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地理試卷及答案分析

校園 閱讀(2.59W)

高中地理試卷及答案篇一:高一地理試題及答案

高中地理試卷及答案分析

高二年級文理分科考試地理試題

(考試時間:10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50分)

1.下列天體系統屬於同一層次的是

A.地月系和銀河系B.銀河系和河外星系

C.總星系和河外星系D.太陽系和河外星系

2.下面不屬於科學家們所稱的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金鎖鏈條件”的是

A.大量的液態水B.適宜的溫度範圍

C.比較厚的大氣層和大氣成分D.穩定的太陽光照

3.太陽活動耀斑主要發生在太陽大氣的

A.光球層B.色球層C.日冕層D.電離層

4.北半球夏至日,全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是

A.北半球各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B.赤道上的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D.北迴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5.當地球上出現如右圖所示光照情況時

A.太陽光直射在北半球

B.該日為北半球冬至日

C.a、b、c三地太陽高度相等

D.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6.下列地理現象中,與地球公轉運動有關的是

A.6月22日是我國各地白晝最長的一天

B.南半球河流的左岸更容易遭河水沖刷

C.地球成為不規則的橢球體

D.東京比北京先看到日出

7.為了研究黃赤交角對地球自然環境的影響,假設黃赤交角變為0°,不可能出現的是

A.太陽終年直射赤道B.全球全年無四季變化

第1頁共13頁

C.無大氣環流現象D.全球全年都是晝夜平分

8.勞動節到國慶節之間,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移動情況是

A.一直向北移B.先向北移,後向南移

C.先向南移,後向北移D.先向北移,後向南移,然後又向北移

9.當北京時間為10點時,70°E的地方時與區時分別是

A.7:007:00B.6:407:00

C.21:4023:00D.13:0013:20

10.右下圖中,虛線箭頭表示水平運動物體的原始運動方向,實線箭頭表示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後實際的運動

方向,圖中所示四種情況,正確

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晝時間,根據表

11.四地中屬於南半球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12.四地所處緯度從高到低順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13.地殼最薄的地方一般位於

A.盆地B.平原C.海洋D.高原

14.引起地表火山噴發的岩漿主要來源於

A.地殼B.上地幔

C.核心D.下地幔

15.作為重要建築材料的花崗岩和大理岩在成因上分屬於

A.岩漿岩和沉積岩B.岩漿岩和變質岩

C.沉積岩和變質岩D.變質岩和沉積岩

16.圖中字母和箭頭所表示的含義正確的是

第2頁共13頁

A.a代表岩漿岩B.④表示高溫熔化作用

C.①表示變質作用D.若b代表沉積岩則③代表外力作用讀下面的地質剖面示意圖,回答17~18題。

17.下列有關圖示①②③④四處物質的判斷,正確的是

①——沉積岩②——侵入岩③——變質岩④——岩漿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18.下列各種岩石和岩漿之間的轉換過程中,正確反映地殼物質迴圈的是

A.①—②一③一④一①B.③一⑤一①一③

C.③一①一④一②D.②一④一①一⑤

19.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

A.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造成

B.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造成

C.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造成

D.主要由風力、流水和高山冰川等外力作用雕塑而成

第3頁共13頁

20.在三圈環流中,處於上升氣流的位置是

A.南北緯30°附近地區B.南北緯60°附近的副極地地區

C.極地附近D.副熱帶地區

21.氣壓帶與風帶的位置移動規律是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B.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與太陽直射點移動方向一致D.與太陽直射點移動方向相反

22.下列四圖,表示北半球信風的是

23.北半球7月份,副熱帶高氣壓斷裂成塊狀,是因為該氣壓帶

A.被陸地高壓切斷B.被海洋上的低壓切斷

C.被陸地低壓切斷D.被陸地上的高壓切斷

24.關於鋒面與天氣的敘述正確的是

A.冷鋒過境後,天氣轉陰,氣壓升高

B.我國的災害性天氣多與暖峰有關

C.暖鋒降水多發生在鋒後

D.暖鋒過境後,天氣轉晴,氣溫上升

25.下圖是關於氣旋、反氣旋示意圖,正確的說法有

A.天氣系統①在北半球叫氣旋,在南半球叫反氣旋

B.圖②是反氣旋,出現在南半球

C.圖①④分別是北半球的反氣旋和氣旋

D.圖③強烈發展可成為影響我國的颱風

26.下圖中能正確表示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大洋環流模式的是

第4頁共13頁

A.B.C.D.

暖流寒流

27.在下列海洋等溫線圖中,表示南半球大洋東岸洋流分佈的是

ABCD

28.陸地環境的整體性是指

A.全球環境力求保持協調一致

B.陸地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不會因為某個地理要素的變化而變化

C.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絡、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

D.自然狀況相同的若干區域

29.在我國大陸東部,坐汽車從北向南,看到自然帶的變化規律是

A.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D.地方性分異分異現象

30.下述的地理環境中屬於乾溼度地帶分異分佈規律的是

A.青藏高原的高山植物區

B.加拿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

C.秦淮以南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D.澳大利亞自東向西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帶的半環狀分佈

31.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佈特徵:

A.冬春多,北部少B.夏秋多,南部少

C.冬春少,西部少D.夏秋少,東部少

32.雲南麗江古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主要原因是

A.瀕臨海洋B.人口稀少

C.海拔較高,北面有更高山脈分佈D.地勢低平第5頁共13頁

高中地理試卷及答案篇二:高中地理測試題(含答案)

高中地理測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共60分)

1.北京天安門廣場每天升國旗的時間是根據日出的時刻而定的,下列日期中,升旗儀式最早的是:

A.5月1日B.7月1日C.8月1日D.10月1日2.元旦這一天,太陽直射點:A.在南半球並向南移動C.在北半球並向北移動A.春分日至秋分日C.夏至日至冬至日

B.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動D.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動

3.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的時期是:

B.秋分日至春分日D.冬至日至夏至日

4.當本初子午線與昏線重合時,北京時間為:

A.9月24日2時B.6月22日8時C.3月21日0時D.12月22日12時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級強震,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回答5~6題。

5.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為20千米左右,岩層的斷裂處位於:

A.地殼中B.上地幔中C.下地幔中D.地核中6.這次地震震中的人們會感覺到:A.只有上下顛簸,沒有水平晃動B.只有水平晃動,沒有上下顛簸C.先水平晃動,後上下顛簸D.先上下顛簸,後水平晃動

圖為某地5月5日前後幾天的天氣變化資料統計圖,回答7~9題。7.這次天氣變化過程最有可能是由:A.反氣旋造成C.冷鋒造成A.氣流下沉造成

B.氣旋造成D.暖鋒造成

8.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B.氣流對流上升造成

C.暖氣團主動沿鋒面爬升造成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測試題第1頁共8頁

D.暖氣團被迫抬升造成9.此係統易造成:

A.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天氣B.東北、華北地區的夏季暴雨

C.東南沿海的颱風天氣D.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天氣

讀8月份中緯度某地區海平面等壓線圖,回答10—11題。10.圖中P、K處分別是:A.冷鋒、冷鋒B.暖鋒、暖鋒C.暖鋒、冷鋒D.冷鋒、暖鋒

11.該天氣系統在1—7處的剖面圖正確的是:

C

D

A

B

圖5為“某地天氣系統和地質構造示意圖”。讀圖完成12-14題。12.關於乙地天氣的敘述,正確的是:A.受冷鋒影響,氣溫將降低B.受暖鋒影響,氣溫將升高C.受冷鋒影響,氣壓將降低D.受暖鋒影響,氣壓將升高

13.有關地質、地貌的敘述,正確的是:A.圖示地區地質構造為褶皺B.乙地背斜成C.丙地向斜成谷D.丙、丁之間有斷層

14.受侵蝕作用影響最強的地區是:A.甲B.乙C.丙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測試題第2頁共8頁

D.丁

右上圖為“太平洋洋流分佈示意圖”。讀圖完成第15題。15.丙處有一大漁場,若用洋流剖面示意圖來解釋其成因,應選:

A

B

C

D

右圖為我國某水庫流入水量與流出水量年內變化情況,讀後回答16~17題。16.該水庫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現在:A.5月B.6月C.10月D.12月

17.該水庫最可能位於:

A.黃河流域B.塔里木河流域C.長江流域D.珠江流域18.該區域常見的地貌景觀是:

ABC

D

讀“岩石圈的物質迴圈示意圖”,回答19~20題。19.a、b、c、d代表的地質作用分別是:A.岩漿冷卻、外力作用、變質作用、重熔再生B.外力作用、岩漿冷卻、變質作用、重熔再生C.外力作用、重熔再生、變質作用、岩漿冷卻D.變質作用、岩漿冷卻、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20.岩石圈的物質迴圈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質迴圈,這個迴圈過程不能導致的結果是:A.形成地球上豐富的礦產資源

B.改變地表的形態,塑造出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

C.實現地區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傳輸,從而改變地表的環境D.通過大量的輸送熱能來改變大氣運動

21.讀地殼物質迴圈圖(圖15)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①是沉積岩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測試題第3頁共8頁

圖15

B.②是岩漿岩C.③是變質岩D.④是岩漿

讀圖A-06和A-07所示的兩種地貌,回答22~23題。

圖A-06

圖A-07

22.圖A-06所示地貌名稱為:

A.三角洲B.沙丘C.沖積扇D.沙丘23.圖A-07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流水侵蝕B.風力沉積C.風力侵蝕D.流水沉積24.造成黃土高原地表千溝萬壑的主要外力是:

A.風力B.冰川C.流水D.植物讀右圖回答18~19題。25.從成因上看,山地M屬於:A.背斜形成的褶皺山B.向斜形成的褶皺山C.斷層形成的斷塊山D.岩漿噴發形成的火山

26.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右圖所示不同的是:..

A.廬山B.喜馬拉雅山C.華山D.泰山讀下圖,完成27~28題。

27.沿箭頭a方向自然帶的變化屬於:

A.緯度地帶性規律B.經度地帶性規律C.垂直地帶性規律D.非地帶性現象

28.沿箭頭d方向屬於非地帶性現象,其形成的主導因素是: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測試題第4頁共8頁

M

A.地形B.海陸分佈C.人類活動D.岩石性質

2008年3月,聯合國副祕書長提出了“碳中性國家”(不給地球環境增加二氧化碳負擔)的概念之後,挪威、冰島、紐西蘭和哥斯大黎加率先響應,為各自實行“碳中性國家”的計劃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為零的目標。回答29~30題。29.對實行“碳中性國家”不利的措施是:..

A.積極開發潔淨的新能源B.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C.合理開發水能D.積極植樹造林30.假如世界大多數國家成為“碳中性國家”,對全球產生的影響是:A.植物的生長速度明顯減慢,農作物減產B.全球平均氣溫波動上升C.海平面上升速度減緩D.南北半球的溫帶草原區更乾旱二、綜合題(共40分)

31.讀“我國部分地區自然帶分佈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6分)(1)寫出自然帶名稱:A,B,C。(2)三地緯度位相同,但自然地理環境有明顯差異,這種差異反映了自然帶的分異規律是,影響該異規律的主要因素是。

(3)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因此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原則。

32.讀右圖,回答問題。(6分)

(1)若圖示的是熱力環流,則近地面甲、乙兩處氣溫較高的是處。

(2)若圖示的是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則該環流位於半球。洋流③按性質屬於流(填寒、暖)。

(3)若圖示的是海洋與陸地之間的水迴圈,則②表示環節,④表示環節。

(4)若圖示的是地質迴圈,且甲表示變質岩,乙表示岩漿,則①表示作用。

33.讀“不同地點晝長隨季節變化統計曲線圖”,完成下列問題:(6分)

(1)判斷A、C、D三地的緯度:ACD

(2)晝夜長短因季節而變化,但地區例外,這裡全年晝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測試題第5頁共8頁

高中地理試卷及答案篇三:2014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及答案1(word)

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地理部分(課標卷Ⅰ)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題前,考生務必在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選出答案後,學科網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淨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寫在試卷上無效。

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解除安裝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併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太陽能光熱電站(圖1)通過數以十萬計的反光版聚焦太陽能,給高塔頂端的鍋爐加熱,產生蒸汽,驅動發電機發電。據此完成1-3題。

1.我國下列地區中,資源條件最適宜建太陽能光熱電站的是:

A.柴達木盆地B.黃土高原C.山東半島D.東南丘陵

2.太陽能光熱電站可能會:

A.提升地表溫度B.干擾飛機電子導航C.誤傷途經飛鳥D.提高作物產量

3.若在北迴歸線上建一太陽能光熱電站,其高塔正午影長於塔高的比值為P,則

A.春、秋分日P=0B.夏至日P>0C.全年日P<1d.冬至日p>1

20世紀50年代,在外國專家的指導下,我國修建了蘭新鐵路。蘭新鐵路在新疆吐魯番附近的線路如圖2所示。讀圖2,完成4-6題。

4.推測外國專家在圖示區域鐵路選線時考慮的主導因素是

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

5.後來,我國專家認為,蘭新鐵路在該區域的選線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線路過長B.距城鎮過遠C.易受洪水威脅D.工程量過大

6.50多年來,蘭新鐵路並沒有改變該區域城鎮的分佈,是因為該區域的城鎮分佈受控於

A.地形分佈B.綠洲分佈C.河流分佈D.沙漠分佈

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含氮化合物濃度增加,產生沉降,是新出現的令人擔憂的全球變化問題。一科研小組選擇受人類干擾較小的某地,實驗模擬大氣氮沉降初期對植被的影響。實驗地植被以灌木植物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資料為實驗地以2009年為基數,2010-2013年實驗中植被的變化值(測量時間為每年9月30日)。據此完成7-9題。

7.實驗期間植被變化表現為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變④植被分佈改變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8.實驗期間大氣氮沉降導致灌木、草本兩類植物出現此消彼長競爭的是

A.植株數量B.總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9.根據實驗結果推測,隨著大氣氮沉降的持續,植被未來變化趨勢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縮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縮D.灌木植物萎縮,草本植物茂盛

圖3顯示某國移民人數及其佔總人口比例的變化。讀圖3,完成10-11題。

10.圖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圖中,符合該國人口增長特點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1.該國人口自然增長數量最多的時段為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

第Ⅱ卷

本捲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36題-第41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做答。第42題-第48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需求做答。

36.(24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6所示區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風,年平均大風(大於等於8級)日數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鐵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間的路段風沙災害較為嚴重,且主要為就地起沙,風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釐米高度範圍內。

(1)分析錯那湖東北部沿岸地區冬春季風沙活動的沙源。(6分)

(2)說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3)簡述風沙對該路段鐵路及執行列車的危害(7分)

(4)針對該路段的風沙災害,請提出防止措施(6分)

37.(22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烏地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於在沿海和內陸綠洲地區,21世紀初,該國甲地發現便於開採,儲量豐富的優質磷酸鹽礦,位臵見圖7,初期開採的礦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該國在甲地附近籌建了磷酸鹽工業城,使其成為集開採,加工為一體的國際磷酸鹽工業中心。

(1)分析沙烏地阿拉伯建設國際磷酸鹽工業中心的優勢條件。(8分)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設磷酸鹽工業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條件。(8分)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鹽礦石,都會造成汙染。有觀點認為“與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鹽礦石造成的汙染危害較輕”。你是否贊同這種觀點?請通過對甲.乙兩地的對比分析,闡述理由。(6分)

請考生在第42、43、44三道題地理題中任選一題做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做答時用2B鉛筆子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的題號塗黑。

42.(10分)旅遊地理

今年來,一種不同於傳統觀光遊的“深度遊”悄然興起,深度遊是指旅遊者通過徒步、自駕等方式(來自:博文學習網:高中地理試卷及答案),圍繞某一特定主題獲得深刻體驗的旅遊活動,有3位旅遊者結伴擬於學科網4月下旬自駕前往圖8所示區域(湖面高程3196米),進行以觀鳥為主題的深度遊。

指出為應對旅遊地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他們需要攜帶的生活用品,並說明理由。

43.(10分)自然災害與防治

圖9所示區域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斷裂帶,2013年4月20日,這裡發生了7.0級強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區出現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後,圖示區域發生了嚴重的次生地質災害。

說明本次地震後圖示區域次生地質災害嚴重的原因。

44.(10分)環境保護

坡耕地上的切溝由流水侵蝕而成,圖10為切溝景觀

指出切溝對坡耕地的危害,並提出防治措施。

1-5ACDDB6-11BADDAC

36.(1)多條河流在此注入錯那湖,泥沙沉積,河口三角洲面積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灘泥沙裸露;錯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區水深較淺)出露的湖灘泥沙面積較大。(6分)

(2)冬春季氣候乾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護;大風多,湖面較寬闊,西風經湖面無阻擋,沙源東部為河谷,風力強勁。(5分)

(3)(鐵路路基較高)風沙堆積,填埋路基和軌道;侵蝕路基(和路肩);損害機車車輛和通訊、訊號裝置等,加大鋼軌、車輪等裝置的磨損;影響執行列車安全。(7分)

(4)(阻沙措施)在鐵路兩側設立阻沙牆(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蓋沙面,設定石(草)方格沙障。(6分)

37.(1)沙烏地阿拉伯(靠近亞洲、非洲、歐洲市場)瀕臨海洋,產品運輸方便;磷酸鹽礦品味高,儲量大,易開採;油氣資源豐富,能源成本低;資金雄厚。

(2)高溫乾燥,淡水資源短缺,施工環境差;地處偏遠地區,人口稀少,勞動力缺乏;地區開發歷史短,工業與基礎設施薄弱。

(3)贊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納更多汙染物;乙地人口多,經濟活動密集,對汙染更敏感;位於港口,容易汙染海洋等。

反對:甲地生態環境更脆弱(水資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環境保護設施較完備,汙染物處理技術較成熟。

42.海拔較高(3000米以上),氧氣含量偏低,需帶氧氣袋(瓶)、抗缺氧藥品等;氣壓偏低,水的沸點低,需帶高壓鍋等;空氣較稀薄,太陽輻射強,需帶防晒物品;氣溫偏低,晝夜溫差大,需備防寒衣物;此時該區域多大風,需備防風帳篷等。

43.圖示區域(地處斷裂帶)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強烈地震造成震區巖體鬆動、破裂,形成崩坍、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劇,引發泥石流。

44.危害:切溝分割土地,損壞耕地,妨礙耕作,(嚴重時可阻斷交通);加大土壤侵蝕量(切溝形成後,水流集中,沖刷能力增強,水土流失加劇)。

防治措施:調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間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設施(如修建排水溝等);(在水流集中區域)設定障礙(如草地、灌叢等);在切溝中修建攔水壩(谷坊);切溝填埋。