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2022看航天思政大課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 閱讀(2.54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航天思政大課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2022看航天思政大課心得體會

看航天思政大課心得體會1

過去,想飛上天轉一圈都是很荒誕的事情。但是,如今飛上太空成為了一件可以實現的事情。

事實上,從古至今,中國人對天文學和宇宙的探索從來都沒有停止過。而在宇宙探索這方面,中國人在很早以前就邁出了第一步。公元前776年8月21日,《詩經·小雅》記錄了當時發生的月偏食,比埃及最早的月全食記錄早了55年。在公元前14世紀的甲骨文中,中國便有了關於日珥的最早記載。《春秋。文公十四年》記載:“魯文公十四年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而歐洲觀測哈雷彗星的最早記載是在公元66年,比中國晚了六百多年。此後,每一次哈雷彗星迴歸,中國都有記錄,從公元前240年至1910年,共有29次關於彗星的記錄。

在古代,多數人堅信天上有神仙。傳說明朝的士大夫萬戶因為嚮往在月宮上的生活,嚮往能在月宮上抱著月兔,喝著桂花酒……於是他突發奇想:為什麼,我一定要等到封神時才能登天呢?為什麼我不能自己做一個東西飛天呢?

只要能創造一個可以幫我飛上那九重天的東西,就不用再等待了,人定勝天嘛!後來,他就把47個自制的“煙花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則坐在椅子上,雙手還舉著一個大風箏。他想用這樣的方式登上月宮,然後利用風箏平安回到陸地。雖然,他因為這一次實驗不幸死亡,但是他成為了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去探索航天未知世界的人,而他的探索精神激勵了後人。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到了20世紀末,飛機、輪船、潛水艇都有了,人類終可以上天入地,下到深海了。隨著探索宇宙的科技逐步完善,人類進入太空已成為了現實——人們發現了其實世界上沒有什麼神仙,知道了宇宙並不是“天圓地方”,明白了不是行星圍繞著地球在轉,而是地球圍繞著其他行星在運轉……如今,到了21世紀,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們還拍到了各種行星的照片。我們不僅看見了地球的美麗外貌,看見了五彩斑斕的各個行星,還看見了黑洞、太陽系,甚至是“UDFy-38135539”。目前,天文學家們發現了距離地球最遙遠的星系,還聽到了來自天鵝星系的外星人的呼喚聲。是的,探索太空,讓我們收穫許多,也明白了許多。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黨一百週年,中國航天人為黨的百年生日送上了特別的“禮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拍到火星表面形貌,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名航天員成為了進入空間站階段後的第一批太空訪客……在此,我為祖國感到驕傲,同時向那些艱苦奮鬥的航天科技人員們致敬,是他們在無數個日夜裡努力工作,精益求精,堅決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他們讓每一個送上太空的東西都是“中國原創”;是他們從零做起,有勇氣,有創新,有目標,讓“中國航天”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了一席之地,併成為了航天大國。

而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一定要把這種精神發揚下去,只要我們好學知識,練好本領,有目標,有擔當,敢吃苦,就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發光,發熱,且總有一天會與成功相遇。

在此,祝中國共產黨一百歲生日快樂,也祝願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明天更美好!

看航天思政大課心得體會2

小時候,我總是對媽媽說:“媽媽,我也想飛到天上去看看……”,曾經那稚嫩又充滿童趣的聲音劃過耳際,滿是對浩瀚宇宙的好奇和幻想。在我看來,宇宙是萬物的起源,而我們生活的地球就像一顆五彩斑斕的水晶球,在它的萬千思緒中浮動。

我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出色的航天員,到無邊無際的宇宙中暢遊、翱翔和探索其中的奧祕。所以伴隨著每一次火箭發射離開地球,我的心也隨之起航,我的童年也跟著多了一份夢幻的遐想。

至今,我們國家已經成功發射了6次載人航天飛船,出了很多航天英雄,但我最敬佩的宇航員還是楊利偉叔叔。雖然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生,但他作為上天第一人,已經是航天界的名人,所以大家都知道他,爸爸也給我講了很多關於他的故事。他1983年考入空軍飛行學院,1998年成為第一代航天員之一,2003年10月15日09時他乘坐“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進入太空,他和技術專家的創舉,讓中國成為第二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了不起的中國宇航員和中國的航天英雄。從此,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中國幾千年的航天夢得以實現,中國崛起的“復興夢”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在人人羨慕和為他們驕傲的時候,我對飛船直刺蒼穹那一刻,楊利偉叔叔的感受產生了強烈的好奇。隨後,我也在相關的報道中找到了答案:雖然作為宇航員他們平時接受了嚴格且高標準的訓練,但在驚雷乍起的那一刻,就會有成千上萬種不可預測的狀況等待他們去應對,楊利偉叔叔也不例外。由於發飛天過程中火箭急劇抖動產生了共振,他的身體感受到了難以承受的痛苦,就像五臟六腑都要碎了,他甚至以為自己就要犧牲了。作為一名宇航員,雖然在出徵之前就已經做好了犧牲生命的準備,但唯一擔心的卻是不能圓滿的完成飛天任務,無法實現中國人的飛天夢,他的身體和思想艱難地與危機做鬥爭……共振持續了漫長的26秒,就是這26秒見證了中國航員英勇無畏、捨身為國的赤膽忠心。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對話是,一位青年學生問楊利偉:“您覺得航天員這個職業最酷的地方是什麼?”楊利偉叔叔自豪地說:“在太空中,當我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國旗時,那一刻我覺得我是最酷的。”經歷生死一線後,他心繫的永遠是祖國賦予他的神聖使命和國家榮譽,而不是個人的付出。從此,我的航天夢更加牢牢地駐紮在我的內心深處,不可撼動。

曾經,我想當一名宇航員,可以駕駛宇宙飛船飛往更遠的星球,俯視美麗的地球,探尋有助於科學研究的寶物,帶給我們的地球更多有用的資訊。現在,我仍然想當一名宇航員,但我更加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合格宇航員不僅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專業的文化知識和美好的願望,更重要的是要有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把個人選擇與黨的需要緊緊相連,把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相連的崇高理想信念,而且不可撼動,因為這才是中國航天員能夠持續戰鬥和取得勝利的源泉。

今後的成長路,我一定會不斷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向楊利偉叔叔學習,不斷去武裝和強大自己,全力實現自己的航天夢,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看航天思政大課心得體會3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能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的星空。

——康德

我五六歲的時候,也曾像張衡那樣拉著爺爺去數天上的星星。爺爺總會耐心地陪我仰望星空,告訴我:這是北斗七星,你看它閃爍著金光,十分耀眼;這是牽牛星,這是織女星,它們蘊藏著動人的故事;這是長庚星,黎明時分在東方出現就叫啟明星……

有一年中秋節,我一邊品嚐著香甜的月餅,一邊又拉著爺爺去看星星和月亮。我問爺爺:“為什麼月亮會發出這麼耀眼的光?”

爺爺笑道:“這可不是月亮發出的光,這是太陽照到月球而反射出來的光。”“那月球原本是什麼顏色?”爺爺說:“應該是灰色的吧!”“那太陽有多大?”爺爺輕輕撫摸著我的頭髮:“這就得你長大後自己去探索了。不過,從小就要勤奮不懈,堅持努力,積累紮實廣博的學識哦。”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爺爺經常吟唱李商隱的《嫦娥》,我也會跟著吟唱:“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如今我才知道,這飛天之夢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付出過多少沉重的代價。古有用生命嘗試乘火箭上天的萬戶,今有“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錢學森,還有千千萬萬平凡或不平凡的人物,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前赴後繼,潛心探索,勇於拼搏,勇於犧牲,才成就了我們的今朝夢圓。

從“兩彈一星”到神舟十三號,這中間經歷過多少滄桑,遇到過多少困難。雖然錢老已經不在了,但我們應該銘記他以報效祖國為神聖職責、勇於攀登、敢於超越、百折不撓、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在中國航天史上,不僅有像錢老這樣的大人物,也有像萬戶這樣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們這種敢於夢想、敢於嘗試、敢於挑戰的精神,我們也應該銘記在心。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可謂是一天強似一天,從東方紅一號到北斗導航,從神舟一號無人飛船到神舟三號搭載模擬人飛船再到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直至最近的神舟十三號飛船,還有嫦娥系列、天宮系列、天問系列……無一不在昭示著我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無一不在向全世界宣告,我們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我曾通過書本瞭解過神舟五號的知識,它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千百年來的航天夢終於實現,中國成了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航天載人技術的國家;我也曾在電視上看過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的發射過程,那宛如巨龍騰空而起的橙色火焰,至今在我腦海閃耀;我還在太空直播課堂中觀摩過崔志平、王亞平、葉光富等宇航員的太空實驗,那些實驗神奇有趣,奧妙無窮……

但我並不滿足於此,宇宙浩渺無垠,我們探索到的只是茫茫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哪怕整個銀河系在宇宙中佔的位置依然只是冰山一角。火箭的速度一般是每秒2千米-11千米,而光速每秒大約30萬千米,我們連光速都還沒能達到。要知道,用光速從銀河系的一端走到另一端需要超過10萬年的時間。但愛因斯坦說過,靜止質量不為零的物體無法達到光速,這就意味著人類目前對宇宙的探索困難重重,道阻且長。

航天路漫漫,任重道遠之。我們想要實現星際飛行,甚至星系飛行,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探索。浩瀚神祕的宇宙,等著我們,不久的將來,我們定會去拜訪你的角角落落。

看航天思政大課心得體會4

寂靜的夜幕,明月高懸,星光璀璨,熠熠生輝。藍色星球上的人們,腳踩大地,仰首夜空,好奇那遙遠的星空的玄妙與神祕,那一瞬的疑惑,開啟了人類對深邃星空的嚮往與探求,此後數代人為之奮鬥不懈,一步步接近那遙不可及的存在。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名航天員奉命出征,他們將在太空“旅居”6個月的時間,這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次新突破。回首中國航天史,無數航天人接續奮鬥,推動中國航天發展日新月異。我們看到的,是衛星,是火箭,是火星車,是空間站……無數個航天成就,都是中國航天人用心血澆灌出來的,背後的攻堅克難,持續探索,是我們看不到的,航天精神。

載人航天精神是一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精神,數代中國航天人堅守“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初心,秉承著“為國爭光”的理念,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地踏在中國航天的路上,在航天領域大步向前,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航天奇蹟。激勵他們向前的動力是什麼呢?大概是熱愛吧,熱愛星空,熱愛深邃神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所以不畏艱險,不怕吃苦,自強不息,勇往直前。

中國的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技術落後,人才稀缺,專業知識匱乏等等,都是當年中國航天人面臨的問題,但他們並不畏懼,而是決定以渺小啟程,不負祖國,不負人民。我們所熟知的“兩彈一星”元勳們,就是最初的航天人,他們為了中國航天夢奉獻了多少青春,多少熱血,那一切的努力拼搏,都不是為了外在的財富,而是為了國家的尊嚴,民族的榮耀!以他們的學識水平,本該有更好的職位,更高的薪酬,富足安樂地過著自己的生活。但他們卻選擇了荊棘與挑戰遍佈的中國航天路,選擇了隱姓埋名,默默無聞,選擇了淡泊名利,紮根平凡……是他們的犧牲奉獻,嘔心瀝血,才換來了那時新生的中國在航天領域的重大突破,打破了超級大國科技壟斷的局面,一點一點縮小中國和其他科技強國的距離,提升我國國際地位,立世界東方,揚中華之名!向科研人員致敬!

每一次成功發射的背後,有著地面科研人員的付出,也有著航天員的刻苦訓練。航天員是一種職業極其特殊的人,他們要在特殊的環境條件下,在航天器的艙內外完成飛行監視、操作、控制、通訊、維修以及科學研究等特殊的工作任務,並能正常的生活。這就要求必需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訓練,使他們具備優良的生理和心理素質,對航天特殊環境因素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並熟練掌握航天器和完成飛行任務所應具備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因此,他們不僅要接受基礎知識訓練,體能訓練,還要進行超重和失重訓練,模擬飛行訓練以及心理素質訓練。這一系列的“魔鬼訓練”,在正常人看來都是無法接受的,但這卻是航天員的日常,因著職業的特殊性,航天員為之付出了許多。很多人小時候都夢想成為一名宇航員,遨遊太空,那看起來好像是一件輕鬆且有趣的事情,殊不知,這背後是怎樣日積月累的付出與痛苦,讓我們向航天員致敬!

“嫦娥”“玉兔”“祝融”“夸父”“羲和”“鴻雁”“蛟龍”“天宮”“北斗”“鵲橋”“神州”……這些以中國神話命名的航天成果,象徵著中國航天人的浪漫——將先人口中的神話變為現實,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行動詮釋著偉大的航天精神,初心不改,砥礪向前。中國航天未來之路依然長遠,就請勇往直前,向著浩渺的星空進發,揭曉寰宇的奧祕,締造下一個奇蹟,中國航天,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