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 閱讀(6.21K)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航天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篇1

有人問,嫦娥五號成功落月,把錢花在扶貧上,不比登月更有意義嗎?

當然不是了!探索宇宙的奧祕和扶貧從根本上就是兩回事兒,並沒有實際的衝突,一個國家每年都有財務預算,扶貧、教育、建設、科研、探索宇宙這都是早就預定好的,各個錢有各個錢的用處,都有存在的意義。

一、探索宇宙看似投入巨大沒啥回報,但實際上是能夠促進科技發展的途徑。

我知道在很多人眼中嫦娥五號到月球或者說宇宙飛船飛到太空是一種特別燒錢的事兒,覺得除了讓外國人看到中國的財力雄厚外啥都沒有,但實際並不是這樣的,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非常大隻是普通人瞭解不到了罷了,這些人造衛星或者說宇宙飛船到了外太空後就能夠收集到天氣的資訊,雖然不一定準確,但卻幫助人類避免了不少的災害。

據國外的資料統計,這些衛星的存在幫助人類減少了飢餓的情況發生,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因為要探索宇宙,分散了不少國家之間的矛盾,減少了矛盾也就讓眾多人減少了戰亂之苦。

二、因為探索宇宙我們的生活其實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只是我們沒有察覺罷了。

舉幾個例子,車輛導航估計有車的人都用過,但這些導航都是根據衛星上的傳送回來的資料進行導航,還有日常吃的方便麵、壓縮餅乾、脫水蔬菜,甚至是市面上售賣的枕頭,這些都是為了讓宇航員在太空上能夠更舒服的生活而研發出來的,還有最普通的尿不溼,這也是為了讓宇航員方便生活而發明的。

因為有了航天事業人類在不斷地進行研發,雖然看似投入大,但實際這些研發都已經遍佈我們的生活,看似和我們沒啥關係的事兒,其實和我們都是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的。

最後:

其實我覺得探索宇宙還蠻好,最起碼通過這些宇航員知道了除了地球外的景象,沒準兒哪天還能看到外星人長啥樣呢!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篇2

當神舟五號飛上太空,當楊利偉在太空中乘著太空梭遨遊,舉國上下一片歡騰,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航天夢終於實現。目睹英雄返回地球的那一幕,當時我的心中就埋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我想要當一名宇航員。

我要當一名宇航員,穿梭於太空間,去宇宙中看一看究竟有沒有外星人,他們是不是像人們想像的那麼奇形怪狀,他們所居住的星球是不是很遙遠很美麗。我要作為一名地球的使者,去搭建友誼的橋樑,不要讓地球上的戰火再燃燒到星際,不要悲劇一再上演。

我要當一名宇航員,身負著所有地球人的期盼,前往幾百萬光年以外的太空,尋找我們的可移居星球。當我找到一顆星球,它有光,有水,有氧氣,那該是多麼的驚喜呀!我要把它建造成一個有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的美麗新家園,讓所有想去的`人都可以移居過去。

我要當一名宇航員,帶上臭氧製造機,飛上天空,把臭氧層的空洞填補起來,不讓紫外線直接照在地球上,破壞地球的生態平衡。我還要帶上空氣清潔機,把地球上的被汙染的渾濁的空氣“清洗”乾淨,讓天空更藍,更亮。最重要的是我要在太空中培育出一種極易存活,生長的樹種撒遍地球,要讓沙漠全都變成綠洲。

我們仰望天空,繁星點點,那是一個多麼神祕,多麼浩瀚的世界,讓我們插上理想的翅膀展翅高飛吧!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篇3

1970年4月24日,一顆耀眼的‘星”劃破天際——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誕生了!這是提前為國慶獻上的厚禮,也標誌著我國衛星史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此之後,我國航天事業一次次快速躍升: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起飛;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神舟”三號成功升入太空;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后平安返回。

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

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2人5天、航天員直接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活動的新跨越,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從1999年到20xx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使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我們以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飛躍!此後,中國航天事業進入到了“白熱化”的.狀態:神七出艙,“天宮一號”發射成功,“神八”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神九與天宮一號自動對接……這些都讓人心潮澎湃,激動萬分。

但是,我國航天事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近幾年,美國宇航局每年的預算在170億-180億美元,超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20年的總投入。

在人造衛星領域,我國剛剛達到國際航天界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的技術水平;在飛船研製技術領域,我國與美國和俄羅斯相比也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航天重要領域,我國與世界航天水平的差距保守分析為10年到15年。

我們是國家的棟樑,祖國的希望。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作為祖國的希望,我們惟有好好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讓祖國的航天事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們要繼承中國航天人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懈努力,為了我們的祖國,甘於奉獻!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篇4

嫦娥的成功來源於那些高科技技術呢?

第1個技術就是設計了一個非常靈巧的技巧來躲避可能會出現的障礙,因為嫦娥5號到落球上面落地的話只有一次機會,而且這唯一的一次機會必須成功,否則所有的行動都會歸零,所以這次對於探測器在月球上面的著陸點,它的位置要求的精度和平整度要求是非常高的,在降落的區域地表不能有太高的突起,也不能有一些太深的坑。否則的話都會影響探測器的著陸,而且降落的地點的坡度也會有一定的要求,所以為了實現這種高難度的'要求,嫦娥5號探測器上面使用了粗精接力這種降落在地球上面的方式,這種方式之前已經在嫦娥3號和4號上成功的應用過了。

第2個技巧就是著陸緩衝機構,這個元件對於探測器降落在月球上面是有一個關鍵的作用,探測器在降落到地球月球表面的時候,由於探測器本身的重量比較重,它會帶有一定的慣性,會給月球的表面造成一定的衝擊,所以需要設計一樣東西來保證探測器在降落到地球表面的時候不會有太大的衝擊,這個時候就用到了著落緩衝機構這個東西,這個元件是我們中國自主研發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東西。

第3個技術就是設計了一個保護罩,可以防止探測器在著陸的時候被濺起的灰塵所影響和汙染,探測器在降落的時候有可能會把月球表面的一些灰塵揚起來,所以科研人員就在探測器的上面設計了一個蓋子,在距離月球表面一定的距離的時候,這個蓋子就會自動的開啟,然後保護探測器。等到探測器降落在月球的表面,周圍的灰塵已經散去的時候,才會自動的開啟,從遙遠的地方看的話,就像我們人類的眼睛,一睜眼一閉眼一樣。

探測器上面還有其他非常多的一些技術,都是我們大量的科研人員的智慧的結晶。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篇5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大家都知道載人航天工程,是當今高新技術發展中極具風險和挑戰的領域。要完成這一中華民族的壯舉,不僅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強大的科技實力作支撐,而且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來推動,才能取得圓滿的成功。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從飛船設計、火箭改進、軌道控制、空間應用到測控通訊、航天員訓練、發射場和著陸場等方案論證設計,都瞄準世界先進技術,確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強勁的後發優勢。面對一系列全新領域和尖端課題,科技人員始終不懈探索、敢於超越,攻克了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難題,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生產性關鍵技術,展示了新時期中國航天人的卓越創新能力。這些重大突破,使我國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中國航天人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一定要勇於站在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列,敢於在一些重要領域和科技前沿創造自主智慧財產權,大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努力在世界高新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載人航天精神,是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建設者,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建立了卓越功勳的團隊。中國航天人勇敢地肩負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聖使命,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淡泊名利,默默奉獻。他們獻出了青春年華,獻出了聰明才智,獻出了熱血汗水,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用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將"一切為了祖國,一切為了成功"寫在了浩瀚無垠的太空中。

弘揚航天精神,我們青少年要緊緊聚集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梁啟超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我們要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和公益事業,唱響愛我中華之歌,讓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們心中深深紮根。我們要了解中華民族飽經滄桑、艱難曲折的奮鬥歷史,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煥發報效祖國的壯志豪情。

我們要熱愛祖國文化,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化集中體現了民族精神,我們要努力學習歷代經典著作及詩詞、美文和名家名言,這是華夏各民族生生不息、繁衍發展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習民間文化,瞭解民間藝術,要有民間文化知識、民間的情懷、情感,熱愛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以自己的文化為榮,肩負起發揚祖國民族文化的責任。

熱愛家鄉,飽覽祖國大好河山,激發熱愛祖國江山的情感。我們要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面向未來,融入世界,擴大自己的視野,學習世界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從小培養“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的精神,立志為建設祖國、振興中華而努力,把自己鑄就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一個了不起的中國人!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篇6

這是繼20xx年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後,中國航天員再次實施的空間出艙活動,也是空間站階段中國航天員的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此次出艙活動,天地間大力協同、艙內外密切配合,圓滿完成了艙外活動相關裝置組裝、全景相機抬升等任務,首次檢驗了我國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功能效能,首次檢驗了航天員與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艙活動相關支援裝置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為空間站後續出艙活動的順利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自6月17日進駐天和核心艙以來,按計劃開展了各項工作,目前3名航天員狀態良好,後續在軌飛行期間還將進行一次出艙活動。

中國航天報記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發來現場報道:

剛剛,在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內外,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乘組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攜手打了一場太空出艙、艙外組裝與維修、應急返回的配合戰,大獲全勝。

20xx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航天員翟志剛曾揮舞國旗,首次亮相在浩瀚宇宙。時隔13年,出艙大片在“天和”上演,任務卻要複雜得多。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航天員出艙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航天員翟志剛首次出艙

第一步:出艙

7月4日7時30分左右,北京飛行控制中心大螢幕上,劉伯明、湯洪波身著艙外航天服出現在節點艙。軌道艙艙門、節點艙前艙門、節點艙與小柱段之間的雙向承壓艙門都已關閉,兩人現已被節點艙“包裹”起來。此刻,聶海勝正“坐”在大柱段的計算機前,時刻關注著兩人的狀態,並不時發出操作指令。

出艙準備工作繼續,給節點艙洩壓、航天員吸氧排氮、開展通訊測試……這套流程與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航天員出艙時相似,卻又有所不同。“此次應用了氣體複用技術,通過艙間抽氣泵將節點艙的空氣抽到大艙,空氣複用率較高。”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湯溢介紹。

8時11分,艙內氣壓接近真空狀態,劉伯明開啟節點艙上方的出艙口艙門,第一次親眼見證艙外環境,不禁脫口而出:“外面是黑的。”

在兩人配合給艙門裝上保護罩後,劉伯明一個躍身來到了浩瀚宇宙。節點艙高清攝像機、航天服攝像機以及艙外全景攝像機全程拍下了這一過程。

“哇,這外面太漂亮啦!”劉伯明驚歎道。

在此之前,空間機械臂已經來到了出艙口,進入整臂待機制動狀態。就像我們熟知的雲臺車一樣,它將是航天員在艙外的移動工具和臨時工作站。

第二步:在機械臂上“搭積木”

劉伯明出艙門後,湯洪波並沒有緊隨其後。接下來一段時間,他們要以一上一下的姿態,打好第一場配合戰——在空間機械臂上安裝腳限位器和操作檯。就像地面建築施工隊似的,湯洪波負責“搬磚”,劉伯明負責“搭建”。

一場太空“搭積木”正式上演。

劉伯明接過湯洪波從艙內遞上來的腳限位器,將其安裝在空間機械臂的一端。這是底座,也是用來固定航天員雙腳的,航天員“站”在上面可以隨機械臂“爬行”而移動。艙內,湯洪波正在對操作檯元件進行初步安裝,隨後用帶掛鉤的繩傳遞給劉伯明,由劉伯明安裝在腳限位器一側。這就是艙外工作用的操作檯。在劉伯明的腰間,還有一個微型工作臺,這是他在艙內就已經戴好了的。

“沒有看到滿天繁星嗎?”9點30分左右,操作檯安裝完成,聶海勝忍不住問。

10點20分左右,劉伯明上機械臂,機械臂移動到接裝置點。最後傳遞上來的'是此次艙外工作要用的把手、抬高支架和一些專用工具遞上來,劉伯明把它們一一掛在操作檯上。有了它們,航天員將展開第二項艙外工作內容。

兩人配合默契,一環扣著一環,第一項艙外工作順利完成。

第三步:給攝像機裝個“自拍杆”

“天和”內,聶海勝“坐”在計算機旁,細心操作、準確指揮;機械臂緩緩移動,劉伯明“站”在腳限位器上,他繼續移動,準備開展第二項工作。

湯洪波就沒那麼輕鬆了。11時左右,他躍身出艙,開始藉助艙表扶手,用手“爬行”。每走一步,他都要把身上安全繩的另一端掛在扶手上,防止飄走。他速度很快,率先達到目的地——大、小柱段之間偏右的位置。

他們的第二項工作是將安裝在此處的一個全景攝像機進行抬高。“通俗地講就是給全景攝像機安裝一個‘自拍杆’,使其在原來的位置上抬高一段,具備更佳的視場。”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全景攝像機主任設計師徐起形象地描述。

湯洪波到達目的地後,徒手拔掉全景攝像機的電纜插頭。很快,劉伯明也到了,在湯洪波的配合下,他拿出通用電動鬆不脫螺釘拆裝工具,給全景攝像機裝上把手、卸掉安裝腳,小心翼翼把它取下來。據悉,研製人員為全景攝像機設計了一款艙外專用把手,既可在拆裝全景攝像機時保護4個鏡頭,又可以方便航天員攜帶全景攝像機。

隨後,劉伯明將一個圓柱形加長支架裝在攝像機原來的位置,裝攝像機、插電纜插頭、拆把手。每一步操作,劉伯明都小心翼翼。這樣的動作,他在水下預演了很多次,早已將要領熟記於心,但真在太空中操作,還是相當困難。

“安裝好,辛苦啦,你們!”聶海勝說。隨著全景攝像機開始工作,透過它的鏡頭可以看到,在白雲的襯托下,藍色的地球像海洋一樣,非常漂亮。

緊張有序,第二項艙外工作也順利完成。

第四步:應急返回演練+組裝艙外工具箱

太空環境異常複雜,科研人員把航天員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設計了多種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各類相機或攝像機實時監視等。儘管如此,逃生技能也是一堂必修課。為此,第三項艙外工作就是應急返回演練,主角是湯洪波。

在這項工作中,湯洪波要徒手爬到“天和”核心艙最遠處。接到撤離指令後,他第一時間折回,以最快速度返回艙口,並直接進入節點艙。

“艙外活動非常考驗航天員的臂力,人在失重環境下很難控制自己,輕輕移動就出去了,可要想停下來就得花很大力氣。”湯溢說,這種應急返回場景,航天員在地面時就曾多次在水中演練,為的是必要時刻為自己贏得一線生機。

“03感謝所有科技工作者,祝中國航天事業越來越好。”湯洪波快速爬到出艙口時,沒有再等自己的隊友,說完這句話就迅速進入節點艙。

劉伯明隨著機械臂的移動,也很快來到艙口。他把工具一一取下來遞給湯洪波,最後把操作檯和腳限位器卸下來,並在湯洪波的配合下,完成艙外工具箱和腳限位器的安裝。

“感謝所有參研參試的科研人員,感謝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後續我們還會出艙,還會飛得更高,空間站還會越建越大。”劉伯明對著攝像機鏡頭揮手致意。

15時左右,劉伯明進入節點艙後,關艙門、復壓、脫艙外航天服,開啟節點艙前往大小柱段、神舟十二號飛船的3道艙門。

一系列收尾工作後,來自核心艙空調的風進來,神舟十二號飛船又能“呼吸”了。身處地面的神舟十二號飛船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高旭終於鬆了一口氣。“這幾個小時,我們一直緊張地關注著神舟飛船內的溫度變化,艙門關閉後,沒有了核心艙帶來的空調環境,飛船存在結凍風險,很可能損害科學載荷。”高旭說。

首次出艙活動很圓滿。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篇7

“五、四、三、二、一,點火,起飛!”螢幕中,文昌發射中心控制室傳來陣陣歡呼,我們的教室也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嫦娥五號奔月啦!

十幾個淘氣的男生竟然一擁而上,跑到講臺前,目不轉睛地盯著班班通,看!幾束藍色的火焰噴射著,把“嫦娥”託上天空,一團團白色的煙霧席捲而來,浪潮般向我們撲來!白霧漸漸消散,嫦娥五號打破寧靜的夜空,像一輪金色的太陽升上天空,又似一道絢麗的霞光劈開黑夜,還像一條火龍騰躍而起。它象徵著光明,又寄託著全國人民的殷切希望。

記者們拿著相機,閃光燈在不停地閃爍,他們在爭先恐後地記錄著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同學們看著視訊,個個驚掉了下巴,發出聲聲驚歎。

嫦娥五號長7.23米,寬4.5米,它由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和返回器組成。嫦娥五號點火後僅用2200秒就到了預定的軌道,它要執行一個艱鉅的任務,那就是“回”,即實現“繞、落、回”三步目標後從月球取樣自動返回。這既體現了中國科技的'水平,也展現了中國的經濟實力。

通過視訊我還了解到,嫦娥七號將要在20xx年發射。我相信,憑著中國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嫦娥七號一定會成功昇天。

雖然我現在還是一個國小生,但我要向中國航天人學習,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發揚中國航天精神,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長大以後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篇8

11月24日,“出發”——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進入地月轉移軌道。

12月1日,“到達目的地”——嫦娥五號在月球正面預選區域著陸並開展采樣工作。

12月2日,“已攬件”——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表自動取樣,並將樣品儲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

12月3日,上升器點火起飛、精準入軌。

12月6日,“已裝車”——嫦娥五號完成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之間的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

12月17日,“已送達”——嫦娥五號重返地球。

翹首以盼,“土特產”快遞終於到了!

經過20多天期盼等待,嫦娥五號探月之旅終於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一次任務中,連續實現我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取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4分鐘視訊回顧嫦娥五號發射、探月、著陸全過程。

嫦娥五號,歡迎回家!

讓我見證了中國科學家們的偉大實力!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篇9

按照國家的計劃,我國的嫦娥五號在今年年底將會降落在了月球表面,並且開始正常的工作,按照指定的程式執行任務,並且採取月球土壤樣本返回地球,這將是是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里程碑。

那麼嫦娥五號探測器如何在月球採取月球土壤樣品呢,很多人可能會猜測,只要用一些特製的工具進行開採就可以了,比如月球表面的土壤樣品,直接用鏟子或者其他的'工具挖走一些不就可以了嗎,其實這只是非常常規的做法,對於已經獲得月球表面樣品的美國以及現在的俄羅斯來說是無意義的,但是對於中國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嫦娥五號取樣計劃不僅僅只有與月球表面的土壤樣本,還有月球地表之下的深層土壤樣本,因為相對於月球表面的土壤來說,月球地面以下的土壤樣本更加的具有研究價值,嫦娥五號降落之後,會使用一根針型的取樣器,插入月球地表以下,進行垂直取樣工作,而且還是進行多個地方的觀察取樣。

月球表面的土壤和地底的土壤接受到的太空輻射以及物理化學性質都有著差異,這些東西將會是極具研究價值的發現和樣本。不僅僅如此,前蘇聯和美國取得月球樣本並沒進行透徹的研究,或者說研究資料非常的少,前蘇聯和美國對外透露的研究成果幾乎不過雙手之數,而且美國取得月球土樣樣品最多,但是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研究之後,就將其儲存了起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一直到今天為止,美國再也沒有發射過載人飛行器前往月球,在這期間發射的無人探測器不少,蘇聯也是一樣,但是今天繼承了蘇聯的俄羅斯卻因為多年的經濟問題一直沒有在航天探測上在進一步,如今中國嫦娥五號的計劃,將會是航天領域關注的重點。

嫦娥五號的成功登陸以及後續工作將會是接下人們關注的重點。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篇10

嫦娥五號自一誕生就揹負諸多使命,將月壤帶回地球就是其中之一。這任務本身看上去並沒有多麼奪目,因為四十幾年前美蘇已經完成了這項工作。但是在時隔44年後,當中國的嫦娥五號成功完成了採取月壤的任務後,竟然引得全球矚目,嫦娥五號究竟憑什麼呢?

通常一提到人類對月球進行探測,大家多會想到美國第一次載人登月的時候,算起來也有51年了,中國起步較晚這一點不得不去承認。但若就此認為中國航天技術一直落後於美國就錯了,這完全是兩碼事。

以往月球探測器返回時,是從月面起飛直接飛回來的,但嫦娥五號不一樣,它採用的是全球最先進的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比起地軌對接,月軌對接的難度要大多了,想要搭建月軌空間站,該技術是基礎,想要打造月球基地,該技術是支撐。

在過去的十年裡,美蘇等國掌握了先進的航天技術,卻堅決不肯吐露給中國分毫,所以嫦娥五號才會承載和44年前蘇聯月球探測器一樣的任務,但是實現技術的途徑卻大不相同,以致於實現成本也是天差地別,這就是技術優勢的好處。

別小看這些成本,在美蘇爭霸的歲月裡,太空競賽也被很多人看做是將蘇聯拖垮的罪魁禍首之一,因為美蘇兩國均在太空探測的問題上投入了重金,讓整個國家都蒙受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所以,蘇聯剛一解體,美國就開始不斷縮小太空探測的規模。

當中國開始探月工程的時候,有不少人都擔心這得要投入多少錢才夠,中國的經濟水平能否扛得住。單用價效比這個詞來形容中國探月工程的經濟性已經不足夠了。按照葉培建的話說,中國是花小錢辦大事,按照媒體的說法,中國是在用白菜價換取含金量十足的'太空探索科研專案。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但凡被中國拿下的尖端科技,價格就會跌到堪比白菜,很多人認為這是中國用工成本低的原因,主動放棄了暴力,其實這是技術升級造成的。裝置作用相同,但實現技術的形式不同,成本自然也有所區別,技術優勢就有這樣的好處。

中國的探月工程根本談不上是費錢費力,無論是經濟還是科技,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任何太空競賽都不足以令中國畏懼。反觀美國那從滿心不屑轉變成緊盯不放的態度,每當中國在某領域取得技術突破以後,美國都要高喊著中國要豁達一些,把技術分享給全世界,為全人類造福,這一次也是一樣。

雖然美國人的做法已經沒什麼稀奇,但這份呼籲卻值得人們深思。畢竟美國早在1969年就實現了載人登月,中國是在51年後才完成這項任務,中國手中獲得的這些資料對美國人而言真那麼有價值嗎?美國人的反應告訴了我們答案,他們真正重視的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技術路徑,他們也想花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防美國那最龐大也最複雜的間諜組織,如何防範技術間諜已經成了現在的主要問題。當前美國極力打壓中國的5G技術,莫非是中國先進的5G技術限制了美國技術間諜對情報的獲取?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篇11

11月24日凌晨4時-5時,“長征五號”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即將開啟登月之旅,這次任務被稱為我國航天史“最複雜的任務”之一。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我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航天器,計劃實現月面自動取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那麼“嫦娥五號”升空後要經歷怎樣的過稱呢?它如何把月球樣品帶回地球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帶來了真人模擬嫦娥五號發射,讓你很直觀的看懂任務全過程。

視訊中,藍圈代表地球、白圈代表月球。五個人分別扮演長征五號、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形象了演示了整個過程的'分離、對接等操作,最後只有返回器帶著樣本返回地球。

據瞭解,嫦娥五號要想完成這次的任務,要經歷如下過程:發射-變軌、中途修正、制動、繞月-打鑽取樣-著陸器和上升器軟著陸-機械臂取樣-上升器奮力-上升器和軌道器/返回器月球上空交會對接-返回器分離-滑躍式/水票市軌跡-進入大氣-軟著陸。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篇12

振奮人心的訊息相繼傳來!截至12月2日,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著陸器組合已成功月面軟著陸,並開始了最關鍵的“挖土”任務。屆時,著陸器將帶著我們對外星球的嚮往,開展一系列科學實驗,並採集2kg月球土壤樣本返回地球。這標誌著整個人類向未知宇宙的探索又更近了一步。

在感到振奮的同時,也許很多朋友更多的是好奇:嫦娥五號到底是什麼?她是如何實現目標的?又要完成什麼樣的研究?這裡就為大家科普一下。

說起嫦娥五號就不得不提嫦娥一~四號,畢竟這四代前輩為小五的成功運轉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經驗。

我國探月工程是按照“繞、落、回”的計劃執行的。“繞”即實現衛星在月球自轉軌道繞月巡航;“落”即能夠著陸到月球表面;“回”即能夠著陸到月球表面,並在採集樣本後返回地球。

嫦娥一號和二號實現了“繞”。

嫦娥一號,是一顆“繞月”人造衛星,在月球自轉軌道上繞月飛行,遠距離觀察月球;

嫦娥二號,是一顆升級版的一號;

嫦娥三號和四號實現了“落”。

嫦娥三號,就是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微博知名“大V”——玉兔號月球車,小玉兔搭載了探月工程的首個月球“著陸器”,實現了月面軟著陸和巡航研究;

嫦娥四號,是升級版的三號,由玉兔二號、月面著陸器、鵲橋中繼衛星三個部分組成,比三號多了一個用於從月球背面向地球傳遞訊號的鵲橋衛星。等於小玉兔帶著“手機”登上了月球,和地球老家聯絡更方便啦!

嫦娥五號,既是我們對第三步“回”的初步嘗試。

比起三號和四號,嫦娥五號的`結構總體上“胖”了一倍,因為除了要把“小玉兔”送上月球外,在“小玉兔”完成任務後,還得把“小玉兔”採集到的月壤樣本帶地球老家。送去的時候,和三號四號一樣,需要一個月球著陸器;回來的時候則額外還需一個上升器+一個返回器。

所以,剛剛發射升空,還在奔向月球的嫦娥五號,看起來就像一個長長的冰糖葫蘆。

當嫦娥五號到達繞月軌道並調整穩定後。這個長長的冰糖葫蘆就會從中間分成2部分:負責著陸取樣的“上升器”乘坐“著陸器”降落到月球表面收集土壤樣本;負責帶大家回家的“返回器”坐在“軌道器”中繼續繞月巡航,等待“上升器”完成任務。

“上升器”乘坐“著陸器”落到月球表面後,會自動駛出“著陸器”平臺,到月球表面完成樣本採集等一系列科研任務。完成任務後,回到著陸器平臺,通過自身攜帶的“推進器”返回繞月軌道,與等待中的“返回器”對接,將樣本交接給“返回器”。

最後“返回器”搭載“軌道器”歷經38萬公里的太空旅行返回地球。

通過網路資訊我們都知道,嫦娥五號登月的主要目的是帶回一份2kg的月球土壤樣本。那嫦娥五號在月球上“挖土”的目的是什麼呢?

其實“挖土”只是嫦娥五號探月的表面目的。在這個平凡的表面下隱藏著很多能夠促進人類科技的深層次的研究。

首先從發射到回收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系統的大框架科學研究,如果將整個發射過程當成一次科學實驗。這個實驗包含了:力學、熱學、電效能、大系統對接、著陸起飛綜合驗證試驗、全尺寸羽流導流試驗、全自動取樣封裝試驗、全自動交會對接和樣本轉移試驗、返回器綜合空投試驗、氣動力設計驗證試驗、氣動熱防護試驗等等數十個涉及各類物理學模組的前沿研究。

就拿“全尺寸羽流導流試驗”來說。“羽流”是一種十分不確定的分子流體運動狀態,它描述的是兩種密度相近的不同介質,其中一種在另一種中自由擴散的方式。比如:吸菸人吐出的香菸煙塵在空氣中的移動方式;點燃柴火後產生的火焰在空氣中的形態模式……

其中,火箭發動機尾部噴射出的尾焰在空氣中的運動方式也是羽流的一種。

通過“羽流導流”試驗,可以進一步觀察和積累羽流的產生、形態變化、擴散模式等,然後通過預設好的的理論模型,對羽流增加外部干擾進行“導流”,使其在限定的數學模式內運轉,讓不可控的羽流變得可控。這樣就能讓火箭發動機的效能更好,安全性更高!

而且這些試驗資料還能提供給其他社會應用進行參考。比如:森林防火。前幾年的加州大火,一夜間毀滅了一個小鎮,如果人類擁有成熟的“火羽流”模型,就能通過人為干預“火羽流”的動向,大範圍阻隔火蔓延,達到更好的滅火效果,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傷。

好了,關於嫦娥五號的科普就到這裡了。

每一項科學突破都能帶來數個世紀的文明進步,每一個新的科學理論都能促使整個文明從思想到物質上的蛻變。嫦娥五號遠奔38萬公里挖土,代表華夏人走出我們完整訪問外星球的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很多挑戰在等著“五號寶寶”,讓我們一起祝她一帆風順!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篇13

嫦娥一號登月完成了環繞任務,嫦娥三號完成了著陸巡視的任務,而嫦娥五號的成功落月將會實現在月球上的預定區域進行取樣並且返回到地球,嫦娥五號的落月是探月工程中“繞,落,回”三個步驟中的最後一步。嫦娥五號的著月,標誌著我國圓滿地完成了探月的戰略規劃,接下來將要開啟對月球與深空的探測。嫦娥五號登月的任務是迄今為止難度最大,最為複雜的,因為首先要成功地落到月球上,然後再到月球上的物質進行取樣,然後再從月球表面升起,在太空中與軌道對接,最後需要成功地返回到地球上。

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非常地艱難,不允許出現絲毫的差錯,整個操作的過程也是最為複雜的。嫦娥五號的任務已經並不是要落到月球表面那樣簡單了,因為在月球上採完樣要返回到地球進行檢測的,所以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上起飛是需要很強大技術要求的`。

而且由於目前為止我們對月球的認識還不夠全面,月球上環境非常地複雜,這也增加了起飛難度。而且在起飛以後,還要實現完美對接,使嫦娥五號順利地返回地球,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的完成都會令人激動萬分。嫦娥五號成功落月以後,我國將要實施進一步的探測計劃,計劃在接下來的嫦娥六號將要在月球的南極進行取樣並且返回到地球,而嫦娥七號的任務是對月球上極區的資源進行詳細勘察,而且,還要對月球的地理環境和月球上物質的組成成分,已經氣候環境的變化進行探測分析。

中華民族不僅實現了登月的願望,現在正在向著全面探測月球及太空的目標而努力著,嫦娥五號的登月也為世界的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 篇14

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想,有了夢想才有更加美好的未來,我也不例外,我有一個航天夢。

每次聽到關於航天的訊息,我都會豎起耳朵仔細聽。從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衛星的發射成功,到20xx年10月15日楊利偉叔叔在太空飛行,再到20xx年底中國從月球帶回了超過2千克的月壤和月岩樣本,都是那麼的激動人心。聽著那一件件了不起的事件我不禁暗暗下定決心,要當宇航員和楊利偉叔叔一樣成為一位英雄。

但是要怎樣才能成為一位合格的宇航員呢?我聽說首先要考上空軍航空大學飛行學院成為飛行員,並且飛行時間超過600小時,無等級事故,在身高和體重上也有嚴格的要求……想著想著,我便進入了夢鄉。

在夢中,我成為了一名航天員,坐在了“神州三十號”穿著反重力宇航服,平穩地走在飛船之中。突然,我看到了一個發光的東西,後面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一閃而過那是什麼呀?哦,原來是一顆彗星呀!好美啊!我又飛到了月球上,月球上到處都是環形島,我走了下去,忽然感受到了一絲涼意,原來我忘了,太空中是很冷的呀!我又回到了飛船中,想到:不如我去土星上看看那兒是怎樣的吧。說著我便開著飛船,前往土星。在土星的外面有許多光環,被稱為土星環,有的厚有的薄,每環厚度為10-50米,最厚的`不超過150米。我將飛船停好,可沒想到的是,我剛伸出去一隻腳,就被凍僵了,趕緊關上艙門,離開了這顆寒冷的星球。

夢醒了,我發現自己躺在了床上,露出了冰冷的腳,先是一陣哈哈大笑,但隨後便想到:我不能躺在床上什麼都不做,我要好好學習,像萬戶一樣勇於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像楊利偉叔叔一樣勇於飛向太空,像背後默默付出的工作者一樣勇於探索與發現……錢學森、鄧稼先等無數科學家用了自己畢生的精力放在航天上,我也要學習他們為了夢想而奮鬥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