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八篇

心得體會 閱讀(1.01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八篇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1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樣,有的人為求生存,隨波逐流,趨炎附勢;有的人選擇了冒險拼搏,挑戰自然;更多的人是順其自然而生活。怎樣的生活方式是一種選擇,而這種選擇與職業的關係極大,我稱其為職業的生活方式。我成為一名教師,那意味著我選擇了教師的生活方式。

當初選擇師範專業完全是因為分數的關係,畢業後又經思想掙扎最後還是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不為別的,只因為生計。而今想來,谷定珍的《美的教育》給了我不少啟發,我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活方式了。因為我對這個職業是喜歡的,而且我希望能夠在職業上有所成就,不想自己的職業失敗。不同職業的生活方式有區別,但是對職業生活方式影響最大的還是一個人的職業理想。

我的職業理想就是一個問題“我為誰而教育?我成為一個怎樣的教師?”教育為了誰,很多人會說為了孩子、為了學生,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如此實踐的,而是為了領導、為了評委、為了家長、為了分數、為了個人等等。目的不同,其行為必將各異。我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為了學生。教育事件的處理、教學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選擇等都應當首先考慮的是學生。

為了學生而教育,這樣的教育一定要對學生有益,所以我想成為一個對學生有益的教師。谷老師指出,教師分為三類:“一,有益,如同‘魚翅’,沒他,不行。言人所欲言而未嘗言者,學生佩服之至,紛紛立志成為這樣的人。二,無害,如同‘大白菜’,有他不多,沒他不少。可是學校開門,學生上課,總得有老師。三,有害,如同‘煙燈煙槍姨太太’,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好好的藝術作品,被他大卸八塊,抽筋剝皮,破壞殘踏。”我想成為對學生有益的老師。

教師的益表現在教師的修養上,一來學生上該教師的課,二來教師的指點和生活方式是學生的示範。教師的修養越高,則學生獲得的益處就越大。細閱品讀谷老師的著作,做出四個方面的修養:仔細而謙卑、不斷學習、知足常樂、愛人克己。

  (一)仔細而謙卑

在“怕後生笑”篇中,谷老師拿著二十多年前學生的週記,看著自己的評語,“戰戰兢兢”了。他想,假如其中含有錯別字,大概早已成為這個學生教育他的孩子的“反面教材”了。我想錯字別句事小,而如果教師的評語傷害了學生,那豈不是害了學生一輩子。同樣的,我作為教師,在平時處理教育事件,對學生評語等細節上應當仔細認真,思慮再三,絕不可胡亂武斷。

再從谷老師的文字中,我體會到了一個教師的謙卑,能夠不斷審視自己,批評自己,並抱有一顆不滿足於現有成長的心,不斷追求。這樣的謙卑之心,我當謹記,並修習磨練。

  (二)不斷學習

人不學不足以成才。這個學並不僅限於讀書,還有聽、問、看等方式,而讀書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有一組令人驚訝的資料,每年人均讀書數統計結果:猶太人65本,蘇聯人55本,美國人50本,中國人5本。我們的祖先早就告誡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無論如何我們是要多讀書的。

從事教育工作以來,我常和學生講起好好讀書,可是我作為教師又做到多少呢?追根究底乃是心境的問題而不是惰性。人的惰性是可以由自己的心去克服的,而如今我惰性橫生皆因心境未至,心浮氣躁,事事無不煩心,自然是讀不進去的。讀書者,首先要調整心境,使自己的心靜下來。我必將常常自省吾心,時刻提醒自己珍惜時間,靜心讀書。

人的時間真的不多,少小不信人生事,白首方恨讀書遲。現今看到谷老師言至“正因為年紀大了,時不我待也”百感交集。年輕人總會不相信年長者說的人生感言,因為其未至,但真到了那個時候卻後悔莫及。前輩之體悟,當是後輩的借鑑,應當倍加努力,用心讀書,充分利用時間。

  (三)知足常樂

當人的欲求達到時便會產生快樂,而欲求如果隨之增加而無法達到時,快樂便會消失,產生了失落、消極、怨恨等情緒。我不能被我的慾望拖著走,而更喜歡一種控制慾求、知足常樂的生活狀態。豐衣足食、良師益友、下棋、打球、品茶、閱讀、遊玩等都是快樂的事情,我知足。然而,如果問我流浪與失業,你知足嗎?我當然不知足。我的知足是一個有限度的,這個欲求不高也不低,將自己的生活維持於其中,我將保持健康、積極的生活狀態,這於己於人都是有益處的,特別是可以由我的情感而感染學生。

  (四)克己愛人

克己有知足之意,同時也包含了控制自己情緒的意思。作為教師,生氣與否不能由學生控制,而應該用智慧控制。生氣有效果就生氣,面氣心不氣;沒效果,就心平氣靜。克己講的還有不傷人,我常因為一些不過大腦的話語而傷害了我的學生,這總使我事後非常後悔,對我而言,克己還得管住自己的嘴。

為師者必愛自己的學生,師愛生、生必愛師。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出於教師職業的本能。那麼愛學生的什麼呢,如何愛之呢?我想不起反面示範作用是基礎,更高的是正面示範,再高應該是關心愛護了。

選擇了職業就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與職業理想關係緊密。我的理想就是為了學生而教育,做一個對學生有益的人。要實現這樣的理想,教師的修養至關重要,所以我有感於谷老師所言及自己平時所為,而確定四個方面的修養,即仔細而謙卑、不斷學習、知足常樂、克己愛人。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2

最近讀了《教育的55個細節》和《愛的教育》,透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我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就應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陶淵明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就應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到達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為自我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為自我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師讀書不一樣一般人讀書,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要帶著問題讀書,深入思考、大膽懷疑、努力實踐、勇於創新。學習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我的主觀選取。如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為師,以學者為友等等。不僅僅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同時要懂得把學習資料轉化積澱為自我的綜合素養和創造潛力,這樣才能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許多專家也給我們帶給了經驗和指導意見。

李校長總結的讀書方法是:在身邊尋找問題——帶著問題讀書——透過讀書找到解決問題的觀點、立場、方法——用書中找到的觀點、立場、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改善自我的行為。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鑑。

特級教師宋如郊認為:“讀書學習這個過程貴在堅持和得法。”他總結出一線教師讀書的要點:

第一,讀書要堅持這樣的習慣:

1、勤,天天讀一點。

2、博,各種書都看一點;

3、新,追蹤前沿的新資訊;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寬度;新,是銳度;思,是深度。

第二,讀書要堅持內化:

1、由數量上的積累進而構成質量上的積澱;

2、將資源轉化為能量。即將所讀資料有效轉化,為己所用,變成自我的專業思想和技能。

第三,讀書要堅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1、即重點要突出,教育理論和本專業的著述是讀書的重點,數量上要保證,時光上要傾斜,整合上要優先;

2、返“本”,即經典著作要常常“回頭看”,常讀常新,像《葉聖陶文集》這類著作就應多看幾遍,每一遍都有新收穫。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好處: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

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能夠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3

這個暑假讀完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愛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與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是在恰當不過了!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在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

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有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4

面臨當前形勢下的教育,我認為老師要“學會生存”,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學會生存”“開發每個人創新潛能”,“培養學習者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向。我認真地詳讀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一書,其中指出: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學會生存。要把著眼點從教育轉向學習,從外部的“教”轉向內在的“學”,藉以充分發掘每個人的所有潛力和才能,以適應未來、創造未來,於是終身學習成為人促進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作為終身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自主創新性學習的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靈魂,是未來人才的基本素質。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教育的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善於學習,才能適應社會潮流中生存。

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老師教育觀念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片面強調認知教育,強調傳統的維持性學習,注重教師教的.研究,忽視學生開拓創新和自主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學習,忽視學生學習的研究,還不乏存在,結果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習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而且極大地妨礙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長此以往,致使學生習慣於奉命而學、模仿而作,習慣於因循守舊,重複別人的思想,缺乏獨立思考、探索精神、創造才能。我校領導提倡“請進來、派出去、勤學習、勤交流”的多管齊下的方式,加強對教師的理論學習,有效地轉變了我們教師教育教學觀念。

在以後的教育實踐中,我也將試著奉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原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變傳統的、嚴格遵守常規的“我講你聽式”的課堂為“生動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實行“不舉手隨興發言”制度。學生想發言就直接站起來發言,讓他們自由發表見解,讓他們來做小老師,點評補充學生的發言,反駁不正確的觀點。這樣的課堂,有時就像個“自由超市”,爭先搶購自己“中意的產品”,以致於到“收關”階段,教師總要說:己發過言的同學請發揚“謙讓”精神,讓每一位同學都享受發言的樂趣。這種活躍的發言氣氛,感染和激發起全體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因此我們總能很欣喜的看到哪些以前從不不舉手的同學,也踴躍地加入到“搶購者”的行列。

自主創新性學習需要我們做創新型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我們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思考,不斷創造和運用利於學生創新學習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一要重視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儘可能多地進行知識和資訊的儲存、積累,儘可能多地吸收前人已總結出的思維成果,奠定紮實的基礎;二要更多地教給他們方法、思維、技能,給他們提供創新的時間、空間、機會和舞臺,學會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新地解決問題,敢於質疑、敢於否定、敢於綜合、善於聯絡,有所發明,有所創造,能夠在社會的海洋盡情遨遊,在知識的海洋縱橫馳騁,在創新的天地一展才華。

《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有一段很精闢的話:“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物件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發展的主體,而主體的發展只有通過主體能動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不到保證,主動性、積極性被壓抑,個性、創造性被束縛,主體作用也就得不到發揮,也就缺少學生的自學、自悟、自得、探討的教學現象。

我讀了這本書使我漸漸地懂得了教育中要尊重賞識,多給予學生“安全、自由”的心理運動空間。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羅傑斯曾指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有利於創新活動的一般條件。在民主,平等,和諧,寬容的人際環境中,學生敢於異想天開,敢於突破常規,人格自由舒展,思維活躍激盪,創新學習潛能自由迸發。我們教師以後在設計各種教學活動時,必須從考慮各檔次的學生出發,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從各自的基礎上去參與獲取知識,培養學習個性,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學習的尊嚴和價值。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5

讀《陶行知教育思想》一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說,教育的核心是愛學生。熱愛學生是師德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陶行知“愛滿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體現。陶行知說:“大家願把整個的心捧出來獻給小孩子,才能實現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愛的教育是少年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因而教育應當充滿愛。可是,教師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樂。當屢次教育總不見效果,當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腦後,學生中錯誤常犯、是非不斷,他們都會煩惱、生氣,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也會剋制不住自己對學生髮脾氣,但冷靜下來又會覺得很內疚,也許他們有很多缺點,也許他們是一犯再犯。一個孩子反覆出錯,只是說明他自制力差,他們需要的決不是粗暴的對待,而是更大的關懷和更大的耐心。這就要求教師更應敞開愛的大門,接納每一個孩子,寬容每個孩子。無論他是健康成長的幼苗,還是被風霜侵蝕的小草,都要用愛消除師生間的隔閡,用愛融化孩子心靈上的堅冰,用教師的大手牽著他們的小手,帶著他們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教師的工作是單調的,教師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師的工作更是默默無聞的。當他們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住傾頹的教室,扛住貧窮和孤獨,扛起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這就充分體現出每一位教師都應擁有了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博大胸懷和高尚情操。又有多少教師用他們無悔的師愛在默默中為孩子們鋪灑陽光,點燃希望。 既然選擇了,就默默地在平凡的崗位上勞作著、戰鬥著。三尺講臺是他們馳騁沙場的沃野,手拿三寸粉筆站在這三尺講臺之上,他們自豪,他們榮幸。聽,新課改的號角已經吹響;看,“和諧社會”重要思想和“和諧校園”指導精神指引著我們與時俱進的腳步。他們手拿三寸粉筆,百舸爭流,他們穩站三尺講臺,千帆勇進。 “責任重於泰山”,面對這樣的千斤重擔,鼓勵自己只要大膽去做,生命便會實實在在,只要放手去幹,事業便會充滿陽光。有多少個夜晚當別人已沉睡夢鄉的時候,他們還在拖著疲憊的身體在臺燈下回復學生寫的心得。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責任,是“愛”的責任證明了自己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他們甚至用鮮血和生命維護了師尊,鑄就了師魂,譜寫了一曲曲人民教師的壯烈凱歌。他們,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倡導下的中國教育的一代傑出楷模,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陶行知先生以“愛滿天下”的博大胸懷和高尚情操,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根草去”的徹底獻生精神,把滿腔熱忱和真誠愛心傾注給每一個青年學子。一個“愛”字貫穿了他的整個教育思想,要教好學生,愛是基礎,愛是主流。只有心中充滿愛,才能真正做到用愛去教導學生。每一位教師要努力地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裝自己,塑造自己完整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樹立把教師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價值的工作的信念。從現在起,用心用愛去做每一件事情,讓愛傳遞。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6

在朱永通先生《教育的細節》一書中,看到一則小故事,發人深省,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熊最愛吃蜜,而野蜂的蜜,多是藏在樹窟窿裡。大熊白天先到森林裡尋找大樹窟窿,一嘗,是甜的,便斷定是蜜,然後回“家”把小熊一個個運來,讓小熊吃。待小熊吃飽,再一個個運回去。小熊吃蜜時,大熊四處張望,保衛小熊。若有人靠近,大熊會打死來人。東北的農夫想出一個主意,把藏在大樹窟窿裡的蜜挖走,換上大糞。大熊再帶小熊來吃時,小熊一嘗,不吃,大熊就打小熊,強迫他吃;小熊還是不吃,大熊氣急敗壞,大打出手,直到把小熊一個個扯爛後,大熊自己一嘗,不是蜜。大熊坐下來,把小熊的屍骨往一處堆砌,好像重新堆砌在一起,小熊還會活過來。這時候,大熊的哭聲響徹整個森林。

看過這個故事,我很難過,也沉默了很久,想到了很多。身為教師的我,想到了類似大熊父母般的教育。我有一個叔叔,一放暑假,就帶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每天都有不同的安排。要是孩子一不樂意,就怒目相斥,甚至拳腳相加。每個暑假如此,每年如此。我相信,大熊是深愛它的孩子的,我也相信,叔叔也是深愛孩子的。但是,許多我們認為好的東西,事實上並非如此。

我想到了更多,我們的教育。從內心深處,我希望我們班的孩子們都養成良好的習慣,保持好的品行,有著理想的成績。但是平時的表現卻不讓人滿意,我也會以嚴厲的方式強迫他們去接受,用過多的作業來鞏固知識點。似乎,起了相對的作用,但卻又是暫時的。

弗洛姆說過,教育是一門“愛的藝術”,我們不只是簡單的傳授知識,教學更是一門情感的交流。需要用愛和耐心去付出。注重教學的細枝末節,用教學智慧去完善他。蘇霍姆林斯基常常語重心長的對教師“灌輸”這樣的觀念:“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學物理。”孩子們才是主體,我們只是輔佐孩子的教育者。在與孩子們的溝通中,我們更要注重溝通的方式和藝術,巧妙的用說話的語言去拉近與孩子們的距離,低下頭來,俯下身來,耐心傾聽。

記得剛來到學校,為了能做到更好,能讓家長滿意,我經常以高要求來面對孩子們。無論是在課上還是在課下,面對學生始終帶著不怒自威的表情。一段時間來,不僅感覺到學生對我的敬而遠之,自己也覺得心累,彷彿一座大山壓在心頭,初見這些七八來歲孩子時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自在不見了蹤影。

直到有一天,我聽了李文老師的一節課,恍然大悟。我猶記得上的那節課,名叫《她是我的朋友》,課堂學習氛圍濃厚。但李文老師的課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雅”。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時,李文老師時而俯下身子和學生面對面溝通,時而輕撫學生小腦袋,時而拍拍學生肩膀,這讓我看到了她的和藹可親,更多的是對孩子們的尊重。這樣的尊重換來的是孩子們對她的信任和敞開心扉的交流。整節課她都是充滿著微笑,即使孩子回答不出來,即使回答錯誤,她都是用鼓勵的眼光,循循善誘,用充滿鼓勵性的話語去激勵孩子,讓孩子樹立自信心,改正錯誤,面對面的和老師交流。

這樣的課堂如沐春風,我感受到孩子們和老師的親切,每個小細節都充滿著溫柔與耐心。所以說教學不僅僅是教學,更是情感的雙向交流。我在想,如果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能夠這樣的和孩子們交流,把小事做到每個孩子的心坎上,用細節體貼每個學生細密的心思,課堂上肯定是春風化雨。

在《教育的細節中》,朱永通先生說到一個案例,在深圳市清林國小,好幾個班級都是由六十五個人組成。但是教室剛好坐六十四個孩子,剩下的一個孩子不是坐在講臺的右邊,就是坐在講臺的左邊。實在沒有地方,學校和老師都是很苦惱。那麼,各位老師,相信你們也遇到這樣的情況。而我的班級也正在發生這樣的狀況,我的做法是誰的表現不好,誰被懲罰坐在後面。但是,在朱先生的案例中,我看到一個班主任是這樣做的:凡是本週表現好的孩子,老師獎勵他下週在這個座位上座一週,不能坐太久。這樣一來,這個備受冷落的作為,變成了表揚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坐。不但孩子們願意去坐這個座位,而且家長們也紛紛鼓勵孩子們好好表現,爭取機會去坐這個座位。你看,腦筋一轉,把消極的處境變為積極的育人行為,這是多麼美妙的教育藝術呀!

這雖然是一個小小的細節,卻潛藏著多大的教師智慧,也是老師用愛來呵護孩子們脆弱的心靈。我相信,一位老師最難做的事並不是上好一節課,寫好一篇論文,而是如何做到對人性充分的關注、理解和呵護,並在幾十年如一日的瑣細工作中為每個孩子積累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

所以,從朱永通先生《教育的細節》一書中,我收穫頗豐。教育,說到底,是對“人”的教育。有人說教育就是一堆的細節。是的,教育無小事,仔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個案例,你會發現細節於悄無聲息處極大的改變著人性。而如何能夠關注到細節,則需要我們老師給予孩子們極大的耐心與愛。有愛,才有心;有心,才會關注。我想只要堅持捧著一顆愛心來,這些柔弱的小草們會不斷地茁壯成長,開出美麗的花朵。

願用一首詩表達我的理想:我把手中的紅燭高高舉起,只要我的鴿群能翱翔藍天,只要我的雛鷹能鵬程萬里,只要我的信念能堅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遠年輕,我情願燃燒我的每一寸軀體,讓我的青春乃至整個生命,在跳動的燭火中昇華,在血液的鮮紅中奔騰。

願俯下身來,關注每一朵花開。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7

依據教育科學理論,運用現代化的教育媒體,並與傳統媒體恰當結合。通過教育系統設計高效傳遞教育資訊,以實現教育、教學的現代化和最優化。這就是教育技術的目的,也是我讀此書所瞭解的真意。通過閱讀我瞭解到:

  一、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領域中的發展趨勢與特徵

我國著名教育技術專家何可抗教授認為教育技術就是人類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所運用的一切物質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識經驗的綜合體,現代教育技術同任何其它事物的產生與發展一樣,也有其內在的必然聯絡和發展規律,有自身的特徵與要求,遵循著由低到高、由點到面、由簡單到複雜、高低並存、點面滲透不斷向高層次系統化方向發展。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發展階段與三個層次特徵:課堂輔助教學、多媒體網路教學、遠端教育。

  二、現代孩有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1、轉變觀念,端正認識,積極推動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積極推動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首先要提高對其重要性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對於不斷提高辦學水平,提高教育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於這一點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也有少數人認為這個問題並不重要;有的人懷疑用不好會影響教學效果;有的人還因為沒有掌握計算機使用技術而排斥牴觸之;有些領導者更是“說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不願意投入人力、物力去探究這一新事物”等等。顯然,這不利於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是不合乎現代教育發展主旋律。作為院校教育工作者、特別是領導者,應當把握好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方向,抓住機遇,轉變教育觀念,引導廣大教員去積極主動地接收這一新生事物,並努力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如加大投入等),加快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推廣和使用。

2、 “三個層次”協調發展、重點突破。在課堂輔助教學、多媒體網路教學和遠端網路教育三個層次中,其功能與要求各不相同,需要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也不相同,但三者卻又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絡,相互促進提高。因此,應當根據院校教育的實際情況,如群眾基礎、裝置保障、經費投入以及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方向,對三個層次進行合理規劃,協調發展。並實施重點突破。我們認為: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思路主要是:全面發展,推廣計算機課堂輔助教學,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著手研究探素遠端網路教育的思想和規律,為未來的發展作準備;而重點在於加快多媒體網路教學的硬體與軟體建設,這一中間層次,既是課堂輔助教學較低層次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發展遠端網路教育的基礎與過渡形態,而且,無論是在教育思想、實現技術手段以及物資裝置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只要統籌規劃,重點投入,校園網和多媒體網路教學一定會得到迅速發展,並在教學應用中取得重大突破。簡而言之,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應當是“立足於第一層次推廣,著眼於第三層次研究,著重於第二層次的發展與突破”。

3、軟體與硬體相結合,加快發展教學軟體。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愈來愈要求硬體建設和軟體建設相結合,協調進行。但在實踐中,仍有不少失之偏頗之舉,認為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就是要投資,要建網路,要購宜先進裝置,常常導致硬體一流,但軟體匾乏的遺憾局面。因此,要在重視硬體投資的前提下,加快與之相適應的高質量、有特色的教學軟體建設。

4、採取有力的措施,加強推廣應用。互動式多媒體教學軟體研製的目的在於應用,在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如果只重軟體開發,不重應用,或者應用不當,就會影響教學效果,最終將會削弱或阻礙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與推廣。因此,應用既是發展教學軟體的目的,也是檢驗教學軟體的手段,也是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關鍵性環節,必須採取切實措施,加大教學軟體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廣度和深度,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反饋資訊,以便進一步提高軟體開發研製的水平,走研製開發與應用推廣相結合的路子,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5、以人為本,加強新型超員隊伍建設。現代教育技術飛速發展,正在日益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方式,非但沒有降低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反而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可以預見一種新型的教師形象將會代替傳統的教師形象。在未來的遠端多媒體網路教育中,教師也許很少和學生見面,但他必須是集專業技術知識、計算機技能與教育藝術三者於一身的真正的新型教師。即使在現階段的計算機課堂輔助教學和多媒體教室教學中,不瞭解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特點的教師,也是難以勝任的。

總之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教師必須掌握教學手段,順應時代要求,自覺地成為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主人。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8

利用暑假的時間,認真閱讀了《教師如何寫教育論文》一書,受益匪淺,隨感而發。

一、選題要適當

選題是否適當,直接關係到學術論文的價值大小和寫作的成功與否。因此,確保選題沒有毛病,應該是論文寫作首先要考慮的。一般而言,在有研究價值的前提下選擇較小的題目。小則容易出新,容易寫實、寫好。有些大題目,則可以分成幾個小題目來寫,使論點更明確、內容更集中、論述更深刻。不要動不動就是素質教育、均衡化之類的,而是應該從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出發,把素質教育、均衡化這些巨集大命題具體化。其次,不要求全求大,一篇論文不可能窮盡所有問題或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就當前廣大教師的實際情況而論,因一般教師難以集中很多的時間、精力來蒐集資料,研究、撰寫題目較大的文章。

怎樣才能做到從小處入手、以小見大呢?

第一,教師寫論文應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態。教師的論文不是教育理論的“高階”發現,而是要強調教育理論的“終端”運用和結合實踐的創新。而要注意觀察和思考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從中發現研究的問題,因為課堂是教師最好的實驗室。教師要善於獨立思考,打破思維定式,不人云亦云,不迷信專家。這樣才會有所創新。

第二,可以對選題的研究範圍進行限制,或者從縱向上來擷取,或者從橫向上來攝取,應該根據自己的教育實踐,選擇一些小的題目進行寫作。

二、論證要清晰科學

觀點是論文的靈魂和統帥。一篇論文如果在觀點上有失誤,立論的根基不穩,其價值如何或有無價值,就值得懷疑了。論文在觀點上容易出現的毛病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觀點錯誤,論文從總體上站不住腳;觀點偏頗,未能客觀全面科學地認識問題;觀點不夠鮮明,要說明什麼心中無數;觀點陳舊,人云亦云,毫無新意;思想空泛,認識膚淺,缺乏深度;觀點與材料不合,論點論據不夠和諧統一;觀點自相矛盾,前後說法不一。

列小標題無論對讀者閱讀,還是作者本人寫作,都有指導作用。建議基層教師寫論文要先列小標題,一篇論文分成幾塊來寫,做到心中有數。小標題最好是句子而不是短語,至少二級標題必須是句子。因為短語的意思是不明確的,跟著短語寫會跑題。只有把小標題列好了,才能保證在組織文字的過程中,能緊緊扣住文章的主題和結構。

談問題一定要把握好分寸,要有分寸感,注意避免片面性。不要把話說絕對、說過頭。常會見到有的文章對所要闡釋的問題、方法等的意義或作用等強調到不恰當的地步。如論述培養髮散思維,就一味突出其重要性,似乎只有這樣做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同時又貶低其他,好像求同思維和它是對立的,是傳統的落後的教育思想的產物。再如談到多媒體教學時,就無限地誇大其作用,好像它把教學的規律也改變了,只有這樣才顯示了教育的現代化。寫教育論文,同樣不能靠貶低其他來抬高自身,切忌抓住一兩點而不及其餘。

三、行文要有個性

首先要求語言準確。準確就是要符合客觀實際情況,做到沒有差錯。“準確”是從總體上要求語言講求科學性和邏輯性,能準確地表達論文的內容和思想感情。論文中用詞和造句必須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並能如實、貼切地表達作者的意圖和思想感情。

其次行文切忌套話連篇,儘量避免使用過於口語化的語言。第一,要明白,可以使讀者少用精神去猜;第二,要簡潔,可使讀者少用時間;第三,要生動,可以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讓讀者或評者樂意讀下去。常見的毛病有:一是表達不明白,特別是引用外國資料時,譯文不通順,晦澀難懂。二是煩冗。隨便用詞、意思重複,囉唆冗長。這往往在長句中容易出現。句子一長,主、謂、賓語這些句子的主要成分就會淹沒在次要成分的堆砌中,使人如墮霧中,難辨其向。能少說一句話就少說一句,能少用一個字就少用一個。同樣的內容,用很少的文字就可以表達出來,不僅能使語言更加簡練,而且還會使文章避免平鋪直敘,富有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