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書法臨帖心得體會2篇

心得體會 閱讀(2.67W)

篇一:書法臨帖心得體會

書法臨帖心得體會2篇

以下是我在臨《九成宮醴泉銘》時的一點淺顯體會,在這裡貼出,旨在交流學習,書法臨帖心得體會。若各位同道發現有說的不對的請糾正補足,謝謝!

一、為什麼同一本帖不同人臨出來的感覺往往大相徑庭?比如黃自元與田氏兄弟所臨的《九成宮》感覺完全不一樣,啟功臨的《玄祕塔》也不是原帖的風格,這到底是不足還是特色,現在不得而知。但我敢說之所以有這種現象,是因為不管誰臨帖都或多或少摻進了個人的理解在裡面,這種理解是屬於個人的,千人千面。

二、假如真有書法創新,我想這種創新或許就是每個人在臨帖過程中,所自然形成的個人風格吧!(這裡得強調“自然”二字,如特意為之,則是做作了)假如每個人臨帖出來的感覺都一樣,那書法也太簡單了,那樣的話,中國從古至今不知要出現多少個王羲之,而書法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熱愛了——臨帖感悟,不知對否?

三、補充說明一下(個人觀點):臨帖時摻入個人理解不是隨便亂摻入的,也一樣須遵守法則。黃自元臨歐時不難看出有顏的筆法,田英章老師說他臨歐有趙孟頫的筆意,啟老臨柳明顯有他自己的風格。這些書家之所以摻入別的東西,不是因為他的水平比原帖水平還高,而是取決於其自身審美傾向和學書經歷

四、對於初學書法的朋友來說,我覺得《九成宮醴泉銘》不太適合作為首選的範帖,原因是它較之顏、柳要難得多。之所以難,是由歐字的特點決定的,我覺得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字——斂。顏、柳的筆法都很舒展和明顯,入門相對簡單。特別是顏體,大筆劃粗細條,容易學,筆法也很有代表性,和其它書體的關聯性也很大。柳體較之顏體要稍難,主要原因是柳字強調“骨”,如果功力不夠,極易產生乾澀感而不生動。但此二體較之歐體要簡單好多(個人體會),歐字不但斂,而且是極力的斂。歐字的斂在筆劃和結構上都得到了充分體現。筆劃上歐字多短促而精細,且筆鋒多深藏,初學者或功力不夠者臨起來往往會相當吃力且難得其法,包括許多書家也未能神似。結構上歐字多從奇中求正、險中求穩,初學者習之如不得其法,則易怪異。

五、臨歐過程中,有幾個字是特別不好寫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體會,這幾個字我用心寫了很多遍也只是偶爾有一二個較滿意的,且發揮很不穩定,時好時壞。這幾個字是:九、成、祕、郡、避、闕、竦、高、周、沐、棟。其中以九、成、祕、避為最難。

六、在臨歐的過程中,常常有一種體會,那就是傾全身之力也寫不出那種味道來——筆劃粗了不精到,細了又不秀美,長了太庸俗,短了又病態,多一絲少一毫感覺便會大變,此或正所謂差之毫釐而失之千里——由此可見歐字之難!!

七、臨歐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歐字之美主要可用這幾個字來形容——勁、精、秀、斂、奇。這幾個字是我在臨歐過程中的深切體會,是我個人總結出來的,未參照任何人的觀點(我這樣說,不是為了表現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想說明歐字之美給了我很大的感觀衝擊,是真實的,不是華而不實的,不是虛的)。而這每一個字都相當不易做到,由此亦可知歐陽詢功力之深。下面我逐字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勁——指力道,歐字幾乎每筆都相當有力道。我還未發現歐的.哪個字的哪一筆是綿軟無力的。做到這一點要基本功相當紮實,而這還只是歐字最小的一個優點,對於歐陽詢來說——“這只是皮毛”。

精——指精細,指不多不少剛剛好,指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不能說歐陽詢的所有字都做到了這一點,但可說絕大多數的字都做到了。每當臨習時看到這一點,不由得不為之驚歎!而這一點可說是在功力上較“勁”字更進了一步。

秀——指秀美,指剛中之柔,指恰到好處之柔,指非嫵媚之秀,指自然之美。做到這一點更難,因為它非功力層面的事,而是涵養、學識、審美上的事。且這個“秀”是建立在前兩字基礎之上的“秀”,是舉重若輕的“秀”,所以相當難得。

斂——指收斂,指含蓄的斂,指放過之後的斂,指回歸的斂,指中庸的斂。今人學書多以放縱、“灑脫”為美,而歐獨以斂為美,非歐標新立異,而是境界高的自然迴歸。就好比武功高手不會特意去耍那些花裡胡哨的招數,而是以最快最簡潔的方式將對方擊倒,正如那幾個字說的——剪枝蔓立主腦。

奇——指奇中求正,指險中求穩。歐字很難找出一個是中規中矩的,多是與眾不同的。或哪一筆特長,或哪一筆特短,或哪一腳突然飛出,或哪一筆忽然頓住(縱然結構穩重的字,其筆劃又多變化),心得體會《書法臨帖心得體會》。然不管如何之奇、險,其重心不倒,字形美觀,看者賞心悅目。做到這點,試問古今能有幾人?綜觀以上五點,可用一字概括歐字——絕!

篇二書法臨帖心得體會

一、讀帖

大家都知道讀帖,也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心得。也有人是走馬觀花,不能細緻入微。這樣一來,眼睛看不到微妙的東西,自然手上表現就趨於直白。

在下面技法方面要具體講,不多贅述。

二、如何選帖

很重要,選不好,就走彎路。現在大家選帖概率最多的是《蘭亭序》,目光都盯在這裡,而且是非蘭亭不寫,非宣紙不用,這就不好了。《蘭亭序》是經典,是千古不朽之作,完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王聖人用的紙上有塗布(唐以前),現在的宣紙根本無法表現。再者就是,那不是我們能參透的,歷代大家都想解決都沒法解決,而我們,不論才情、功力、學養,連歷史上的二流大家都沒法靠近,《蘭亭序》的神祕就連王聖人都不能重現,我們就根本沒法夢見。但一些人根本看不到這種差距,就象是幼兒園的孩子矢志不渝地在研究“歌德巴哈猜想”。

象祭侄稿、寒食、蜀素都是這樣,象精美的元青花,我們可以喜歡它,欣賞它,但把它打碎了,再造一個出來,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利用空間幾乎為零(董其昌評蜀素如獅子捉象,是何等的生猛,我們也沒有魯公的悲憤和東坡受貶的淒寒,時過境遷啊)。古代大師們留傳下來的東西很多,手札、詩冊,相對性情的東西要多很多,可利用、再造的空間也很大,這才是我們要學的。

三、如何臨帖

1、吃猛藥。一天10000字,連續一週的效果比一天寫100個字寫半年管用,大腦存檔也牢固。時代的約束,我們只有“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只有晒好了網,才能打到大魚。

2、相對專一,集中突破。在一段時間內,一定要專一,集中力量找規律、抓特點。比如,學米,半年之內就學米,別的先放下,要大量的臨帖,最好一天要從前到後趟一遍,第二天選重點(自己喜歡的,容易上手的,難度特別大的)進行精臨,做到細緻入微。這樣日復一日,即使進入視覺疲勞期也不要停(非常關鍵,正是上臺階的時候),挺過去,半年後再看(不要半年),每個月在手法、認識上都會有大的飛躍,也牢固。千萬不要朝三暮四,看別人獲獎、入展就得紅眼病,就跟風,這樣只會毀掉您辛苦建立起來的原有體系,就象電腦染了病毒,有百害而無一益。另外,別人適應,您不一定適應,就像臭水河的魚蝦,換到清水中就會死掉。

3、適時遞進,見異思遷。上面提到的專一隻是相對的,當寫到一定程度後,就要及時換帖。如何換帖,不要盲目,最好是找相近體系的東西,千萬不要作大的變動。比如:學米,可參考宋人的東西(其他三家的東西,陸游、吳琚父、蔡三家、蘇老泉等等)。同時,為了豐富筆法可涉獵二王、書譜等東西,也可學習趙鬆雪的手札、董其昌的手卷題跋等,近親繁殖,在吸收借鑑的基礎上保持純度,就象蓋大樓,一層一層往上壘。

4、朝花夕拾。過一段時間再回來,拾遺補漏,會有新的發現,及時調整。重點精臨,定型。

5、吃千家飯,穿百衲衣,集腋成裘,裂錦成衫。與古為徒,廣涉博取,集古字。有了上面的定型,學什麼都可以,儘量走的遠些、深些,不要怕回不來。

四、臨帖過程中的具體技法

(一)練眼。王羲之一本字帖,兩千多年來,大家都在看,都在學,但成功的屈指可數,當然有悟性的成分。大家在參考上古經典時,每個人的著眼點不同,理解的深度不同,所以抓住的資訊也不一樣,這從臨作中都能表現出來。儘量一個字一個字看,一筆一筆看,對每一個細小的變化都不要放過。要練就差別人所不能察的本領,對觀察到的東西最好用不同彩筆塗一下,臨帖的時候多注意,要準、狠。

(二)體會手勢。手勢決定了一個字起始轉換,決定了行氣的貫通,決定了整幅作品的氣場。一筆一勢,顧盼生情,不理解這個關係,作品就會支離破碎,形成氣阻,或各自為政,既沒有道理,也不合生理,即使有性情,也是低階的小趣味。

(三)把握節奏,變速行筆,找準發力點。大家每談行筆節奏,必談提按,這其實是最簡單的一種見解,古人的東西不只提按所能解決的。

(四)關於形象和意象的關係。開始階段最好形象,學一家重點在找規律,特質的東西,然後再參入其他東西,當對點畫有了相當深的理解後意象就自然出來了,不能刻求,一味談感覺,有時感覺會害人。

(五)舉一反三,臨創結合。在精臨階段對每個字都要深入地去研究,不能走馬觀花,從頭到尾寫,象鴨子吃蝸牛,直接吞到肚裡。我的方法是當臨帖時,遇到一個字不好寫就反覆寫,有時寫幾十遍,寫象了後通過記憶想一想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