可是一轉念,有了辦法。只見齊白石在紙上畫了一隻大花瓶,又在花瓶上畫了一條龍。畫完,齊白石笑了,買家也笑了,倆人痛快成交。

毋庸置疑,生活的壓力很深地影響了齊白石對於金錢的意識和行為。齊良末回憶道:

“他有錢了不存銀行,東西都放在身邊,就在院子裡頭。就這麼大的一木頭疙瘩,平常誰也不注意,就扔在院子裡,風吹雨淋日晒都沒事兒。後來有收破爛的過來,我媽一看這東西沒用,就想換點火柴。破木頭有什麼用?那麼大,劈又劈不開,我媽就把它賣了。我爸正巧回來——就說我爸不破財——我爸看見了,說,哎!這不是我們家的嘛。人家說賣給我了,我爸說那不行,你回來,這個我不賣,我還有用處呢。我爸把這木頭弄回來後,狠狠地罵了我媽一頓。他說這個你怎麼能賣?那裡頭藏著金條!他託人給弄的金條,他就怕別人拿,扔在那不起眼的牆犄角里。

“還有一個,我們家那院子、那房子該整修了。年久失修,政府說幫忙給弄弄吧。那會兒我爸還活著呢。政府說修,就讓拆吧,從上頭拆,拆到牆半腰往下頭一點兒了,突然上頭的工人就在那兒打起來了。大傢伙/L說怎麼回事?哎喲,那裡有金條出來了。我爸在磚頭裡頭藏了金條。我爸說別挖了,他突然又想起可能底下還有什麼東西,他說你們都走吧,這房不修了。從此我們家那房就拆到這兒,底下沒再拆,就重新給恢復了。”

在拍攝的齊白石的紀錄片裡,能看到他身上掛著一大串鑰匙。他管這個家,早晨起來他會去把大門開啟,晚上親自關門。屋子裡的哪個抽屜裡放了什麼東西他都是有數的,他閉著眼睛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東西。

但是,我們同樣不能忘記的是,齊白石在京城的生活條件稍好一些之後,對來自湘潭的故人,甚至是平生未曾謀面、只要是來自家鄉的生活無著的人,都會慷慨解囊。這與他日常的吝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齊良末回憶:“除了自己至親的這些人,只要是湖南鄉下來的人,湖南老家來的人,能夠說湖南話,能夠通報說自己是湖南什麼地方來的,可能沒錢回家了,不夠路費了,現在很艱難,我父親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先請人家吃頓飯,然後拿出50塊錢來,給他做路費。那時候的50塊錢,除去北京到湖南的往返車費,還能剩餘好多。我親眼見過一個人,拿著錢,我父親給的錢,那人的手直在那兒抖。”

齊白石勵志故事8

齊白石原是一個雕花木工,學畫只是他的業餘愛好。36歲那年,他遇到了書畫家湖沁園。

那時,齊白石已小有名氣,按胡沁園出題“飛來佳禽對語”,畫了一個人開啟窗戶,窗外一對燕子正展翅歸來。胡沁園很滿意,就鼓勵他研讀古典名著。胡沁園還讓齊白石觀摩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畫,使他眼界大開。由於齊白石刻苦學習,並博採百家之長,他的繪畫技藝突飛猛進。與此同時,他還刻苦練書法和篆刻。

從那之後,齊白石每天都堅持作畫,一年只允許自己休息兩天,一天是自己的生日,一天是國慶節。

85歲時,齊白石一天連畫了4張條幅,吃午飯時還在揮筆,想要再畫一幅。畫完最後一幅時,他在上面題字:“昨日風雨,心緒不寧,不曾作畫,今朝特補之,不教一日閒過也。”這種惜時的精神令後輩敬佩。

名人取得成就,除了天分之外,還要用時間來打磨。

齊白石不僅喜歡畫畫,而且十分勤奮,一年中除去兩天,每天都與畫為伴。

他充分利用每一天,潛心創作,最終成為世人仰慕的.藝術家。

堅持是一種態度,它能讓零散的時間連貫起來,成就一番事業。

生活中有人慨嘆:時間都去哪兒了?與其感傷,不如珍惜。

齊白石勵志故事9

我國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有一次去北京城南辦事。這一去不要緊,卻引出一段故事來。

也巧,在街旁地攤上,有人賣齊白石的畫,一看,全是假畫。如此損傷齊老聲譽,使他十分氣憤,便厲聲喝問:“你為什麼冒充我的名字在這兒賣假畫騙人?”

賣畫人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笑了一下,鄭重地答辯出一套話來,齊老聽了如何呢?出人意料,他怒氣盡消,竟閉口無言。那麼,一副伶牙俐齒的嘴巴到底吐出的是什麼呢?

他說:“齊先生,你好不懂道理!不錯,這都是些假畫。你要明白,凡是大畫家沒有不被別人造假的。造假的人越多,說明他的名氣越大;無名之輩,誰也不造他的假畫,再說,我這些畫賣的`便宜。有錢的人,還是買您的真畫,您又何必生氣呢?這番話竟使齊老先生怒氣全消,閉口無言。”

齊白石勵志故事10

小木匠變成了聞名世界的大畫家的故事,他就是以畫蝦出名的齊白石,齊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個叫白石鋪的鄉下地方,不過她小時候不叫白不叫齊白石,叫做齊純芝,27歲正式學畫學詩的時候才改叫白石,為了方便,我們統一叫他齊白石了。齊白石的家裡是很窮,一家五口人,只有一畝田,他只上了半年的學,就回家幫忙幹活了,小時候他經常去放牛,他非常愛大自然,對,路邊的路邊草叢的小昆蟲像螞蟻,蜜蜂,蛐蛐這些特別感興趣,也喜歡看水裡面的小魚小蝦小螃蟹什麼的,齊白石從小力氣就不行,幹不了田裡的重活,15歲的時候,家裡就讓他去學木匠,好以後養家餬口。齊白石就跟著師傅學做各種木工,他們每天去不同的人家,做桌子椅子和種田的工具。有一天,齊白石和師傅做完工,在回家的時候路上,遇見了另外三位木匠。師傅對那三位畢恭畢敬,可是那三個人卻理也不理,齊白石就非常奇怪問道,我們是木匠,他們也是木匠師傅,你為什麼這麼恭敬呢?師傅說,木匠分為粗木匠和細木匠,我們做的是粗活,他們做的是細活,他能夠做各種精緻小巧的東西,還會雕花,這種手藝不是聰明人一輩子也學不成的。

齊白石第二年就找了一位細木工師傅,開始學雕花,他細心觀察,學得非常好。他的'雕花在方圓百里都有了名氣,大家都願意請他。在他20歲那年,他在一位主人家裡發現了一本畫譜,他就借回家,每天晚上用薄紙蓋在畫上,把所有的畫都描下來。他畫的在當地也出了名。這樣一直到27歲,他就是一直是一位生活在鄉村的木匠,每天幫人畫點畫,做點木工。

直到有一天,當地的一個有名的畫家胡沁園看到了齊白石的畫,他找到了齊白石,發現他很有天賦,但他畫畫的技巧不夠,讀書也太少,這樣是很難成為大畫家的。胡沁園非常熱心,他問齊白石願不願意跟他學習畫畫和讀書。齊白石非常感動,就去到胡沁園家,每天跟著胡沁園每天認真學習,每天天不亮就起來認真地讀書,練字,畫畫。胡沁園不僅不收學費,還經常給齊白石的家裡送米送糧,好讓齊白石能專心學習。

齊白石不僅畫畫越來越好,讀書也非常用功,能熟練地背誦唐詩三百首和許多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他因為會雕花,很快也學會了刻印章。

他跟著胡沁園一直學了十年,終於成了當地知名的畫家了。

每天,每天悠閒自得地讀讀詩啊,做做畫,過得非常的舒服,直到四十歲的時候,有一位朋友想請他去西安去教畫畫,並且把路費也給寄來了,再此在這之前,齊白石連湖南省都沒有出去過,但因為是朋友的邀請,齊白石還是去了西安,那個時候的交通不便,所以路上走得很慢很慢,齊白石一路慢慢走,一路欣賞著大好河山,一個人只有經過很多的事,走過很多的路,看過很多的風景,才能開闊自己的眼界,西安之行是齊白石第一次遠行,他覺得收穫非常大,後來又有四次她去了,不同的地方,教畫畫,在旅途中他看到了洞庭湖的煙波浩渺,看到了黃河的巨浪滔天,華山的險峻,桂林山水的秀美。這些美麗的景色,像畫卷一樣,珍藏在他的心中。

齊白石後來去回到湖南,那時他已經50多歲了,如果正常的話,他就這樣平靜走完這一生,但是,那時的湖南局勢很亂,發生了很多戰爭,當地還有很多土匪,土匪們知道齊白石畫畫教畫很有錢,就想著要綁架他,再問他家要錢。為了安全齊白石離開了家鄉,來到了北京。北京有很多的畫家,齊白石在北京,沒人在意他,在扇子上面畫一幅畫,一般的畫家,可以收四個銀元,齊白石只收兩個銀元,也很難賣掉。。不過齊白石還會做印章,他做的印章還是有人買,所以他勉強可以生活下去。直到有一天,北京城,一個有名的畫家,叫做陳師曾發現了他的印章做得很好,就,跑來找到齊白石,發現齊白石的畫也非常不錯,他們兩人成了很好的朋友,陳師曾和齊白石互相討論,互相學習,齊白石的畫畫得更好了,陳師曾後來把齊白石的畫帶到日本去賣。結果都賣很高的價錢,以後,還有很多外國人還專門跑到,北京來買齊白石的畫。

齊白石的畫越畫越好,還被北京最好的藝術學校請去進去當了教授。1937年的時候北京被日本佔領了。藝術學校也被日本人管理,齊白石是很愛國的,他就離開了學校,回到家裡,閉門不出,日本人想請齊白石來管理學校,還給送去聘請書,齊白石就在信封上面寫上齊白石死了,然後,把原信退回去。在日本佔領北京的時候,齊白石家缺吃少穿,日本人給他送來了冬天燒的煤和糧食,但齊白石都每次都說我不是這個學校的人,所以不要。齊白石告訴家裡人,凡是日本人來拜訪來拜訪,一律回答主人不見,日本人的來信,齊白石一律不發不回覆,齊白石還畫了一幅畫畫的橫行的螃蟹,然後在旁邊寫上,看你橫行到幾時,表示自己對日本鬼子的痛恨。

齊白石活到了96歲,只要他能還能起床,他每天早上都會起來畫畫,他曾經回憶說,自從他學畫開始,一輩子只有兩次連續幾天沒畫畫,有一次,那是因為他生了一聲大病起不了床,還有一次是他母親是母親去世,非常傷心,所以沒畫,齊白石畫得最好的是蝦 ,他從三十歲就開始畫蝦,但是,一開始是畫得不滿意,覺得畫得就是一團肉蟲子,看不出什麼活力,於是他就買了,幾隻蝦放在碗裡,每天觀察蝦的動作,每天不停的改進,終於在七十歲的時候終於才畫好了蝦。他還在鄉下的時候,經常花幾個小時仔仔細細地觀察昆蟲,看他們的每一個小動作,所以畫得非常的活靈活現。

齊白石像一個老頑童,一直有一顆純樸的童心,他畫的畫幾乎都是他認真觀察過的,他的畫全部都是表達他的陽光快樂,幸福有越。他從不會畫出悲傷的畫。只是把最真最美最樂觀留給了我們。

齊白石勵志故事11

齊白石乃一代國畫宗師,向來有“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之說,其畫價格在當時也自然不裴。據說有一天,齊白石看到昔日一位好友流落街頭,衣衫襤褸,是以因貧困而潦倒,他心頭十分酸楚。於是他把朋友叫到家裡,展紙研墨提筆,幾隻蝦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然後送走了朋友。

或許你也和我會有同樣的疑問,齊白石為何不給朋友以錢而給其一張畫呢?現在想來,齊白石不愧為一代宗師,一張畫似乎舉手之勞,朋友拿著心裡踏實,不欠大人情,心安理得,充分尊重了朋友的自尊心,其價在當時出賣也著實不裴吧!這就是藝術的價值,這就是真摯的友情!

人以群聚,物以類分。現在的朋友圈似乎與身份、地位密切相關,朋友的身份地位變了,如果你不與時俱進,你就會被甩出朋友圈。卑人一好友,曾經六年同窗,親如兄弟,畢業後朋友先在烏江邊一所國小任教,邊研習美術,98年在經過幾次失敗之後終於接到了川美的'錄取通知書,然而就在此時,一紙到某鎮政府當辦公室文書的通知也同時到手,真可謂雙喜臨門,他陷入了兩難境地,權衡之後,他放棄了一生熱愛、追求且似乎帶有幾份天才的美術藝術,艱難地選擇了步入仕途,那時還不盛行手機,彼此書信往來頻繁,且許諾,有事相告一聲,會傾力助之。或許是仕途環境的造化,朋友也由一個木訥,本份之人變成了能阿諛奉承,逢場作戲的好手,官話,套話,變的油腔滑調,而我此時正在一個山溝裡,成天無所事事,不思進取,與牌為伴,消磨著屬於人生的黃金歲月,成了井底之蛙,使我這個本份之人沒趕上時代節奏,漸而落伍,現以幾無往來。

人啊不學就會落後,連做朋友都如此,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學呢?!

齊白石勵志故事12

光緒14年(公元1888年),24歲的齊白石還是個雕花木匠,叫齊純芝,人稱芝木匠。附近有個會琴書畫、詩詞歌賦又喜結交朋友的秀才胡沁園先生,從芝木匠的一舉一動中看到了他天賦才氣過人,且有剛直不阿的品格,認為他是個非凡之人,若有名師栽培,定會前途無量。於是,胡沁園決定將他收為門生。胡問:“你願不願意讀讀書、學學畫?”芝木匠答:“願意倒是願意,只是家裡窮,年歲又大了,怕學無所成。”胡沁園說:“怕什麼!《三字經》裡面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你正當此年齡,只要有志氣,什麼都學得好,我有意收你為徒,你可以在我家一面讀書,一面賣畫養家。”芝木匠聽了,激動萬分,立即向胡沁園深深地三鞠躬,九叩首,行了大禮。

從此,純芝在胡家住下,“燒松煙以夜讀,步落月而晨吟”,潛心鑽研詩詞書畫。胡沁園是書香門第,教育子侄外甥和家人不得對純芝有任何怠慢、冷落的表現,並準備了15擔谷、300兩銀子,著幾個力夫送到他家,解除其後顧之憂。

胡沁園為便於純芝將來作畫題詩,給他取了幾個名字。胡沁園對為純芝授課的陳少蕃先生說:“按照老習慣,在授課前需要給純芝取個名、取個號,是不是取個璜字,斜玉旁的璜。”陳說:“好,有意思,半璧形的玉。取個什麼號呢?”“你看,瀕生如何?”“不錯,湘江之濱生,湘江之濱長。”胡沁園說:“畫畫恐怕還要取個別號。純芝的家離白石鋪近,就叫白石山人吧!”從此,“齊白石”這個名字,伴隨著他輝煌的藝術生涯,傳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傳遍了五洲四海。

齊白石自稱在詩書畫印中其“詩第一”。齊白石很愛詩,作畫從學詩開始,從學詩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培養自己的想象力和創作力。齊白石開始攻讀唐詩,不到半年就把《唐詩三百首》基本讀完。一次,胡沁園詢問他學唐詩的情況,他對答如流,把唐詩背得滾瓜爛熟。又過了2個月,他讀了《孟子》、《春秋》,然後攻讀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硬是把一部164卷的《唐宋八大家文鈔》攻下來了。齊白石在胡家日夜吟詩作畫,進步神速。

一年一度的詩會到了,詩友們歡聚一堂,吟詩作賦,大家在吟誦自己的得意之作。胡沁園來到齊白石身邊悄悄地說:“你也吟誦一首吧!”齊白石走上前去,深深地向大家行了鞠躬禮,然後吟誦自己的第一首詩:“盛名之下豈無慚,國色天香細品香。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橘有餘甘。”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詩友們報以熱烈掌聲。胡沁園說:“盛況難再,是不是還要瀕生畫幅畫,助助興。”齊白石答:“試試吧。”十來分鐘後,一枝傲霜鬥雪的臘梅出現在宣紙上。這是齊白石拜師後的第一幅畫,表現得是那麼有詩情、有畫意,又獲得一陣陣掌聲。有人提議胡沁園題上款以作留念。胡先生揮筆寫下七言詩:“藉池相聚難逢時,丹青揮灑抒胸臆。寄意臘梅傳春訊,定叫畫苑古今奇。”落款是“瀕生作畫,沁園題詩並書”。

齊白石全家7口,4代同堂,全靠他維持家庭生活。每當想到貧寒的家境,總是徹夜難眠。胡沁園看透了他的心事,說:“把畫學好了,還怕沒飯吃!常言道:書中自有黃金屋。你有了這支筆,什麼都可以改變。”齊白石決心按照恩師的指點,走賣畫養家之路。首先,在胡沁園的引薦下,齊白石為胡的姐夫、一位70多歲的長者雲山居士畫像。傍晚時分,一張高3尺多、寬2尺多的巨幅畫像完工了,大家稱讚他畫得傳神。此後,請齊白石畫像的越來越多了。每畫一張像,人家就送他一二兩銀子。齊白石走上了賣畫養家之路,家庭生活有了轉機。

一次,齊白石精心畫了兩幅畫:一幅是《耕牛圖》,意思是像牛一樣老老實實耕讀在硯池裡;一幅是《蘭竹園》,蘭氣飄溢,意思是虛心學習永不驕傲。他將這兩幅畫掛在室內,又寫了一個條幅,上面寫著“甑屋”兩個大字。意思是說可以吃得飽了,不像以前那樣鍋裡總是空空的了,心裡也踏實了。齊白石61歲定居北京後,為了永遠不忘這段艱辛學畫生涯,他又在自己的'住處佈置了一間屋,取名“甑屋”,在匾額上寫著:“餘未成年時喜寫字,祖母嘗太息曰:‘汝好學,惜來時走錯了人家。俗語云:三日風,四日雨,哪見文章鍋裡煮!明朝無米,吾兒奈何!’後二十年,餘嘗得寫真潤金買柴米,祖母又曰:‘哪知今日鍋裡煮吾兒之畫也。’匆匆餘六十一矣,猶賣畫於京華,畫屋懸畫於四壁,因名其屋為甑,其畫作為熟飯以活餘年,痛祖母不能同餐也。”這是齊白石賣畫養家的真實寫照。

1895年,31歲的齊白石被詩友們推選為龍山詩社社長,向他求畫的也越來越多。一天,齊白石正在裱畫以便送人,開始上漿時,胡沁園來了,他看到那幅畫很滿意,覺得題詞落款也好,但總感到這幅畫中還缺點什麼,就問:“瀕生,你怎麼不落印呢?不要以為只要把畫畫好就是好作品,印在每幅畫中能起關鍵作用,中國畫是以詩書畫印為一體的姐妹藝術,印在藝術中也是一個門類,學問深著呢!”後來,胡沁園送給齊白石几方壽山石,要他去陳家壠找長沙來的那位刻印的名家丁可鈞刻方印自備。齊白石把壽山石送去時,丁可鈞愛理不理,齊白石把石頭放在刻桌上就走了。第二天他去接章,連叫三聲“丁師傅”也不見答話,齊白石氣了,大聲叫了一下,丁才回過頭,把那方壽山石往齊白石身上一扔,說:“拿回去磨平再來。”齊白石為這方石磨磨送送已是5次了,他再也忍不住,一氣之下把石章拿了回去。晚上,他用修腳刀自刻一方印,叫“死不休”閒印章。

1914年5月22日,被齊白石稱為“半為知己半為師”的胡沁園不幸逝世。噩耗傳來,齊白石失聲慟哭。他參照舊稿,畫了20多幅為恩師生前賞識過的畫,並親手裱好,拿到胡沁園靈前焚化,還作了14首七絕、1篇祭文和1副輓聯,表達對恩師的深切哀悼。輓聯寫道:“誘我費盡殷勤,衣缽信真傳,三絕不愁知己少;負公尤為期望,功名應無分,一生長笑折腰卑。”這既是對恩師的悼念,也是自我勉勵。

白石老人曾明碼標價,畫一隻小雞一塊錢,有人討價還價,要用四塊半錢求畫五隻小雞。白石不大情願,畫了四隻小雞,再畫一隻躲在樹後只露出一半的小雞,這樣一來,雞價雖不吃虧,卻白畫了一棵樹沒有算錢。他為人畫蝦也是按只計價,一次,有人要求多畫一隻,白石老人給他添上一隻,卻毫無生氣,說:“這只不算錢的,是隻死蝦。”

臨近冬天,齊白石上街買菜,見一鄉下小夥子拉的白菜又大又新鮮,就問:“多少錢1斤?”小夥子正要答話,仔細一瞧,這不是大畫家齊白石嗎?他笑了笑說:“您要白菜,不賣!”白石老人說:“那你幹嘛要來?”小夥子緊接著說了三個字:“用畫換。”齊白石明白了,看來這小夥子認出我來了,便說:“用畫換?可以呵,不知如何換法?”小夥子說;“你畫一棵白菜,我給您一車白菜。”齊白石來了興致“快拿紙墨來!”小夥子買來毛筆紙墨,齊白石提筆很快就畫出來了。小夥子接過畫,把白菜全放下,拉車就走。齊白石忙攔住他,笑笑說:“這麼多菜我怎麼吃得完?”說著,拿幾棵白菜走了。

白石65歲時,農曆五月家中來了一位求畫的客人。他不求白石老人的游魚雛雞,也不求他的葡萄紫藤,單求白石從未畫過的《發財圖》。齊白石有些納悶,便說道:“這發財的門路太多,到底您要畫哪一種財路呢?”客人說:“就畫一隻算盤,如何?”白石老人聽了這話,連連說道;“太好了!欲人錢財而不施危險,乃仁具也!”於是一揮而就,畫了一幅算盤圖,取名為《發財圖》。在空白處題字,便把剛才跟客人有趣的對話寫在畫面上,客人攜畫而去。客人走後,齊白石越琢磨越覺得回味無窮,展開手邊的宣紙,按原樣再畫一幅《發財圖》作為家藏,這便是北京畫院所藏的齊白石作品第116號《發財圖》。

上世紀30年代後期,跟齊白石學畫的一群孩子,大部分生活比較困難,有時連紙筆都買不起。齊白石來了靈感,他把學生分成兩班,一班到市場上賣畫,一班留在家裡磨墨,磨好的墨倒在一個大臉盆裡,然後叫兩個調皮的胖學生脫去褲子,在他們屁股上抹上墨,讓他們在裁好的宣紙上坐,坐一下,紙上就印下兩個黑墨團,也就是兩片墨荷葉。兩個學生一氣就坐出來一二十張。這時候,齊白石笑眯眯地提上筆,在墨荷葉上刷刷幾筆,迅速畫上幾枝斜莖,勾出兩朵含苞欲放的荷花,再在荷葉上勾上幾條筋絡,題上兩句詩,一幅荷花圖就畫成了。等晾乾後,鈐上印章,馬上讓學生送到街上去賣。學生們把這些畫戲稱“坐畫”,拿到市場上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齊白石勵志故事13

齊白石是我國最著名得畫家之一,他最善長畫小蝦小蟲等小動物,另外,在篆刻方面他也頗有建樹。

齊白石年輕得時候,他就很喜歡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訪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等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你得印就刻好了。”別得人都以為老篆刻家戲弄齊白石,勸他不要理那老傢伙,齊白右卻真得挑了一擔礎石來,夜以繼日地刻著,一邊刻,一邊拿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麼專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得淤泥卻越來越厚。最後,一擔礎石統統都化為泥了,齊白石也練得了一手好篆刻藝術,他刻得印雄健、洗煉,獨樹一幟,達到了爐火純青得境地。

有一次,他過生日。由於齊老是一代宗師,學生朋友來了很多。從早到晚,客人絡繹不絕,老人笑吟吟地迎來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後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援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著了。

第二天,齊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顧不上吃飯,先到畫室去做畫,家裡人都勸他吃飯,他卻不肯歇一歇。總算五張畫畫完了,家人都長長得鬆了一口氣,等著他吃飯。誰知他攤紙揮毫又繼續作起畫來。家裡人怕他累壞了,都說:“您不是已畫夠五張了嗎?怎麼還畫呀?”

老人輕輕抬起頭說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沒作畫,今天追畫幾張,以補昨天得‘閒過’”。說完,他低下頭繼續作起畫來。

正是憑著這種勤奮精神,齊白石老人得畫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得喜愛。

齊白石勵志故事14

齊白石,湖南湘潭人,現代著名書畫家,在我國畫壇上,素有“北齊南張”之說,即南有張大千,北有齊白石。齊白石屬大器晚成者,他9歲學作木工,一直是位木匠,二十幾歲才學雕刻,然後學畫,37歲才跟王湘綺學詩文、學書法,最後終成一代大師。

據說,齊白石在湘潭黎威聖家作工時,見其兄弟二人皆好刻 印章,他便求授方法,黎氏不理。有一天,齊白石又去請求,黎威聖正在抽水煙,便和他開玩笑說:“你能把這水菸袋裡的水喝乾,我就教你。”齊白石果然皺眉把水菸袋中又臭又辣的髒水喝乾了。黎威聖大為驚訝,為他的至誠感動,於是盡心傳授齊白石的篆刻治印方法,幾年之後,齊白石習成絕藝。齊白石脾氣怪僻,他住在北京趕車衚衕時,並不歡迎生客來訪,客廳門口常掛著一塊牌子,上書:“白石老人,心病復發,停止見客。”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佔領了北京,齊白石來不及轉移,但他很有氣節,根本不依附日偽軍。日本人聽說他是大畫家,派人來求他畫畫,他在門口貼了一張告示: “中外官員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他還有個怪癬,對家裡的.一切東西,都由自己保管,一步一鎖,數十年如一日。他的腰上老是掛著一串串的鑰匙,象個管家婆一般。所以,有人說齊白石“身上馱著半斤銅”。

齊白石曾畫有一張“不倒翁”的畫,配詩嘲笑道:“烏紗白帽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

齊白石勵志故事15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鴻來到位於西單跨車衚衕的齊白石寓所。主客寒暄後,徐先生開門見山:“齊先生是揚名遐邇的畫壇大師,我想請您到北京藝術學院任教。”齊白石婉言辭謝:“承蒙徐院長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聰,目欠明,但只心領,恕難應命。”徐悲鴻真情挽請:“大學教授中,古稀之年的還不少呢!齊先生老馬識途,點撥指導,誰人可及?正當大有用武之時。”但齊白石仍婉拒:“教授責任重大,還是另請高明為好,以免誤人子弟。”兩天後,徐悲鴻再次登門盛邀,齊白石又以年老為由推辭。

求賢若渴的徐悲鴻,不願就此放棄,頂風冒雨前來,三顧齊宅,再表敬愛之心。徐悲鴻的誠懇相邀,使齊白石深受感動。老人道出“恕難應命”的真實原因:“老朽木工出身,從未進過學堂,登臺教授,缺少經驗,恐引教師非議,又恐頑皮學生搗蛋,連課都上不成。”“齊先生的'顧慮不無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鴻情真意切道:“教授資格,在於真才實學,不計出身如何。有些留洋教授不也是徒有虛名嘛?齊先生融合傳統寫意和民間繪畫的表現技巧,藝術風格獨特。不但能教學生,也可教我徐悲鴻。”齊白石搖手不迭,說:“不敢,不敢,徐院長您太謙遜了。”“事實正如此,並非過謙,”徐悲鴻說,“齊先生上課時,不必做長篇理論闡發,只須作畫示範,稍加要領地提點即可。開學之初,我陪您上課,為您護駕,以防真有個別學生不守紀律。”齊白石終於點頭應允:“那就試一試吧!”

開學那天,徐悲鴻親自乘馬車把齊白石接到學校,向全校師生恭敬介紹齊白石的高超造詣。言出行隨,徐悲鴻為齊白石授課“護駕”。考慮到白石先生年事已高,徐悲鴻給予多方照顧:入冬後天寒,給他在講臺邊生個火爐;到夏天,又給他裝電扇;颳風下雨,派車接送,可謂無微不至。

為此,齊白石深受感動,為報答知遇,贈徐悲鴻一幅《月下尋歸圖》,題詩云:“草廬三顧不容辭,何況雕蟲老畫師。海上清風明月滿,杖藤扶夢訪徐熙。”

齊白石勵志故事16

齊白石一生訂過許多份潤格,有的親訂,有的是弟子代訂,以下這份潤格,為齊白石20世紀30年代親手訂的',全文如下:

餘年七十有餘矣,若思休息而未能,因有惡觸,心病大作,畫刻目不暇給,病倦交加,故將潤格增加,自必叩門人少。人若我棄,得其靜養,庶保天年,是為大幸矣。

白求及短減潤金、賒欠、退還、交換諸君,從此諒之,不必見面,恐觸病急。

餘不求人介紹,有必欲介紹者,勿望酬謝。

用棉料之紙、半生宣紙、他紙板厚不畫。山水、人物、工細草蟲、寫意蟲鳥皆不畫。指名圖繪,久已拒絕。

花卉條幅,二尺十元,三尺十五元,四尺三十元,以上一尺寬。五尺三十元,六尺四十五元,八尺七十二元,以上整紙對開。中堂幅加倍,橫幅不畫。冊頁,八寸內每頁六元,一尺內八元。扇面,寬二者十元,一尺五寸內八元,小者不畫。如有先已寫字者,畫筆之墨水透汙字跡,不賠償。凡畫不題跋,題上款者加十元。刻印,每字四元。名印與號印,一白一朱,餘印不刻。朱文,字以三分四分大為度,字小不刻,字大者加。一石刻一字者不刻。金屬、玉屬、牙屬不刻。石側刻題跋及年月,每十字加四元。刻上款加十元。石有裂紋,動刀破裂不賠償。隨潤加工。

無論何人,潤金先收。

齊白石勵志故事17

齊白石老先生是個很會過日子的人。他把歷年畫畫掙的金條都裝在一個小口袋裡,坐臥不離。住在北京鐵柵屋時,天明即起,家裡人正灑掃庭除。齊老先生畫到畫室把榮寶齋的訂件畫了,然後再畫其他訂件,言不二價。按照牆上貼的潤格來辦事。世界之大,那兒沒有死皮賴臉的人,比如說:“齊老先生添條蝦吧!”“齊老先生您受累!多畫條魚吧,我內人最喜歡魚了!”齊先生也不說話,只是斜著看來客一眼,又不好當場駁人的面子,慢慢把筆濡墨,沉吟半晌,一筆、二筆。魚、蝦、蟹自畫面躍然而出。但都不大精神,看著好象離水好幾天,要翻肚子的樣子。客人不解問曰:“這蝦怎麼看著象死蝦?”齊老先生坐在圈椅中說:“活蝦子市面上多貴啊!”主客心到神知,一拍兩散。

平常在家齊老先生是個“無事忙”。客人帶了滷肉來,滷肉外面包著大白菜的葉子。齊先生仔細把白菜葉子抖乾淨,不捨得扔。吩咐家裡人把這片菜葉子切切,用鹽“碼”上,大不了加點秋油,中午老先生要吃。真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以身作則,為兒輩作榜樣。在街上買東西,比如包鞋、包書,包糖食的紙分大小都留著。起畫稿用。後來這批東西都由家人捐贈給北京畫院了。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張包鞋紙上,有“內聯升”的紅色印記。齊老先生在上面畫了一個持弓搭箭的人,旁邊註明畫時執弓的手要下移一寸,還是多少,我忘記了。 有廢紙上畫著是在那家古董店看到一個瓷瓶,上面有雙鴛鴦影在荷花紅蓼的後面。回來老先生背臨出來為小兒輩留作傳家畫稿,曰可當水田幾畝。

汪增祺先生在《老舍先生》一文中曾提到齊老先生家裡量米的竹升子都是自己保管的。每天吃飯要由他量了米才行。一大家子人,吃米不少。老先生捨不得。量一筒,手抖一下。家裡做飯媳婦就說不夠“您再給添一點!”。齊老先生就嘀咕著:“你要吃這麼多啊!”然後再給量一筒。 周先生後來給老先生換了一處比較大的住所,搬過去沒幾天,老人住不慣哭死哭活的要回去。大家都不明白老人的心意。大四合院,花木扶疏不好嗎?老舍先生說:“別!他這麼慣了,不叫他幹這些,他就活不成了。”其實裡面還另有一層,老先生喜歡在家藏東西,東藏一處,西藏一處。藏東西的地方只有他知道。這一搬出來,雖說老屋還是家裡後輩住著,他也不放心。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中央電影紀錄片廠拍《人民藝術家齊白石》時讓他拿點精品出來拍,他怎麼也不願意。後來還是徐悲鴻去做工作,他才勉勉強強從畫臺的“訊息”裡掏出幾卷畫子出來。他是細木匠出身,在畫臺裡做幾個暗格或者小抽斗之類的“訊息”那還不是駕輕就熟。這些畫被掏出後,一卷一卷放在畫臺上。老徐一開啟只見寶光四射,全是老先生畢生的精品。嘔心之作!有一張畫在金紙上的白茶花,上有一蛺蝶翩翩欲下。畫得真是精妙絕倫!

老徐不住地用眼光看坐在對面的老頭子,心想“這太雞賊呀!”齊老先生坐在大圈椅中,兩袖垂下。眼觀鼻,鼻觀心,不動聲色。真是狡黠得可以啊!齊老先生對唐代書法家智永很有意見,認為這人太浪費。寫廢的筆就扔啊,還弄個筆冢。真是多事!他不知道唐代的毛筆,跟我們今天水筆似的。只換筆頭不換筆管的。一隻毛筆頭寫禿了,把筆頭一扔,換一隻新筆頭請人納入筆管中就行了。齊先生那麼節約,在他習慣上來說是沒有一隻毛筆是可棄的。

黃永玉、李可染他們老問齊白石先生如何把畫畫好。這個問題真是讓人很煩哎!這問題真辦法能用語言說明白。齊老先生畫了一輩子,就知道怎麼把畫子畫好。因為他畫不壞!這問題真是要人親命了,他們還死問。又不能直接跟他們說:“我就是天縱之才!”話不能這麼說啊!齊老先生只好把筆舉到空中,拿眼睛死盯著看了一會,慢慢說:“筆不要掉下來!”。這話如同一偈,你怎麼理解都行。於是兩人筆不掉下來的.死畫,各有各造化。但齊老先生也有齊先生委屈。《紅樓夢》第三回賈雨村夤緣復舊職 林黛玉拋父進京都。寶玉滿面淚痕泣道:“家裡姐姐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說沒趣,如今來了這們一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寶玉為的是自己有別人沒有而委屈,齊老先生是為別人有自己沒有而鬱悶。

他想山陰羲之愛寫《黃庭》換白鵝,李太白醉寫蠻書、林和靖梅妻鶴子。獨他們都有,而我齊璜怎麼就沒有。這一天正是北平大風揚沙天。齊白石坐在畫室裡,聽到外面有呦喝賣大白菜的。他坐不住了。他靈機一動想;“我何不畫一張白菜去換白菜,那也不失為一段文人佳話呀!”。鐵柵屋外一個北方鳥蠢漢正守著一車白菜呦喝,脖子長筋抻得老長的。不知從那裡來了一個白鬍子老頭,戴一個小園眼鏡,正看著他一車白菜出神,十分想吃的樣子。這賣菜鳥蠢漢子見來了主顧忙招呼道:“老先生!你要稱幾斤?稱給得高高的”。齊老先生從後面摸出一卷紙說:“我拿這畫的白菜,換你一車白菜,你可肯麼?”這鳥蠢漢子一聽,勃然大怒說:“我不看你一大把歲數,窩心腳窩死你。大北風天!有這麼消遣人的嗎?到想得美!拿一張畫的假白菜,要換我一車白菜!”一頓咆哮,弄得老先生摸不著南北。齊老先生挾著畫的白菜灰溜溜的走了,從鐵櫻屋的大門側身鑽進說了一句話“嗨!真是斯文有辱!”

齊白石勵志故事18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1863—1957年)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眾人讚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然後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得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

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

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北平。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名言名句摘抄)

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得心跡。

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著水面上得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得魚,而畫深水中得蝦,並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餘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並把作官得漢奸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齊白石勵志故事19

從小讀《三字經》,就知道了古人"負薪"、"掛角"的勤學故事。"掛角"說的是唐朝李密,初為隋煬帝宿衛,後辭去發憤讀書,騎牛到外地尋師,以《漢書》掛牛角,行、止皆展讀。閱《齊白石狀略》,知道這位傑出藝術家少時也曾"掛角"讀書,打下古文基礎。

白石老人留下的古文作品,不及他寫的詩多,但從他的《自狀略》中,可以看出其古文功力和特有的風格。他出身貧苦農家,11歲以前放牛、砍柴,在勞動中抓緊時間讀書,還以樹枝在地上、牆上練習寫字。有一天,在山上專心讀書,忘了砍柴,糞也揀得不多,吃完晚飯又提筆寫字時,他祖母就嘆息著說:"伢兒,你投錯了人家。"對於這一兒時經歷,他在《自狀略》中這樣寫:

王母(即祖母)曰:"今既力能砍柴為炊,汝只管寫字。俗語云:“三日風,五日雨,那見文章鍋裡煮?”明朝無米,吾孫奈何?惜汝生來時走錯了人家。"於是將《論語》掛於牛角,日日負薪,以為常事。

上面的`引文只有幾十字,逼真地描摹了祖母當時口語,表達了她既憂傷又惋惜之情,也記述了齊白石為了勵志成材,每日外出砍柴然又不廢讀的真實情況。這樣簡潔的文言,自有一種獨特的風格。

齊白石勵志故事20

齊白石是我國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他最善長畫小蝦小蟲等小動物,另外,在篆刻方面他也頗有建樹。

齊白石年輕的時候,他就很喜歡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訪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等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你的印就刻好了。”別的人都以為老篆刻家戲弄齊白石,勸他不要理那老傢伙,齊白右卻真的挑了一擔礎石來,夜以繼日地刻著,一邊刻,一邊拿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麼專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卻越來越厚。最後,一擔礎石統統都化為泥了,齊白石也練得了一手好篆刻藝術,他刻的'印雄健、洗煉,獨樹一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有一次,他過生日。由於齊老是一代宗師,學生朋友來了很多。 從早到晚,客人絡繹不絕,老人笑吟吟地迎來送往,等到了夜晚送去最後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援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著了。

第二天,齊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顧不上吃飯,先到畫室去做畫,家裡人都是勸他吃飯,他卻是不肯歇一歇。總算是把五張畫畫完了,家人都長長的鬆了一口氣,等著他吃飯。誰知他攤紙揮毫又繼續作起畫來。家裡人怕他累壞了,都說:“您不是已畫夠五張了嗎?怎麼還畫呀?”

老人輕輕抬起頭說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沒作畫,今天追畫幾張,以補昨天的‘閒過’”。說完,他低下頭繼續作起畫來。

正是憑著這種勤奮精神,齊白石老人的畫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愛。

齊白石勵志故事21

齊白石喜歡畫白菜,也畫得好。

齊白石把白菜推許為菜中之王,他以白菜肥大、嫩白、脆綠的特點入畫,畫出的.白菜新鮮水靈、生機盎然。而且齊白石常自稱自己“通身蔬筍氣”,他出身農家,畫白菜,畫好白菜,在他看來這是極自然的事。

有位畫傢俬下里學齊白石,也畫白菜,可畫得總不像,他最後忍不住去問齊白石,畫白菜有什麼訣竅?

齊白石哈哈一笑:

“你通身無一點蔬筍氣,怎麼能畫得和我一樣呢?”

齊白石勵志故事22

我們都知道齊白石是國畫大師,其實他也是一位篆刻大家,齊白石決意學篆刻,緣於他受到的一次冷遇。

一次,齊白石在白石鋪一大戶人家描容,偶遇從長沙來的篆刻名家。人們送來不少名貴石料請他刻印,齊白石懷揣一塊壽山石,也希望這位刻印人為他雕琢一番。

他按規定日期找到那位篆刻名家,深施一禮,恭敬地問:“先生,前幾天我送的石料刻好了嗎?”

“你是誰呀?”刻印人答非所問。

未等齊白石開口,一個管家模樣的人說:“他是我家老爺請來的描容匠。”

“描容匠?”篆刻名家漫不經心地從箱裡翻出一塊石科,“是這塊嗎?”

“你曉得此為何石料?”

“壽山石”,齊白石從容地回答道。

篆刻名家想不到眼前這個平庸的小字輩答得如此爽快,便不敢再問了。為了顯示自己的學問,他舉起壽山石,面對眾人,口若懸河:“這種以葉蠟石為主組成的石料,品類繁多,我手中的壽山石是治印的上品。因該石產於福建省的壽山……”

齊白石見篆刻名家滔滔不絕,好像忘記了自己的存在,急忙問道:“先生,我的印到底刻好沒有?”

篆刻名家不耐煩地把石料往桌上一扔:“不平,拿回去磨平再來!”

受到如此冷遇,齊白石不免怒火中燒。他衝上前,一把抓起那塊心愛的石料,回到住處,捲起行李,撕掉未畫完的人像,不辭而別了。

他不知自己是如何跌跌撞撞地趕了幾十裡山路回到家的`。儘管父母、妻子的勸導是那樣言之諄諄,而他卻“聽之藐藐”。因為他胸中燃著一堆火,憋著一股氣。他托起那塊壽山石,久久凝視著,任胸間的怒火燃向眼中,又任感情的淚水將怒火澆滅。

驀地,他瞥見窗臺上那把錚亮的修腳刀。他想:別人用刀能刻印,難道我就不能上“刀山”,下“石海”?難道我就不能開始卓有成效的鐵筆生涯?他左手握石,右手持刀,把全身的憤懣和滿懷的情志凝聚於刀尖,平生第一方印章“金石癖”終於刻好了。這“憤怒之作”佈局合理,刀法蒼勁,隱隱有一股剛毅之氣。他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凝滯心頭的悶氣也驅散了不少。

當他把那方“金石癖”拿去請教黎鬆安時,後者甚感驚喜:“了不起,了不起,妙趣天成,頗有韻味,與長沙名家所刻,大有雅俗之分嘛!”“這是被逼出來的,”於是他講了自己遭受冷遇的經過後,又拿出幾方印章求教於黎鬆安。

黎鬆安打趣道:“這有何難。南泉衝有的是‘楚石’,你挑上幾擔回家,隨刻隨磨,隨磨隨刻,等刻的石粉能裝滿三、四點心盒,功夫就到家了。”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從此,齊白石白天描容作畫,晚間操刀刻石。功夫不負苦心人,他的刻印技巧在同輩中後來居上,很快獨步一時了。在師友們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支援下,他從所刻眾多的印章中精選出一部分,刊出了自己的第一次印稿,共四本,題名為《寄園印存》,每印均附拓邊款。而收在印稿中的第一方印章,便是當年奮發圖強時用修腳刀刻的“金石癖”。

齊白石勵志故事23

草廬三顧不容辭,何況雕蟲老畫師。海上清風明月滿,杖藤扶夢訪徐熙。

這是齊白石為贈與徐悲鴻的《月下尋歸圖》的題詩,由衷感激徐悲鴻“草廬三顧”的識拔之恩。

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出任北京藝術學院院長。他深信只有優秀的師資,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為此用心物色遴選教授,意向聘請的第一人,便是齊白石。

齊白石少年習畫,經半個世紀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終於躋身畫壇大家之列,於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專業賣畫刻印。徐悲鴻一向十分讚賞他的人品畫技,稱他是真正的.藝術大師。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鴻來到西單跨車衚衕齊白石的寓所。問候過後,道明來意:“先生是揚名遐邇的畫壇大師,想請您來藝術學院任教。”齊白石婉言辭謝:“承蒙徐院長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聰,目欠明,恕難應命,但只心領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還不少呢,齊先生老馬識途,點撥指導,誰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時。”徐悲鴻挽請說。

齊白石還是不答應:“教授責任重大,還是另請高明的為好,以免誤人子弟。”

兩天以後,徐悲鴻再次登門拜訪,又是盛情邀請,齊白石又以年老為由推辭。冒雨三顧金石開

求賢若渴的徐悲鴻不願就此放棄。百忙中三顧齊宅,而且是頂風冒雨而來,再次表敬愛之心,誠懇迫切相邀。齊白石感動之餘,解釋了“恕難應命”的真實原因:“年老體衰而外,是因為老朽木工出身,並未進過學堂,登臺教授缺少經驗,恐引教師非議,又恐頑皮學生搗蛋,連課都上不成。”

“齊先生的顧慮不無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鴻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資格,在於真才實學,不計出身如何。有些留過洋的不也是徒有虛名?齊先生融合傳統寫意和民間繪畫的表現技巧,藝術風格獨特。不但能教學生,也可教我徐悲鴻。”

齊白石勵志故事24

有一天,多次採訪過齊白石的一名記者,叫唐友詩,他興沖沖地來到齊白石的家裡,對齊白石說:“走,老爺子,我請您老到烤肉宛吃烤肉去。”齊白石一聽,哈哈大笑,指著自己的牙說:“你看我的牙,還能吃烤肉嗎?嚼不動嘍!”唐友詩也笑哈哈地說:“嚼得動,嚼得動。不然我就不會來請您老了。”見齊白石還不信,唐友詩就接著說:“那裡的烤肉嫩得跟豆腐一樣。”聽唐友詩如此說,齊白石就答應了。

果然,這裡的烤肉真的像唐友詩說的.一樣嫩如豆腐,齊白石一邊吃一邊讚歎,因為牙口不行了,自己已經多年不再吃烤肉了。吃完了烤肉,齊白石準備告辭,這時烤肉宛的老闆走了過來,對齊白石說:“您老是大書法家,我們小店連個門匾也沒有,您老能不能為我們寫一個啊?”齊白石興致正濃,聽老闆一說就爽快地答應了。

齊白石回到家裡,準備好筆墨,卻犯了愁。他查閱了很多版本的字典,發現都只有“烘”和“考”這兩個字。他覺得在匾額上無論是寫“烘”還是寫“考”都不好。那該怎麼辦呢?總不能告訴人家,找不到合適的字,不寫了吧?自己可是答應人家了啊。

齊白石在書房裡走來走去,一邊走一邊想:烤肉要用火,如果在“考”字上加個“火”字,就是“烤”。用在這裡太確切了,太能表達其中的含義了。於是齊白石揮筆寫下了“烤”這個字,然後又在後面加了一行小字“本無此‘烤’字。此是齊白石杜撰”。不知啥原因,齊白石寫完這些就擱筆了。沒寫店名,只有一個“烤”字怎麼當牌匾掛啊?店老闆也犯愁了,有人說不如模仿齊白石的筆跡,在“烤”後面再加上“肉宛”兩個字,成為一個完整的牌匾,但老闆覺得那樣不妥。後來,乾脆就把一個“烤”字讓人裱糊了掛在店門口。

沒想到,裝裱好的牌匾一掛上去就引來了眾人的一致稱讚,紛紛稱讚這“烤”字寫得好,用在這裡是再恰當不過了。

齊白石勵志故事25

梅蘭芳在京劇藝術上的成就和造詣大家都已經知道,但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梅蘭芳還畫得一手好書畫。他的畫清麗秀雅、神形兼備,有深厚的藝術修養。而他和齊白石兩人曾經的交往和情意也是一段有趣的逸事和佳話。

說起梅蘭芳畫畫的緣由,就要提到第一個把他帶入繪畫圈的人羅癭公,此人是是康有為的弟子,他為梅蘭芳介紹了第一位繪畫老師王夢白。後來經過王夢白引薦,他結識了北京繪畫圈的'各色人物,其中就包括齊白石。

齊白石最初認識梅蘭芳是在1920年秋天,那時,齊白石在北京的名聲還沒有後來那麼大,那天,齊白石經好友齊如山引薦去拜訪梅蘭芳,梅蘭芳在自己家的“綴玉軒”裡接待了齊白石等人,梅蘭芳為齊白石鋪紙研墨請齊白石畫草蟲,隨後梅蘭芳又即興為眾人唱了一段《貴妃醉酒》。

齊白石的回憶錄曾經描寫過他和梅蘭芳初次見面的情景:“民國九年,我五十八歲。我跟梅蘭芳認識,就在那一年的下半年。記得是在九月初的一天,齊如山來約我同去的。蘭芳性情溫和,禮貌周到,可以說是恂恂儒雅。那時他住在前門外北蘆草園,他書齋名‘綴玉軒’,佈置得很講究。他家裡種了不少花木,光是牽牛花就有百來種樣式,有的開著碗般大的花朵,真是見所未見,從此我也畫上了此花。當天蘭芳叫我畫草蟲給他看,親自給我磨墨理紙,畫完了,他唱了一段貴妃醉酒,非常動聽。同時在座的,還有兩人:一是教他畫梅花的汪靄士,跟我也是熟人;一是福建人李釋堪(宣倜),是教他作詩詞的,釋堪從此也成了我的朋友。”

齊白石回憶錄中還有這樣一段:“有一次,我到一個大官家去應酬,滿座都是闊人,他們看我衣服穿得平常,又無熟友周旋,誰都不來理睬。我窘了半天,自悔不該貿然而來,討此沒趣。想不到蘭芳來了,對我很恭敬地寒暄了一陣,座客大為驚訝,才有人來和我敷衍,我的面子,總算圓了回來。事後,我很經意地畫了一幅《雪中送炭圖》送給蘭芳,題了一詩,有句說:‘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勢利場中的炎涼世態,是既可笑又可恨的。”

他們認識後經過幾年的交往,梅蘭芳在1924年拜齊白石為師學畫,這時的梅蘭芳在京劇界如日中天,齊白石說::“你這樣有名,叫我一聲師傅就是抬舉老夫了,就別提什麼拜師不拜師的啦……”但梅蘭芳堅持行了拜師之禮。之後,他學畫也非常認真,那段日子,只要是沒有排練和演出,他就會按時到齊白石那裡學畫。進門就先鞠躬問好,梅蘭芳拜師學畫工蟲不久後,其工蟲畫已經畫得非常生動了。

齊白石與梅蘭芳結識以後,每逢花開時節齊白石就會到梅蘭芳家去賞花,在看到梅家開得那麼好的牽牛花之後,也開始畫牽牛花,幾經摸索變化,牽牛花成為齊白石花鳥畫中具有代表性題材,後來他還並精心的畫了一幅牽牛花贈予梅蘭芳,題曰:“畹華仁弟嘗種牽牛花數百本,餘畫此贈之,其趣味較所種者何如!”梅蘭芳非常喜歡這件作品,並一直將它懸掛在在起居室裡。

齊白石勵志故事26

京劇大師梅蘭芳,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 自己是外名演員而自傲。

有一次齊白石和梅蘭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賓朋皆社會名流或西裝革履或長袍馬褂,齊白石顯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蘭芳到,主人高興相迎,其餘賓客也都蜂擁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蘭芳知道齊白石也來赴宴,便四下環顧,尋找老師。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讓開別人一隻只伸過來的手,擠出人群向畫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向他致意問安。在座的人見狀很驚訝,齊白石深受感動。幾天後特向梅蘭芳饋贈《雪中送炭圖》並題詩道:

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

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梅蘭芳不僅拜畫家為師,他也拜普通人為師。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眾多喝彩叫好聲中,他聽到有個老年觀眾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人指出:“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以後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稱他“老師”。

齊白石勵志故事27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二十世紀十大書法家,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於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於北京,終年九十七歲。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齊白石出身貧寒,作過農活,學過木匠,從民間畫工入手,習古人真跡,學詩文書法,遊山川名勝,作幕僚寓客,終於成了詩、書、印、畫全人神品的千古偉人。

他將中國畫的精神與時代精神統一得完美無瑕,使中國畫得到國際的重視。他樸實謙虛、自信自強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剛柔兼濟,工書俱佳,不愧為人民的藝術家。大凡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無一不精,無一不新,為現代中國繪畫史創造了一個質樸清新的藝術世界,他成功的以經典的筆墨意趣傳達了中國畫的現代藝術精神,他深深得益於經典樣式而又善於出新,故而他的畫能夠直接的感動人心,向天下眾生傳達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山水畫表達他對自己藝術創新的自信與深刻體悟,他的`人物畫長於傳神達情,他的書法簡約大方、雄健渾厚的筆意融入人物畫中,完善了人物內在的神情的表達。

齊白石家道貧寒,少時讀書一年,牧牛砍柴之餘讀書習畫。1877年做木匠學徒,次年改學雕花木工,曾習摹《芥子園畫傳》並據以作雕花新樣。1888年起始學畫,曾任龍山詩社社長。1890年二十六歲時轉從蕭薌陔、文少可學畫像,二十七歲始從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三十七歲拜碩儒王闓運為師,並先後與王仲言、黎鬆庵、楊度等結為師友。齊白石在家鄉先後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館、茹家衝寄萍堂。自四十歲起,離鄉出遊,五出五歸,遍歷陝、豫、京、冀、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結當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詒、郭葆蓀等皆為摯友。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五十五歲避亂北上,兩年後定居北京。時與陳師曾、徐悲鴻、羅癭公、林風眠等相過從。

1926年,齊白石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名譽教授、北平美術作家協會名譽會長、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兩次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連續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1954年8月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與主席交誼甚深並受到過接見;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榮譽獎狀及“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其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其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9月舉行授獎儀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戰爭期間,表示“畫不賣與官家”。1946年重操賣畫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著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傳》等。出版有《齊白石全集》等各種畫集近百種。七十四歲遊蜀,與黃賓虹、金鬆岑相見。

齊白石一生共有兩妻室,共有七子五女。1874年由父母做主娶童養媳陳氏春君,1881年與妻陳春君圓房,育有三子(良元、良芾、良琨)二女,1940年髮妻陳春君在湘潭老家去世;1919年聘四川籍胡寶珠為副室,1941年立繼扶正,育有四子(良遲、良巳、良年、齊良)三女。1943年胡寶珠病歿。

齊白石勵志故事28

齊白石是我國最著名的畫家之一,齊白石最善長畫小蝦小蟲等小動物,另外,在篆刻方面齊白石也頗有建樹。

齊白石年輕的時候,齊白石就很喜歡篆刻。有一天,齊白石去拜訪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等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你的印就刻好了。”別的'人都以為老篆刻家戲弄齊白石,勸齊白石不要理那老傢伙,齊白右卻真的挑了一擔礎石來,夜以繼日地刻著,一邊刻,一邊拿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齊白石不在意,齊白石就那麼專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卻越來越厚。最後,一擔礎石統統都化為泥了,齊白石也練得了一手好篆刻藝術,齊白石刻的印雄健、洗煉,獨樹一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有一次,齊白石過生日。由於齊老是一代宗師,學生朋友來了很多。 從早到晚,客人絡繹不絕,老人笑吟吟地迎來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後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援不住了,齊白石躺下很快睡著了。

第二天,齊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齊白石顧不上吃飯,先到畫室去做畫,家裡人都勸齊白石吃飯,齊白石卻不肯歇一歇。總算五張畫畫完了,家人都長長的鬆了一口氣,等著齊白石吃飯。誰知齊白石攤紙揮毫又繼續作起畫來。家裡人怕齊白石累壞了,都說:“您不是已畫夠五張了嗎?怎麼還畫呀?”

老人輕輕抬起頭說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沒作畫,今天追畫幾張,以補昨天的‘閒過’”。說完,齊白石低下頭繼續作起畫來。

正是憑著這種勤奮精神,齊白石老人的畫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愛。

齊白石勵志故事29

齊白石一輩子都是靠手藝吃飯,所以每次賣畫奉行的原則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絕不含糊。在他的客廳裡,長期掛著一張告白:“花卉加蟲鳥,每一隻加10元,藤蘿加蜜蜂,每隻加20元。”後來,名氣變了,報酬標準變了,但買畫要照價付酬,不能賒,不能減,這一條卻始終沒變。

齊白石畫蝦,雖寥寥數筆,卻生動傳神,躍然紙上,令人歎服。齊白石自己也不無滿足:“餘之畫蝦已經數變,初只略似,一變逼真,再變色分深淡。”自然,慕名而來者甚多。有一日,一個光頭猴腮的乖巧顧主,帶了35兩銀子來購“蝦”,心想:“老頭必畫四隻,豈不賺了半隻?”第二天,這人滿心歡喜來取畫,不料,畫面上只有三隻小蝦,頓時沮喪:“那5兩銀子豈不白給?”正欲發作時,齊白石微笑著指指畫,光頭眨了眨眼,定睛一瞧,原來在兩株水草間露出一隻蝦尾巴!光頭無話可說,只好苦笑著抱著畫走了。可見,齊老賣畫,言不二價。

有人不信,偏要以身試“法”。這天,一位顧主在齊白石畫完後,便以菜市場買菜的常例,要求多添一隻蝦。齊白石不悅,沒有答應。那人死活不依,胡攪蠻纏,齊白石只好拿了筆,在畫上添了一隻蝦。那人雖不通藝術,卻也好生奇怪:“原有的幾隻,只只活蹦亂跳,神氣十足,唯獨新添的這隻,怎麼靈氣全無,奄奄一息呢?”正納悶著,齊白石開口了:“我早說了,照只計算。你要添的這隻蝦,是不在價錢以內的,所以替你畫了只死蝦,算是免費贈送。”那人氣得頭髮都豎起來,算是領教了齊老頭的厲害。

的確,想佔齊白石的便宜,兩個字——沒門。就連齊白石的弟子也不例外。據包立民先生著的《張大千藝術圈》一書介紹,齊門弟子中有一人叫高希舜,要去日本留學,想向齊白石索畫,作為自己東渡日本的離別紀念。臨行前,高希舜到齊白石那裡辭行,並說明了意圖。齊白石點頭說好。過了幾日,高希舜來取畫,齊白石卻一副全無約定的模樣。高希舜心領神會,從口袋裡掏出一個裝著一疊銀元的紅紙包,送到齊家孩子的手中,說是給小孩買東西吃的。齊白石這才取出一幅人物畫,對高希舜說:“我先已畫了六張,這張是第七張,今天上午畫出來的`。‘妙手’不敢當,真是‘偶得’啊!”高希舜見畫作筆墨精練而又酣暢,人物眼神最為微妙,頓時大喜,老師的“小氣”一時拋到了九霄雲外。齊白石笑笑說:“希舜啊,這下你的心也安了,我的心也安了!”

類似的例子還可以繼續羅列,終歸要說明的是,齊白石賣畫不論交情,“虧人利己,餘不樂見”。齊白石的言行,確實得罪了不少人,但這樣做的好處在於明碼標價、童叟無欺,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也為一向避塵勞、避應酬的齊白石省卻很多精力。

其實,齊白石決不為錢而隨波逐流、粗製濫造,他的另一告示也是終生恪守的:“作畫不為者:像不畫,工細不畫,著色不畫,非其人不畫,促迫不畫……”這一個個“不”裡,足見他人格的高尚、骨氣的剛正。換言之,正是靠了這種對藝術自由、個人志趣和獨立人格的追求與尊崇,才成就了齊白石的傑出藝術。

齊白石勵志故事30

他,是一位奇人。

他年逾古稀了,風采卻依然不減當年。

他頭髮早已花白,雙眼卻依然炯炯有神。

他沉默無言,下巴的鬍子卻依然顯示出他的健談。

他熱愛生活,一位普通農婦竟放下農活在他的作品下端詳。

他的老師是位奇人,他也不例外。

據說每位藝術家一過了壯年便“江郎才盡”——這原本是必然的。但眼前的他分明打破了這種宿命。古稀之年,越活越有味。他一身白衣,體現出一位極其偉大的藝術家形象。他正在筆走龍蛇,短短几筆就有了大概的輪廓。單純的水墨畫,卻被他演繹到極致。那在水中嬉戲的'小龍蝦活靈活現,幾欲脫卻宣紙化作真實。好畫!好畫!

他運筆揮灑自如,神態專注認真,卻又輕鬆自在。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彷彿都化進了他的精神。如此充滿靈氣的作品竟在片刻之間完成,真讓人驚歎!

他從容地展示了他以前的作品。這幅畫擺在崇拜人面前,畫面竟顯得凌亂。看見他不解的目光,他微微一笑,又拿出一幅畫——這畫卻欠自然。待到最後一幅畫時,卻怔住了——這畫清新脫俗,確有返璞歸真之意。這就是一代大家的畫麼?童年、少年、壯年,直至垂垂老矣,卻能作如此之畫,這是真的嗎?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呢?

觀他面容,疑似“桃花源”人士。見他舉止,竟讓人崇拜。看他作畫,鳥兒在雀躍,龍蝦在嬉戲,青蛙在歌唱。他就是一代水墨畫大家齊白石。中國近代在水墨畫的造詣上無一人能與其比肩。

齊白石,齊老,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回憶。他的畫,他的人生,他的境界,讓人久久不能自己。

難忘那一生,難忘那一時刻。齊白石,一位熱愛生活的老人,給人生的一個重要的啟示……

齊白石,永垂不朽,樸實的真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