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有關國小數學教案範文彙總5篇

校園 閱讀(2.07W)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國小數學教案範文彙總5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本單元是在一年級(上冊)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的基礎上編排的。學生已經知道了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能說出鐘面上的整時時間,還能識別鐘面上的整時剛過或不到整時的時間,這些都是教學本單元可利用的資源。

先編排時、分的教學,然後教學秒。把時和分結合起來教學,有利於學生感受時間。由於1小時的時間比較長,一節課的時間還不足1小時,在課堂上可以藉助分來體驗時。另外,認識鐘面上的非整時時刻,需要綜合應用時和分的知識。

1. 看看、數數、算算,瞭解鐘面上的大格和小格。

第88頁例題利用小女孩7時30分上學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看鐘表的願望。提出的三個問題能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鐘面,首先要理解大格和小格的意思,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就很容易知道。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可以5格5格地數出來,在一年級(下冊)教材裡曾經有過這樣的安排。

認鐘面上的大格和小格要能正確、迅速地說出幾個大格里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如7個大格里有35個小格),這是順利說出鐘面上的時間是幾時幾分所需要的能力。2~9個大格里各有多少小格,要聯絡乘法口訣記憶。10個大格、11個大格里面分別有多少個小格,可以通過45加5、再加5幫助記憶。

2. 初步形成1時、1分的觀念。

初步建立時間觀念是本單元的教學任務。1時、1分是基本的時間單位,學生認識1時和1分要經歷充分的活動與體驗。

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都是有關時、分的知識。教材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在鐘面圖上用色塊顯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意思,讓學生有意義地接受知識。形成1時、1分的觀念必須體驗它們的`長短。想想做做編排了許多體驗1分的活動,有1分鐘脈搏大約跳動的次數、大約做眼保健操的節數、跳繩的下數,還有1分鐘能完成口算的題數等。這些活動要在課堂裡逐一落實。可由教師掌握1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專心地數數,並通過在括號裡填這些數量,反思1分鐘能做些什麼。這樣,他們對1分鐘有多長就會有切身感受,這就是1分時間的初步觀念。

1小時比較長,在一節課上無法直接體驗。為此,教材設計了兩條體驗1小時的途徑: 是利用時、分的進率,從對1分的感受聯想60分會有多長,體驗1小時有多長;另一條是想想做做第3題,通過一節課的時間加一次課間休息時間,再加上若干分鐘正好是1小時來體驗。由於學生對一節課和一次課間休息的時間是有感受的,因此能間接地體會1小時有多長。關於時、分間的進率,要通過撥鍾讓學生髮現。教材的安排是撥分針,讓分針走60個小格,看時針同時走了幾大格。通過分針走60小格(即60分),時針剛好走1大格(1時),推理得到1時=60分。

想想做做第4題說出時針從12走到另一個數的位置上是多少時間,為下面認讀鐘面時間作鋪墊。

3. 認讀鐘面上的時間。

在學生已能認讀鐘面上整時時間的基礎上,第90頁例題教學認讀非整時時間。第一個鐘面,教學怎樣看時間以及怎樣讀、寫鐘面上的時間。出現8時零5分的鐘面,學生聯絡已有經驗能看到這個時間是大約8時,是8時剛過。鐘面上的一個扇形色塊,有助於學生看出分針的位置是從12起走了5小格,鐘面上的時間是8時過5分。教材告訴學生,這個時間要說成8時零5分,可以寫作8:05。可見,首次認讀鐘面上的非整時時間是以大約幾時為起始,經歷幾時剛過幾時過多少分規範地讀、寫時間的過程,有意義地接受讀、寫鐘面上時間的方法。

例題中認識第二個鐘面上的時間是教學難點。由於時針非常接近4,學生往往誤讀成4時55分。教學時首先要明白這個時間是快到4時,進而看出4時少5分。然後利用鐘面上的扇形色塊,幫助學生理解4時少5分也就是3時過55分。這裡的55分可以從11個大格是55個小格得出,也可以通過60小格減5小格算得。可見,解決難點要正確辨認鐘面上的時間是4時少5分,並把它轉化為3時過55分。

想想做做第1、2題都是認讀時間的練習,教材作出由易到難的安排。第一個鐘面上的分針在12~6的範圍內;第二個鐘面是分針走過6以後的時間;第三個鐘面是分針接近12,且未到12的時間。每個鐘面都用扇形色塊幫助理解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從而正確認讀時間。第四個鐘面是分針剛過12的時間,隱含了可以與第三個鐘面進行比較的內容。在學生認讀鐘面時間的時候,要習慣於這樣想: 這個時間是幾時過了多少分。尤其要把快到幾時或幾時還不到轉化成幾時過多少分,這樣才能避免認讀錯誤。另外,第1題還練習寫出鐘面上時間的方法,第2題培養認讀各種鍾、表面上時間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3、4題把認讀鐘面時間的練習與日常生活相聯絡,感受在校的作息時間都是固定的,每天的起床、睡覺時間也應該有規律地合理安排。第4題認讀左起第二個鐘面的時間可能是難點,不僅由於這個時間是9時不到,而且時針與分針十分靠近。要堅持原有的認讀時間的思路和方法。第5、6題變換認讀時間的練習形式,通過給鐘面畫分針和在鐘面上撥出指定的時間,維持學習熱情,進一步掌握認讀時間的方法。

4. 感受秒,認識秒與分的關係。

在認識時、分之後教學秒,一方面增加有關時間的知識,另一方面通過秒更好地體驗分。

第92頁例題把認識秒分成三步進行: 首先在跑100米的情境中引出秒,感受計量不到1分的時間需要使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接著結合鐘面圖介紹秒針,用最長最細等詞語形象地描述,使學生很快地認識秒針;最後利用鐘面上1小格的扇形色塊,理解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秒。想想做做第1~4題都是感受秒的活動。看著鐘面上秒針的走動,每秒拍一下手,通過有節奏地拍手,不但感受1秒是多長,還感受時間就是這樣1秒1秒地過去的。用接近60秒的時間從1數到60,是不看鐘面上的秒針,默默地體驗時間,既能體驗1秒的時間,也能體驗1分的時間。瞭解自己做一次深呼吸、跳20下繩、從教室前面走到後面的時間,以及30秒時間能背幾句乘法口訣,也是在活動中感受秒。這些活動要合作進行,在做各項活動的時候,可請同伴幫助計時。另外,在積極參與活動的同時,要儘量保持安靜,因為體驗時間需要安靜的環境和平穩的心態。

秒與分之間的進率是學生在鐘面上發現的。要先調整分針和秒針的位置,使它們都正好指著12,便於看出秒針走60小格的同時,分針走了1小格。電子鐘的計時錶示了幾時幾分幾秒,在鐘面上能看到時間1秒1秒地過去,再次體驗了秒。在8時30分59秒以後,鐘面時間變成8時31分0秒,讓學生思考這個變化,能加強對60秒是1分的理解。

想想做做第5題是全單元知識的綜合練習,要聯絡時、分、秒的觀念選擇合適的時間單位。如果發生選錯單位的現象,也要聯絡1時、1分、1秒有多長的體驗糾正錯誤。如午睡1分鐘、1秒鐘夠嗎?又如25小時、25秒鐘各是多長?吃飯需要25小時嗎?25秒鐘夠嗎?

本單元不要求進行時、分、秒單位的換算,如3分是多少秒、4時是多少分等。因為學生不具備進行換算的計算能力。想想做做第6題是在感受時間長短的基礎上進行的,因為5分的時間比5秒長,所以5分>5秒;因為1時是60分,所以1時<100分。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數學第六冊第115頁的《對稱現象》。

2、說教材編寫意圖

這節課內容主要是結合生活情境和現實題材,從實踐到理論,再用實踐檢驗理論,層次分明,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現象的事物,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軸對稱圖形做好準備。

3、說教學目標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體學生,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是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的主導思想。根據以上分析及課標要求,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的實物或圖片,知道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徵;。

能力目標:經歷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認識對稱現象,培養學生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會判斷對稱現象。

情感目標:感知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對稱現象,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4、說重難點

重點: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難點:認識對稱現象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使學生正確理解生活中的對稱現象的特徵,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學生感覺比較困難的,因此將其作為難點。主要將採用“觀察發現——實踐驗證——操作應用”的方式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說學生

學生學習本單元內容的基礎是他們已有了一些生活經驗及初步認識的簡單圖形,如學生已經的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幾何圖形是學習對稱圖形的知識基礎。對稱這一概念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還有些陌生,但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具有對稱現象的事物學生也看見過,對三年級學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好動心理和實踐操作能力,所以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操作進行教學。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觀察發現——實踐驗證——操作應用”的教學流程。

為了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精心設計各個環節,創設問題情境,把教材內容與電教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化靜為動,激發學生探求新知慾望,同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實踐等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

針對新課程教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首先要營造一個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通過老師的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一種親切、鼓勵、信任的情感意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2、其次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採取的手段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動手操作,驗證討論,讓學生帶著教師給出的問題邊自學,邊思考,達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獲的目的,這樣,可以做到既讓學生學習,又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

3、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選取學生比較熟悉的題材和圖形讓學生觀察、操作,既有利於讓學生感受到對稱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又有利於學生對對稱圖形的認識。

四、說教學程式

總體思路 :“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秉著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將教學思路擬訂為“初步感知——實踐驗證——操作應用”努力構建操作探索型課堂教學模式。

1)、初步感知

引入:同學們,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現象,大家要善於觀察、發現,從中就能學到很多知識,胡老師就從生活中學會了一個魔術,大家想不想看老師表演一遍?(想)(魔術:印花)

老師把白紙貼在黑板上,用毛筆在紙上畫一幅畫,然後將紙對摺,提問:請同學們猜一猜現在會產生什麼現象?(兩邊一樣的'畫)

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兩幅畫,你發現了什麼?(兩邊一樣)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印花”魔術的方式引入新課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後讓學生初步瞭解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這種特殊現象,初步感知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兩邊一樣”。

2)、探索新知。

1、看一看:

像這種沿著中間這條條摺痕對摺後,兩邊一樣的現象,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下面請同學們隨老師一起去看一看。

(大螢幕展示常見的對稱現象,學生欣賞。)

像我剛才所看到的這些兩邊一樣的現象,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對稱現象。(揭示課題:對稱現象)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觀察大量的現實生活的對稱現象,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生活中存在許多這種對稱現象,通過學生的“看”,引出對稱現象的“兩邊一樣”同時揭示新課。

2、折一折:

請同學觀察老師給帶來的兩隻蝴蝶圖片(一隻對稱的,一隻是殘缺的),它們是不是對稱圖片呢?(一隻是,一隻不是)為什麼?(有一隻是兩邊一樣,有一隻兩邊不一樣)

那麼我們又怎麼知道蝴蝶左右兩邊是不是一樣呢?(沿著中間這條線對摺,看能不能重合)

請同學先說一說沿哪條線分開,蝴蝶兩邊一樣,然後請同學上臺動手摺一折。

我們通過對摺,看兩邊能不能重合,能重合的就說明兩邊是一樣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對稱的。

提問:請同學看一看這兩隻蝴蝶,你更喜歡哪一隻?(對稱的哪隻)為什麼?(因為它對稱的)為什麼喜歡對稱的?(因為對稱的很美)

(板書:美)

我們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很美,同學們一定要愛護它們,不要隨意破壞我們美麗的大自然。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為了驗證學生的觀察是否正確,學生剛才通過“看一看”看出對稱現象是兩邊一樣,通過兩隻蝴蝶進行對比來看,然後讓學生通過對摺,看是否能夠重合,從而驗證學生的觀察出“兩邊一樣”的正確性。同時通過兩隻蝴蝶的對比,引出對稱美,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教育學生要愛護大自然。

3、判一判。

師:我們學過很多的平面圖形,請同學來判斷一下哪些平面圖形是對稱圖形,哪些不是對稱圖形?(出示長方形紙、正方形紙、圓形紙等)

請同學上臺折一折,看兩邊是不是一樣,能不能重合?

得出:長方形、正方形、圓等是對稱的。

(教師將對稱的圖形紙貼在黑板上)

本環節在學生認識了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徵後,讓學生應用對稱現象的特徵檢查我們生活中的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圓等是否是對稱的,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找一找

同學們知道了怎樣來判斷對稱現象,下面請同學來找一找我們校園裡的對稱現象。

(1)出示校園操場圖

學生觀察,並從中找出對稱現象,並說一說沿哪條線分開兩邊一樣。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圖形或物體都是對稱的,你能找一找嗎?請同學之間相互說一說。

(學生討論,尋找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再請學生說一說。)

(教室兩邊的窗戶、坐的凳子、黑板、人的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伸出的雙手等)

師:同學們,伸出你的手,它們是對稱的嗎?你能用我們的手做出一些對稱的動作嗎?

(學生比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如:學小兔、舉雙手、做有趣的舞蹈動作等。)

師:同學們,對稱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同學們剛才所說的對稱現象,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對稱現象?(對稱很美)

本環節是讓學生找一找我們生活中的對稱現象,使學生意識到我們生活中大量存在對稱現象,並讓學生體會到因為對稱美,所以生活中才會有這麼多的對稱現象。

5、做一做。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都是那麼美麗,我們要學會利用對稱,美化我們的生活。下面請同學隨老師一起來動手製作一些美麗的對稱圖形呢。

(1)畫

先將紙對摺,將一張複寫紙夾於中間,任意在紙上畫一幅畫,請學生猜想開啟後會產生什麼現象?(兩幅一樣的畫)

請幾名學生上臺動手畫一畫。

(2)剪

先將紙對摺,先用筆畫一些簡易圖形,然後沿邊線剪開,得到一些對稱圖形。(如衣服、花瓶等)

請學生上臺剪一剪。

(3)折

學生拿出老師先發的紙,自己動腦折出一些美麗的對稱物體來。

選擇優秀的學生作品,進行展示,並做出評價。本環節設計了“畫”、“剪”、“折”三種簡單的製作對稱圖形或對稱物體的方法,主要是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和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並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之中,同時又應用於生活。

五、課後小結

師:同學們,通過同學們開動腦筋,做出了這麼多美麗的對稱物體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什麼問題?

(我知道了什麼是對稱,我認識了生活中許多的對稱現象)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今天我們不但感受到了對稱美,而且還能創造對稱美。其實呀,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同學們注意去觀察、發現,從中就能學到很多數學知識。

1、遵循國小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操作、觀察、引導概括。

2、注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3、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

回到課前引入的話題: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同學們注意去觀察、發現,從中就能學到很多數學知識。數學知識由具體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體,在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中,學生在獲得了從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識的飛躍過程。

六、板書設計:

為了將教學重、難點清晰的呈現學生面前,利於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我將板書設計如下:

對稱現象

印花

印花

兩邊一樣——美

板書設計主要體現本課的知識重難點,使學生認識到對稱現象的特徵是兩邊一樣,更著重體現出對稱的美。

七、全課設計意圖:

本節課的總體設計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紮根與生活,又運用與生活。教學中注重學生在課堂上親手實踐,親自體驗,主動探索,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以落實與發展。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6頁的例題,第27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教材先通過學生合作搭積木,感知不同立體圖形的實物,再從這些不同的立體圖形實物中區分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引導學生認識相應的圖形與名稱,初步感知這些形體的主要特徵。

想想做做主要通過對圖形的識別和聯絡生活中的物體,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其中第1題通過實物和圖形的連線,加深對不同形體的認識,並通過舉例得到進一步鞏固;第2題通過分、數不同物體的個數,進一步認識每一類形體的特徵;第3題結合舊知進行練習,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學生的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每類形體的特徵,再抽象出相應的立體圖形,知道各自的名稱。教學難點是聯絡生活加深對各形體特徵的認識,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通過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從實物抽象出圖形,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形體的名稱和特徵,能識別這些形體

2感知平面與曲面,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感受數學的美和數學思想方法。

3培養與人合作的意識,發展初步的實踐能力,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出示一組建築物的圖片:故宮、趙州橋、東方明珠電視塔、凱旋門、世貿大廈。

講述:這些壯觀美麗的建築都是設計師和建築工人的傑作,看看都有些什麼形狀。

你們羨慕嗎想不想也造一幢我們來做一回小小建築師,造一幢你喜歡的房子,好嗎[評:通過引導學生鑑賞生活中一些美麗的建築,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初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二、動手探索,體會領悟

1、搭積木

講述:取出你們的積木,小組合作搭一搭。注意哪些容易搭牢,哪些不容易搭牢。

小組完成後推薦一個展示作品,並說說用了怎樣的積木塊拼搭的。

2、分一分

講述:我們的小設計師真棒!如果老師請你把這些積木分分類,你打算怎樣分呢 小組合作分一分。

學生合作探索,邊分邊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學交流。

提問:小朋友把它們分成了幾類說說為什麼這樣分呢。

學生交流分的結果及想法,逐步達成共識,分成四類。

3、識形體

引導:我們來看一看、摸一摸這些積木,(一起感知長方體)我們把這一類形體叫做長方體,(出示立體圖形)請你拿出長方體的積木。

學生認識長方體的名稱和圖形,取出相應的積木。

引導:你想給另外的幾類積木分別取個名稱嗎。

學生大膽猜想並認識正方體、圓柱、球。

講述:閉上眼睛在腦子裡畫一畫這四個圖形。現在老師說一個名稱,請你拿一個積木,行嗎。

學生動手拿一拿、比一比,然後在小組裡相互試一試。

教師檢查學生交流的情況。

[評: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在搭一搭、分一分、認一認、摸一摸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直觀認識簡單幾何形體的過程,感受四種形體的主要特徵,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欣賞了數學的`美。]

4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玩了積木,你能告訴大家你從積木中得到了什麼新知識嗎順著學生的回答得出課題認物體,並滲透美育。

三、鞏固認識,應用拓展

1 、想想做做第1題

講述:南瓜博士覺得小朋友非常聰明,給我們帶來了一道題,就是書上想想做做的第1題,請你幫它們找朋友,連一連。另外,南瓜博士還提了一個問題:你還能在生活中找到它們的朋友嗎。

學生完成後再交流,聯絡自己的所見所聞舉出各種形體的實物,比比誰說得好

講述:看來,積木有不同的形狀,我們周圍的好多物體都是它們的朋友呢!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會有更多的發現

2 、想想做做第2題

講述:這兒有一堆積木,看看都有些什麼形狀(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逐步出示表格)請同桌合作,找一找、數一數分別有幾個,填在書上。

同桌一起完成,交流時教師演示分類,學生一起統計驗證。

3 、想想做做第3題

講述:看了這一排積木,你有什麼想法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內互相檢查、交流,統計一下正確的人數。

4、議一議。

如果再讓大家搭一幢房子,你比較願意選擇哪些形體的積木為什麼呢。

學生結合形體的特徵、外觀等各抒己見

[評: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連線、舉例、分類、統計,進一步加深對四種形體特徵的認識,從而初步建立各類形體的清晰表象。同時,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四、總結評價

今天大家的設計非常棒!將來肯定會是個好建築師。請你談談這節課又知道了什麼新知識,增加了什麼新本領,好嗎學生交流懂得的知識和自己的心得

[評:讓學生自己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讓學生交流可以及時反饋,同時也給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享受成功的喜悅。]

[總評]

這堂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教師在遵循兒童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創設情境,設計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經歷對簡單的幾何形體的認識過程,使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徵。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2、培養學生的估計和解決與千克、克有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幫助學生建立千克、克的質量概念。

4、培養學生與人友好合作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進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正確估計生活中一些常見物品的質量。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老師昨天上超市買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蘋果。估計一下: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

學生隨意估計的結果可能是雜亂、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礎上,教師提問:怎樣估計才能儘量使結果準確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怎樣估計才能儘可能使結果更準確一些?

學生的估計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個蘋果稱一稱,再根據這個蘋果的`質量去進行推算;先稱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蘋果,看幾個蘋果的質量掂起來和前面的感覺相似;直接用秤稱等。

2、全班交流。

3、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估計方法帶領學生進行驗證。

問題:從錄影中你明白了什麼?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學生再次用彈簧秤稱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後用手掂一掂,然後猜一猜,哪樣的物品的質量重1千克。

2、第2題。先讓學生拿出一枝鉛筆估一估,再用天平稱一稱。

四、反思,拓展昇華

1、:說一說估計一樣物品的質量要使結果儘量準確必須注意什麼?

2、想一想,學生回答並說明理由。

後記:進行兩袋食鹽重量的測量,1千克與1000克相等,從而推出1千克=1000克,2千克=0克,練習時學生能夠熟練地進行換算。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⑴使同學認識圓環,掌握圓環的特徵,掌握計算圓環的面積的方法。

⑵通過操作、探索、發現、交流等活動,初步培養同學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進一步發展同學的空間觀念和交流能力。

⑶通過學習,提高同學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學會從數學角度認識世界、解釋生活,感受數學的魅力。

教學流程:

一、說圓環。

⑴剪圓環活動。

出示一個同心圓環;

讓同學用一張白紙剪出同樣的'一個圓環。

⑵說剪圓環的過程。

讓同學介紹剪出圓環的過程,體驗大圓中剪掉一個小圓的過程,感受圓環的大小就是大圓面積減小圓面積。

二、算圓環。

1、教學例10

出示例10和圖。

師問:從題中你獲得哪些資訊?要計算它的面積,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在小組中說說你的想法。

同學彙報和交流方法。

同學自主嘗試練習。

交流解答過程。

同學交流(同學作品放在視訊投影儀上向全班介紹):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大圓面積-小圓面積;圓環面積的計算步驟,可先算大圓面積,再算小圓面積,最後用減法算圓環面積;全班介紹,教師板書解答的全過程。

2、教學“試一試”

出示題目和圖形,理解題意。

同學獨立計算。

交流解題方法,注意提醒同學半圓的面積必需把整圓的面積除以2。

3、教學“練一練”

考慮:

(1)求塗色區域性的面積,需要計算哪些基本圖形的面積?

(2)計算這些基本圖形的面積分別需要哪些條件?

(3)第一個圖形,兩個基本圖形有什麼練習?第二個圖形呢?

(4)同學獨立完成,並全班交流。 反饋時,注意加法求組合圖形面積和減法求組合圖形的不同。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十九第6題。

先說說每個組合需要丈量途中哪些線段的長度?再讓同學獨立完成。

完成後展示同學作業 ,並交流方法。

2、完成練習十九第7題。

同學根據圖形作出直觀的判斷,並說說直觀判斷的方法。

師追問:你是怎樣想到的?

同學通過計算檢驗所作出的判讀。

3、完成練習十九第8題。

(1)觀察圖,理解題意。

(2)指導分析。

4、完成練習十九第9題。

師問:你能估計出每種花卉分別所佔圖形面積的幾分之幾嗎?指導用畫出輔導線的方法,來估計每種花卉所佔圓形面積的幾分之幾。

同學獨立計算每種花卉的種植面積。

完成後交方法。

四、閱讀“你知道嗎?,並算一算。

五、課堂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說說緩刑的面積可以怎樣求?在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時需要注意什麼?

六、作業

練習十九第6題、第8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