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土地資源教學設計

校園 閱讀(1.82W)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初步瞭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型別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初步分析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佈差異的原因。

2.從生活、生產例項出發,使學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

3.教育學生樹立土地是立國之本、要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資源觀,培養資源保護意識。

內容點析和教學建議

1.土地資源的特點

教材用一首詩來描述“什麼是土地?”,啟發學生解釋這幾句話的涵義。這樣的安排比直白的說明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

以圖片的形式展現了不同的土地利用型別,並結合文字說明,體現由於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人們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徑不同。這種更注重感官體驗的教學十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應啟發學生注意觀察不同土地利用型別的地貌差異及經濟差異。

教材就我國的土地資源現狀,力求引導學生,結合我國的地形和氣候等知識,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方面做出分析。

有利條件:國土遼闊,地形複雜多樣,氣候複雜多樣;土地資源總量豐富,土地利用型別齊全;有利於在農業生產上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營。

不利條件: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土地資源構成比例不合理,各類土地資源分佈不均且破壞嚴重等。其中,教材著重對我國耕地不足的現狀做了分析。

以資料和統計柱狀圖的形式說明了我國人均耕地少及土地構成不合理的問題。而“閱讀材料”補充說明了“我國耕地後備資源匱乏”的國情現狀。應當通過指導學生讀圖,使其學會初步分析我國土地構成的狀況及問題所在,尤其要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與耕地的矛盾:我國人口眾多,耕地作為農業之本,承擔著解決十餘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的重責。一方面,我國本來就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另一方面,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建設用地將不斷增加,耕地還將進一步減少;而人為破壞,不合理的亂佔耕地現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劇,則使本來就不容樂觀的耕地、林地不足問題更加突出。耕地後備資源匱乏,又使得以上問題變得雪上加霜。

教材中的“活動”不是作為課後反饋練習出現在這裡的,而應作為學生們學習新課的一個重要活動加以展開。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先結合課文提供的資料以及前面學習過的地形、氣候知識,對我國土地資源的優、劣做出評價,再深入分析我國土地資源的國情現狀及問題。

我國土地資源分佈不均的特點,既可作為我國土地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作為一個單獨的專題加以學習。

如果和“中國地形圖”、“中國季風區圖”、“中國乾溼地區圖”配合使用,將起到更直觀的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列表比較,自行歸納總結出我國土地分佈的規律,並說明各類地形分佈與地形區、季風區及乾溼地區的相互關係。

2.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通過以上內容的鋪墊,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別指出:土地作為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恰當,能夠供人類永續利用,如果利用不當,或遭人為破壞,則可喪失其生產能力,不能再生。

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都遭受著不同程度的破壞,教材選擇了最具代表性問題──水土流失、亂佔耕地及土地荒漠化來加以說明。在這一部分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指導學生們收集更多的資料和新聞報道,結合自身的體驗,例如北方沙塵暴越來越頻繁,農村私建住房亂佔耕地、墓穴佔地等現象,通過自學和班內交流的方式,列舉更多的土地資源遭受破壞並造成嚴重影響的例項,來共同加深對國土資源現狀的關注。

參考資料

中國的土地資源問題

1.土壤的水蝕和風蝕現象嚴重。目前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為356萬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蝕面積為165萬平方千米,風力侵蝕191萬平方千米。我國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億噸以上,居世界之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積53萬平方千米。

2.沙漠面積不斷擴大,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脅。我國荒漠化的面積每年增加1 000多平方千米,甚至在我國南方也出現了沙荒地。近半個世紀,土地沙化面積擴大了500萬公頃。其中90%是濫墾濫伐和過度放牧等造成的。

3.土地出現次生鹽鹼化現象。特別是用水灌溉的乾旱地區更為明顯。

4.耕地面積減少,質量下降。由於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特別是工業交通和城鄉建設大量佔用農田,從1949年到1983年,我國共失去耕地近0.67億公頃,同時新開墾耕地0.54億公頃,淨減耕地0.13億公頃。人均耕地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初0.18公頃下降到20世紀末的0.1公頃。這樣,每公頃耕地平均養活的人口從5.5人上升至10人。耕地不僅數量減少,土地肥力也有所下降,耕地有機質含量僅為1.5%,明顯低於美歐等國家的2.5%~4%的水平。

荒漠、沼澤是否屬於土地資源?

自然資源是指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的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土地資源是自然資源中的一種,由此不少同學可能會認為,荒漠、沼澤目前人類不能大規模的利用,所以不屬於自然資源。其實不然,土地資源與土地的關係就像水資源與水的關係一樣,兩者很難劃清。所以人們將當前可以利用和預見將來能大規模利用的土地,都作為土地資源。其實人們對荒漠和沼澤的利用早就開始了,例如人們將沙漠作為核試驗和衛星發射基地;古埃及人通過灌溉,將沙漠變成綠洲;我國東北三江平原多沼澤地,經開墾,昔日的“北大荒”,如今良田成片,變成了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成了祖國的“北大倉”。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荒漠、沼澤一定會得以大規模地開採和利用。

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東方網xx年6月25日訊息:國土資源部負責人日前在長沙向記者透露,xx年底,我國人均耕地為0.1公頃,僅為世界人均耕地的45%。據預測,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將更加尖銳。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保護耕地,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對我們提出的迫切要求。

從“十五”計劃開始,我國改革和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西部大開發、城鎮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戰略舉措的實施,對如何保障我國耕地資源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和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地方熱衷於外延式擴張建設,土地利用率低下;有的地方片面強調“以地生財”,違反規劃盲目批地,造成土地閒置浪費。統計顯示,1997年至xx年間,我國耕地淨減少180萬公頃,大多是城郊平坦優質的耕地。

一方面我國的耕地被大量佔用,另一方面可供開發的後備耕地資源有限。目前,我國人均佔有耕地後備資源不到1分地,而我國土地墾殖率已達13.5%,超過世界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

有關人士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經濟結構的調整必然帶來生產要素的重組,要保護好耕地就必須綜合規劃、合理利用好土地資源。要轉變土地使用方式,走內涵式資源節約型的經濟發展之路。這就要求在調查評價的基礎上,科學編制土地使用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付諸實施。

我國西北部和北方的沙漠及沙地

我國主要有8大沙漠,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它們分別是: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新疆,是我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面積33.76萬平方千米;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位於新疆準噶爾盆地中部,面積4.88萬平方千米;庫姆達格沙漠,位於新疆南部東端,面積1.95萬平方千米;柴達木沙漠,位於青海柴達木盆地,面積3.49萬平方千米;巴丹吉林沙漠,位於內蒙古高原西南,面積4.43萬平方千米;騰格裡沙漠,位於內蒙古,面積4.27萬平方千米;烏蘭布和沙漠,位於河套平原西南,面積0.99萬平方千米;庫布齊沙漠,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面積1.86萬平方千米。

我國的4大沙地分別是:渾善達克沙地,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面積2.14萬平方千米;科爾沁沙地,位於西遼河中下游,面積5.06萬平方千米;毛烏素沙地,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面積3.21萬平方千米;呼倫貝爾沙地,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高原,面積近1萬平方千米。

中國今後十年將退耕380多萬公頃

東方網xx年6月22日訊息:按照《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要求,今後xx年,我國預計須退耕還林(還草、還湖)380多萬公頃。

近年來,我國的耕地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1997~xx年,年均建設佔用耕地18.4萬公頃,與1991~1996年的年均30萬公頃相比,下降了37%。但國土資源部部長田鳳山表示,保護耕地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田鳳山說,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將持續增長,耕地緊缺的狀況難以緩解。按照《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安排,到xx年,非農建設用地需佔用耕地196.7萬公頃,實際上xx年前,已經佔用了73.7萬公頃。也就是說,未來xx年,僅有123.3萬公頃左右的控制指標。據預測,到xx年,我國僅交通建設一項,就將新增用地60多萬公頃。耕地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

除此之外,還有三個制約因素影響耕地保護工作。一是人口持續增長和人均耕地減少的趨勢難以逆轉;二是耕地總體質量下降的趨勢短期內難以遏制,補充耕地的空間越來越小;三是傳統的用地觀念和土地利用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