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校園 閱讀(2.93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1

《追憶似水年華》被康諾利評為“一百年才出現一次的作品”,可見其影響之深遠。說實話,我沒讀過完整版的《追憶似水年華》,只是看過一些簡易版的,所以在這裡,我只是簡單談一談它在體裁上的創新之處。

首先,作者將現實和夢想聯絡在一起,是與傳統小說不同的小說,這是它的創新之處。作者在回憶和現實中徘徊,雖然講的都不過是簡單易懂的事情,但是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起的效果完全不同。小說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千百年來,人們講述同樣的故事,因為人的生活本質沒有變,每個人都面臨著生命在無時無刻走向死亡這一事實,但是在小說中,作者用回憶的方式來抗拒死亡,抗拒遺忘,在夢中,或許一切都不同,但於再另一面反應社會現實,逃避其實是另一種方式的面對。小說將現實與夢想之間這種對立和統一的關係表現的淋漓盡致,用虛幻來表現真實往往直接比揭露現實更有震撼力。

其次,作者敘述讀後感的方式很特別,不僅僅敘事,還包含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特定的中心人物,都不是完整的故事,也沒有明顯的貫穿全書的線索。它主要以描寫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心理活動為主,看似一個個之間支離破碎的,但是卻是形散神不散,可以分為多個獨立完整的小說,這和傳統的小說截然不同,沒有特定的主題比只有一個主題更能吸引人,真所謂單音節的旋律是無法與巨集大的交響樂相提並論的。

《追憶》在敘述角度和結構形式上的創新是具有革命性的,但在有些方面又具有兩面性,呈現出一種轉折點的面貌。首先,它的敘述者不是全知全能的形象,具有多重性,即有自我的多重存在,隨著時間的變化,主導的自我也發生變化,表現為敘事結構的變化。但是在每一個斷片也就是*的時間段內的自我並不呈現為*狀態,而是呈現為單一顯性自我的主導性和多種隱性自我的和平共處。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小說中的“我”應分成兩個主體,一個是行為的主體即主人公,一個是敘述的主體即敘述者,“敘述者秉持著敘述大權,但是他把觀察和認識生活的權利交給了主人公;敘述者雖然擁有全知的意識,而身在局中的主人公只有有限的意識。但是敘述者尊重主人公的侷限性,並不要求他跟自己一致”。

這與卡夫卡是不同的,卡夫卡的*的自我是同時存在的。這也是昆德拉認為卡夫卡作為真正現代性的開始在文學具有比普魯斯特更重要的地位的原因所在。在昆德拉心目中的小說史裡,“是卡夫卡開闢了新的方向:後普魯斯特方向。他構思自我的方式是人們完全意料不到的。……卡夫卡確實時時表現K的各種想法,但這些想法都僅僅是關於即時處境的……任何可能超越於這一處境之外的東西都沒有向我們展示。”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2

“社交界就是這樣,大家都看不透對方,都不跟對方說自己想說的話,不過生活到處都是這樣。”這句話是德·蓋爾忙特夫人對德·弗羅貝維爾先生說的,十分苦澀,但又千真萬確。

對於社交界,“任何作者對自己的人物都不像他這樣既冷酷無情又心慈手軟。”他的朋友雅克·波雷爾說,“他把人物像兔皮那樣翻過來,但他首先是狂熱愛戀,然後這些被人詛咒的人物在他筆下突然具有其高大的身材,他們如同被愛慕者用手抱著。”

普魯斯特對一些人和另一些人的怪癖迷戀,他寫下的關於愛情、友誼、慾望、嫉妒、喪失以及記憶的文字,到現在的時刻,我們仍然感到我們自己也處在跟一百年前的普魯斯特年代相同的時代。

我們也被那些情感所感動和困擾,我們也迷茫,也被誤解,我們也會在不經意間傷害了我們的朋友、戀人和親近的人。我們也希望被別人尊重,也想踏進更高一級的圈子,我們也表現出對文學,對繪畫和音樂的喜好,我們也曾經裝高雅,跟人辯論尼采,探討叔本華,對波德萊爾的詩也得評論一番。我們對一切好像感興趣的事物和人,總想要跟交談者,辯論一下高低,有時話不投機,互相抬槓,甚至惡語相加。

我們總是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別人的思維裡,我們能改變的只是我們自己臆想,別人怎麼想怎麼做,那是人家自己的心,你無法改變,只有在他想跟你交流的時候,你才能參與到別人的思維裡去,而且,你絲毫不能影響和改變別人的看法,有時即使他表面同意你的看法,那可能是他顧及你的面子怕傷害你罷了,從內心他可能還是不同意你的想法。

我們想擴大自己的社交網路,但我們又擔心和害怕進入,怕傷害別人,更怕被別人誤解。有時我們在朋友圈裡發一些具有明顯主張和輿論看法,如果文章本身就有某種道德傾向的話,你就很有可能讓你朋友圈的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似乎感到你發這篇就是衝著他而來的,這時你很有可能對此一無所知。這就是造成我們互相誤解和傷害的根源,當然這是發生在我們互相熟悉而且彼此之間有一些瞭解,而且總是默默地互相關注的比較親近的人之間,對於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你發任何文章,他從來都不會看,即使看他也不會絲毫想起你的存在,說到底,他就不是你的圈內人。

所以,社交之人,一定要三觀一致,同樣的興趣愛好,差不多的看問題的認識能力,經濟能力社會階層不能懸殊等等。

社交是有進入門檻,像讀名校那樣,對人的一生的定位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它決定了一個人生活的寬度,並在無形之中同樣影響了下一代人階層定位。特別是在當下,人情社會越來越被經濟庸俗化的時候,那些以前單純的社交圈,門檻越來越高,大多數的人們如今只能在網上追尋那些虛幻而不可及的微信朋友圈了。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3

《追憶似水年華》,讀這本書時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時間”和“回憶”就這樣在普魯斯特的筆下自然地勾勒了一幅瑰麗的畫卷。他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閱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侷限性的。他沒有高爾基這樣的坎坷多難的青少年時代,也沒有傑克·倫敦和海明威那樣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然而就是這樣的人,在他的小說中把心靈之門開啟,用他不由自主的回憶方式把這平淡的一生寫得曼妙曲折。

普魯斯特用他的筆將他心中無限的憂鬱用時間當線,用回憶作針織成了《追憶似水年華》。文中的“我”從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不斷成長,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在普魯斯特看來,人最真實的世界是在回憶之中,因為回憶,人們才感受到時間的存在。時間在你的血管裡流動,把一切已過去的或還未發生的迴圈到你的心——我們普通人依賴著它來生活,而普魯斯特聽到了心跳的聲音。當前的瞬間,常常因為有太多各種各樣的考慮而平淡地掠過去了,直到變成回憶之時才顯示出其真實的價值來。而回憶的產生,不是靠對某個細節,某個情景的主動的追憶。而是在某個時候,因為某個微小的感受與昔日所經歷的契合。而這也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才是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因為只有自己才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為了解自己,因為“我”就是“我”。

往往在你不經意間,原來你所經歷的或擁有過的,在一個恍惚的瞬間與你正在經歷或擁有著的現實重合了——比如貢佈雷的形象和在萊奧妮姨媽家曾經吃過的小瑪德萊納點心的滋味——像一把鑰匙正確地插入了一把鎖,然後回憶的大門便被啟開了,往事如潮水般湧進腦海。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為連線過去與現在的橋樑,你迴避不開,也找尋不來。時空的迷霧終要掩蓋一切。而回憶,這種與時間相反抗而註定要失敗的行為從本質上就是悲劇性的。我們都說,最珍貴的便是已失去的,將已經失去的重新搬進你的心靈,定然就會引發感慨、傷感,但同時又覺得快樂、滿足。沒有什麼能比回憶更加傷情,卻又沒有什麼能比回憶更加美好。回憶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卻又是一切幸福的開端。回憶本身就是一種完美的統一。

人只有生活在回憶中,對曾經的`生活進行加工,再創造,才是真正的生活。“現在”是一個難以琢磨的東西,我們很難把握,很難判斷它的真實程度,只有失去了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最有意義的。因此我們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讓青春徒留遺憾。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4

《追憶似水年華》的興起,標誌著法國傳統小說的中介和現代小說的興起,因此馬塞爾·普魯斯特也被稱為不世出的法國作家。《追憶似水年華》是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窮盡一生所著的一個鴻篇鉅製。它運用敘述性的語言為廣大讀者營造了一個又一個堪稱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靈動,藝術技巧高超,對於生命的體察細緻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稱經典,甚至還有全新的寫作模式——裂變式描寫,這些都是構成這部傳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書的內容我只讀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卻感受頗深。因為我總是會沉陷在極其悠長的對某個人物的描寫裡面而忘了作者是怎麼樣來塑造上一個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說,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之所以留世是因為他那蓋世絕倫的敘述語言。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因為在讀書的過程中深有體驗。作者在文章中的敘述性語言雖然悠長但並非以辭藻華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裡行間,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語言的詼諧,以及其對文體的嫻熟駕馭能力。這也許與他長期模仿寫作巴爾扎克的作品有關,這使得他筆下的人物無不熠熠生輝,他筆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個性十分鮮明。

如:“他感到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像是一叢賓夕法尼亞玫瑰,巴黎歌劇院像一隻海底水族缸。一位侍者“個子非常高,長著一頭烏黑的秀髮,臉上像撲了粉一樣,使人更容易想起某些珍禽而不是人類。他不停地從大廳這頭跑到那頭,似乎沒有目的,叫人想起一隻南美大鸚鵡。這些大鸚鵡以其豔麗的羽毛色澤和不可理解的騷動不安填滿了動物園的大鳥籠。”

在這段話中,除了優美的敘述語言之外,還可以看出普魯斯特在為我們描述“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和一位侍者所引用的“隱喻”,而像這樣的句子,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比比皆是,由此我們也看出了“隱喻”是普魯斯特較為喜歡應用的敘述語言技巧。如,在談到主人公的女友安德烈時,文中寫到:“這種病人只從別人身上得到健康,就像某些星球借其他發光星體的光以及某些物體只容電流通過一樣。”再如:“每過兩分鐘,德夏呂斯先生的媚眼秋波好似強烈地向絮比安提出同一問題,猶如貝多芬探詢的短句,按同一間隔反覆出現一一配以過分華麗的前奏曲一一用以引出新的動機,變調和‘主題再現’曲。”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5

終於讀完了《追憶似水年華》,掩卷的剎那,時間會停留麼?而我心中為你奔湧著的情感卻無法停息,如水的節奏在寒冷的冰層下繼續潛流著,帶著散漫的心意用文字為你編織一件件暖衣……

多想用簡短濃郁的詩歌為你而舞,可我害怕它如火的猝然,不,我要小心的將情感緩緩地衍生在你的時間裡,不讓你有絲毫的負重感,輕鬆上陣,在你的夢想之路上英姿颯爽,只希望我為你編織的暖衣能在你的胸懷留下一點點瘙癢和溫情……

普魯斯特用晚年的寂寞寫就了一部偉大的充滿詩意般的作品,他是在時間抗衡,同時用在留住那些美好的時光,重現生命華美的篇章。而我卻想和你一起飛翔時間的前站,用追憶的目光細細記錄下一寸又一寸的光陰,為我們共有的暗潮建造一座崖岸,讓每一個月滿之夜,任我們歡愉的潮水盡情的拍打戲耍……

整部書是一個無比寬廣的花園,而其中的每一節文字都是一個精妙的角落,隨意翻到哪一頁,都能找到你所讚歎不已的精妙文字。這就是本書的奇妙所在,浩瀚之中不失之於細節,天馬行空而自有節奏。

這樣的書,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讀,每一次讀起,都會有新的收穫,體會到新的精妙之處,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看到書名時便想起很多,那些人和事一股腦兒堆積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這本書是我喜歡的,正在讀的,永讀不完,它太長,又有意思,你也別想著摸清它輪廓。裡面的故事像穿越多年發生在身邊,不由自主把周圍人紛紛對號入座。記起《小王子》裡的話“那時太小,還不懂得如何去愛她”,又講到“我不知道我怎樣才能走進他心裡,不知何時才追上他的思緒,再一次和他一起向前走”,而哈姆雷特臨終前對摯友說,我死了,你還活著,把我仇恨的緣由讓那些不知的人知曉,並且他又重複一遍,你若真的愛我,就在這嚴酷塵間,將我的事情傳揚。當我再把已知的回憶,光怪陸離的故事,同引人深思的話相聯絡,我發現這種感情如黃沾所描繪的少年故事“你愛談天我愛笑,又帶一點惘,那是我們落魄美麗的天堂”。這種純粹也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述“悲劇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運,不是他們為非作惡,而是他們犯了錯誤”。往往,這種錯誤是心智所致,是必然,而且這種錯誤讓我們在成長過後回首,不至於驚呼少年時一無所有。想起我們在追憶,卻永遠趕不上它的腳步,不明白它在說些什麼,卻每次都在想著自己的事,跟著故事片斷的發展,奇妙的組成了關於只屬於自己的似水年華。不知道,要用多久,去追憶似水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