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機械效率教案(精選16篇)

校園 閱讀(2.94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機械效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機械效率教案(精選16篇)

機械效率教案 篇1

教學課題:第十一章 第八節 機械效率

教學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2、理解機械效率,能夠計算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點: 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總功的概念 機械效率的概念

教學用具: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教學方法: 國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於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永續性差,比較好動,根據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材分析:機械效率在國中物理教學法中既是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重就重在它可使學生對全章知識形成一個比較完整和全面的知識結構,真正掌握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難就維在:1前面在講簡單機械和功的原理時,都沒有考慮摩擦和某些機械自身的重。因此對本節課討論的內容很難捉摸理解,在具體例項中分不清哪部分是存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2對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不能真正理解,只會死記公式,遇到具體問題就感到無從下手。為此我在教學中將“用動滑輪提升重物”這個綜合性的問題分解成三個單一的問題提出來即a直接提升重物b直接提升滑輪c用滑輪將重物提升。其教學過程如下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識:(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什麼叫功?怎樣計算?

2、什麼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3、功的原理內容是怎樣的?

二、引入新課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麼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機械效率”,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引導學生學習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三個物理概念

1、板書課題讓學生朗讀課文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餘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並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後,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2、結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討論如下四個問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n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麼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並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n,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凶手哪些內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通過以上問題的解答,自然地將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三個概念引出並能使學生知道三者的關係是W總=W有用+W額外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如果我們藉助一個長L米高h米的斜面,勻速地把物體升高h米,假如斜面絕對光滑,那麼沿斜面推物體用的力等於多少?動力做功等於多少?可是毫無摩擦的物體實際是沒有的,任何斜面都有摩擦,那麼利用這樣的斜面把重為Gn的物體提升h米,沿斜面推物體所做的功W總=W有用+W額外,克服有用阻力何等的功就是合乎我們上的的有用功,而由於克服摩擦做的功就是額外做0的功即:W總=W有用+W額外

(二)講解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和它的公式

1、讓學生讀課文,結合前面的結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要求學生回答 下面的幾個問題:

(1)機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2)機械效率單位是什麼?

(3)為什麼機械效率總小於1?能不能等於1?

(4)提高機械效率的關鍵和方法是什麼?

(5)按機械效率的定義式,具體計算機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國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四、引導學生通讀課文自己作出本課小結。老師適當指導討論如下問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於提高效率?

2、機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機械效率?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別功、功率、機械效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

五、課堂練習: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容略

六、佈置作業:

1、認真複習課文

2、預習下節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 1 、2

機械效率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1、本節課首先通過具體的情景讓學生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在此基礎上理解機械效率,並通過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加深機械效率的認識。

2、通過對機械效率的學習,讓學生對效率問題在更廣闊的背景下有個初步的概念,使學生把物理學習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具有於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學態度。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過程與方法

1、根據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並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3、學習根據實驗資料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勇於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國中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理解機構效率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理解機械效率

教學方法討論,探究

教具和媒體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棉、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實錄】

一、引入新課

師:小明家最近買了一處新樓房,一單元二樓。想把洗手間、廚房裝修一下,需把沙子運到二樓。請同學們根據需要,選擇器械幫助小明家解決這個問題,看看哪個小組選的辦法最好?

生:小組討論後自由回答

(把沙子裝入桶中,用動滑輪把沙子拉到樓上;在地面與樓面之間搭上木板,將沙子裝入袋子沿著木板推到樓上……)

二、進行新課

師: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媒體顯示)。

生:觀察思考。

師: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生:對沙子做的功。

師:(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動滑輪的重力所做的功。

師:(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於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於什麼?

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師:(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體顯示),有用功、總功、額外功各是多少?

生:(計算回答)

師: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媒體顯示),

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最好?為什麼?

生: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師:工作中,我們總是希望額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佔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學中,用機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總功中所佔的比例。(板書機械效率:有用功在總功中所佔的比例)表示機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總表示總功。那麼,機械效率應該怎樣表示?

生:

師:根據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生:計算回答。

師:觀察計算結果,對“機械效率”,你能發現什麼?

生:討論回答。(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於1,常用百分數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媒體顯示)。

生:觀察思考。

師: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麼關係?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麼關係?……)

師: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時,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機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長、高一定時,斜面越光滑,機械效率越大。)

師:請同學們根據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生: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師: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設計的實驗方案,選擇桌面上的器材進行實驗。

生: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資料。

師:分析實驗資料,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生:小組回答。

師:回想實驗的過程,影響實驗的誤差是什麼?

生:討論回答。

三、小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四、動動腦

師:根據生活中你使用的機械,想想:怎樣提高機械效率?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如何提高學習效率?

生:討論回答。

五、佈置作業

設計實驗,測定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板書設計】

四、機械效率

1、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額外功:對於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

2、機械效率:有用功與總功之比公式沒有單位,小於1,常用百分數表示。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提出問題

猜想

設計實驗方案

進行實驗

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機械效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機械效率的公式

2、會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教學重點

機械效率的公式

教學難點

會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後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後記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明確目標

匯入新課:

機械效率的計算是每年會考的必考題,包羅永珍,計算公式繁多。常把簡單機械、功和功率、機械效率綜合起來,考查學生對有用功、總功、功率公式、機械效率公式、滑輪組、斜面等簡單機械的理解和運用。要求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絡,確定G、F、s、h之間的關係,再正確應用相關公式進行計算

1、有用功:定義:對人們有用的功= 直接用手對重物所做的功(Gh)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總-W額=ηW總

斜面:W有用= Gh

2、額外功:定義:並非我們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額= W總-W有用=G動h(忽略輪軸摩擦的動滑輪、滑輪組)

斜面:W額=f L

3、總功: 定義:有用功加額外功或動力所做的功

公式:W總=W有用+W額=Fs= W有用/η

斜面:W總= fL+Gh=FL

案例分析】

【例題1】用一個動滑輪將重為4N物體勻速提升1m,拉力大小如圖所示,則( )

A.拉力是2.2N B有用功是2.2J

C.總功是4.8J D機械效率是120%

資源庫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該同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拉力是2.4N;對物體做的有用功為W有用=Gh=4Nx1m=4J;做的總功為W總=Fs=2.4Nx2m=4.8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W有用/W總) x100%=(4J /4.8J)x100%=83%。故選C

【考點定位】動滑輪的機械效率

【例題2】如圖所示,利用輕質滑輪組勻速拉動水平地面上重為G的物體,若拉力的大小為F,物體和地面之間的摩擦力大小為f,A點的拉力為FA,則下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表示式正確的是( )

資源庫

A.f/2FA

B.f/3F

C.FA/2F

D.G/2F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如圖所示,A點的拉力為FA,而物體在拉力F的作用下勻速直線運動,所以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即摩擦力的大小等於FA,由於有兩股繩子拉動物體,所以拉力F的大小等於FA的一半,而F移動距離是物體移動距離的2倍,根據機械效率公式η=W有/W總=(FAxS)/(Fx2S)=FA/2F;故答案選C。

【考點定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例題3】用右圖的甲、乙兩滑輪組分別把相同的物體勻速提升相同的高度,兩裝置的機械效率分別為η甲、η乙,拉力做的功分別為W甲、W乙,若滑輪規格相同,不計繩重及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甲 乙

A、W甲<w乙 η甲<η乙>W乙 η甲>η乙

C、W甲=W乙 η甲=η乙 D、W甲η乙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由於是把同樣重的物體提升相同的高度,所以有用功相等,又因滑輪的規格相同,都是把兩個動滑輪提高了相同的高度,所以做的額外功也是相同的,所以可得總功相同,機械效率也相同,故應選C。

機械效率教案 篇4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國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l)知道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知道什麼叫機械效率,知道計算公式。知道械效率總小於1。

(3)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和主要方法。

(三)教具

滑輪、鉤碼、線、彈簧秤、鐵架臺、刻度尺。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功的原理是什麼?

2.演示(按圖1裝置)並提問。

用圖1的滑輪來提升重5n的物體,應用功的原理求在細繩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動滑輪重忽略不計)

要求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筆記本上演算,教師講評並給出正確解答。

二、進行新課

1.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1)演示實驗

用彈簧秤勻速拉動繩端,使重物G升高。從彈簧秤讀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測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彈簧秤移動的距離s。以下邊講邊板書:

“實驗數值G=5n,h=0.5米,f=3n,s=1米。

彈簧秤的拉力(動力)對動滑輪做的功:w動=f·s=3nx1米=3焦,

提高重物,動滑輪克服阻力做的功:w阻=G·h=5nx0.5米=2.5焦”

(2)提問:由實驗可以看到w動>w阻,這是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前面研究簡單機械和功的原理時,我們沒有考慮摩擦,沒有考慮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動滑輪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況。實際上,我們用動滑輪等簡單機械提升重物時,由於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動滑輪一起提升,這時我們用的力(動力)就比沒有摩擦時要大(該實驗中,理想情況下拉力是2.5n,而實際的拉力是3n)。做的功要比沒有摩擦時大一些(該實驗中,不考慮摩擦時動力做的功是2.5焦,而實際動力對滑輪做的功是3焦)。

(3)總結並邊講邊板書

①在用動滑輪提高重物的實驗中,用來提高物體的功對我們是有用的,是必須做的。

板書:“1.有用功(w有用):利用機械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節標題暫不出)

問:本實驗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有=G·h=5nx0.5米=2.5焦。

②本實驗中,用來克服摩擦做的功、把動滑輪提升0.5米做的功對我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這種功叫額外功。使用任何機械做額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板書:“2.額外功(w額外):對人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

③本實驗中,有用功加額外功是總共做的功,叫總功。

板書:“3.總功(w總):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叫總功”

問:本實驗中總功w總=?

答:w總=f·s=f·2h=3nx1米=3焦。

問:本實驗中做的額外功是多少?

答:w額外=w總-w有用=3焦-2.5焦=0.5焦。

2.機械效率

問:根據以上實驗,你能算出有用功在總功中佔的百分比嗎?

學生演算,答出計算過程和結果。

答:83.3%。

教師小結並板書:“4.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

板書:補寫本節標題:“三、機械效率”

有用功總小於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於1”

教師指出:表示機械效率的字母的讀音。機械效率用百分數表示,沒有單位。

問:某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麼意思?

答:使用起重機提升重物時所做的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說有用功在總功中佔有70%,另30%做的是額外功。

3.提高機械效率

閱讀課本提高機械效率一段,小結要點,指出採取減小額外功是提高機械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鞏固練習

例題:用圖2所示滑輪組把重600n的貨物勻速提高2米,所用的拉力是375n,求總功、有用功和這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要求學生板演,教師講評。

教師小結:解答這類問題首先要認真審題,弄清已知條件。其次要注意,用滑輪組提起貨物的高度與人把繩子末端拉下的距離之間的關係。還要分清總功和有用功。總功是人利用滑輪提升貨物時總共做的功,也就是人拉繩子的力做的功(或說動力對滑輪組做的功),計算時,功(w總)=拉力(f)x繩端所通過的距離(s)。有用功是指滑輪組克服貨物所受重力豎直升高所做的功,計算時,有用功(w有用)=f·s。因為貨物勻速上升,所以滑輪對貨物拉力的大小等於貨物重,即f=G。貨物提升的高度s用字母h表示(要與動力通過的距離s加以區分)。所以,有用功(w有用)=貨物重(G)x貨物提升ツ高度(h)。

應該指出,在涉及機械效率問題時,功的原理也是適用的。這時動力所做的功等於機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使用機械時仍不省功,而且還要不可避免地做額外功。

四、佈置作業:

1.課本章後習題8,要求計算出總功、有用功、機械效率。根據計算結果答出哪些說法正確。

2.預習課本實驗: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機械效率教案 篇5

教學題目

四、實驗: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教學自的

通過學生實驗,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機械效率取決於有用功在總功裡所佔的成分,(即百分比)從而瞭解提高機械效率的途徑。

教學器材

刻度尺、鉤碼、彈簧秤、鐵架臺、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長約2米的細繩。

教學方法

學生實驗與討論。

教學內容

首先討論上節課留的課外作業,指出:

1.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是儘可能減少額外功,即減少克服額外阻力所做的功。

2.P171想想議議

克服水重所做的功為有用功,克服水桶、繩子重所做的功為額外功。

從井裡撈水桶時,克服水桶重所做的功為有用功,克服水桶裡所帶的水以及繩子重所做的功為額外功。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可見有用功,額外功主要取決於我們做功的目的性,加以區別,不是固定不變的。

【例如】我們用車推貨物而做功,由於貨物重而影響的摩擦力,克服這個摩擦阻力所做的功為有用,但由於車重而影響的摩擦力,克服這個摩擦阻力而做的功就是額外的功。

引言:本節課我們要通過測滑輪的機械效率,要進一步明確決定機械效率的兩個條件,通過幾個不同的方法所測定的效率,進一步認識提高機械效率的實際意義。

學會測定滑輪組機械效率的一些技術性問題。

實驗中注意事項;

1.在實驗中要將距離測量的準確些。

2.注意會將細繩繞在滑輪上。

2.儘可能在豎直方向上使用彈簧秤。

4.注意彈簧秤的示數要用n頓表示。

5.拉動的過程中,儘可能使物體勻速上升。

6.可將各資料填入書中表格內。

7.注意分析實驗中所出現誤差的原因。

小結

通過學生實驗,教師巡視糾正實驗中所存在的問題。指出有用功還可以這樣來求得,

作業:P176—177,8、9。

機械效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利用斜面拉物體時,有用功與總功的計算方法,會計算斜面的機械效率。

2.會測定斜面的機械效率,並會運用控制變數法的實驗方法進行探究實驗。

3.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和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從生活實際出發,培養探究物理學的有關知識的興趣以及深入認識事物的能力。

2.親身經歷測量斜面機械效率的過程,通過參與探究影響斜面的機械效率因素的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並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學會關注生產、生活中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具有用機械效率來評價機械的意識。

2.通過探究活動,進行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

【實驗教具】

學生用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刻度尺、木板斜面、毛巾、玻璃、帶鉤的方木塊、長方體鐵塊、砝碼。

老師用實驗器材:器材同上。

軟體:Flash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師:工人往高處搬重物時,一般會用什麼方法?

生:用木板搭成一個斜面,把重的東西推上去或拉上去。

師:為什麼這麼做呢?

生:因為斜面可以省力。

師:斜面這種省力的機械,在生活中有許多運用,同學們都見過哪些斜面?

生:盤山公路就是一個大斜面。(大螢幕)

師:還有嗎?

生:我們騎自行車上坡時,走S形路線會更容易一些。也是利用了斜面可以省力。

師:這盤山公路像不像S形?

師:橋樑的引橋也是一個斜面,而且橋面越高,引橋也越長。(大螢幕)

師:既然使用斜面可以省力,那能不能省功呢?

生:不能。因為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師:說得很好。實際上使用任何機械都會不可避免的做一些額外功,這樣使得有用功總是小於總功,有用功佔總功的百分比就是機械效率,我們用它來描述利用機械做功的效率,那麼斜面的機械效率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它的省力情況與它的機械效率有什麼關係嗎?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提出問題: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師:我們利用斜面做功時,目的是把物體抬到一定高度處。我們不把它豎起提升,而是沿著斜面把它拉上去,這是為了省力。演示:請看這裡,沿斜面拉物體時,什麼是有用功?什麼是總功?如何計算斜面的機械效率?

生:克服物體重力所做的功是有用功,拉力所做的功是總功。

師:我們需要哪些測量儀器?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呢?

生:需要彈簧測力計和刻度尺。要測出物體重力,斜面高度,拉力,斜面長度。

斜面的機械效率:(大螢幕)

師:你們準備怎樣測量拉力的大小?

生:用彈簧測力計鉤住物體,沿斜面勻速向上拉,讀出測力計的示數即為拉力的大小。

師:知道了如何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了,同學們猜想一下,斜面的機械效率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2.進行猜想:

生:斜面的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高度、斜面長度、傾斜程度、斜面坡度、斜面粗糙程度、所拉物體重力有關。(大螢幕)

師:能說說你們的猜想依據嗎?

生:我覺得可能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斜面越粗糙,克服摩擦力所做的額外功就越多,機械效率越低。

師:有道理。摩擦是影響機械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摩擦力越大,做的額外功就越多,機械效率就越低。

生:我覺得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把物體提升得也越高,機械效率就越高。

生:我認為可能與斜面的坡度有關。坡度越大,斜面的機械效率越高。

生:我覺得可能與物體的重力有關,物體越重,所以機械效率高(或越低)。

生:我認為可能與斜面的長度有關,斜面越長,克服摩擦力所做的額外功也越多,機械效率就越低。

生:我認為可能與物體對斜面的壓力有關,壓力越大,機械效率越低(或越高)。

生:我認為可能與斜面的高度有關,斜面越高,做的有用功就越多,機械效率越高。

師:很不錯,同學們猜想了這麼多因素,而且說得有理有據。我們能不能把這些因素中相類似的因素合併合併,把問題簡化一下呢?誰來說?

生:我覺得斜面的坡度與斜面的傾斜程度可以合併。

師:坡度與傾斜程度是不是一個意思呀?

生:我覺得物體對斜面的壓力與物體的重力可以合併。

師:物體越重,對斜面的壓力也越大,那我們把它們合併為重力,因為壓力不太好測量。

生:我認為斜面的高度與斜面的長度也都可以合併為斜面的傾斜程度,因為固定高度,只改變長度或固定長度只改變高度都相當於改變了斜面的傾斜程度,效果是一樣的。

師:說得有道理,你能來演示給我們看看嗎?

生:演示並解說。把斜面長度固定,只改變斜面高度,斜面的傾斜程度變了;把斜面高度固定,只改變斜面的長度,斜面的傾斜程度也變了。這兩種方法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師:這兩種方法都改變了斜面的傾斜程度。但哪一種方法更簡便?

生:固定高度,改變斜面的長度更簡便。

師:按照同學們的討論結果,進行合併後,影響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因素有幾個?

生:斜面的傾斜程度、斜面的粗糙程度、物體重力。(大螢幕)

3.設計方案:

師:要證明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實驗,因為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在做實驗之前,我們必須先設計好實驗方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

師:當一個物理量與幾個因素有關,我們用什麼方法來進行探究呢?

生:控制變數法。

師:當一個量與多個因素有關,在探究其中一個因素時,我們要控制其它的因素一定,這就是控制變數法。由於探究的因素較多,我們的時間也有限,所以各小組的同學只能就其中一個你比較感興趣的問題來進行探究,各小組討論一下,我來分分組,同時請各小組組長來領取實驗報告單。把你們的設計方案寫下來,畫出實驗的圖例和實驗表格。

生設計實驗,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給與幫助。

4.展示交流結果:

5.進行實驗:

師:方案已經制定出來了。下面就開始實驗吧。同學們邊做實驗邊記錄資料。

生:做實驗。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幫助。

6.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師:同學們的實驗做完了嗎?做完了。把你們的資料及結論拿到前面來展示一下,讓大家來分享你們的實驗成果吧。哪個小組先來?你們小組先來吧。

生:展示實驗。先把實驗報告拿到展示臺下展示,然後一個同學做演示,一個同學解說。

生1:我們探究的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傾斜程度的關係。我們首先測出了物體重力,記入了表格。實驗時,我們選擇的是──斜面。先讓斜面的傾斜程度較小,把物體沿斜面勻速拉上斜面,讀出拉力的大小,記入表格,再用刻度尺測出斜面的長度和高度也分別記入表格。然後逐漸增大斜面的傾斜程度,按同樣的方法重做兩次實驗。最後算出較緩時為xx,較陡時為xx,最陡時為xx。所以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機械效率越高。

師:真不錯,說得這麼詳細。為他們鼓掌。

師:其它探究機械效率與斜面傾斜程度關係的小組得出的結論與他們的相同嗎?

生:我們選擇的是毛巾斜面,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

師:下面哪個小組上來展示?

生2:我們小組探究的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粗糙程度的關係。控制斜面的傾斜程度和物體重力一定,也是先測出了物體重力,記入了表格中,實驗時,先在木板表面鋪上毛巾,把物體沿毛巾斜面勻速拉上斜面,記下拉力大小,記入表格,用刻度尺測出斜面長度和斜面高度分別記入表格中。然後再在木板斜面和玻璃斜面重複上面的實驗。最後分別算出在毛巾表面上時為xx,木板表面上時為xx,玻璃表面上時為xx,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機械效率越低。

師:其它探究這個因素的小組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嗎?

生3:我們探究的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體重力的關係。控制斜面的傾斜程度和斜面的粗糙程度均相同,先測出木塊重力,記入表格中,把它沿斜面勻速拉上斜面,測出拉力的大小記入表格中,同時測出斜面長度和斜面高度,也分別記入表格中,然後逐漸在木塊上加砝碼,改變物體重力,重複上面的實驗。最後算出較輕時的為xx,較重時為xx,最重時為xx。這三次的近似相等,所以在誤差範圍內,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體重力無關。

師;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綜合一下同學們的實驗結論。我們可以得出影響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因素只有兩個,即斜面的傾斜程度和斜面的粗糙程度。具體的關係怎樣說才算是嚴密的呢?

生:在斜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時,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機械效率越高。

生:在斜面的傾斜程度一定時,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機械效率越高。

生:斜面的傾斜程度與物體的重力無關。

師:說得非常好。(大螢幕展示結論)

7.評估與交流

師:我們回到剛才第一個表格中,同學們有沒有什麼新的發現?

生:我還發現,傾斜程度越小,拉力越小,也就是越省力。

師:那綜合分析一下省力情況與機械效率大小,你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生:斜面越省力,機械效率越低;斜面越費力,機械效率越高。

師:既然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小,機械效率越低,那盤山公路為什麼還要把斜面修得那麼長呢?

生:為了更省力。

師:特別是對於較重的物體做功考慮更多的應該是省力的問題,因為如果你不能搬不動動物體,你做的功就等於0,你的機械效率也將為零。這樣看來,我們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量的讓斜面更陡一些,更光滑一些,這樣就能提高斜面的機械效率了。

師:通過剛才的探究,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你還想知道有關斜面的哪些方面問題?(大螢幕)

生:我還想知道斜面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師:還有生活中不太起眼的螺絲釘,千斤頂,樓梯等等都是斜面。

生:我想知道為什麼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機械效率就越大。

師;我們可以採用極端思維法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斜面的傾斜程度為零,也就是水平,當我們沿水平方向拉物體,不可能讓物體升高,在提升物體這方面做的功為0,即機械效率為0。如果斜面的傾斜程度最大,也就是豎直,沿豎直方向提升物體時,不需要克服斜面摩擦力做額外功了,此時的機械效率就等於100%。所以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小機械效率越低;斜面傾斜程度越大機械效率越高。

生:我想知道為什麼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體的重力無關。

師:這是因為拉力與重力成正比,關於為什麼成正比,同學們到高中就明白了。

生:我還想知道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體運動速度是否有關。

師:你覺得呢?

生:我覺得有關(或無關)

師:你想一下啊,無論速度大還是速度小,只要是勻速,拉物體的力變不變?

生:不變。

師:那你覺得機械效率與速度有關嗎?

生:我覺得無關。

生:我還想知道物體在斜面上滾動時的機械效率與滑動時的機械效率有什麼區別?

師;那你猜一下,滾動時高還是滑動時高?

生:我覺得滾動時高,因為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

師:嗯,很喜歡動腦筋,不錯啊。

師:不過,這些只是同學們的猜想,真正的驗證過程就只能留給同學們課後去探究了。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覺得有哪些收穫,又有哪些不足呢?(大螢幕)

生1:通過探究我知道了斜面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而且還知道了斜面的省力情況與斜面機械效率的關係。

生2:這次探究實驗,我們先根據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猜想,然後通過小組討論設計了實驗方案,再通過實驗,根據實驗資料分析歸納出正確結論,這個探究方法對我以後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師:方法上的收穫確實很重要,我們除了要學習實驗的探究方法,也要學習別人好的學習方法,你們說是不是呀?有什麼不足?

生:我覺得實驗中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測量拉力的時候,不能保證勻速拉動物體,而且彈簧測力計不是固定的,而是運動的,不便於讀數,拉力的測量誤差比較大。

生:斜面長度和斜面高度的測量也存在一些誤差。

師:所以我們在測量的時候,都要非常的細心,這樣才能提高實驗的成功率。

三、應用遷移,延伸拓展:

師:效率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提高機械效率,可以更充分地發揮機械裝置的作用,因為可以減少能耗,降低生產成本。效率就是時間,效率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無論做什麼都會有效率,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儘量的提高效率。

閱讀理解:效率

除了機械做功有效率問題外,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效率問題。一家人吃飯,不可能把每粒米都吃進肚裡,這裡我們可用效率表示對米的有效利用程度。用鉛筆寫字,一支鉛筆的鉛芯都能完全利用嗎?人們總希望這根鉛筆芯被利用的程度越大越好,因而這裡的效率反映了對鉛筆芯的有效利用程度。用爐子燒水的時候,煤炭不可能都完全燃燒,燃燒的煤炭放出的熱量只有一部分被水吸收,很多熱量浪費掉了,在這裡我們可用“效率”的高低來表示對煤炭和放出的熱量的有效利用率的大小。吹電風扇時,消耗的電能除了一部分轉化為電風扇的機械能之外,電動機中的線圈由於電流通過會發熱,夏天,電風扇工作久了,電機發熱就是很好的證明,但產生的這些熱量都白白散失到空氣中了。所以也可以用效率來表示電能利用率的大小。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工作效率”、“學習效率”、“辦事效率”等等,都是從一定角度反映對某些事物的有效利用程度。(大螢幕展示文字並配音)

看完這段方字,請同學們根據生活中你使用的機械,想想,怎樣提高機械效率呢?另外,再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想想又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呢?

師:這個問題就留給大家課後去思考吧,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兒。

機械效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

1、本節內容不僅屬於《機械與人》章節的重點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整個八年級(八年級)物理學習的集大成章節。其內容包含本章節機械功能特點、功、功率等相關知識,還囊括了多種受力分析、判斷和物體運動、平衡等眾多知識。可以這樣說,本節內容基本上把一本書大部分知識都融匯交織於此。因此不僅是一堂新課,而且還是一堂涵蓋面非常廣的總結課,當然也是一堂很具有難度的挑戰課。

2、本節課不僅學習新的物理概念“機械效率”,能夠對於機械效率進行分析和計算,而且還需要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和生活當中真正的理解”效率”的切實意義,能夠在生產實際中解決實際問題,達到人文和科學的高度結合。

3、本節內容基本上可以認為是8年級物理學習一年以來的收關之課,通過本節的學習能夠把學生對於物理學科的認識和理解水平提升一定的層次和高度。

4、本節教學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理論分析上,更重要的是結合實驗讓學生真切的理解機械效率的意義。考驗學生的實驗探究,創造性、歸納總結、團隊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學生分析

通過一年以來的學習,同學們儲備了一定量的物理基本知識,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學習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實驗、實踐方法和能力。大部分同學能夠適應本節課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應當主意少數同學學習能力不足的現象。所以本節課的學習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少一些高難度的理論分析和複雜的多步驟計算,儘量把抽象的知識生活化和形象化,讓學生通過生活來理解知識,同時利用知識來解釋、指導生產、生活。

2、適當的梯度和坡度,照顧不同學習能力層次的同學,讓所有同學都能夠參與學習和思考,有收穫。

3、讓學習走向生活,給學生預留一定的不同難度的課後實踐探究問題,培養實踐能力。

4、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提升知識和能力的高度。

5、根據本地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本節內容分為兩部分,兩個教學時進行。第一部分讓學生通過簡單的實驗理解機械效率,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計算,達到對機械效率的切實理解,掌握實驗探究各種機械效率的方法,為下一節實踐探究各種機械效率做好充分準備。第二部分為實踐探究課,同學們應用上節所掌握的知識和方法及要求探究不同機械在多種情況之下的機械效率,並且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對機械效率的認識理解,同時能夠利用所掌握和發現的知識去解決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①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三者之間的區別、聯絡等關係。

②掌握機械效率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③掌握通過實驗、實踐探究、測量和分析計算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的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採集資料和分析,初步形象的理解機械效率,然後能夠在理論分析的層次更加深入透徹的理解機械效率以及影響機械效率的各種因素。並且最終能夠從理論走向生活和生產。

3、情感和態度目標:

培養學生合作的團隊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理論實踐相結合,主動探究尋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四、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初步理解機械效率,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分析。

難點:對機械效率深入分析,掌握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能夠區分功、功率、機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意識。掌握實驗探究機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五、教學裝置和教輔工具

多媒體投影儀、 滑輪、細線、彈簧測力計、鐵架臺、鉤碼等

六、設計思想

本堂課應該有以下幾點突出表現:

1、教師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引導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應該成為知識的灌輸者,甚至教師要學會裝“不懂”讓學生教老師,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

2、實驗、實踐和理論相結合,首先由生活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探究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然後上升到高層次的理論分析,最後又迴歸到生產生活中。切實的體現物理科技知識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3、師生之間具有良好的互動,教師能夠切實的掌握學生對於知識和能力的把握程度,能夠隨機應變,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及內容。

4、巧妙鋪墊,預留學習內容,為下節實驗探究做好充分的準備。

七、教學流程

1、學生課前預習

2、課堂用簡明、形象的問題引入新課題

3、實驗探究,歸納總結

4、小習題訓練,檢查知識掌握程度

5、對機械效率深層次,高高度的理論分析,掌握測量機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6、安排課後作業,以及下節學習內容

7、總結

八、教學詳細環節以及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簡單的知識構建

1、讓學生選擇搬運磚塊的方式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抽點學生回答,讓其說明理由

2、分析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有用功:為了達到目的必須做的功

額外功:為了達到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阻礙因素所做的功

總功:使用機械時所做的功,等於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學生活動:教師引導示例,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學生分析運送磚頭時的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引導學生分析:在實際使用機械的時候,總功總是大於有用功,不得不做額外功。

3、引導分析機械效率

分析引入原因

①定義: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

②表示式:

③說明:<1>: 數值用百分數表示,沒有單位

學生活動:翻看書本,找出答案回答。並且對知識點加強記憶。

(二)實驗探究,切實體驗實際,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1、向提問如何進行實驗體驗和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機械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和回答,教師引導

2、學生分組實驗,採集資料,分析計算,並且把各組資料公佈於黑板之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進行評估。

後來改為觀看我所做的實驗視訊

(三)課本例題分析處理,明確規範解題格式、方法和要求。

學生活動:抽點學生分析題目,講解思路。強化解題格式。

(四)深層次的分析理解機械效率

1、公式的變形應用,配置一道小型的練習題。

練習1、已知某工地上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85%,要把質量為200千克的磚塊提升10米,則滑輪組自由端拉力應該做多少功?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練習,記憶強化。

2、機械效率 與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關係

學生活動:討論效率大越大,則說明機械所做的有用功越多?

機械效率大小跟所做的各種功大小沒有任何必然的關係,只說明有用功在總功當中的比例、份額。當控制變數時,討論相互之間大小關係。

3、討論思考:機械效率的範圍

機械效率小於1,所以各種機械可以按照我們需求省力或者省距離,但是絕對不省功。

4、討論思考:機械效率與功率的區別,能否說機械效率越大,則功率越大,或者說功率越大,效率越大?

兩者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機械的效能

5討論回答:如何提高機械效率?

當有用功一定時,儘量減少額外功(減小總功)提升相同質量的磚頭一定高度

當額外功一定時,儘量增加有用功

同一個滑輪組提升重物,儘量增加重物質量,好比打的包車,儘量多座人

當總功一定時,減小額外功

電動機提升重物時,儘量減少附載物

6實際操作中如何提高機械效率:

減小摩擦,給滑輪組新增潤滑油等

減少、減輕附載物

組合機械越多,效率越低!

(五)、觀看實際生產生活中機械的使用,掌握選擇機械的方法

(六)、簡單習題訓練,檢測知識掌握程度。

①下列關於機械效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越省力的機械,機械效率越高

B.減小額外功,可以提高機械效率

C.機械效率越大,功率也越大

D.額外功越大,機械效率越小

②為了提高機械效率,下列各種措施中有效地是( )

A.有用功一定,增大總功

B.總共一定,增大額外功

C.有用功一定,減小額外功

D.額外功一定,減小總功

③甲乙兩臺機器,甲的機械效率是85%,乙的機械效率是60%,則( )

A.相等的時間內,甲機器所做的功多

B.做同樣多的功,甲機器花的時間少

C.甲機器比乙機器省力

D.上述說法都不對

④一滑輪組,不記繩重和摩擦,用它來提升一重為G的貨物時,其機械效率為80%。若用該滑輪組來提升一重為2G的貨物時,其機械效率( )

A.大於80%

B.等於80%

C.小於80%

D.無法確定

(七)總結本節課學習內容,引導如何對待生活學習。多,快、好、省。

(八)安排下節教學內容,安排課後作業。

下節課學習內容預告及安排:

1.實踐探究同一滑輪組機械效率是否恆定、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

要求:提出自己的猜想,別且根據猜想設計可行的實驗驗證方法,提前設計好資料採集表格。

九、課後作業:

1.用一個動滑輪把重為1000 N的物體提高2 ,所用的力是550 N,則有用功為_____,總功為_____,這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_____,動滑輪的重力_____N(不計繩重及摩擦)

2.如圖1所示,用此裝置拉一重為100 N的重物,使其在地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若不計滑輪重和摩擦,所需拉力為8 N,則物體與地面間的摩擦力為_____N。實際此裝置的機械效率為80%,欲使物體以0.6 /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前進,那麼實際拉力為_____N,拉力在 5 s內做的功為_____。

3.用500 N的力拉著滑輪組繩子的自由端移動8 時,可將滑輪組懸掛的重為1500 N的物體勻速提高2 ,則額外功佔總功的百分比是 [ ]

A.25%

B.75%

C.15%

D.85%

4.一個滑輪組經改進後提高了機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體勻速提升同樣的高度,改進後與改進前相比較[ ]?

A.總功不變,有用功增加了

B.總功不變,額外功減小了?

C.有用功不變,總功減小了

D.以上說法都不對?

5.起重機在1 in內能把5.0×104 N的物體勻速提高30 ,它的機械效率是60%,在 1 in內,起重機所做的有用功為多少?所做的總功為多少?總功率是多少W?

6、用滑輪勻速提升360 N的物體,假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0%,繩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100 N,考慮既省力又方便,問:此滑輪組應由幾個定滑輪幾個動滑輪組成?實際拉繩的力多大?

十、板書設計:

機械效率

1、有用功:

2、額外功:

3、總功:

4、機械效率:

①定義:

②表示式:

③理解、強調:

練習題分析,作圖,說明,草稿等

機械效率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結合例項分析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明確機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能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能設計實驗,測定某種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使用動滑輪的特點,知道使用機械就要做額外功。

2.通過實驗與討論,認識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實際意義和方法,有合理改進機械、提高效率的意識,增強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由“有用功和額外功”“機械效率”兩部分構成,機械效率是本節教學的重點。教學中要通過例項分析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使學生真正認識機械效率的含義。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本節的難點。教學中要組織學生經歷測量的全過程,如讓學生經歷組裝實驗裝置、測量資料、得出結論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加他們的實踐體驗。

重點:機械效率的概念和有關計算。

難點: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三、教學策略

以“利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為背景,提出問題:動力對繩子做功等於動滑輪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嗎?讓學生猜測並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經過資料分析後發現,動力對繩子做的功總是大於動滑輪提升物體做的功。進一步分析討論,引出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和效率的概念。通過理解、運用機械效率解決實際問題,認識到提高機械效率的兩種方法:減小額外功和增加有用功。在討論了怎樣提高機械效率的問題之後,把效率問題延伸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使學生明白只有提高學習效率才能順利完成任務。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裝置、實物投影儀、動滑輪、鉤碼、鐵架臺、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等。

機械效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機械效率的公式

2、會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教學重點

機械效率的公式

教學難點

會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後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後記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明確目標

匯入新課:

機械效率的計算是每年會考的必考題,包羅永珍,計算公式繁多.常把簡單機械、功和功率、機械效率綜合起來,考查學生對有用功、總功、功率公式、機械效率公式、滑輪組、斜面等簡單機械的理解和運用.要求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絡,確定G、F、s、h之間的關係,再正確應用相關公式進行計算

1、有用功:定義:對人們有用的功= 直接用手對重物所做的功(Gh)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總-W額=ηW總

斜面:W有用= Gh

2、額外功:定義:並非我們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額= W總-W有用=G動h(忽略輪軸摩擦的動滑輪、滑輪組)

斜面:W額=f L

3、總功: 定義:有用功加額外功或動力所做的功

公式:W總=W有用+W額=Fs= W有用/η

斜面:W總= fL+Gh=FL

【案例分析】

【例題1】用一個動滑輪將重為4N物體勻速提升1m,拉力大小如圖所示,則( )

A.拉力是2.2N B有用功是2.2J

C.總功是4.8J D機械效率是120%

資源庫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該同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拉力是2.4N;對物體做的有用功為W有用=Gh=4N×1m=4J;做的總功為W總=Fs=2.4N×2m=4.8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W有用/W總) ×100%=(4J /4.8J)×100%=83%。故選C

【考點定位】動滑輪的機械效率

【例題2】如圖所示,利用輕質滑輪組勻速拉動水平地面上重為G的物體,若拉力的大小為F,物體和地面之間的摩擦力大小為f,A點的拉力為FA,則下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表示式正確的是( )

資源庫

A.f/2FA

B.f/3F

C.FA/2F

D.G/2F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如圖所示,A點的拉力為FA,而物體在拉力F的作用下勻速直線運動,所以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即摩擦力的大小等於FA,由於有兩股繩子拉動物體,所以拉力F的大小等於FA的一半,而F移動距離是物體移動距離的2倍,根據機械效率公式η=W有/W總=(FA×S)/(F×2S)=FA/2F;故答案選C。

【考點定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例題3】用右圖的甲、乙兩滑輪組分別把相同的物體勻速提升相同的高度,兩裝置的機械效率分別為η甲、η乙,拉力做的功分別為W甲、W乙,若滑輪規格相同,不計繩重及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甲 乙

A.W甲<W乙 η甲<η乙>W乙 η甲>η乙

C.W甲=W乙 η甲=η乙 D.W甲η乙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由於是把同樣重的物體提升相同的高度,所以有用功相等,又因滑輪的規格相同,都是把兩個動滑輪提高了相同的高度,所以做的額外功也是相同的,所以可得總功相同,機械效率也相同,故應選C。

機械效率教案 篇10

基本資訊

課題名稱

機械效率

授課型別

新授

課時

所屬教材目錄

人教版國中物理第十二章第3 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結合例項分析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能說出機械效率的含義,知道機械效率是小於1的。能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通過實驗瞭解滑輪組機械效率的高低與物體重力的大小有關。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參與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活動,使學生加深對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認識。

(2)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

重難點

重點

理解機械效率

難點

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教學準備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演示法 探究法 討論法 閱讀法 自學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引入新課

投影,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的同時提問。

教師:這篇傳說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教師:他為什麼聰明呢?

(二)導學達標

1.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投影,提出問題:有什麼辦法將教室門口的沙子運上教學樓3樓?那種辦法較好?(直接拿著桶從樓梯走上去、用動滑輪、定滑輪拉上去、用袋子裝著直接從上面吊上去等)

教師:這裡提供一些器材和相關的資料,請同學們討論一下用哪種方法好?

教師:在把沙子從一樓運上三樓的過程中,每種方法中各對哪些物體做了功?

教師:無論他採取哪種方法都必須做的功是什麼?

教師:使用機械時對人們有用的功我們叫有用功。

教師:在幾種不同的方法中他不願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別是什麼?

教師:人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我們叫額外功。

教師: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我們叫總功。

2.機械效率

①機械效率的引出

【分組討論】

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額外功2520J;總功3120J。

方案二(用動滑輪和桶):有用功600J;額外功180J;總功780J。

方案三(用動滑輪和袋):有用功600J;額外功90J;總功690J。

教師:在這三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大?

教師:方案三(用動滑輪和袋)做的額外功最少。

教師: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越大,我們就說機械效率高。

公式:η=W有用/W總

②機械效率的特點

教師:機械效率在數值上有什麼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機械效率可不可能等於或大於1。

(有用功總小於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於1)

教師:不同機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樣的機械在不同的狀況下效率也不盡相同。

機械的效率越高,越能發揮機械裝置的作用。你有哪些方法提高機械的效率?

(學生討論交流總結)

教師:機械效率的高低對我們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我們經常要了解機械的效率。請看下面這臺機械。

③機械效率的計算投影例題

起重機把重力為4×103N的重物勻速提升了6m,而它的電動機所做的功是4.8×104J,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教師:根據剛才所學試一試

3.【實驗探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今天我們主要探究相同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跟物體的重力有什麼關係?

教師:我們利用實驗來探究相同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跟物體的重力到底有什麼關係?

教師:實驗中需要什麼測量工具,要測量那些物理量?

用刻度尺分別測出距離S、高度h

教師:怎麼計算有用功、總功?請寫出表示式。

教師:實驗原理是η=W有用/W總=Gh/FS

教師:測量過程中應注意:①要勻速拉動物體。②拉力方向應豎直。

教師:如何讀數?

投影

學生分組探究,教師巡迴指導,瞭解學情,調節教學。

展示學生的實驗資料(2-3組代表)

小組內分析資料,歸納總結

全班交流實驗結論:

次數

鉤碼所受重力G/N

提升高度h/m

拉力F/N

繩端移動的距離s/m

有用功W有用/J

總功W總/J

機械效率

η

1?

2?

3?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歸納本節課學到的知識。

(四)課堂練習

思考回答

學生:這位宰相很聰明。

學生甲:他借皇帝的手懲治夥計。

學生乙:他讓夥計浪費了好多力氣。

學生丙:夥計們做了很多無用功。

思考回答

學生:對沙、桶、袋、人、動滑輪做了功。

學生:對沙做功。

學生:對桶做功。

學生:對動滑輪做功。

學生:對人和口袋做功。

學生:方案三(用動滑輪和袋)。

學生:機械效率沒有單位,總小於1。

學生:機械效率常用百分數表示。

學生:改進結構,使之更合理、更輕巧。

學生:經常保養,定時潤滑。

(學生小組相互討論交流,得出答案)

學生:用彈簧測力計測分別測出:鉤碼重力G、拉力F

學生:W有用=Gh;W總=FS

學生:眼睛要緊隨測力計且示數穩定時讀數,視線與指標指示位置垂直。及時記錄資料。

激發興趣

匯入新課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培養分析能力

培養學生的交流協作能力

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交流協作能力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資料、歸納概括能力。

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

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實驗探究、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從實驗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設計,操作,評估等過程,都是學生逐步逐步層層推進而實現的。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基於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礎上,猜想小車下落的過程運動,設計出利用比較平均速度,證明小車下落時運動特點,並通過實驗,得到明確的證明,以及通過小組同學合作討論,得出實驗中需要完善的環節。

機械效率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理解什麼是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說明與建議

1、有用功和總功

首先讓學生看課本圖14.4-1,弄明白三幅畫的意思,然後討論用圖中三種不同方法,把100N重的沙子運上三樓,哪種辦法最好。學生可能對第二、三兩種方法的區別不太理解,可引導學生注意桶的重量與口袋重量的不同。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每種情況需要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

2、想想議議

這裡意在使學生加深瞭解有用功、額外功的概念。實際使用機械時,人們總是希望額外功少些。槓桿、起重機、電梯等所有機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額外功。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什麼是有用功,什麼是額外功。

3、機械效率

為了使學生明白為什麼要引入機械效率這一概念,懂得機械效率的意義,在講述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後,應強調指出,使用機械做功,為了工作需要以及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等原因,額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用水桶從井裡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來,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額外功,而為了把水提上來,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額外功是我們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費能量,因此應儘量減小它。使用不同的機械來提起物體,我們希望做的額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說,有用功與總功越接近越好。不同機器這方面的差別,通常用有用功在總功中佔的百分比來表示,叫做機械效率,給出機械效率的公式。一臺機器所做的有用功與總功越接近,這臺機器的機械效率就越高。

課本列舉了一個計算機械效率的例題,意在練習機械效率公式的應用,使學生加深認識有用功和總功的概念。

最後指出,提高機械效率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可以減少能耗,降低生產成本,應對這個問題重視。還可以讓學生議議:除了用機械做功有個效率問題外,幹別的事情有沒有效率問題,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對效率問題有個初步觀念。

4、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這個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通過探究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摩擦是影響機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利用斜面也可以省力。

教師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後,要讓學生獨立完成探究過程。同時還可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進一步探究摩擦對機械效率的影響。

動手動腦學物理

1、有用功是14400J,總功是24000J,機械效率是60%,起重機提升裝貨物用的容器所做的功、各部件之間的摩擦做功等都是額外功。

2、略。

3、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辦法是:改進機械的結構,例如提水時用容積較大而重量較輕的水桶等;按規程進行保養、合理使用以減小摩擦。

機械效率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及三者之間的關係;理解機械效率的定義和公式,能夠利用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通過觀察和實驗認識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3、本節課注重與生活的聯絡;關注生產、生活中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具有用機械效率來評價機械的意識,從而增強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意義及三者之間的關係;機械效率的概念。

2、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創設情境】

教師出示一張圖片。提出問題:生活中聽過關於效率的詞語,學生能夠回答出:工作效率,學習效率等。根據學生回答引出課題《機械效率》。

環節二:新課講授

【生成概念】

組織學生完成書中“使用動滑輪是否省功”這一實驗。

提出問題:學生猜想定滑輪和動滑輪拉同一物體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實驗:

(1)讓一位同學到講臺上,一位同學用彈簧測力計將鉤碼緩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並計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讓另一位同學到講臺上,用彈簧測力計並藉助一個動滑輪將同樣的鉤碼緩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這個演示實驗之前,提問兩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後開始實驗,再次計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問,兩次實驗中拉力做的功為什麼不同?提問後總結:儘管使用動滑輪會省力,但由於滑輪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通過動滑輪拉動鉤碼,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環節三:鞏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學完本節課的新內容之後,讓學生小組討論,機械效率是否能夠達到100%。

通過總結學生回答得到機械效率不能達到100%。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進行總結,梳理本節課知識點。

作業: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見機械的工作效率。

機械效率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含義及三者的關係。

2、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並能計算簡單機械的效率。

3、培養學生對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學態度。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使學生加深對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認識;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難點:測量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

【教學儀器】

電腦教學平臺一套,滑輪組、鐵架臺、彈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塊和細線各20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師:我們學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現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運到6m高的樓上。在投影儀上映出下圖:引導學生先觀察圖片,一分鐘後,教師:你們體會到了什麼呢?

學生:第三種方法最省力。

教師:如果從功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會怎樣呢?

首先,讓學生一起分析,這三種工作方式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從地面運到三樓,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同學們計算一下,單純完成此任務,需要做多少功呢?

根據學生的計算結果,板書:W1=G沙·h=600J

第三種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3)W2=G總·h=690J

第二種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2)W2=G總·h=780J

第一種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

1)W2=G總·h=3120J(此處學生遇到了困難,這也是安排上面計算順序的目的。困惑一:需要計算樓梯的長度嗎?提示學生: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可以分解成先水平移動不做功,再豎直升高做功。困惑二:人的體重該不該算上?)

學生分析計算結果:三種方式做的功都比W1多,額外多做的功不一樣,可見第三種方式最好。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課本資源,讓學生通過計算,比較,在腦中初步形成有用功、額外功的概念,為新課講授做好充足準備。

師:我們的目的是把砂子運上樓,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運到6m高的樓上,無論採取哪種方法都必須做的功,這是有用的功。用滑輪組將砂子運上去,在完成運砂子的同時,還不得不對桶和動滑輪也做了功,此外還要克服各種摩擦做功,這部分對砂子提上樓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額外功。

板書:

(一)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有用功:在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

額外功:在工作時,對於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的和。

典型練習:

用桶從井中提水的時候,對 做的功是有用功,對 做的功是額外功。

如果桶掉到井裡,從井裡撈桶時,撈上來的桶帶有一些水,這時對桶做的功是 功,對水做的功是功。

設計意圖:首先通過搬沙子明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然後通過典型習題練習讓學生進一步熟悉三個概念。

二、引入機械效率

1、學生分組實驗(共20個小組,分2個內容,每10個小組做1個內容,2個實驗並進。)

測定:把重G=1.5N的木塊,提高到h=0.2m的高度時,

①通過一定一動滑輪組所做的有用功、總功。

②通過兩定兩動滑輪組所做的有用功、總功。

每個實驗的記錄結果選1~2組,在投影儀上映出進行分析。

設計意圖:通過做實驗,既能增強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同時又為引出機械效率做好鋪墊。

2、討論與分析

教師提問:(1)有沒有一種簡單機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額外功?

學生回答:(沒有)

教師提問:(2)使用不同的簡單機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時,所做的總功是否相同?這說明什麼?

學生回答:(不同)(這說明額外功不同)

教師提問:(3)額外功在總功中佔的比例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

學生回答:(越少越好)

教師提問:一定的總功中,額外功少意味著什麼?

學生回答:有用功多。

教師提問:在使用機械時我們最關心的是所做的這些總功中,有用功究竟佔了多少。為此我們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叫做機械效率。

板書:

(二)機械效率的定義

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

板書:

(三)機械效率的公式:

練習:

1、計算課本例題中起重機的機械效率。

2、計算學生分組實驗中所用的簡單機械效率。

師:由計算結果推知。

板書:

(四)機械效率η是個百分數,一定小於100%,沒有單位。

三、小結

師:以上我們討論了機械的效率,其實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效率”的含義很廣泛。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效率問題。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是講效率的社會,時時、事事、處處都要求高效率,以儘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儘可能多的效益。我們在學習中,也應注意學習的效率,特別是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效率,這是我們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設計意圖:把機械效率和學習效率進行類比,促進學生理解概念,同時還滲透學習要講究效率的方法。

四、內容深化:

老師適當指導討論如下問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於提高效率?

2、機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機械效率?

設計意圖: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別功、功率、機械效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

四、佈置作業

1、認真複習課文。

2、預習下節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機械效率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知道動滑輪提升重物時,手拉繩做的功與動滑輪對重物

做的功是不等的;

2.知道W總、W有用、W額外的含義,並清楚他們之間的關係;

3.知道什麼叫機械效率及其計算方法,並利用上述實驗探究的資料計算機械效率,知道機械效率點小於1;

4.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找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機械效率的存在。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內容、方式

學生活動方式

一、引入

在使用簡單機械提升或移動物體時,我們要對機械做功,機械又要對物體做功,那麼我們對機械做功和機械對物體做功相等嗎?

二、新課

(一)活動:以動滑輪為例,比較手拉繩做的功與動滑輪對重物做的功。

3.說明:

①機械效率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佔比例的多少,是一個比值,所以是一個無單位的物理量。

②因為W有用總小於W總,所以機械效率η總小於1。

③機械效率是描述機械效能優劣的物理量,機械效率高的機械效能優良。機械效率的高低與所使用的機械工作時是否省力、及省力多少無關;與機械工作時的快慢程度無關;與機械工作時所完成的功的數量多少也無關.

4.活動:

①根據上述測量結果計算不同情況下動滑輪的機械效率;

②實驗、討論動滑輪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機械效率?

5.例題:

(1)用定滑輪緩慢提升質量為20kg的物體,所用拉力為220N,當物體提升2m時,求有用功、總功和動滑輪的機械效率。(g=10N/kg)

(2)由於在使用槓桿時的摩擦非常小,故槓桿是一種機械效率非常高的簡單機械,若用一根機械效率為90%的槓桿將一個18.0kg的物體提升50cm,需要做多少總功?(g=10N/kg)

三、學生總結歸納;

四、課堂訓練。

指出在撈水桶、用水桶打水、使用斜面時的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學生討論、總結。

學生活動:計算不同情況下動滑輪的機械效率;實驗、討論動滑輪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機械效率?

計算例題

學生總結

(可就所學的幾種機械討論)

課堂訓練

【課堂訓練】

1.利用動滑輪提升物體,你能區別有用功和額外功嗎?

2.什麼是機械效率?機械效率的大小可能大於1嗎?為什麼?

3.關於功、功率、機械效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受力且運動時,力對物體就做了功

B.功率大的機器做功一定多

C.功率大的機器做功就快

D.做功快的機器其機械效率一定高

4.如圖所示的滑輪組,不計拉線質量及滑輪轉動摩擦。重物G=200N,每一個滑輪重25N。當繩自由端拉力F拉力為 N時,恰能讓重物G勻速上升。

A B C D

10.滑輪組將重500N的物體,舉高80cm的過程中,機械效率為80%,則此過程中有用功為 J,額外功為 J。若不計滑輪摩擦及拉線質量的影響,則可知動滑輪重 N,當提升重物為400N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

11.芳芳和蘭蘭運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定了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在全班交流實驗結果時,老師提出:如果各組所用滑輪和串繞繩子的方式不變,改變其它因素,是否會影響它的機械效率呢?大家積極思考,提出了各種猜想,概括起來有如下幾種:

(1)請幫助蘭蘭完成表中的一項計算;

(2)請根據她倆的實驗記錄,分別在表中寫出探究結果。

(3)歸納她倆的實驗探究,你所得的結論是:

機械效率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學習組裝滑輪組,掌握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方法。

2、能進行滑輪組機械效率的計算。

3、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觀察、思維等能力,增強團結合作精神。

重點難點

1、滑輪組的繞線組裝,

2、重物上升的距離和繩子自由端所通過距離的測定。理解S與h的關係。

3、會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

實驗器材

1個定滑輪和1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2個定滑輪和2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刻度尺,鉤碼(或重物),彈簧測力計,鐵架臺,鐵夾,細繩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提問

1、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什麼叫機械效率?計算公式?

為得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總功,為此需要測出哪些物理量?每個量怎樣測量?

二.預習提問

1、實驗目的;

2、實驗原理;

3、實驗步驟。

三.實驗指導

1、在實驗中,彈簧測力計拉力的測量應該在工作過程中進行。在測量中,彈簧測力計應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必須在拉動中讀數。為了避免實驗時顧此失彼,同一實驗組的同學要分工合作。

2、鉤碼上升高度的測量,可先量出鉤碼到

桌面(或鐵架座面)的距離h1,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升高後,再量出鉤碼到桌面(或鐵架面)的距離h2那麼h2-h1就是鉤碼升高的高度h 。為了測量和計算方便,鉤碼前後的高度h1、h2最好是整數。

3、彈簧測力計通過距離的測量,可以仿照測量鉤碼提升高度h的方法進行,或者事先在細繩與動滑輪(或定滑輪)相切處做個帶色的記號,再拉彈簧測力計,量出記號到細繩與動滑輪(或定滑輪)相切處的距離,這就是彈簧測力計通過的距離s 。

4、在實驗中要求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地記錄測得的資料,不能湊數。實驗結束,要整理儀器,並放回原處。

通過提問,檢查學生複習和預習情況,匯入新課。

啟發實驗

回顧已學知識,明確實驗內容,瞭解實驗器材、實驗目的、實驗步驟以及實驗中的注意事項,為動手實驗做準備。

四.強調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安排實驗分工

四人小組成員好分工:一人負責操作,一人負責測量,一人負責記錄,一人負責觀察、指揮。

安排實驗

學生“各盡其職”,相互合作,學會合作學習。

五.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實驗記錄並分析資料

1、分組實驗:要實事求是地記錄所測得的資料。不能湊數,更不允許自己不動手實驗,不記資料而抄襲他人實驗資料和結果。

2、資料分析:

①由於W總總是大於W有用,所以η<1;

②從實驗可見,不同的滑輪組,η的值一般不同;

③在實驗中,對於已經組合好的滑輪組,只要用尺測出了鉤碼上升的高度h,數出承擔重物的繩子的段數n,彈簧測力計上升的高度就可以算出來,即s=nh。

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實驗記錄;教師巡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在全班講解。

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觀察、動手、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團結合作的精神和尊重科學的態度,掌握實驗方法。

能通過實驗資料做簡單的分析。

六.學生實驗情況小結

總結實驗中的優缺點,及時糾正。

七.習題和實驗探究(內容見《實驗報告》)

1、習題講解:(略)

2、實驗探索:

①即使沒有刻度尺,h和s可以不測出具體的數值,因為彈簧測力計移動的距離s與重物上升的高度h的比值為:s:h=n,n是承擔重物的繩子的段數,再結合測得的重力G、拉力F就可以計算出η。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可表示為:

②同一滑輪組,機械效率並非是固定的,η的值隨滑輪組所提升的重物的質量的增大而增大。

③用不同的滑輪組來提升同一重物,越省力的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低。

④為了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一般採用的主要方法是:A.減小動滑輪的質量;B.減小整個裝置的摩擦。

分析、討論,對知識再探索。

提高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拓廣學生的視野和實驗內容。體會“發展與創造”的樂趣。實驗創新

八.實驗設計或改進建議

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發現實驗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點,根據實際,提出實驗設計的方案或實驗改進建議。

機械效率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會利用公式η=W有用/W總進行有關計算,知道機械效率小於1。

(3)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和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從生活實際出發,培養探究物理學的有關知識,深入認識事物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讓學生關注生產、生活中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具有用機械效率來評價機械的意識。

(2)通過探究活動,進行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

學生分析

學生在前一節的學習中已對“功”有一定的認識,並且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也體會到“效率”的問題,為這節教學的開展和知識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礎。

重點難點

1、重點: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機械效率概念教學和對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探究;

2、難點:在例項中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確定,對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功的計算方法

W=F·S

二、新課教學

1、思考:

有什麼辦法可以將建築工地上的一堆沙子運上三樓?

通過比較三種做法哪些是有用的功,哪些是沒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引出機械的三種功,並總結出三種功之間的關係。引入機械效率。

2、有用功的定義:

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Gh

3、額外功:人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額外功。W額=W總—W有

任何機械本身都受到重力作用,相對運動的零件間又存在磨擦,所以使用任何機械,不僅要作有用功,還不得不作,不可避免的要做額外功,這時動力所做的總功等於有用功加額外功。

4、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W總=FS

5、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之比。

有用功總小於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於1。機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數表示,例如總功是500J,有用功是400J,機械效率就是400J/500J=0.8=80%。

6、瞭解一些常見機械的效率。

起重機的機械效率一般是40%—50%,滑輪組的效率是50%—70%,抽水機的機械效率一般是60%—80%。

7、例題:

用一個動滑輪,將200N的物體勻速提升2m高,拉力F為120N,此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解:W有=Gh=200N×2m=400J

W總=Fs=120N×4M=480J

η=W有/W總×100℅

=400J/480J×100%=83.3%

8、如保提高機械效率

通過對例題進行改動得出使用同一動滑輪提起的物體越重機械效率越高,及使用不同的滑輪組提升相同的重物,額外功越少,機械效率越高。從而得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出示幻燈片,對本課內容進行檢測

四、小結:讓學生說本節課的收穫有哪些?

五、作業:同步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