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追憶似水年華優秀閱讀感悟心得

校園 閱讀(1.48W)

《追憶似水年華》是20世紀法國偉大小說家普魯斯特的代表作,《追憶似水年華》作為一本文學著作,已經被翻拍成影視劇。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追憶似水年華閱讀感悟吧。

追憶似水年華優秀閱讀感悟心得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篇1

《追憶似水年華》被康諾利評為“一百年才出現一次的作品”,可見其影響之深遠。說實話,我沒讀過完整版的《追憶似水年華》,只是看過一些簡易版的,所以在這裡,我只是簡單談一談它在體裁上的創新之處。

首先,作者將現實和夢想聯絡在一起,是與傳統小說不同的小說,這是它的創新之處。作者在回憶和現實中徘徊,雖然講的都不過是簡單易懂的事情,但是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起的效果完全不同。小說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千百年來,人們講述同樣的故事,因為人的生活本質沒有變,每個人都面臨著生命在無時無刻走向死亡這一事實,但是在小說中,作者用回憶的方式來抗拒死亡,抗拒遺忘,在夢中,或許一切都不同,但於再另一面反應社會現實,逃避其實是另一種方式的面對。小說將現實與夢想之間這種對立和統一的關係表現的淋漓盡致,用虛幻來表現真實往往直接比揭露現實更有震撼力。

其次,作者敘述讀後感的方式很特別,不僅僅敘事,還包含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特定的中心人物,都不是完整的故事,也沒有明顯的貫穿全書的線索。它主要以描寫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心理活動為主,看似一個個之間支離破碎的,但是卻是形散神不散,可以分為多個獨立完整的小說,這和傳統的小說截然不同,沒有特定的主題比只有一個主題更能吸引人,真所謂單音節的旋律是無法與巨集大的交響樂相提並論的。

《追憶》在敘述角度和結構形式上的創新是具有革命性的,但在有些方面又具有兩面性,呈現出一種轉折點的面貌。首先,它的敘述者不是全知全能的形象,具有多重性,即有自我的多重存在,隨著時間的變化,主導的自我也發生變化,表現為敘事結構的變化。但是在每一個斷片也就是分裂的時間段內的自我並不呈現為分裂狀態,而是呈現為單一顯性自我的主導性和多種隱性自我的和平共處。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小說中的“我”應分成兩個主體,一個是行為的主體即主人公,一個是敘述的主體即敘述者,“敘述者秉持著敘述大權,但是他把觀察和認識生活的權利交給了主人公;敘述者雖然擁有全知的意識,而身在局中的主人公只有有限的意識。但是敘述者尊重主人公的侷限性,並不要求他跟自己一致”。

這與卡夫卡是不同的,卡夫卡的分裂的自我是同時存在的。這也是昆德拉認為卡夫卡作為真正現代性的開始在文學史上具有比普魯斯特更重要的地位的原因所在。在昆德拉心目中的小說史裡,“是卡夫卡開闢了新的方向:後普魯斯特方向。他構思自我的方式是人們完全意料不到的。……卡夫卡確實時時表現K的各種想法,但這些想法都僅僅是關於即時處境的……任何可能超越於這一處境之外的東西都沒有向我們展示。”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篇2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的《追憶似水年華》(以下簡稱《似水年華》)確實是一部不同凡響的小說。不但在法國,即使在國際間,都認為《似水年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這早已成為定論。英國的法國文學專家喬伊斯·M·H·雷德在他所編寫的《牛津法國文學辭典》中,就是這樣評價《似水年華》的。

人們早就說過,小說是生活的鏡子,也是現實生活的橫斷面,是生物學或生理學上的切片。無論是短篇或長篇小說,在它的有限的範圍的,強烈地深刻地反映某一個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的特性,而且不是一般的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而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條件下的典型的生活或生命機體。在世界各國一切文學產品中,小說是人類生活的最切實可靠的見證。然而在各國文學史上,能夠負擔這樣重要任務的偉大小說並不多見。舉例說,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是這樣的小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也是。曹雪芹的《紅樓夢》也是。普魯斯特的《似水年華》也是這樣的小說。這些偉大的作品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活生生的橫斷面。幾乎可以說:都是人類生活有血有肉的切片。

《似水年華》另一個藝術特點是“我”與“非我”的界限不是絕對不可逾越的。普魯斯特曾經給友人寫信時說:“我決定寫這樣一部小說,這小說中有一位‘先生’,他到處自稱‘我’,我如何如何……”這位“先生”就是作者自己,這是無疑的。這麼說,《似水年華》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嗎?不完全是。小說貢徹始終的線索是“我”,但作者常常把“我”放在一邊,用很長的篇幅寫別人。正如哲學家阿蘭指出,《似水年華》的作者要寫“此物”時,必先寫“彼物”對“此物”的反映。世界上沒有不是彼此聯絡著的事物。沒有絕對的“有我”,也沒有絕對的“無我”。在這裡,又可以指出《似水年華”的藝術手法與《人間喜劇》不同之處。巴爾扎克著重寫“物”,這是眾所周知的。巴爾扎克把作為他敘述故事的“物”的背景描寫得仔細周全,凡是小說人物的住屋、屋子裡的木器傢俱、人物的財產、現金帳目等等,鉅細無遺,令人歎絕。可是巴爾扎克從來不寫自然的背景,不寫山水草木;也不寫活的背景,也就是說,不寫小說主人翁周圍的其他活人。好象他心目中只有高老頭、葛朗代等主要人物,把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深刻、生動。至於次要的人物,往往一筆帶過,決不多費筆罷。其實巴爾扎克心中只有一個“錢” 字。他寫“物”也為了寫“錢”,通過對房屋傢俱的描寫,說明這些東西大概值多少錢,因此可以估計出有關人物的財產情況。普魯

斯特和巴爾扎克完全不同。《似水年華》主要寫人,寫小說中的主角,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也寫作為陪襯的人物,而有時寫得很仔細,比方他寫家中的老女僕弗朗索瓦絲,一個農村出身的樸實婦女,頭腦中充滿農民的成見與迷信。這位老女僕在主人家已經服務了多年,主僕之間建立了感情關係。女主人很信賴她,喜歡她,往往拿弗朗索瓦絲的農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論開玩笑,增加了小說的人情味。普魯斯特有時也描寫居室和室內的陳設,但都是一筆帶過,簡略而不煩瑣;有時也寫居室外面的庭園,甚至大門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這一切,都增加小說的人間氣息,反映小說中的“我”的藝術家性格,詩人的敏感,以及他對生活的熱愛。這一切可能使我國讀者聯想起曹雪芹不但精心描寫了大觀園中的主要人物,十二金釵,也寫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丫環,同時也以詩人之筆描寫了大觀園中的亭臺樓閣,曲水迴廊,瓊林玉樹,使人感到親切濃郁的人間氣息。《似水年華》第五卷《女囚》中,作者不惜大費筆墨,詳細描寫巴黎鬧市上的各種聲音,這是《人間喜劇》的作者無論如何想不到的。請問:到底是誰的“人間”味更濃厚呢?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篇3

讀完了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這本書花費了我很長時間,因為我一直都沒辦法深刻的去理解這本書的寓意,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讀後我沉思良久,仍難理清心頭的感覺。

作者要表達到什麼?書中的人物如:斯萬、夏呂斯、希爾貝特、阿爾貝蒂娜、蓋爾芒特夫人、羅貝、安德烈、奧黛特等到底有什麼寓意?他寫這部書的滋味如何?等等。我腦中的問題纏繞成一團亂麻,理不出頭緒。 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是20世紀著名的小說家,也是法國意識流作家,這本《追憶似水年華》其實帶有很強的自傳性質,由於作者從小體弱多病,便被“逐出了童年時代的伊甸園”,這也更加使他能專心從事寫作,而《追憶似水年華》中那些出色的心理描寫可能也正源於此吧。《追憶逝水年華》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令我過目難忘。 其次,《追憶似水年華》也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文中的“我”從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不斷成長,漸漸地“意識” 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而這也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才是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因為只有自己才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為了解自己,因為“我”就是“我”。

作者寫出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上流社會的變遷。兩個不可調和的族群——斯萬和蓋爾芒特,最後結合了。矛盾的對立統一在這部書裡得到最好的詮釋。傳統貴族的沒落所濺起的浪花,在這部書中被寫成了美麗而豐富多彩的落日景觀。一曲舊時代文明的輓歌唱過之後,人們還要生活,於是富足的希爾貝特變成了蓋爾芒特家族裡的媳婦。這部書對法國上流社會舊時代文明的全方位的迴光返照式的描寫,讓人很自然地想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作者要用回憶的文字無限留戀地再現出來而永存之。我知道作者在詠歎整個族群失去的“似水年華”,難免有些傷感和悲哀。

這部書的語言極其吸引人,不僅文字極度細膩典雅,而且長長的感性長句帶有典型的普魯斯特風格,讀這部書需要高度集中,心浮氣躁根本融入不了其中的氣氛,一般我都是半夜夜深人靜之際,打著檯燈,聚精會神地讀,這樣才能領會其中優雅的語言和唯美的文字,我讀著甚至敬佩起那些譯者了,因為我看的只是譯文,就已經如此程度了。可想我的文學修養還有待提高。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真正的樂園是已經逝去的樂園,人只有生活在回憶中,對曾經的生活進行加工,再創造,才是真正的生活。我們可以看到在時間的鎂光燈下,斯萬,奧黛特,希爾貝特,聖盧等人細微而又明顯的變化,印證了流逝的時間對人無時無刻的侵蝕。因而“現在”是一個難以琢磨的東西,我們很難把握,很難判斷它的真實程度,只有失去了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最有意義的。因此我們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讓青春徒留遺憾。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篇4

《追憶似水年華》的興起,標誌著法國傳統小說的中介和現代小說的興起,因此馬塞爾·普魯斯特也被稱為不世出的法國作家。《追憶似水年華》是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窮盡一生所著的一個鴻篇鉅製。它運用敘述性的語言為廣大讀者營造了一個又一個堪稱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靈動,藝術技巧高超,對於生命的體察細緻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稱經典,甚至還有全新的寫作模式——裂變式描寫,這些都是構成這部傳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書的內容我只讀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卻感受頗深。因為我總是會沉陷在極其悠長的對某個人物的描寫裡面而忘了作者是怎麼樣來塑造上一個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說,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之所以留世是因為他那蓋世絕倫的敘述語言。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因為在讀書的過程中深有體驗。作者在文章中的敘述性語言雖然悠長但並非以辭藻華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裡行間,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語言的詼諧,以及其對文體的嫻熟駕馭能力。這也許與他長期模仿寫作巴爾扎克的作品有關,這使得他筆下的人物無不熠熠生輝,他筆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個性十分鮮明。

如:“ 他感到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像是一叢賓夕法尼亞玫瑰,巴黎歌劇院像一隻海底水族缸。一位侍者“個子非常高,長著一頭烏黑的秀髮,臉上像撲了粉一樣,使人更容易想起某些珍禽而不是人類。他不停地從大廳這頭跑到那頭,似乎沒有目的,叫人想起一隻南美大鸚鵡。這些大鸚鵡以其豔麗的羽毛色澤和不可理解的騷動不安填滿了動物園的大鳥籠。”

在這段話中,除了優美的敘述語言之外,還可以看出普魯斯特在為我們描述“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和一位侍者所引用的“隱喻”,而像這樣的句子,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比比皆是,由此我們也看出了“隱喻”是普魯斯特較為喜歡應用的敘述語言技巧。如, 在談到主人公的女友安德烈時,文中寫到:“這種病人只從別人身上得到健康,就像某些星球借其他發光星體的光以及某些物體只容電流通過一樣。” 再如:“每過兩分鐘,德夏呂斯先生的媚眼秋波好似強烈地向絮比安提出同一問題,猶如貝多芬探詢的短句,按同一間隔反覆出現一一配以過分華麗的前奏曲一一用以引出新的動機,變調和‘主題再現’曲。”

從這些語言中,我們可以對馬塞爾·普魯斯特獨特的敘述性語言的魅力窺見一斑。除此之外,馬塞爾·普魯斯特還喜歡用複合式的長句,一個句子中包含有幾個附屬句,冗長與瑣碎也就成了他獨特的敘述語言風格。魯斯特的複合句式由之而構成的一連串從屬句的用途就在於不僅把某一瞬間的內心體驗,而且同時把環境、景色、體驗發生於其中的情勢統統納入一個完整的句子,換句話說,似乎使一個人的內心和外表在同一個時間裡呈現出來。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篇5

《追憶似水年華》長期佔據“買了來讀不下去的書”榜單前三甲。在普魯斯特生日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下閱讀的切入點,談談如何不厭倦、不放棄地讀下去吧。

1我們先來看看毛姆的建議。

對於《追憶似水年華》,毛姆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就在我們這個時代,法國產生了一位堪與歷代大師媲美的偉大小說家。那就是馬塞爾?普魯斯特。……我自己就曾說過,我寧願讀普魯斯特讀得厭煩,也不願意讀其他作家的作品來解悶。”

——毛姆極少給以一個作家如此高的評價,但是請注意,他用了“厭煩”這個詞。厭煩?這可是偉大的書,為什麼會厭煩呢?

“重讀這部作品,我們大多數人的態度也許會變得比較清醒:普魯斯特其實經常重複,他的自我剖析也許繁瑣,對妒忌心理的分析冗長而乏味,即使最有耐心的讀者最後也不免生厭。”

覺得看不下去的小夥伴們,你們不要對自己的耐心和鑑賞力產生懷疑!就連毛姆也會這樣覺得呢!在產生了這個認知之後,你們從自我懷疑中解脫,心態就會平靜得多了。再遇到不耐煩的地方,就不要強迫自己非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啃下去了。

普魯斯特畢生所學所思,都融匯到這一本書裡。這本“一生之書”所承載,遠遠超出一般書。而且,作為古典時期的最後一位偉大作家,他繼承了雨果、巴爾扎克們百科全書式的小說觀。因此他的書裡囊括了美術音樂、軍事、詞源學、心理學等各方面的知識和見解。按照毛姆的這條建議,其實你大可以把不感興趣的知識大段大段跳過去。比如,如果你不是對詞源學特別感興趣,第一冊和第四冊裡面各十幾頁的詞源辨析就可以不太有罪惡感地粗粗瀏覽了。

2“儘管如此,他的優點還是遠遠超過他的缺點。他是個具有獨創精神的偉大作家。他的觀察細緻入微,他的創造力與心理透視力無與倫比。”

毛姆指出了《追憶》的重大優點。你可以看看普魯斯特是怎麼樣觀察和去描寫的,如果你仔細想想他的巨大的好奇心、獨創性的視野和視角,應該會對你的觀察和思考方式都產生重大的影響。這種美妙的影響,其實是很少有作家能夠提供的。

3毛姆欽佩地列舉了普魯斯特小說中的一長串人物,說從未有作家在一本書裡寫活這麼多人物,給人留下這麼深刻的印象。他對普魯斯特的幽默感也非常欽佩。“我相信,他在未來將作為一個卓越的幽默作家而受人稱頌。”“我勸你在讀這部大作時,雖然有許多枯燥的地方完全可以跳過去不讀,但是那些描寫維爾杜蘭夫人和夏呂斯男爵的文字卻千萬不能遺漏。這是兩個刻畫得最淋漓盡致的喜劇人物,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多見的。”——這可能是一種矮化的讀法,因為普魯斯特筆下的人物不存在完全的喜劇性或悲劇性,這些人物有多個側面,如同被精琢的鑽石,每個面都在太陽下熠熠生光,達到一種悲欣交集的、幾乎是上帝視角下的和諧。但無論如何,從欣賞書中人物的幽默感出發去閱讀,是一種快樂的、也不容易嚇到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