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通用13篇)

心得體會 閱讀(1.88W)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通用1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通用13篇)

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1

祖國大地哺育著我們。我們在這兒世世代代生長、繁衍,建設著我們美好的家園。

現如今環境關係到我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關係到子孫後代的生長於繁衍;關係到人類文明的未來……可是,我們大家又有誰去關心這個問題呢?大家一味的認為我們美好的家園就是綠色的,給人一種清新、安靜的狀態。對,可誰又會想到現在的環境是怎樣的呢?若是你沿著河邊散步,一陣微風輕輕吹來,陣陣惡臭頓時向你撲面而來。若你向水中望去,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大雜燴呀!看!水面上飄著垃圾袋、飲料瓶……水中的魚都被薰的露出了白肚皮。談到這兒,就沒人會設想一下嗎?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我們的生活會如何?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地球會如何?趁現在還來得及,我們應該保護環境!它關係到人們未來的生存危機!

現如今科技發達,經濟市場更是如雨後春筍一般,一夜之間爆發。國家的許多資源被眾多企業們不是破壞了就是浪費了。我國的資源也是有限的,部分也需要以進口作為補充。許多河流湖泊也被工廠所排放的汙水嚴重汙染,導致周邊的人無法飲用!

這些問題在人們眼中已是十分嚴重,可現在有一個最嚴重、最值得令人們談討的問題——霧霾。

幸福的生活已經起航。如今家家戶戶基本上有了小汽車,無論是出門遊玩還是上班,走到哪兒都離不開車。再加上工業將大量的工業汙染物排放於大氣中,二者一結合,嚴重的汙染了空氣中的環境,使霧霾的嚴重性再一次加深……資源的破壞,河流的汙染,霧霾的加重,祖國母親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了。為了祖國母親,應該努力的改變這一切,使這一切變得更加生機勃勃,煥發活力。空氣是心臟的動力,也是我們的呼吸機,我們都為了心臟的動力都應該去保護空氣,不要讓它蒙上一層灰色的面紗。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哺育我們中華兒女的乳汁,保護生命的源泉,不要讓清澈的河流不再流動……

我要讓天變得更藍,水變得更清,樹變得更綠,空氣變得更清新,陽光變得更燦爛,大地變得更生機……一切都是繽紛的世界!

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美好家園,要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積極保護生態資源,使地球母親恢復它原本的樣貌!努力建立美麗中國,美好家園!為了祖國的明天,不懈努力!

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2

森林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物質條件之一,森林作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資源及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的作用已被科學家充分證明,森林具有淨化空氣、調節氣候,防止水土流失、維持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消除噪音、為人類提供木材等多種作用。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保護好森林,合理利用好森林,讓森林成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最有價值的資源。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巨集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佈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佈局認識的深化,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論述,也彰顯出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從戰略的高度提出打造生態品牌,目前森林覆蓋率為73.9%,有4000多種生物種類,有多種國家級、省級保護動植物,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銅壁關自然保護區,還有大面積的天然林,也有大面積的人工林,河流、溼地。整體上生態保持得較好,空氣比較乾淨,但隨著全縣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環境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生態正面臨著諸多不利的挑戰,特別是在森林的保護方面面臨著較大挑戰。主要是部分國有天然林、集體天然林通過人為造林形式變成人工林或變成果林地、農作地,至使天然林面積有逐年縮小的趨勢;國有林和集體林被濫砍濫伐,致使森林遭受破壞,森林質量下降;偷伐盜伐現象比較嚴重,致使一些森林被砍成“空心山”,使森林的各種功能嚴重受損。針對這些方面的問題,特建議:

一、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力度,特別是要加大保護森林的宣傳力度,通過宣傳,使全縣人民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認識到“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

二、進一步加大森林保護力度,特別是要加大對銅壁關自然保護區、已劃入天然林保護的林區、國有林等林區林地巡查保護力度,加大對集體林的管控力度,嚴格按指標採伐。

三、嚴勵打擊各種破壞森林的違法犯罪活動,對濫砍濫伐,偷伐盜伐等破壞森林的違法犯罪行為必須要嚴懲,要真正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曝光一起,在全社會形成濫砍濫伐、偷伐盜伐都將受到法律制裁的高壓打擊態勢,從而有效遏制破壞森林的違法犯罪活動,切實保護森森資源。

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3

生態文明是一種千古傳承的優秀文化。它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建設生態經濟區就是以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生態安全為基本理念,以迴圈經濟、綠色發展為核心價值,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為載體,就是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目前我國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萬物是脣齒相依,息息相關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迴歸和諧。

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僅不能違背經濟規律,同樣也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生態規律。規律都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你對它承認與否、認識與否,違背了規律都必然要受到規律的懲罰。因此,在建設中,我們必須正確處理以下幾層關係:

一、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是互為依存、互為促進的。社會的發展必須依賴於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同時要注意保護好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只講發展而忽視合理的開發和充分利用資源,不重視對環境的保護,不重視生態建設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這樣的發展必將導致嚴重的後果。要做到既在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中求發展,又在發展中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共榮共存。

二、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現代農業的關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業的前提和基礎,而發展農業必須符合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使農業在良好的生態中發展,生態環境在發展農業中得到保護和優化。我們要結合新農村建設,以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從人、自然、經濟的高層迴圈出發,突出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生態綠色迴圈農業,使全縣農業發展逐步走上生態化、有機化、規模化的良性軌道。

三、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工業的關係。

生態文明建設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內在統一的關係。發展迴圈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具體體現。因此,在發展工業經濟上,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使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4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更為全面的價值取向和更為深刻的生態倫理。

綜觀人類文明發展史,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歷了人類依賴自然、畏懼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變化。在原始文明時期,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始終依存於自然。在農業文明時期,人們敬畏自然,主張順天應時。到了工業文明時期,人們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的同時,走向了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這種觀念導致對自然無窮無盡的掠奪,可利用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建設生態文明,則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瞭路徑。

在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對於生態文明建設,我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方面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尊重自然,就是強調自然與人出於對等狀態

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不能絕對化人的主體性,也不無限誇大人對自然的超越性。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都應該限制在保證自然界生態系統穩定平衡的限度之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發展。二、順應自然,強調人類在日常活動中要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自然規律具有客觀必然性,我們日常生活、工作都應該遵循自然規律。要尊重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經濟建設則立足實際,根據自身的區位、資源等特點,選擇合適的產業戰略。推進產業生態化,培育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生態景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按自然規律辦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我們人類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三、保護自然,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保護的角度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在一定範圍內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絕不能把自然當做隨意改造的物件。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過改造為我們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

我們不能對其加以改造和破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生態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奉行的原則。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形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轉、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全域性的戰略地位。只有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新理念,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

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5

小到一個家大到一個國,再怎麼重視生態文明都不為過,從十七大的“四位一體”到十八大的“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我們要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我們要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社會;我們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中去;我們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文明的建設關乎人民大眾的幸福,關乎中國發展的未來,關乎我們的子孫後代,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

生態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要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處理好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的關係。眾所周知,經濟建設是社會建設的中心,對於處在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經濟建設是重中之重,說到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不得不提到“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思想,它是一種辯證的思想,五大建設之間是有普遍聯絡的。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這五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為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提供和諧的生態環境。經濟的發展不單單只是經濟的增長,簡單的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對資源、環境的保護,忽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是對經濟發展的片面理解,我們必須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比如說:霧霾、土地沙塵化、水土流失嚴重、空氣汙染嚴重、湖泊面積縮減巨大、森林銳減、土地退化等等,這些都是出現在我們身邊的逆生態文明建設的現象,並且已經明顯直接的影響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由於利益的驅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疏忽了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平衡,在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中不注重對環境的愛護,這樣的發展下去的後果會很嚴重的,我們不能把生態文明建設從經濟建設中隔離出來,我們需要做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又在經濟建設中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只有樹立全面的、科學的、正確的發展觀,才能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使自然資源得以長期有效地運用和愛護,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

生態文明的建設要合規律性合目的性,必須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我國的能源各種各樣非常的豐富,但我們也不能只注重當下的經濟利益,肆意揮霍各種能源,破壞自然環境來換取暫時的發展,國家的繁榮富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高速的發展讓環境的承載能力到達極限,我們不能先發展後治理,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一出生就處在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中,生態環境問題不像經濟危機那樣週期性爆發,它是一個長期累積的結果,一旦出現就很難恢復到原來的樣子,所以我們更應該像珍惜生命那樣去愛護去關心我們的生態文明。

究竟怎樣才能更好的建設生態文明,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生態文明的構成是: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生態制度。在生態經濟方面,要調整產業結構、減少汙染物排放、合理利用資源與節約資源等;在生態環境方面,要提高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質量,擴大綠化和環境基礎設施等;在生態文化方面,普及環保知識、宣傳生態文明知識、提高生態素質、開展生態建立活動等。在生態制度方面,應該投入保障、科學執政、資訊公開。

作為新時代的研究生,我們更應該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驅者,我們在學校裡學習了生態文明的先進理念,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生態文明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所起的作用,主動把先進的生態文明理念運用到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不僅要要認真學習生態文明的理論知識,還要在實際的生活中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活動中去。平時要學會垃圾分類並且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實現資源的回收和迴圈利用,真正地做到珍惜資源。平時生活中也要節約用水,如關緊水龍頭。再著就是要節約用電,離開教室,宿舍的時候要隨手關燈,及時切斷電源等。這些事情看起來貌似很小也很瑣碎,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認真做到的話,對生態文明的建設真的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平時在學校還可以多做一些環保的宣傳工作,增強同學們的環保意識。其實,建設生態文明,只要我們每一個人用心並且堅持去做,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養成保護生態環境的好習慣,讓藍天、綠水、青山重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

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6

美麗中國的關鍵是“美”,是讓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會之美、人心之美。建設美麗中國,我們既要“金山、銀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這些重要論述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規劃了藍圖,也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談到環境保護問題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生動形象表達了我們黨和政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提高公民生態意識,樹立生態紅線觀念。生態意識是生態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如果缺乏生態意識的支撐,人們的生態文明觀念淡薄,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就不能從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說,公民生態意識的缺乏是現代生態悲劇的一個深層次的根源。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我們必須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態意識。一方面要通過公益廣告或者組織志願者進行宣傳科學生態知識,另一方面要營造科普氛圍。鼓勵公民要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環保意識,提高個人修養。

正確處理經濟與環保關係,推進綠色發展。經濟產業良好發展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原動力。在當前背景下,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節能減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發展迴圈經濟,做好垃圾處理和再利用。迴圈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迴圈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把“資源—產品—廢物排放”的單向模式轉化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式模式。這種模式既可以減少廢物的排放,又實現了迴圈利用,將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融會貫通。

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加大生態監督力度。環境保護監管工作涉及到多個部門眾多領域,需要相關部門之間通力合作,形成綜合執法合力,才能確保該項工作順利進行。加大監管力度,對於不遵守法律、破壞生態文明的行為,要增加處罰力度。同時還應鼓勵公眾及社會媒體對環保工作進行監督。要藉助新聞網路平臺,創新監管形式,實行“線上實時監督環保”的新舉措,為環保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建設生態文明,作為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首先應該從我做起。當看到洗手間的水龍頭在滴水時,是不是能夠舉手關上呢?當電池用完後能否分類收藏處理而不是隨手扔掉呢?當購物時能否自覺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雖然都很不起眼,但卻體現我們究竟具備了多少環保意識。我認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樹立起環保意識,具體地說就是樹立資源意識,生存意識。要讓大家都認識到,保護環境與資源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保護環境不僅是關乎子孫後代的千秋大業,而且已經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今天的生存!不能抱著環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別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對保護環境有任何鬆懈和怕麻煩的思想。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固然負有重要的責任,而每個單位,每個企業,每個人對此更是承擔了更為直接、更為具體的責任。只要我們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恆,就一定能為社會、也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藍天。

全社會應該認識到: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是一項長期必須堅持的偉大工程,關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必須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汙染的緊迫性和艱鉅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加大力度,攻堅克難,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你我共同參與。

美麗中國,是我們未來的目標和希望。生態文明,是托起美麗中國的強有力的臂膀。然而,一棵樹好栽,而一片森林則不易培育。生態文明重在建設,難在堅持。讓我們攜起手來,匯聚每一個人的努力,將生態意識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保護環境,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托起一個山明水秀、天朗氣清的美麗中國。

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7

如今,“綠色”成為時尚,綠色食品、綠色發展…。我們須意識到,全球惡化的生態環境形勢已不是單純的科學技術就可挽救的,要靠政策、靠政治,更要靠全社會覺悟的生態道德文化觀。否則,如何拯救“瀕臨失衡的地球”。通過對十八大報告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深入學習,結合保護區工作,就生態文明中的生態道德教育談點體會。

加強生態道德教育,作為一名老師,我認為認為要以“綠色通道”中特殊先行的“綠”來為生態道德教育開道。

一、生態道德教育意識的“綠”

人類對社會的依賴性與其對自然的依賴性,構成了自己生存與發展的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汙染、沙塵暴、霧霾天氣、經濟發展中的透支等現象,並非主要出自科學上的無知或技術上的缺失,而是與人們的道德水平直接相關。確立新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是生態道德這一觸及人類的道德規範的必然要求。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的德育教育特別是學校德育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圍繞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集體、社會、國家的關係而展開,相對忽略瞭如何處理人與自然,包括人類與其他生命之間關係的教育,沒有把生態道德教育作為其中的重點來進行。針對目前我國生態道德教育的現狀,提高全民對生態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很是必要。

二、生態道德教育制度的“綠”

學校在“生態教育”的統領下,用生態教育思想關注每一位孩子,關注孩子的每一個方面。學校通過建立並完善相關的制度將生態道德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及管理結為一體,利用制度來約束學生的行為,促進學生形成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意識,從外部環境促進學生把接受的生態教育內化為自己所認可的價值觀,再外化為學生的生態行為。

三、生態道德教育目標的“綠”

生態道德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要使其目標得以實現,就必須選擇和運用與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相適應的方法和途徑。生態道德意識教育的目的,在於使生態道德思想轉化為人們的生態道德實踐,並且使其真正成為公民的一種素質,其中,開展自然價值和生態美意識的教育,進行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意識的教育,以及實施生態保護和生態創造意識的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幾個方面。從生態道德規範教育的作用來看,主要在於使人們尊重生命、尊重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正確處理控制人口與合理消費、適度發展與維護生態平衡、消除貧困與反對奢侈之間的相互關係。只有持續、有效地提高人的生態道德素質,才能使人擁有保護自然和生命的道德意識、道德能力與道德習慣,才能自覺遵循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

四、生態教育行動的“綠”

生態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幫助人們樹立綠色的消費理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的消費方式。學校要讓同學們從利用身邊的廢物做起,從而提高資源的使用率。在手工製作中,要引導同學利用廢棄物製作精緻的小作品。

五、生態道德教育心靈的“綠”

在進行生態道德教育時,要通過繼承傳統美德教育的合理核心,通過創設情景、誘發道德體驗、引導反思等方式,以心理體驗的形式促進德行的生成和發展,比單純的說教或灌輸要更有效。學校的“環境愛護,從我做起”活動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感悟大自然,欣賞大自然,培養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感與欣賞之情,來消除人與自然對抗的情緒,從而積極地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努力營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環境,培養起人與自然積極健康的生態道德情感。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如環保講座、知識競賽、徵文等來傳授生態和環保知識,並注重校園的綠色環境和綠色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接受綠色環保教育的氛圍。還要通過組織學生野外實地參觀考察及在“地球日”“愛鳥周”“世界環境日”等特殊日子裡參加校內外環保宣傳和環保行動等方式開展環境教育。

六、國家生態安全教育中的“綠”

要把國家生態安全作為生態道德教育的重點。全球環境的變化,國民生產、生活方式的狀況,跨越國境的汙染,生物的入侵以及軍事衝突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國家的生態安全。如今我國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嚴峻的生態安全問題,如果對國家生態安全不及時予以高度重視並採取相應的嚴厲措施,就會給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難以預料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積極建立國家生態安全預警與防範體系,改變經濟增長和資源利用方式,開展國家生態安全的國際合作,形成區域性和全球性的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環境戰略影響的評價等;另一方面,要把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相關舉措作為全民生態道德教育的重點,並且通過各種現代傳媒對有關案例適時加以披露,使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對一切導致生態惡化現象的危害性引起高度警覺,進而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化為全體國民的自覺行動。

保護區應充分發揮生態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以學校為主陣地;積極有效地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引導人們運用科學理性和道德規範來指導、約束自己的需要,提升公民的綠色發展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協調發展。

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8

這次十八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學習,我們是以問卷調查形式為主的實踐活動,為此我們小組的成員在採訪了校內同學,留學生和老師,在問卷中涵蓋個人關於環保節約的行為習慣,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常識,瞭解到大家對這一熱點的理解和環保意識。

通過這次學習,我們獲益匪淺,我們知道大自然提供給人類可利用的資源是相對有限的。就我國來說,我們的'家底並不厚,“老本”並不多。面對近二三十年內面臨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在內的各種資源嚴重短缺狀況,一些人大聲疾呼:中國“地大物博”的觀念該改改了。必須把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惟一家園的理念,熱愛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

目前我國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萬物是脣齒相依,息息相關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迴歸和諧。

“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我們想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就必須要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而且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而所謂自然恢復為主,就是強調要求我們尊重自然界的規律,不要再發展的同時忘了自然界的規律,必須順其自然,儘可能恢復原有生態的面貌與功能。

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9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果,它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進步和人們生態文明觀念的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多次鄭重提出,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時,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應搞清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幾個層面。

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

生態文明具有豐富的內容。就其內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三個方面。生態意識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觀念形態,包括進步的生態意識、進步的生態心理、進步的生態道德以及體現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價值取向。生態制度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制度形態,包括生態制度、法律和規範。其中,特別強調健全和完善與生態文明建設標準相關的法制體系,重點突出強制性生態技術法制的地位和作用。生態行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態文明觀和生態文明意識指導下,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推動生態文明進步發展的活動,包括清潔生產、迴圈經濟、環保產業、綠化建設以及一切具有生態文明意義的參與和管理活動,同時還包括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能力的培育。生態文明建設的幾個層面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汙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類在生態問題上所有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建設,而且包括生態意識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設。

(一)經濟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層面,是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產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綠色化”、無害化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這就要求我們:

大力發展迴圈經濟。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汙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應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迴圈利用資源和治理汙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並具體落實到單位、家庭、個人。實施清潔生產。清潔生產,不僅指生產過程要節約原材料、能源並減少排放物,同時也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週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的損害。“預防汙染”是清潔生產的本質特徵,它適宜於包括工業生產在內的第一、二、三產業。傳統生產是一種只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改變這種生產方式,需要不斷進行清潔生產意識教育,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讓清潔生產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採用清潔能源、預防和減少汙染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增強環保產業的職業責任意識。環保產業作為專門為改善生態環境而開發提供實用技術、商品和服務的產業,不僅是一種實體、一種市場行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責任。因此,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的基礎上,應進一步通過廣泛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不斷提高環保產業單位和從業人員的生態職業責任意識。

(二)政治層面

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層面,是指黨和政府要重視生態問題,把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

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任務,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各級政府應發揮主導和主體作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製度基礎、社會基礎以及相應的設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

加強生態法制建設。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法治國家程序的加快,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應調動人民群眾主動自覺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積極性,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學會運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來維護自身的生態環境權益,並敢於對汙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同時,要通過建立和實施生態環境違法違規責任追究制度,激發和強化各級領導幹部、環保執法人員、環保產業單位及其從業人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意識。

重視生態行政建設。正確引導各級領導幹部深刻認識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辯證關係,瞭解經濟活動對生態變化的影響及其變化規律,提高對生態質量變化的識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推進生態民主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沒有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和主體作用的發揮,生態文明建設將一事無成。應保證人民群眾生態文明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讓人民群眾從生態文明建設中深切體會和明確認識自己的利益所在,從而激發其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

(三)文化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層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動包括指導我們進行生態環境創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組織、規劃等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這就要求我們:樹立生態文化意識。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新世紀新階段,人類已逐漸認識到長期對自然進行掠奪性索取、破壞必將遭受懲罰,一個從征服自然、破壞自然到迴歸自然、珍愛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態意識覺醒之日,就是我國生態環境改善之時。因此,進行生態教育,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同,增強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牢固樹立生態文化意識,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

注重生態道德教育。生態與道德不可割裂。生態環境的優劣,反映著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同時,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也極大地影響著生態環境的優劣。生態道德驅動著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的自覺性、自律性與責任感。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可以使人們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同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作鬥爭。應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努力形成防止汙染、保護生態、美化家園、綠化祖國的社會文明新風尚。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摒棄了人類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要求賦予文化以生態建設的含義。具體說來,生態文化大致包括生態哲學文化、生態倫理文化、生態科技文化、生態教育文化、生態文藝文化、生態美學文化、生態傳播學等幾個方面。

(四)社會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層面,是指重視和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革新。

這就要求我們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團結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會管理體系,形成以生態文化意識為主導的社會潮流,樹立以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生活方式為主導的社會風氣。

優化“人居”生活環境。“人居”生活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保持和優化“人居”生活環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慮農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內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社群,使城市內部與城市外部周圍地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良性迴圈區域。要加強生態型社會建設,努力滿足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品質愈來愈高的追求。就農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態示範區”建設的同時,重點發展一批“綠色居住區”,建設包括文化、教育、醫療以及各種服務在內的配套設施。

實現人口良性發展。繼續貫徹優生優育的方針,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

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逐步形成有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節約型消費,改變“一次性消費”和“類一次性消費”。反對自私的享樂觀,拒絕揮霍鋪張、浮華擺闊等消費行為。鼓勵從點點滴滴做起,減少或杜絕生態破壞、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

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10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深刻闡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遵循。

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文明的大國,資源豐富和多樣性一直都是我國發展的重要優勢,從南到北地域的多樣性造就的豐富資源培育了我們國家的眾多人口,但是資源的攫取和利用總是有限的而且過度消費資源的代價同樣使我們無法承受的,霧霾、水體汙染、等新的汙染關鍵詞不斷湧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空氣淨化器、自來水過濾器、和防霧霾口罩在現在象徵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的同時也側面反映出我們日常生活的大環境越來越危險,而這恰恰是我們民生最大的問題所在。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時時處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環保思想,強調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

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就要求我們針對最突出的問題和領域,抓住薄弱環節集中攻堅,解決一批突出問題,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大氣汙染,心肺之患,已成為百姓健康生活的痛點。令人欣慰的是,藍天保衛戰早已打響,且成果斐然。但是要打贏藍天保衛戰,我們還要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強化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讓老百姓享有更多藍天白雲。 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水汙染直接關係人們每天的生活,直接關係百姓健康。要打好碧水保衛戰,還要繼續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保障飲用水安全,基本消滅城市黑臭水體,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親水環境。

潔淨的水、清新的空氣、不受汙染的土地……人們對於良好生態環境的期盼明確而又迫切,而且是惠及民生的最大保障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之以恆抓緊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11

我國已經擁有五千年的歷史了,但真正能穿越歷史的就只有生態文明瞭。

如今,黨的十八大生態文明建設又進行全面的開展。從原來的四體變成了現在的五體:“生態文明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而其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又是最重要,這不就又給予我們更深的忠告。

生態文明是一種形態,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存的成果。人與自然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應當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點,讓我們尊重和愛護自然,進行“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迴圈發展”的活動。讓自然遠離破壞,遠離威脅。曾經有人說過:“熱愛自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為最大快樂,是人類追求的志趣。”對待自然就應該公平,友好。

與生態相聯絡的就是文明,現在,人類對文明的瞭解有很多,文明從遠古到現在一共有三個階段,一:原始文明,是石器時代;二:農業文明,有大量農耕技術;三:工業文明,也就是現在,利用資源生活。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徵。

可是,文明講究的是節約能源,生態講究的是保護壞境,對於人類社會的一步步改革,地球上區域性的資源已經接近尾聲,一些不再生資源也可能將消失在地球上,僅僅是區域性受破壞,但也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地球上的沙漠化越來越廣泛,植物越來越少。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的14,是少之又少。可別讓我們的眼淚成為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全球氣候變暖,天然氣。石油。煤礦物質等資源急速枯竭,這些都是需要救援的,我們應該儘量少開發,多迴圈;要節約,少浪費,用生態理性代經濟理性,建設制度,制定標準。一棵樹好栽,一片森林卻難養,我們要同舟共濟建立小康社會,不能等到地球上的資源都枯竭了,你才知道後悔,世上是沒有後悔藥的,等到那個時候,河水乾涸,樹木枯萎,大片大片的沙漠就在眼前,但那是人們的自作自受。要想走的更久。更遠,就得從這一分一秒做起,一起保護環境。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可大可小,可遠可近,都取決於你自己。在我的心中一直有個願望,就是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的時間還能比現在久幾千幾萬倍,不讓人類變成下個滅絕的生物!

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12

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為做好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密切聯絡群眾的“神經末梢”,是團結凝聚群眾的前沿陣地。各級黨組織應充分履行職能職責,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組織廣大黨員幹部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服務,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時代密切聯絡群眾的重大意義

密切聯絡群眾是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和重要法寶。我們黨從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我們黨都注意與人民群眾建立密切聯絡,形成了一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黨的群眾路線。可以說,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堅持做好群眾工作、緊緊依靠並帶領人民群眾不懈努力和奮鬥的歷史。在我們黨的發展歷程中,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進取精神和強大力量,經歷各種曲折和失敗而愈挫愈勇,最根本的是始終高度重視作風建設,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鍛造出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援我們黨的基本政治優勢,成為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

新時代密切聯絡群眾是推進新的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xx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密切聯絡群眾工作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制定並帶頭落實八項規定,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顯著成效,深得黨心民心。實現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必須做好新時代密切聯絡群眾工作,推動基層黨組織紮實做好組織動員和教育引導群眾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廣大群眾團結凝聚在黨組織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真抓實幹、攻堅克難,凝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做好密切聯絡群眾工作是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我們黨來自人民、紮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基層黨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堅強戰鬥堡壘,黨的各項任務最終要靠基層黨組織卓有成效的工作來完成,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絡最終要靠黨組織來保持和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團結帶領群眾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基層黨組織要切實履行密切聯絡群眾的職責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規定,“黨支部是黨的基礎組織,擔負直接教育黨員、管理、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這一表述進一步明確了基層黨組織做好群眾工作的職責定位。黨的基層組織就要著眼夯實黨的群眾基礎,聚焦職能職責,堅持黨的根本宗旨,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加強政治引領,自覺做好群眾工作,在密切聯絡服務群眾工作中唱主角。

要著力組織群眾,匯聚推動改革發展穩定的磅礴力量。提高群眾的組織化程度,是基層黨組織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途徑。基層黨組織要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的重點任務,全面提升組織力,充分發揮組織優勢、組織功能、組織力量,把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群眾組織集中起來,實現高效聚合。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健全基層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機制,提高群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加大黨務、政務、廠務公開力度,創新社會管理方式,群眾的事群眾商量著辦,讓廣大群眾全面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來,提高群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領導和帶動群團、工會、婦聯等群眾組織,組織、動員和團結廣大黨內外幹部群眾,努力完成本地區本單位的工作任務。創新“網際網路+”群眾工作模式,運用資訊化手段,加快推進電子政務,打造網上交流共享、線上服務平臺,組織群眾在網上交流、協調、解決問題,拉近黨群幹群距離。

要注重宣傳群眾,增強群眾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堅持不懈地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教育群眾,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引導廣大群眾堅定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大力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引導群眾堅定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成果,宣傳各類先進典型事蹟,引導激勵廣大群眾立足本職作貢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過解疑釋惑、溝通協調,統一群眾認識,激發工作熱情,為改革發展提供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援。把青年群體作為重點物件,瞭解他們的思想工作生活狀態和行為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

要堅持凝聚群眾,把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基層黨組織要當好群眾的“主心骨”。要堅持政治引領,引導廣大群眾堅定不移地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覺在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行動。堅持組織引領,引導各類組織做好服務群眾工作,帶領群眾廣泛參加基層社會治理,使各類組織和群眾成為黨的左膀右臂。堅持機制引領,以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民主協商、群團帶動和社會參與等機制,全面實行網格化管理等方式,推行村(居)民議事會、村(居)民理事會、民情懇談會,健全基層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機制,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能力,引領廣大群眾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要努力服務群眾,不斷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基層黨組織是黨聯絡服務群眾的橋樑和紐帶。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強化服務理念、提升服務能力,把工作重心轉到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上來。圍繞抓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任務落實,辦好那些群眾衣食住行、柴米油鹽等具體的、瑣碎的事,辦好那些就醫、就業、就學、養老、環保等老百姓感到難辦的事、煩心的事,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堅持“好事”讓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來做,推行一站式服務、全程代辦等做法,開展黨員社群報到、志願服務、責任區、示範崗、結對幫扶等活動,為群眾提供差異化、個性化服務,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集中力量支援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加快實施交通、水利、電力和網路扶貧行動,真心實意為貧困人口辦實事、解難事。

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密切聯絡群眾的堅強戰鬥堡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立足擔當新使命、發揮新作為,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加強基層組織體系建設,把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

要健全基本組織,構建健全的基層組織體系。近年來,許多地方適應經濟社會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的變化,弘揚“支部建在連上”的光榮傳統,積極探索創新黨支部設定形式,不斷擴大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覆蓋,取得明顯成效。要圍繞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按照有利於密切聯絡群眾、黨組織發揮作用的原則,健全基層組織,優化組織設定,理順隸屬關係,推進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避免出現黨的群眾工作盲區和“空白點”,做到哪裡有群眾哪裡就有黨的工作,哪裡有黨的組織哪裡就有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

要建強基本隊伍,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骨幹力量。黨員幹部特別是黨組織書記是密切聯絡群眾的領頭雁。要結合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加強教育培訓和實踐鍛鍊,不斷提高黨員幹部推動發展、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本領。以村居“兩委”換屆為契機,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重點從致富帶頭人、技術能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復員退伍軍人、返鄉大中專畢業生中選拔村居“兩委”班子成員特別是書記。聚力精準脫貧攻堅,選好派強駐村工作力量,選派優秀年輕幹部到貧困落後和維穩形勢複雜的村和社群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幹部。

要落實基本制度,推動黨內組織生活正常規範、嚴肅認真。基層黨組織是黨員錘鍊黨性的熔爐,組織生活是黨組織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新出臺的《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對提高組織生活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規定了“三會一課”和主題黨日、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談心談話等黨支部開展組織生活的基本形式。要嚴格黨內政治生活,堅持“三會一課”、支部主題黨日等組織制度,確保基層黨組織的組織生活能夠經常開展、取得實效。從嚴管理監督黨員,引導廣大黨員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充分發揮黨員在密切聯絡服務群眾方面的先鋒模範作用。

要開展基本活動,充分發揮黨組織的組織優勢和組織力量。近年來,許多地方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採取建立基層聯絡點、實地調研、民情夜訪、駐村幫扶等形式,走出機關、走進基層、走進群眾,為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要緊緊圍繞改進作風、服務群眾、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組織黨員開展承諾踐諾活動,組織各級領導幹部聯鄉包村、黨員幹部包戶入戶,推動領導力量和工作力量下沉基層,組織黨員幹部與困難群眾結對,更好地聯絡服務群眾。深化黨員設崗定責、依崗承諾和黨員責任區、黨員示範崗等活動,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對黨支部的信任度。

要強化基本保障,不斷夯實基層基礎水平。著眼推動基層黨組織有資源、有條件為群眾服務,大力解決村和社群基層黨組織有錢辦事、有人管理、有場所議事的問題,推動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往基層傾斜。落實基層黨組織工作經費、服務群眾專項經費、基層幹部報酬待遇和基本養老醫療保險,推動發展壯大薄弱村空殼村集體經濟,加強鄉鎮“小食堂、小廁所、小澡堂、小圖書室、小文體室”和幹部週轉房以及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逐步改善基層幹部工作生活條件,保證群眾話有地方說、事有地方辦、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管。

生態文明自然觀心得體會13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系統回答了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怎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的新結合。這些新的理論成果,把握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的特點和趨勢,提出了民族復興的戰略方向、佈局、路徑、環境、方法,開創了一個使中華民族強起來的完整理論體系,體現了繼承與發展相結合的民族理性,體現了當今時代民族理性與世界理性的圓融和合通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理論指導。這些新的理論成果,最主要最集中地反映了我們黨對於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邏輯的基本認識。這些基本認識是來源於實踐、完善於實踐、應用於實踐的規律論,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總結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實踐而得出的必然結論,是科學認識實現未來發展趨勢、重點、方略的望遠鏡和顯微鏡。

我們黨對“三大規律”的自覺認識運用不斷深化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中一個又一個勝利,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創新能力、文化軟實力大幅提高,走上了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個承載了中華民族獨立富強夢想的東方社會主義大國屹立於世界歷史潮頭。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有底氣和自信,對如何帶領人民執好政、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不移順應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我們黨在長期執政探索中,始終堅持理論先導、執政為民、聯絡群眾、發展為要、制度為本,不斷提高執政興國的能力,對執政目標、方式、手段、條件、方略的認識更加完善。我們黨堅持從實際出發,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內涵、制度、戰略、條件的認識,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內容、戰略佈局和具體方法,使社會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真正枝繁葉茂。我們以人類社會發展為己任,超越對抗競爭,擴大合作協商,看清大勢和主流,對人類社會發展趨勢、方向、前景、載體的認識更加深刻,在世界發展中的貢獻越來越突出,在全球治理變革中承擔更多的責任,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產生巨大國際影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先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理論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入。這些規律性認識來之不易,是500多年社會主義長期發展的深刻記憶,是中國共產黨執政xx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寶貴經驗的高度凝結。這些規律性認識,形成了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關於怎樣建設黨、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有效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基本認識,是指導我們黨長期執政興國、治黨治國治軍的重要理論遵循。

深化把握運用共產黨執政規律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一系列理論成果為指導,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是黨執政必須強化的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視從思想上建黨是我們黨的一大特點和優良傳統。始終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立黨、治黨、興黨,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不斷髮展的理論成果錘鍊黨、武裝黨,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革命性,成為黨長期以來形成的政治優勢,是黨治國理政的前提條件。我們黨執政xx年的歷史經驗表明,理論建設是黨的一項根本建設。

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不斷提高綜合國力和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黨執政必須聚焦的物質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我國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就決定了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精會神抓好改革發展各項事業,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增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執政骨幹隊伍,是黨執政必須打牢的組織基礎。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黨才能長期執政、執好政。要把管黨治黨作為政治責任,使從嚴治黨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來,確保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程序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深化把握運用社會主義建設規律

正確認識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依據和總任務。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我們黨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然後再奮鬥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適應,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內容。“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基本內容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入。把握“五位一體”,要深刻認識到五個方面缺一不可,緊密聯絡,相互促進,構成一個整體,要形成聯動效應;深刻認識到五個方面建設具有不同的側重點,體現了不同領域的工作著眼點;深刻認識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建設重點,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總體佈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有利於加速改善生態環境;深刻認識不同時期每一個建設也有不同的重點內容,在一定時期內具體推進每項建設時要結合現實的需要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從根本上解決治國理政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接力奮鬥,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對社會主義建設戰略佈局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全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域性出發,提出並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黨的十九大深化了對這個戰略佈局的認識,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奮鬥目標、發展動力、制度保障和領導力量,分階段有重點有策略地綜合推進,構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抽象到具體、從理論到現實的總體路徑。

始終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市場經濟與巨集觀調控、效率與公平、需求與供給、各種經濟成分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城鄉及其內部、民族宗教、軍隊和地方等一系列重大關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辯證方法。社會主義建設要講辯證法,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結合起來,始終正確認識和處理建設過程必須面對的一系列重大關係。

深化把握運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總體趨勢。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新中國成立xx年特別是改革開放xx多年來,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國際地位空前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事實雄辯地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路,走得對、走得好。

在長期競爭中加強包容合作,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途徑。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和平、發展、合作是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體系變革的要求突出,國際社會正面臨越來越多新的歷史課題。共同用好發展機遇,共同努力合作應對各種風險,成為各國人民的願望。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潮流的深刻把握,是國際社會共同破解當下發展與安全難題、正確處理相互關係所應秉持的共同願景和目標,要求世界各國從經濟、政治、安全、文化、生態文明等方面擴充合作交流的機會和內涵,摒棄傳統的我贏你輸、贏者通吃的舊思維,在更大範圍、更深程度上推進利益深度融合,共同應對各種問題,推動全球治理變革,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

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促進人與社會關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價值。追求人類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實現,是一個隨著社會生產力和文化發展而不斷髮展的漫長的歷史過程,但是其所指向的理想境界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價值取向。要始終將現實的人作為價值主體和歸宿,最大限度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立尊重和發展人的主體性的社會機制,促使人與人之間各種矛盾的化解包容。同時要尊重自然界的基礎地位,努力使人的活動不產生破壞自然的嚴重後果,實現人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共生共榮。

尊重各個國家發展的自主性和多樣性,結合實際確立完善多種所有制、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具體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實現形式。人類社會發展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不可能簡單照搬照套同一種方式,只能採取同本國實際相結合的具體形式。中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在遵循現代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獨具特色的成功道路。中國道路符合中國實際,體現中國特色,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探索,為世界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鑑的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