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活著》讀後感 15篇

校園 閱讀(2.03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著》讀後感 ,歡迎閱讀與收藏。

《活著》讀後感 15篇

《活著》讀後感 1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雖然是薄薄的一本書,可讀完後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復。

文章運用了樸素的手法記敘了福貴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既經歷了戰爭的腥風血雨,那不堪入目的混亂。不僅如此,他還體驗了家族由盛至衰的過程以及家破人亡的悲慘經歷。

每當看家珍死亡的部分時,總感到鼻子一酸,一股熱淚總湧上眼眶。那是一段最寧靜的死亡過程,看著福貴抱著家珍的屍體,一步步艱難地走向西村口,那個埋著兒子有慶的地方,他默默地將家珍也埋了進去。此時此刻,看似平靜的福貴,那撕心裂肺的痛感應該早湧上心頭了吧!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家族的悲劇並沒有到此結束。女兒鳳霞生孩子時因大出血而死;女婿二喜在工作時被水泥板夾死;就連他那唯一的孫子也難逃厄運,在吃飯時被噎死了。

但他並沒有對命運屈服,獨自一人頑強地活著,我想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人活著時被命運製造的坎坷絆倒是必然的,但唯有你不屈服,才能戰勝命運。

面對生與死,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生存。要戰勝命運,活得漂亮。

《活著》讀後感 2

圓滿的家庭只剩福貴、苦根祖孫倆孤苦相依。日子雖清貧但簡單,而簡單便是一種幸福。

在群山被月眸傾瀉下的皎潔白衣籠罩的深夜,一滴淚滑過蒼老的臉頰,幻化為滄海遺珠。“是我,我害死了苦根,我是老糊塗。”他守著老月獨自懺悔——外孫苦根因他的疏忽多食豆子而離去。

但是,懺悔亦是虛妄,村西的六座墳塋有多了一個陪伴者——苦根。從此,他便自己活著,也只能自己活著,在“福貴”這隻老牛的陪伴下孤獨地活著。

“今天有慶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福貴用蒼老的沙音跟“福貴”說著,更是與自己說著——自己所愛的人都會永久地陪伴他,藏在他的心裡永久地陪伴他。

黃昏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福貴守著時光如常般活著,然後無懼地老去。

《活著》讀後感 3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麼多咄咄逼人的慾望。但是我們只能沿著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應該積極樂觀的處世至理,讀餘華的小說《活著》,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特別大的改變。要說收穫,則無非是在感嘆之餘,再一次被提醒:人應該知足。

我認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為人的軟弱,因為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聖經》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人的成分使人易怒,衝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面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於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著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己的勇氣與智慧,那麼在現實的世界裡,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著》,我想,接受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著,活著,活著……

《活著》讀後感 4

這兩天看了餘華的作品——活著,感觸很多,看的過程中,緊張感一直伴隨著全文。作者總是在給人希望之後,又澆下一盆冷水,讓人冷得徹骨,絕處逢生之後仍然扼住咽喉,讓人痛苦異常。

文章有三個地方讓人淚目:

一是老全的死,透露出麻木的戰爭中僅有的一絲溫情。

二是福貴兒子有慶的死。有慶死的最沒有價值,也最荒唐,醫生因為縣長夫人難產要輸血,居然把一個12歲孩子的血抽乾了。作者刻畫福貴埋兒子的過程讓人痛徹心扉。

三是福貴女兒鳳霞的死。原以為又聾又啞的鳳霞會很悲慘的被送給老漢,結果福貴心疼女兒又將女兒留下來了,鳳霞最終相看了二喜,並得到了應有的疼愛,這回我以為鳳霞終於擺脫了噩運,結果沒想到鳳霞死於難產,留下了二喜和兒子苦根,這番變故讓福貴更加衰老,頭髮全白了。

後來幾年間,女婿和外孫又因為事故相繼離他而去,福貴最後與一頭名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

中國二十世紀社會變遷導致的慘淡農村生活全都濃縮進了這部小說裡,福貴的一生也是那個時代老百姓普遍的生活現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所謂好死不如賴活著,但是活到最後的人,往往最痛苦!

《活著》讀後感 5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著》,我想,接受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著,活著,活著就應該學會知足。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著心靈的不滿足幻想著換個環境,一味認為物質的困境使自己忙於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於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接受一襲又襲虛無的衝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著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為曾經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我也懂得做人應該積極樂觀的處世至理,讀餘華的小說《活著》,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特別大的改變。要說收穫,則無非是在感嘆之餘,再一次被提醒:人應該知足。

我認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為人的軟弱,因為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活著》讀後感 6

寒假裡讀了餘華的《活著》,這本書非常有意義。《活著》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看了讓人深感悲涼悽慘的感覺。

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著,他只知道人活著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著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著為了什麼?人活著不為什麼,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著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著頭皮活著!

《活著》讀後感 7

看到有一本《活著》,就囫圇吞棗的讀了一遍,剛看完,很壓抑,然後,很久,才釋然……主人公福貴,從一個有錢的愛賭愛嫖的二流子,到孤苦伶仃的一個人,經歷了破落、貧窮、戰爭,一步一步,失去了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只有一頭很老的牛陪伴餘生……

在悲劇的人生中,他學會了珍惜,珍惜自己的妻子,妻子做的一雙鞋,最餓時老丈人省下的一小袋米,學會了寬恕,寬恕間接害死了自己兒子的戰友……獨自一人活著……這本書不同於張愛玲的《小艾》,小艾經歷了一系列悲慘的遭遇,最後的結局還是給人一些希望的,看完以後,積聚的壓抑在結尾處有一些釋放,而《活著》看完很沉重,感覺呼吸困難,看著生命之手一次又一次給予希望,又一次一次的剝奪一個人身上的珍寶,卻無力反抗……也許只有懂得了愛,懂得了你所擁有的珍寶,在失去時,你才有勇氣去面對一個人的寂寥......

畢竟,回憶是一個人的歷史縮影。

《活著》讀後感 8

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部小說的確讓我感到沉重,我覺得《活著》是一部超越個體情感而站在人類關懷的高度進行的創作。人的一生都不會風平浪靜,會經歷無數坎坷風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為了活著而受。這個看似的理由卻充滿了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和人文價值的關懷,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棄生命的理由和藉口,這個簡單卻又充滿思辯色彩的道理被餘華用小說的形式進行了活生生地詮釋。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書的最終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講述者在慢慢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明白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的姿態,就像女人著她們的兒女,土地著黑夜來臨。”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都會成長為一個期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

在中活著,在活著中享受!

活著,就要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讀後感 9

看到于娟利用最後的時間寫的這些文字,心酸,心痛,遺憾,多種悲傷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她的父母要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楚,她的愛人要承受失去愛人的痛苦,最可憐的是她的孩子,在如此小的時候就要見不到親愛的媽媽。

如此年輕的生命,如此鮮活的存在,如此有才華的人兒,就這樣離開了我們,離開了這個世界。

活著就是王道,就算沒有學歷,沒有車子,沒有房子又咋樣,活著才是王道。沒有了生命,追求再多的名利成就有何意義。以前看過一篇文章,中國人最不看重的一個成功就是家庭的和睦與幸福,這的確是現在大部分人的心理。于娟在最後的生命裡終於明白了什麼是最重要的,其實,活著就是王道。

重視起自己的身體,善待自己,好好陪伴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這些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再在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這本就在身邊的一切。

《活著》讀後感 10

我想,答案只有一個,好好活著,就是對母親最深的愛。

再沒有比一個健康美好的生命,讓孕育了生命的母親更幸福的了。有時候,什麼都不懂的我們因為心情鬱悶煩躁會找一些方式去發洩,有時候甚至會想自殺!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母親的感受?我們的心情不再煩悶,我們解脫了,但母親卻永遠地陷入了絕望與迷茫之中。我們從不曾意識到我們是多麼的自私,我們總是想著自己,我們又何曾想過母親的心情?

對於她們來說,我們是她們的唯一。只要看到我們,酸甜苦辣,她為我們付出的一切的一切就都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當我們自由了,一個母親的心卻碎了。她好像失去了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精神瞬間垮掉了,一直支援著她的希望沒了。所以,好好活著吧!好好愛你愛的人,為你愛的人活下去!

《活著》讀後感 11

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活著是最好的幸運,亦是最大的勇氣。

主人翁富貴,他是幸運的,並樂觀堅強的活著的;他也是不幸的,可悲的,可憐的活著的。在他有限的生命裡,親手葬送了自己所以的親人,晚年只剩老牛陪伴。

我自認為這是一本不容置疑的消極小說,可它的消極中又極具諷刺的樂觀與積極。在這本小說中,富貴輸光自家產業後,他開始醒悟,不得不說此時他的形象是樂觀、積極的。沒有沉迷於賭博,明白了家人的重要,對家人更加關心與愛護。但我覺得這也是整本書中最可悲開始的地方,好比一個人犯錯後再也不能回到原來,無論你再怎麼努力,失去的只會更多。

富貴窮盡一生,讓“雞變鵝,鵝變羊,羊變牛”,兩鬢斑白時終於實現夢想,有了一頭老牛,然而也只剩這一頭老牛。或許這就是活著最大的魅力吧,失去一切最終還是能得到,最重要的肯能是心境的得到吧?無論生活多麼困難,自己認為幸福的活著才是最重要。

《活著》讀後感 12

《活著》這本書講述的是一位農民福貴的一生,然而就是這樣平凡的人卻擁有著不平凡的一生。

他做過地主,打過仗,逛過戲院,賭過博,經歷著家人們一個又一個的離去。從富貴一時到落魄無比,從放蕩的青年直至寂寞的晚年,或許平常人看來是悲慘的,但作者偏偏採用第一人稱,這樣或許旁觀者的傷感大概是不必要的,人生的喜怒哀樂大概只有福貴自己知道吧!

這大概也是最能打動我的地方,是啊,有時候閱讀別人的作品時是會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的。而《活著》中的福貴更讓我明白,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看法。

或許高中的我大概就是太在乎那些所謂的‘別人的看法’,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或許……放飛自我呢?何不大度一點呢!笑對人生吧!

加油,有夢想的少年!

《活著》讀後感 13

很快地讀完了這七天,每一天的故事問我也不能清楚記得。故事的主人公好像平淡淡的性格,寬容又善良。善良好像不是什麼表揚的詞,本身跌宕的命運也在他平淡的訴說中透著溫馨,是內心充滿愛的人。

看完《活著》的時候,受到很大沖擊。相比而言,這本書看完沒有想象中的絕望。每一個故事太真實,真實的像每天的新聞頭條。當看到這些故事,不再覺得駭人聽聞的時候,說明我們對人性的底線早就大開眼界了。

可能是看的太快了,又關掉了書評大家的評論,所以當看完自己的心裡沒有太多起伏的時候,我就在想現下的我處於麻木的狀態。

對自我狀態的無知,對外界問候的慌張,對新聞事件的冷漠。等到再恐怖的事情出現,也沒有感知的時候,對生命缺少敬畏,對生活也會缺少熱愛。

《活著》讀後感 14

一個時代的兵荒馬亂總是會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

福貴是不幸的大部分的中國人在那個時代的縮影。它本身就有一種泥糊不上牆的混沌,卻要他經歷層出不窮的逃亡和失去,一次次為了活著而失去了自己的底線。

他好像在一路奔跑中只有一個慾望,那就是活著!看著他過著豬狗般的逃難生活,不顧一切的要跑,要回家啊,他的形象讓人看起來可笑,又可悲。

最後他經歷了一切終於活了下來,回了家,親人們卻一個個離他而去了,最後還是他自己一個人,苟延殘喘的過,活得沒有人樣。但那又如何?

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延續萬年,就是因為有人咬著牙也能挺過來,再活個幾十年的生命的強大。

生命的不息,在於就算生命如此脆弱,如此飽經滄桑,也要承受著!

即使到最後,無親無故,生命回到最初的個體,也要在田野裡含著麥秸,帶著打不倒的意志,活下來。

《活著》讀後感 15

有幸讀了一本餘華先生的活著,正如評論所說,這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他帶我走進了那個無奈的年代裡苦悶的生活,讓我猶如身處其境,真真切切。

福貴身經曲折,從一個不羈放縱的闊少爺到落魄成為貧農階級,從家庭美滿到家破人亡,送走一個又一個的至親,最後只留下自己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孤獨的消失在轉瞬即逝的黃昏夜幕中,我能想象得出那是一幅怎樣淒涼的畫面,人啊,因為活著而活著!

春生身經百場戰役都活了下來卻受不了因為“走資派”被紅衛兵的恥辱而自我了結。只要自己還熱愛生命無論遇著怎樣不堪的命運都昂揚的活著,而當你對這世界再無期待時便是輕輕的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生活沒有讓我們大多數的平凡人遇見大風大浪,已該感恩戴德,而我們卻因為不甘平凡而常常抱怨,忽視人生中很多細節上的美好。

相比福貴所經歷的一切,我們生活中那點兒苦悶又算的了什麼?那不過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點浮塵罷了。而我卻因為這點苦悶常常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